《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木眼


魏东亭贬到千里之外,蛮荒之地的台澎做七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走就得死,走才能保全自己,以图后续发展,最后得封亲王,善终。

一、维护满族正统地位,九五至尊的帝王权术

康熙大帝四十六年为什么要下江南之后,去祭拜明孝陵?为什么刚好出现明朝遗孤“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入关都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办法让汉民族承认清朝的正统合法性呢?故他此次政治作秀活动的目的是确保祖宗基业不衰败,确保满清贵族地位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是以少数的满族统治庞大的基数的汉民族,又始终拒绝与汉民族进行深度融合,虽说康熙大帝学贯中西,崇拜与仰慕汉民族文化,但他也知道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可怕性。

故魏东亭作为五省漕运总督兼康熙南巡的总策划与指导,他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党争派系进行斡旋的同时,他又有康熙大帝身边人的身份标识,吸引与集合一帮汉族官僚人员。假如还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在朝廷上将会出现第三大派系之时,康熙大帝个人认为是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多党派系或独一党派的现状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最具威胁或对国家的治理最具破坏力。为了确保两党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剔除掉形成汉民族官员的第三大党派系的可能性。

康熙南巡的花销费用,属于皇帝私人定制VIP,不能从国库费用报销。这笔费用的亏空又没有办法进行弥补又有着朱三太子的事情集合起来,将会让明珠或索额图两大党派联合起来把魏东亭给铲除。

康熙大帝为了南巡花销费用及朱三太子的事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魏东亭给处分,避免到时群起攻之时,他没有办法平衡与协调这帮大臣的怒火,因为满族官僚体系对于汉民族官僚体系一直都是敌视与排斥的状态。

二、台湾收复之初,派经济大臣到蛮荒之地,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清廷统一台湾初,旧日郑氏部众,以及沿海来台的人民,纷纷“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尚有一半“逃亡南洋群岛,因致全台湾空虚,人烟寥落,十室九空,民生凋敝的现状。派个自己放心又懂地方,又管过经济民生的地方主官,老成持重的魏东亭这个人选最合适。原来掌控台湾地区的是汉民族,且郑氏在台湾经营多年,一直宣扬着“反清复明”的统治文化,不可能派个功勋满族亲王,满族大臣,那台湾就会一直在镇压与反压迫的斗争,再次爆发动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也能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魏东亭,历史趋势选择了他,康熙大帝给他明降暗保的待遇,康熙大帝对于他儿时的伙伴是比较照顾的。虚拟一些,康熙大帝对于汉文化给予最低保障待遇,但又不能让它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如此纠结的心态。

三、年老归来封亲王,善始善终得正寝

年老归来封亲王,享受汉民族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最高规格的荣誉称号,相比明珠与索额图的一代权臣丧命,魏东亭的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因为他遇到康熙大帝,成为康熙大帝的身边红人,也在盛年党争最猖狂之时,远离庙堂之外,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寿终正寝。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在真实的历史中,魏东亭并不存在,他的原型是江宁织造曹寅。为什么是他呢?因为曹寅号楝亭,曹字又容易使人联想起曹操,曹操生前正是魏王。既然不存在,我们就得用电视剧的情节解释。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魏东亭犯了大错。康熙问他,朱三太子在南京潜伏了多少年,魏东亭说:十年,天哪!包藏十年的祸心,魏东亭竟然没有丝毫觉察。以致康熙拜谒明孝陵时,险些被红衣大炮炸死。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神,他的安危高于一切,魏东亭没有最好本职工作,险些酿成天大的惨剧,不贬谪实在是说不过去。

第二个原因:康熙与魏东亭私交甚笃。全国人民都知道,小时候,魏东亭是康熙的伴读,两人一起长大,关系好的不得了。现在魏东亭铸成大错,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想看看康熙怎么决策,会不会袒护,如果以私废公,朝廷必然失去民心。重要关头,康熙别无选择,必须惩处魏东亭,告诉大家,朝廷是大公无私的,皇帝是遵守法纪的。

第三个原因:台湾刚刚收复。施琅攻陷台湾,郑经自杀,此时的台澎,民心未安,百废待兴,需要一个有能力、值得信赖的大臣管理。魏东亭就是这样的人选,事实证明,他最终完成了任务。几十年后,康熙又叫李光地去当台澎知县,曾说魏东亭政绩卓著。

