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區簡介

石鼓區

石鼓區位於衡陽市區西北部,東臨湘江與珠暉區隔江相望,南以解放路為界與雁峰區毗鄰,西延蒸湘北路至蒸水橋並沿蒸水河而上與蒸湘區和衡陽縣接壤,北依107國道前行與衡陽縣樟木鄉和集兵灘鎮相鄰,素有衡陽城區“北大門”之稱。

2005年12月31日,石鼓區轄6個街道、2個鄉,轄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28個行政村,43個社區居委會, [1] 2015年,石鼓區鄉鎮區劃調整後,下轄1鄉7街道。 [2]

2013年石鼓區地區生產總值(GDP)92.91億元,增長10.7%。

歷史沿革

石鼓區簡介

石鼓書院夜景

今城北區地域,古為抇越地。商屬荊楚。周屬荊州。春秋屬楚。 [3]

西漢屬酃縣縣治設蒸湘河流處,隸長沙國。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治所遷至酃湖東岸。 [3]

東漢獻帝(公元196年)建安六年荊州刺史劉表割酃縣南部東北境、烝陽縣東境置臨烝縣,縣治從酃湖東岸遷回原酃縣治所。臨烝縣,隸零陵郡。

三國時,始屬蜀,後屬吳。西晉屬湘東郡酃縣。東晉酃縣併入臨烝縣,屬湘東郡臨烝縣。

南北朝時代,衡陽地域先後歸宋、齊、梁陳各朝所有。屬湘東郡,分別稱臨烝縣、臨烝伯國、侯國和新城縣。

隋並臨烝、新城、重安3縣,始置衡陽縣。州、縣同治,屬衡州衡陽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衡陽縣置臨蒸(改“臨烝”為“臨蒸”)、新城、重安3縣,隸衡陽郡。七年(公元624年),州治從湘江東岸遷至境內。新城縣入臨蒸縣。屬臨蒸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後,州郡並稱,屬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五代,屬衡陽縣。 [3]

宋,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元,確定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屬湖廣行省衡州路衡陽縣。順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分衡陽縣東南復置新城縣。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並新城縣入衡陽縣。屬橫州府衡陽縣。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二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改衡州府為定天府,立都建宮境內(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以蒸水為界分衡陽縣東南境置清泉縣。屬衡州府清泉縣。 [1]

民國初期,隸衡永郴桂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道制,屬湖南省衡陽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湖南省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析衡陽縣城區和環城地域置衡陽市,為省直轄,設8個分區。第三區為今屬地。

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後,境內先後稱第三區、第二區。1955年6月稱城北區至今均稱屬衡陽市。1980年2月20日經湖南省委批准,衡陽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城北區屬市轄縣級區。 [3]

1996年,城北區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約20萬人,區政府駐司前街,轄6個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瀟湘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北區常住總人口233674人,其中,人民路街道21985人、青山街道39665人、蒸湘街道87670人、瀟湘街道33916人、五一街道30028人、合江街道20410人;此外,郊區的黃沙灣街道5368人、西湖鄉27788人、松木鄉17082人,衡陽縣的角山鄉24848人。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34號):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石鼓區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轄原城北區的人民路、瀟湘、青山、五一、合江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西湖鄉的五一、建設、友愛、江霞4個村(建設村劃歸五一街道管轄,五一、友愛、江霞3村劃歸合江街道管轄)以及原屬衡陽縣的角山鄉。區政府駐司前街42號。原城北區的蒸湘街道劃歸蒸湘區。

2008年,區政府遷至衡陽市西外環路。2008年末,全區總面積112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餘人。轄6個街道、2個鄉:人民路街道、青山街道、瀟湘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角山鄉。共有28個行政村、43個社區。 [4]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

石鼓區簡介

石鼓區人民政府

996年,北城區面積13.7平方公里,區政府駐司前街,轄6個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瀟湘街道。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石鼓區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轄原城北區的人民路、瀟湘、青山、五一、合江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西湖鄉的五一、建設、友愛、江霞4個村(建設村劃歸五一街道管轄,五一、友愛、江霞3村劃歸合江街道管轄)以及原屬衡陽縣的角山鄉。區政府駐司前街42號。原城北區的蒸湘街道劃歸蒸湘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鼓區轄6個街道、2個鄉。 [5]

