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前度再見


這個很有趣。

無論是《火影忍者》的大家族,

還是歐洲各國的古老貴族都有設置家徽的傳統,

但是我們國家沒有這個傳統。

舉兩個例子說明,

《火影忍者》的宇智波一族族徽:

是這個樣子,看起來像一個棒棒糖是吧。

這個圖案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宇智波這個詞日語的發音,接近“團扇”,因此被譽為“團扇宇智波”。

第二種:宇智波一族的能力,擅長火遁,這個圖案象徵一個人吞吐火焰,。

沙皇俄國的徽章:


這個都知道吧,北極熊的國徽,覬覦全球。

這個圖案源於拜占庭帝國,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是第一羅馬帝國,

後來羅馬,“四帝共治”,實際上分成了兩個國家,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又稱“第二羅馬帝國”,

後來“第二羅馬帝國”滅亡在奧斯曼土耳其手中,

莫斯科大公迎娶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

因為這層關係,沙俄稱帝,自詡為“第三羅馬帝國”,

把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也借用了過來,

雙頭鷹,環視全球,非常符合俄羅斯民族的霸道與貪婪。

就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意志的外化,

具有非常強烈的精神韻味。

這一點其實我們國家也有,你想到了嗎?

沒錯,家訓!

其實是一樣的,我們的更具體更詳細,

把籠統的精神用文字表達出來,形象但不生動。

著名的有《顏氏家訓》《朱子家書》等,

都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沒必要說誰誰好。

古代中國人是排斥這種個人搞的“圖騰徽章”的,

實際上我們有兩千多年的建國史,國旗,卻一直缺席,

直到晚清才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國旗,

這些圖案代表什麼寓意,一目瞭然。

在此之前,即便是雄霸天下的大唐,旗幟也只有一個字,“唐”。

歷史傳統不一樣罷了,

我們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用更形象的方式傳播價值觀,

從標語,到海報,再到抖音。

回頭看,其實有很明顯的邏輯在內。

如果說中國的貴族真的有徽章的話,

上面的圖案一定不是皇帝,不是神仙,而是孔子,

古往今來沒人能比他更合適了。


逸謙吧唧吧


根據美國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美劇《權力的遊戲》在國內受到了很多美劇愛好者的追捧。《權力的遊戲》中各個家族的家徽給很多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不僅是美劇,日本動漫《火影忍者》中也有各個家族的家徽存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有深遠的家徽傳統,那麼中國歷史上有家徽嗎?

《權利的遊戲》中史塔克家族的家徽


從宋代開始,就有很多學者們發現上古流傳下來的青銅器上存在一種既不同於普通文字,又不同於繪畫紋飾的圖形文字,宋代學者只是在著作中將之解釋為“某某形”。近代以來有學者將之稱為“圖形文字”或“繪畫字”。大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髮現有一些陶器和青銅器上的圖形文字非常相似,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稱之為“族徽”。


郭沫若認為,族徽是上古史表示一個家族、部族或氏族的徽號,既有別於文字,又有別於裝飾性的刻畫。首先西周青銅器上的這種族徽不可能是較為古老的文字畫,因為文字畫是比較原始的民族使用的,商代已經出現了完整的漢字文字系統——甲骨文。族徽又不是像饕餮紋一樣的紋飾,因為其有某種實際意義。郭沫若判斷,這些圖形文字是作為某一家族的名號來使用的。

專家推測可能與職業有關的族徽


現在專家認為,族徽的特點是象形性和標識性特別強,美化裝飾色彩明顯,而且在章法佈局上不合文字排列的常規。族徽有的類似於蟲、鳥、獸、魚的,反映了古代民族的“圖騰”或者是“圖騰”的某種簡化。而脫去這種形態顯得較為抽象的,則反映了其文明程度較高,族徽已經進一步抽象化了。

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器上的族徽


歷史學家推測,族徽主要流行於商朝,是氏族的象徵。但是西周推翻商朝之後,西周人並未接受“族徽”的傳統,而是重新進行了分封,確立了新的分封體制,於是這些族徽就逐漸被個人、家庭、官職、國家和祭禮等專有名詞取代了,大約在春秋早期之後,族徽基本消失。


參考文獻

楊曉能:《另一種古史》


歷史研習社


答 | 獬執事

世界範圍內紋章最為興盛的主要有兩個地區,一個是歐洲,一個是日本,其中日本的紋章被稱為家徽或家紋。

其實,紋章的誕生並非源於貴族的自我標識,而產生於戰爭中的剛需。西方的紋章大約濫觴於12世紀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因當時的重騎士全身都包裹在重裝盔甲中難以識別,故需要通過在盾牌、旗幟上畫出帶有鮮明個人印記的符號以區分敵我。這裡面最方便的是盾牌——盾牌相對平整、面積也較大,而且相對於旗幟更具實用性因此也不容易被丟棄。紋章在最初又被稱為盾章,正源於此。