第四个原因:朝廷内部党争严重。明珠、索额图两派纷争、互相倾轧,魏东亭是皇上的心腹,自然会被拉拢。康熙将魏东亭贬往海峡对岸,可以远离是非,有变相保全的意思。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时,当看到康熙将魏东亭贬为台澎知县时,很为小魏子鸣不平。作为康熙的侍读和心腹手足,魏东亭与康熙可谓情谊深厚,魏东亭也一向对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鳌拜、灭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样一位心腹,康熙却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谋逆和将百姓迁往兵营两件事大怒,将其贬至台澎。可魏东亭实在是罪不至此,何况那时候的台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风彪悍、生活艰苦。

康熙是怎么解释的这件事呢?他对魏东亭说,自己之所以要办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树一个典型,树一个办错了事情就要罚的典型,杀鸡给猴看。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台湾刚刚收复,那里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精明干练的人去管理,这个人便选中了魏东亭。

康熙说的是贬魏东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为什么真的要贬魏东亭去台湾,他并没有真的说出来。且看康熙明着说的两点,其一是犯错就罚,可魏东亭犯的这点小错决不至于被从四省督抚贬为一个小小知县。要罚,要杀鸡儆猴,其实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将魏东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万方,亿兆生灵,有多少事情需要魏东亭这样的干将,又何必非要将他派去台澎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康熙说的这两点原因是对的,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在《康熙王朝》一剧中还有一个人的遭遇和魏东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说是伉俪情深,但康熙还是让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马桶。这是因为胤礽必须得废,而容妃的遗诏肯定会让此事难产。为天下计,为列祖列宗计,康熙也只能牺牲他深爱的女人,将她罚去干活。虽然残忍,可这又何尝不是对容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会寻她的事端,她才能活。这就是康熙的作风,对人好却不说,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对魏东亭,康熙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理解,而理解这一问题的题眼就在“天涯海角”四个字上。为什么非得是台澎县这个天涯海角,因为那里远离朝堂,远离着阴险的政治斗争。

彼时的朝堂,索额图与明珠都争相结党,对各地督抚、朝廷大员极尽拉拢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东亭自然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而魏东亭无论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为之一变,微妙的平衡也将被打破。而魏东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势必会被两股势力忌惮而被清洗。

其次,彼时的魏东亭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四省督抚,不说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种程度的担忧。要知道剧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间就在魏东亭府上安插了奸细。难道此时的康熙就不会怀疑魏东亭?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要为自己考虑,要为江山考虑。

就算魏东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后,元老魏东亭又将如何自处?后继之君又能否控制住这个老臣呢?所以只有让魏东亭去那个“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党争。而在这个时候断送他的前程,魏东亭才不会在之后陷入窘境。

康熙这招虽狠却是用心良苦,面对即将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常来信”。

而魏东亭也在最后被封为毅王爷,平安而终,成为陪伴到康熙最后一刻的人。


逆流时代


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康熙因小过失大发其火,以贬的方式委任其一个小小知县。魏东亭走了,狠狠剜了容妃一眼,那意思不是你多嘴哪来这档子事。魏东亭不知道呀,容妃不能不忠于皇上。容妃蒙生歉意,她也不知道,多了一句嘴,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事。只有皇帝圣明烛照,此乃重任,唯魏东亭不可任。

魏东亭够忠。除了皇帝他谁也不认得,当年铲除鳌拜后,按照二月河的描写,魏府顿时多了一个陌生的看门人,对他的动静,皇帝尽在掌握,一直这么多年,魏东亭啥样,皇帝高居龙座,照样一清二楚。长期观察得到的结果,此臣够忠。

魏东亭够勇。铲除鳌拜,小魏子以身挡之,不仅功夫好,机智灵活,身手不凡,勇气可嘉,这一切用之一个小小护卫身上,那就了不得,有了这份勇劲,正能干大事,以向天下无可敌也,极为难得。

魏东亭够才。坐镇一方敛取财富,东南数省,朝廷财源,小魏子干得好,不但送米送钱,还送来战船模样,心知朝廷如臂指,康熙大为赞赏,自个也蛮得意,通过数年锻炼,磨炼出来小魏子,当真一干臣了呢。不使他使谁,朝廷历来所用,皆心腹干练之才也,魏东亭是,他就有拉不完的磨呢。

魏东亭够智。书说简短,最后一回,东亭在台干不动了,回朝复命,二人重至一榻睡大觉,问及容妃,问及后世之君,魏不问,皇帝要他看,魏不看,老辣手段也。这辈子他知道了康熙,康熙也够精的不是?能明白康熙的,朝中几人?