行政名稱下轄人民路街道環北、人民、湘北、向陽、陶沙、蒸陽、常勝7個社區青山街道易賴街、牛角巷、十家村、下橫街、西湖新村、西湖二村、向群路、西湖一村9個社區瀟湘街道陝西巷、華光、石鼓、桑園、演武坪、長青、司前街、蒸水8個社區五一街道草橋、楊家坪、建設新村一、建設新村二、望城路、電廠、來雁塔、畔湖路9個社區合江街道合江路、同心路、合江村、柏樹嘴、七里井、五里牌、江雁7個社區;五一、友愛、江霞3個村黃沙灣街道望城坳、沈家灣、黃沙灣、轄神渡4個社區居委會;團結、進步14個村角山鄉三星、旭東、蓮花塘、楊嶺、角山、五星、楊泗、小云山、銀盃、茅茶亭10個村

區劃調整

2015年,衡陽市石鼓區鄉鎮區劃調整,將松木鄉、黃沙灣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黃沙灣街道。調整後,衡陽市石鼓區共撤銷1個鄉級建制,現轄角山1個鄉,青山、人民、瀟湘、五一、合江、黃沙灣、金源7個街道。總面積112平方千米,總人口23.8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黃沙灣街道(原區人民政府駐地)。 [2]

石鼓區

石鼓區地處衡陽市城區北部,東臨湘江與珠暉區隔水相望,西北與衡陽縣為鄰,南以解放路與雁峰區接壤,西與蒸湘區以蒸湘北路為界。總面積112平方公里。 [6]

地貌

石鼓區以丘崗山地為主,屬丘陵地形,土壤主要為紫色頁岩風化粘土、第四紀紅壤粘土,粘性較重,酸性較強,沿河主要以河潮泥為主,屬砂性土。

氣候

石鼓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溫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1300mm,平均蒸發量1173mm,最大風速為12.7m/s。 [7]

水文

石鼓區,區內湘江流程10公里,蒸水流程5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土地總面積112平方公里(16.8萬畝),水田3.55萬畝,旱地0.98萬畝,林地3.2萬畝,森林覆蓋率43.5%,區內地下水充足。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地下礦產,主要礦藏有鹽、鈉長石、芒硝礦等10餘種,其中岩鹽為華南之冠,儲量達140億噸,芒硝礦儲量達4.4億噸。 [1]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內有野羊、野豬、白騖、山雞、鳥雀等生物。 [6]

人口

石鼓區簡介

石鼓區鳥瞰圖

1996年,石鼓區總人口約20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石鼓區總人口233674人,其中,人民路街道21985人、青山街道39665人、蒸湘街道87670人、瀟湘街道33916人、五一街道30028人、合江街道20410人;此外,郊區的黃沙灣街道5368人、西湖鄉27788人、松木鄉17082人,衡陽縣的角山鄉24848人。截至2008年末,石鼓區總人口為24萬餘人。 [1]

現任領導

姓名職位陳競石鼓區委書記 [8] 黃輝石鼓區委副書記 [9] 肖立建石鼓區委副書記 [10] 趙偉石鼓區委常委、副區長 [11] 王敏石鼓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12] 鄧昌旺石鼓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13] 鄭建芳石鼓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 [14] 尹騰芳石鼓區委常委、人武裝部部長 [15] 葉強石鼓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16] 周文源石鼓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17] 陳平陽石鼓區委常委、紀委書記 [18]

經濟和社會發展

石鼓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艱鉅繁重的改革任務,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政策部署,緊緊圍繞“四個領先”的奮鬥目標,砥礪前行,攻堅克難,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不含松木經濟開發區,下同)141.65億元,增長9.0%,高於全市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9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7.48億元,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109.58億元,增長11%。全區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2:19.4:77.4,其中,一、二產業較上年分別下降0.1個和1.7個百分點,三產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3%、6.3%、92.4%。

二、農業

全年糧食總產量為2.3萬噸,增長0.88%;蔬菜總產量為5.62萬噸,增長-18.4%;瓜果總產量為1100噸,增長-17.3%。畜牧水產業方面,出欄肉豬9.8萬頭;出欄牛360頭;出籠家禽96萬羽;水產品2530噸。

全區糧食種植面積完成3.3萬畝;種植商品蔬菜面積完成0.2萬畝;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0.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完成0.2萬畝;爭取農業專項資金1064.9萬元。

全區新增農業企業5個,共有各類農業企業27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農業加工企業8家;建成農產品基地5個,建成蔬菜基地6422畝,建成無公害種植面積1414畝;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1個;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現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4630人。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區工業增加值16.34億元,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9.75億元(平臺數據),輕工業實現總產值8.93億元,增長-24.8%;重工業實現總產值30.82億元,增長5.2%。按註冊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2.76億元,增長18.0%;股份制企業實現總產值35.40億元,增長-2.4%;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總產值1.59億元,增長-38.0%。

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5.47億元,增長25.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0.9%;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完成專利申請量226件,授權專利量93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申請56件。

