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荊頭山新華村造屋廈莊蟠龍山前,只見一棟恢弘壯觀的仿古建築矗立於萬畝果園之中,飛簷翹角,彩漆富麗,端莊典雅之中透著幾分威嚴肅穆,這便是即將落成的汪氏宗祠。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食採潁川 越國家聲

據史料記載,汪氏系黃帝之後,周公之裔,魯成公之嗣。周王朝為擴大疆土,先後分封了71個諸候國,王室子孫分別擔任各地諸候,周公長子伯爵被封為魯侯。汪氏得姓始祖汪侯,是魯成公黑肱的次子,出生時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正好合成一個汪字。魯成公非常疼愛這個兒子,封其為潁川侯,此為汪氏受姓之始祖。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197年,漢龍驤將軍汪文和率軍渡江南遷,孫策授其為會稽令,遂居於歙縣,為汪氏三十一世祖及江南始祖。汪氏四十四世祖汪華公(586~649年),原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華,新安歙縣登源裡(今屬安徽績溪縣)人。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吳稱王;武德四年(621年)九月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唐高祖李淵下詔嘉獎其功,授予公歙州刺史之職,總管六州諸事務,封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貞觀年間,奉詔入京,參掌禁兵,先後任白渠府統領、忠武將軍、右積福府(今陝西)折衝都尉、九宮留守,執掌禁軍、輔佐朝政,病逝之後,李世民追封其為“忠烈王”。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越國公子孫遍佈海內外,汪氏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後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潁川世胄,吳越世家”。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華的九子,歷經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將入相,位居高位。公元847年,華公七子爽公的後裔道安公奉唐宣宗之命,任婺源都虞侯,自歙縣慈菰遷居婺源,總鎮當地事務,護佑一方百姓,為婺源始祖,也是陽新汪氏的祖先。道安公仙逝後,被朝廷追封“八字平陽王”、“威忠德仁聖英烈王”以表彰他忠心報國之功。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繁衍興國 忠孝傳家

據汪氏族譜記載,遷入陽新的汪氏共有兩支,一支是來自江西樂平縣金山村(今江西樂平市)的蔣公、靖公和實公,是汪華公七子爽公之後,其後裔眾多,遍佈陽新99個莊門及大冶的70多個莊門;另一支是來自河南固始縣的崇仁公,是汪華公長子建公之後,其後裔聚居在富池口沙村一帶。

蔣公生於宋嘉佑元年丙申(公元1056年),享年84歲。據族譜記載,蔣公年少時上識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所不精,朝廷授以光祿大夫之職。其時,邊牧民族崛起,朝廷日漸衰微,岌岌可危。蔣公胸懷安邦興業大志,拋棄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祿,單戈匹馬遠離家鄉,雲遊四海訪賢問達。來到湖廣武昌府---素有“江南聚寶盆”美譽的興國州,他順富池口而上,一覽雉城風光,經過陽新南岸長樂裡(今排市),只見此處青山環繞,綠水長流,西南地勢開闊,東北湖泊縱橫,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正是魚米之鄉、發祥之源,遂定居顏子仙山南麓,濛港岸邊(今木港排港村)開墾良田,辛勤耕耘,和鄰睦友,造福後裔。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崇仁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白鵲園,生於南宋末年鹹淳年間,正值戰火紛飛,北蒙大舉入關,南宋面臨元軍壓境,政治混亂、經濟蕭條,百姓困苦不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崇仁公自幼發憤圖強,明智好學,成年後毅然決定從戎效國,深得朝庭器重。公元1292年,27歲的崇仁公被任命為興國鎮撫將軍,率部前往湖廣駐紮興國州(今陽新),鎮守長江要塞半壁山。短短几年間,崇仁公固守城池,有效促進了當地政治穩定、經濟復甦,讓萬千百姓安居樂業。完成使命後,他解甲榮歸,行至麻城驚聞河南老家發生兵亂,於是返回興國州豐義裡梅山下(富池口沙村)安家興業。如今生活在富池口一帶的汪姓人家大多為崇仁公的後裔。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陽新汪氏宗祠設堂號為“忠孝堂”,因與越國公汪華、道安公一脈相承,恪守“忠孝傳家”的傳統美德,激勵後人愛國孝親,為社會文明建設貢獻應有力量。“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這是漫漫歷史長河中汪氏家族無尚的榮耀。而今,陽新汪氏人丁興旺,約有3萬之眾。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湖北陽新縣汪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