忠勇才智都有了,果然一大臣,他不去台湾,谁去?!


魂舞大漠


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理要放在整个大清当时的复杂情况,康熙中前期是很不太平,内有索相明相党政,外有三藩谋反、台湾郑氏、朱三太子作乱、准葛尔丹等等。魏东亭在除鳌拜、平三藩等事件中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且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对于明珠和索额图的拉拢都不为所动,不参与党政,这让康熙看在眼里,也在不断谋篇布局。

皇帝对魏东亭的处罚理由只是借口而已,康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朝政,历经8年平三藩战争,明珠和索额图都乘势大肆扩张个人势力范围,朝内一半以上官员出自他们两家门第,魏东亭也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而当时面临准葛尔丹、台湾郑氏集团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康熙还暂时不能对两党采取措施,毕竟朝中团结一致是最重要的。

康熙打发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县,一方面是保护他,找个合适的机会让他远离朝堂是非,远离党争,也不至于招人怀疑,给他个低官职,表个姿态显示皇帝冷落了魏东亭,也是省的明珠索额图还惦记魏东亭。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台湾,找个信任的官员给台湾打个好基础,毕竟康熙也怕找个不靠谱的跑到台湾又做了郑氏第二。

还有个更大的布局,南京遇到的事情,包括假朱三太子在南京经营多年,一直积极准备反清事宜,加上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情,这让康熙深知朝廷肯定有内鬼。康熙假借惩治魏东亭的事情,把这事儿就算搪塞过去了,让朝内内鬼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避免打草惊蛇。

最终,经过一番布局,明珠索额图先后入狱治罪,党争被化解,康熙后来也把魏东亭接回来做了毅亲王,这过程虽然苦了点,但阶段性结果还是甜的。


云中史记


康熙大帝深谋远虑,通权达变堪称“千古一帝”,当年出巡南京时,南明余孽栖霞寺印空和尚等欲刺杀康熙之事败露。

魏东亭八九年间居然浑然不知有逆贼潜伏于栖霞寺,严重渎职,再加上魏东亭为了护驾,把老百姓请入军营,让军营士兵充当百姓被康熙痛骂。

最后康熙给了魏东亭两条路,一是回乡钓鱼,一是贬到台澎做知县,魏东亭选择了去台澎做知县。

那么《康熙王朝》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呢?

有书君认为康熙大帝运筹帷幄,深思熟虑,这样做确实高明。

一是确保皇位的稳固,皇权的威严,立威服众保家国;二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处罚亲信警众臣;

三是台澎初收复,需最忠心大臣守岛安边陲;四是为长远之计,明里贬官暗保全。

一、确保皇位的稳固,皇权的威严,立威服众保家国

历来皇帝心中最在意的便是皇位的稳固,皇权的威严,魏东亭当总督其间确实治理不严,渎职行为明显,乱党反贼居然敢造反。

如若不重罚监管不利的魏东亭,假如日后朝中人员上行下效,那么大清管理朝臣的威严何在,君威何在?

现在贬了魏东亭的职位,将来朝臣办事不利贬谪,便有了前车之鉴,皇威立起来了,皇位便稳固了。

所以为了确保皇位的稳固,皇权的威严,魏东亭受罚贬去台澎,大清的用人制度便是奖罚分明,恩威并举,让众人臣服,皇上既立了威,又服了众,有利于保家国平安。

二、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处罚亲信警众臣

帝王之术,最忌儿女情长,落人口舌,当康熙召见魏东亭,他自请罪责难逃,康熙一句在你这儿败兴,要处罚他时。

当时他的反应便是皇上杀鸡儆猴,敲山震虎,以儆效尤,康熙也明言就是为了让天下臣民知道哪怕是他的心腹手足办错了事也不成。

作为帝王只有按律法办事,才能震慑朝纲,令行禁止,才能驾驭臣子百姓,实际上魏东亭开了先例,之后康熙在裁撤大臣时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

因为大臣们都看到了康熙铁面无私,对从小伴读有开裆裤情义的兄弟都毫不留情,铁腕行为让所有臣民折服,也警示朝中众臣,以后办差得尽心尽力,不能懈怠。

后来明珠、索额图结党营私,康熙大帝也雷厉风行,毫不手软,没人敢说半个字,这便是康熙大帝的驭权之术。

三、台澎初收复,需最忠心大臣守岛安边陲

康熙派尧启圣和施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收复了台湾和澎湖,他需要一个忠心耿耿,老成持重,管理有方的官员去驻守台澎。