全區建築業總產值28.06億元,增長0.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2.06萬平方米,增長-3.6%。年末建築業企業合計20家,按資質類別分,施工總承包企業15家,專業承包企業1家,勞務分包公司4家;按資質等級分,一級單位3家,二級單位10家,三級單位7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94億元,增長22.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8.73億元,增長19.7%;5000萬元以上項目51個,完成投資97.7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2.3%,億元以上項目42個,新開工億元項目26個,投資92.2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3.21億元,增長38.7%;房地產銷售面積71.90萬平方米,增長68.7%;年末房地產企業有47家,按資質等級分,二級單位3家,三級單位20家,四級單位9家,暫定資質14家,其它1家。

五、內外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28億元,增長12.0%,增速位列全市第二。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零售業綜合零售類增長7.2%;食品、飲料及菸草類增長20.4%;服裝及日用品類21.0%;文體用品類增長15.8%;醫藥及醫療器材類增長23.7%;汽車類增長14.0%;家用電器類增長24.8%;五金材料類增長18.6%。

全年進出口總額1462萬美元,其中出口1449萬美元,進口13萬美元。進出口額同比負增長33.5%,列四城區第二。

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467萬美元,增長14.36%。實際利用內資到位資金20億元,增長14.95%。

六、交通和旅遊

全年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13公里、水渠修建4公里、塘壩維修15口、公共環衛及綠化項目1個。專項整治超限超載並聯合執法6次,超限檢測站點車輛超限超載率控制在0.3%以內。

全區共接待遊客478.52萬人次,完成旅遊總收入28.49億元。制定了《石鼓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2015-2025)》,並開通“衡陽石鼓旅遊”微信公眾號,以“生態農業小鎮――角山”為主題向省旅遊外僑民宗局申報第二批“湖湘文化風情旅遊小鎮”,被列入備選籠子。

七、財政收入

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13億,突破22億元大關,增長11.8%,高於全市平均增幅5.8個百分點,稅佔比為94.61%。總量位居全市七縣五區第二,同比增幅、稅佔比位居全市七縣五區第一。

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5億元, 較去年同期增加1.93億元,增長22.52%。其中民生支出7.56億元,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2.02%,同比增長23.13%。

八、教育文化

全區現有小學35所,中學6所,在校學生17772人;幼兒園44所,在園幼兒7037人。現有在職教師856人,共96.3%以上小學教師擁有專科以上學歷,83.3%以上中學教師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全區教師在各級各類競賽評比活動中,獲國家級28人次,省級137人次,市級228人次。組織9個學校的課題獲得省級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1所學校榮獲湖南省小學數學課例點評與分析活動的優秀組織獎。

全區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費發放教科書工作,惠及轄區30056人次,合計201.51萬元;資助幼兒園孩子1136名,發放學前教育入園補助金56.80萬元;資助農村義務教育貧困寄宿生280名,發放助學資金17.5萬元;為區內37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辦理了助學貸款,共計貸款31.34萬元;發放中職助學金1794人,合計206.5萬元;投入1665萬元化解5個“大班額”建設項目;投入1229萬元用於《2016年石鼓區中小學維修改造計劃》,預計改造面積47045.2平方米,進度達85.8%。

全區現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個,即來雁塔、摩崖石刻(含石鼓書院)、市博物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3個,區級非遺項目19個,囊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民俗、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五個方面。

九、衛生和公共服務

全區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83所,醫療機構床位數3201張;執業(助理)醫師384人,護理人員3086人;共建居民健康檔案規範檔案化人數18.9萬份,建檔率86.85%;活產數2172人,住院分娩率100%,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2%,孕產婦死亡率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06‰,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93.41%。

全區完成社區“三清三建”工作,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新增鋪設瀝青5.7萬平方米,硬化路面2.6萬平方米,人行道火燒板1.2萬平方米,安裝路緣石0.9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3戶,其中低保、五保等困難戶佔比35%,資金補助戶均11956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區常住人口22.40萬人,出生人口2576人,死亡人口101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7.36%,人口出生率11.49‰,人口自然增長率6.97‰,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107.24:100。其中,流動人口5.85萬人,流動人口電子健康建檔率86.2%,辦理生育證及再生證2168個,被評為“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優秀單位”。

全區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561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2977人,佔比65.3%;新增創業主體1163個,帶動城鄉就業人數2353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達100%;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728人;登記失業率為3.7%;完成扶貧開發工作90件;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30萬元;完成職業鑑定272人,職業培訓4758人。