台澎刚刚收复,人心躁动不安,一不小心就可能再生民变,只有像魏东亭这样的知根知底,誓死捍卫皇帝和大清的忠心臣子才能委以重任。

况且台澎百废待兴,魏东亭担任过两江总督,在治理地方政治经济方面经验丰富,他能把“钱袋子”管理好。

那么他必会尽心尽力治理好新收复的台澎。所以魏东亭是驻守台澎的不二人选,这是康熙大帝完全信任魏东亭的表现,而魏东亭自知办差不力,甘愿受贬,这也是康熙大帝的高明的驭人之术。

四、为长远之计,明里贬官暗保全

康熙大帝深知魏东亭任“五省海关总督”时小心翼翼,如覆薄冰,魏东亭曾说过多少双眼睛盯着他这个肥差。

而且康熙大帝也知道魏东亭是个可靠的臣子,是自己的亲信,便要为之计深远,不能让别人授之以柄。

朝中明党索党两派势力如同水火,魏东亭暂时保持中立,只要他言行上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妒忌他的人参上一本,这次魏东亭确实已经赎职。

与其让人参他一本被动贬谪魏东亭,不如皇上先替他找个合适的地方,为魏东亭找台阶下,虽然从总督贬为知县,一下子降了数级,但只要皇恩在,平安在,他的好日子也就在。

台澎虽然是天涯海角,但也远离朝堂,避免了纷争,远离了政治斗争,不必为各派势力所左右,倒是一个安全的去处,所以康熙贬魏东亭驻守台澎,表面被贬,实则保护了魏东亭,保其周全。

所以康熙为大清国着想,把心腹手足送至台澎,保家国,安边陲,警众臣;

为魏东亭长远利益着想,远离权力中心,远离祸源,保全性命,此便是康熙大帝英明神武之举,表面贬谪,实则保全,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魏东亭在《康熙王朝》中是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儿子,是康熙的伴读,是康熙幼年的玩伴,发小好兄弟。可以说魏东亭是康熙比较信任的人。后来又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


魏东亭对康熙皇权的稳定也出了汗马功劳,在康熙铲除鳌拜,灭三藩的过程当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康熙又封他为封疆大吏,负责江南各地的税收,康熙几次南巡也都是由他接待的,可见康熙对魏东亭也是很信任。


但是就这样一个发小好友,却被康熙贬做台彭知县,就是因为康熙去明十三陵祭奠明太祖的时候,因为朱三太子朱慈炯在南京当和尚潜伏了几年,等待时机,用红衣大炮炸死康熙,而魏东亭却疏忽了。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命甚至胜于天,魏东亭竟然没有发现这个潜伏近十年的想要康熙性命的朱三太子,这个罪过可就大了。贬去做台彭知县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康熙就是让臣子们知道即使是我最亲近的人犯了错误也要与庶民同罪。



第二点就是出于对魏东亭的信任了吧,当时台湾刚刚收复,台彭地区百废待兴,亟待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大臣去力挽狂澜,所以康熙就借此让魏东亭去了。


月光侃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按照电视剧的剧情来回答,因为《康熙王朝》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其中有很多杜撰出来的人物,比如这个魏东亭就是其中之一。

剧中魏东亭的人物设计为,康熙皇帝幼年时候的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进宫作为皇帝的伴读,可以说是康熙幼年的玩伴,所以康熙对其非常信任,康熙亲政后魏东亭为康熙近身侍卫,可以说是皇帝的心腹。更是在铲除鳌拜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再后来康熙将魏东亭封为“封疆大吏”,作为“五省海关总督”,掌握着江南富庶之地的税收,这是大清朝的钱袋子,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魏东亭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康熙对其十分信任。

剧中魏东亭因为在康熙皇帝祭明太祖陵时护驾不利,以及惊扰地方百姓,惹怒天威,故而被康熙派去做了台澎知县,理由是魏东亭老成持重,台湾刚刚回归,所以他最合适。

按照皇帝的官方说法,是因为魏东亭是皇帝近臣,要做到铁面无私,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在魏东亭看来是杀鸡给猴看。

但是根据电视剧的剧情来判断,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保护魏东亭免受朝中各党派的拉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