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8元,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6元,增長9.9%。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420元/人;農村低保月保障標準220元/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月保障標準60元/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月保障標準50元/人。全年發放養老金12057.91萬元,徵繳養老金14539.07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發放10638.73萬元,徵繳10864.67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發放468.98萬元,徵繳3500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發放950.2萬元,徵繳174.4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徵繳2936.39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徵繳3405.72萬元,新農合徵繳2135.58萬元;生育保險徵繳基金86.84萬元;失業保險累計徵繳基金75.65萬元;全區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2%。

十一、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區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4%,本年度活立木總蓄積量61696立方米,增長4.2%。全年空氣質量達標率90.6%(三項監測指標),地表水質量達標率97.5%,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4%,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804噸標準煤/萬元。

全區全年共開展社會調查48例,接收社區矯正250人,解矯189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80件,調解組織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865件,調解率達100%;調處成功857件,調處成功率99%。

全區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7起(均為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人,受傷7人,直接經濟損失13.71萬元,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0起,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49人。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各項指標增速無特殊註明均是指2016年與2015年同比結果。

3、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19]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9月7日,石鼓區記載擁有19所學校。

合江中學同興明德小學旭升小學都司街小學建設新村小學草后街小學黃沙灣街道中心學校成章小學童星幼兒園角山中心校下橫街小學荷池路小學演武坪小學松木鄉中心學校童茵幼兒園五家巷小學五一路小學合江小學人民路小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石鼓區共有2個鄉衛生院和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科技

2009年石鼓區,農業科技新建了角山鄉五星村矮晚柚種植示範基地、松木友誼村的大雁人工養殖示範基地和朝陽珍稀水果種植示範基地。這些基地共引進推廣百香果、大利棗、86-21高產紅薯、矮晚柚、良種板粟、紅松、大雁人工養殖等10餘項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石鼓區簡介

石鼓區

交通

石鼓區是衡陽城區的北大門,衡陽市各交通大道縱橫交錯,南嶽高速公路和泉南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107國道貫穿南北。石鼓區緊鄰京廣鐵路、京廣高鐵,距衡陽東站僅15餘公里。

歷史文化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石鼓區簡介

石鼓學院

原名李寬中秀才書院。唐元和中(806-820年)李寬中於石鼓山尋真觀結廬讀書。刺史呂溫曾訪之,並作《同恭夏日題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日記其事。

宋至道三年(947年)寬中族人士真據其故事,復修書院,“會儒士講學”其中。景二年(1035年)知州劉沅(一作劉阮)秦清仁宗皇帝賜學田及“石鼓書院”額,遂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其後,改為州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中學堂,三十一年改稱南路師範學堂。民國時改為女子職業學校。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今闢為公園,尚有明清碑刻留存,有明新版《石鼓書院志》3種。

石鼓區簡介

石鼓學院

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石鼓區,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

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

風景名勝

石鼓山

石鼓區簡介

石鼓區

石鼓山位於石鼓區境內蒸水和湘江匯合處,海拔68米,面積4000多平方米。一山雄峙伸入江中,東南北三面臨水,拱湘揖蒸,形若半島,江水猛漲時,水斷西端,便成一圓形山巒,波濤擊巖,浪花飛濺,有如鼓鳴;一說山形如鼓,一說浪擊石崖若鼓鳴,故名。

青草橋

俗稱“草橋”。位於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橋,橫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稱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橋於青草渡,費銀800緡,米70擔。

1944年,日寇犯衡時被炸燬,後架木橋以通汽車。1949年5月9日,木橋被洪水沖垮,僅餘橋墩。衡陽解放後,在舊橋墩上架設臨時木橋。1956年7月,衡陽市人民政府撥款在原臨時木橋下游10米處新建橋墩,加高路基,橋面擴寬至10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旁人行道各寬1.5米,成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橋,長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該橋數次維修加固。2009年大修一次。距今青草橋已成為市區內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區境內臨江風光帶的主要景點之一。

石鼓區簡介

青草橋

來雁塔

來雁塔位於城區北部3公里的合江套下磯頭。據《衡陽縣誌》載:此處水流急湍,磯礙舟行,為利濟河道,明萬曆十九年(1591),衡陽人禮部尚書曾朝節倡議除磯興塔,以城南有回雁峰,故此處取北雁南來之意而名來雁塔。清同治十年(1871),衡陽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此塔,並書“來雁塔”三字嵌於正門之上。該塔高28米,七層八稜,拱門劵窗,石雕飛簷,石板樓面,斗拱樓頂,正門東南向,左右兩側門;基層門內,端坐石佛一尊,塔內石級,分兩路盤旋,可上頂層;塔旁建雙練亭。來雁塔拔地撐天,莊重雄偉,是衡陽市僅存的明代大型磚石結構建築,已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4年因日寇侵犯衡陽而脫落的半截銅製塔頂,現存於市博物館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