2、魏东亭自己说过“这个最肥的总督,多少人眼馋。”康熙处罚魏东亭就是要告诉朝中的官员,康熙并不是任人唯亲的那种人。无论谁只要办错事一样被惩罚。

3、台湾刚刚收复,民生凋敝,而且统治还并不稳固,只有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自己才放心。

总结:康熙和魏东亭告别时,拍着他的肩膀说要常来信,期间不只是君臣之礼,更多了一分朋友间的感情,魏东亭在台湾兢兢业业,直到老年才被召回,还被封为“毅亲王”,可见康熙对魏东亭还是非常认可的,最后竟然连传位诏书都给他看,可谓是莫大的信任了。


一点点历史


我个人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台湾刚刚收复,需要一个人去安抚民心,控制混乱局面,镇压残余。魏东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方面,收服人心。魏东亭从小跟着康熙,又是伴读,又是御前侍卫,后来还做了封疆大吏,是皇帝比较亲近的人,更重要的是,魏东亭是个汉人。

这些条件都比较适合收拢台澎的民心。你想啊,百姓一听皇帝派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汉人来做父母官,抵触心理就会少很多。如果是派明珠索额图这类满员,他们本身心里就崇满抑汉,怎么收服人心?

另一方面,削平后续叛乱。台湾虽然收复了,但是追随郑家的人,或者其他的不想投降满清的人,会继续抵抗,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过平叛经历的,文武双全的人来坐镇。魏东亭恰恰也符合这个条件。

魏东亭跟着康熙从小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比如擒鳌拜,灭三藩,为收复台湾征集军饷。这些经历足以应付台湾的混乱局面。

二、魏东亭被贬的罪名是什么?两条,一是丢失红衣大炮,护驾不周,剿乱不及时;二是把皇帝行宫周围的百姓赶走,骚扰百姓安居乐业。

这两条罪名,说实话,对于魏东亭这么亲近的人,康熙帝不至于做这么绝把他赶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做知县。像索额图明珠,哪个没犯过比他更大的过错,不也将功补过了吗?

而康熙之所以对魏东亭做这么绝,我考虑是为了小小的惩戒魏东亭。在康熙的眼里,你魏东亭不是很会驱赶百姓吗?那好啊,台澎有的是百姓,你去驱赶一下试试。你魏东亭不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朱三太子这些“乱党”吗?那好,台湾有的是乱党,你去治治。

而且从魏东亭的经历来看,他也不是一味好狠斗勇的狠毒之人,到了台澎,也不至于弹压过甚,激出民变。

以上种种因素,都说明魏东亭是去治理台澎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其他人说的,保护魏东亭什么的,我是没看出来。此时离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浮出水面还早,再说,只要不把魏东亭调回京城,他就不会太深陷于党争,让他继续做封疆大吏不就行了嘛,何必非得搞到台澎去?


西堤君


咱们讨论的是《康熙王朝》剧情,不喜勿喷哈。魏东亭,康熙的发小,可以说是一生伴随康熙左右,对于康熙也是了若指掌,当然对于康熙的忠心绝对是没有任何怀疑。

魏东亭一生主要参与康熙皇帝三件大事:

第一,除鳌拜,从前期对于反对鳌拜势力的联络协调,到图穷匕见之时的奋力暗杀,绝对的康熙铁杆。

第二,朱三太子事件,作为康熙身体侍卫,对于康熙的安全绝不马虎,康熙去找紫云只是,魏东亭封锁妓院,杀人逼老鸨子连带,这一段确实比较帅。

第三,平台湾,这主要分前中后三段。第一段是施琅进攻漳厦,此时的魏东亭经过多年在康熙身边学习,在官场浸润,已经非常成熟了。一看到军情急报,立马意识到太平日子到头了,开始着手整顿军备,同时,将败报变为喜报,沿途宣扬,着实让走政治水平。

第二段就是税银押送问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的被施琅劫走,自己亲自押送的成功抵京。魏东亭亲自押送,除进京见康熙之外,或许里面还有税银在人在,税银失则人亡的决心。其实也是无奈,如果税银丢了,自己也活不了,还不如落个战死沙场的名声。

第三段就是台澎知县,一方面是向天下显示康熙不扰民,并且公平的决心,因为魏东亭是因为为康熙搞特殊才被贬的。

但是,主要原因是康熙需要一个绝对忠心的人守台湾,否则不放心,这才是康熙内心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