隨著紋章的發展以及紋章學的漸漸系統化,各種貴族、團體、組織漸漸引入了這種極具標誌且能夠激發成員榮譽感的符號。因為有能力統一製做紋章的大多是貴族、騎士階層,這才讓人們產生了紋章是貴族專用的誤區。《冰與火之歌》中的小指頭自己也創造了自己家族的紋章:一隻知更鳥,當時色後對此的評價是“很適合你,畢竟像你這樣白手起家的人有太多值得傳唱的故事”——這一態度很能說明紋章在本質上是不分階層的。

日本家紋的源頭也是如此,它發源於“平治之亂”。當時,參戰的源義朝與平清盛雙方分別以紅色戰旗與白色戰旗以區分軍隊,而後在貴族的牛車上也漸漸出現了簡單的圖案以區分不同的家族,最終發展出了獨樹一幟的日本家紋文化。

那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紋章呢?中國古代戰爭頻繁,當然也有對敵我標誌的剛需。但是有兩個原因導致紋章學並沒有在中華大地上發展出來。一是漢字本身具有較清晰的識別性,尤其在“同姓同族”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姓氏足以當紋章之用;二是中國古代相對發達,不同勢力大多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打造統一的盔甲兵器,從這些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區別敵我。當然,對於農民軍,就只能用黃巾、紅巾、黑旗之類的用具了。

關於以姓氏區別家族的情形,如果同姓並非同族,也不乏其中一族改姓的例子。比如諸葛亮的諸先其實姓葛,籍山東諸城,後來遷居,當地已經有了一個姓葛的大戶,於是改為諸葛。劉禪報怨諸葛亮曾用過“政由葛氏”之語,這裡的葛氏就是諸葛亮。


亞歐研究寮


其實是有的,只是不是很明顯。
中國古代是有家徽的,中國的家徽圖案中,除了一些鳥獸圖騰外,隱約也可以看出象形文字的特徵。在發展上,因為文字本身便足以表達訊息,不需要另創圖騰做為標示,所以中國的家徽發展比較緩慢。
中國只有周朝為真正的封建制度,秦滅六國後廢封建設郡縣,漢代恢復封建,但七國之亂後就開始削藩,此後一直是中央集權統治。沒有領主和騎士,只有中央統一訓練和指揮的軍隊,因此不需要代表家族和個人的紋章。再加上秦朝時期出現了郡縣制這種極力反對藩王出現的制度,擁有家徽,強調門閥是極度危險的!雖然秦滅亡很快,但是影響確實非常之大,再到漢武獨尊儒術,實行推恩令後,極度強調中央集權,藩王逐漸被架空,徹底形成以天子為核心的統治系統。
隋創科舉之後,尤其在宋之後,士大夫階級多是以師門一系傳承,這一文人階級,主要的傳承的是是學術和政見,不再依託血緣,因此家徽這樣代表血統的東西,已經完全不是上層主流文化需要的了。


個人認為象形字要比家徽帥多了


柒號思維


剛好看到這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姿勢不對,矯正如下:

1.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嗎?

2.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有的話,可以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嗎?

好了,開始回答

1.中國古代氏族有家徽。

2.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中國古代氏族有家徽的歷史在非常久遠前就開始了,一直留傳至今,主要分為文字和印章兩種形式。

以上是兩枚印章實物,歷史非常久遠,距今大約四千年左右。

下面提點資料來說明中國古代氏族有家徽,以及為什麼現在留傳的分為文字和印章。

在中國的《史記》、《山海經》、《竹書記年》等很多資料中有明確的記載,只是現在由於文字和文化的變遷,很多人讀不懂過去的資料了。

我先摘錄幾段: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

《海外西經》載:“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這裡面的“有”字就是指一個部落或者國家。

而這裡面的“其”字就是指在木杆上有圖騰,代指一個部落或者國家。

所以,不僅古代有氏族圖騰,而且還有發展,這些圖騰後來發展成了我們今天所寫文字的一部分,主要是姓氏,除了這個,主要是印章。

總結一下這個問題的回答:

中國古代氏族有家徽,我們發展的更快,圖騰成為文字的一部分。

因為近代中國人有一段屈辱的歷史,這導致國人在文化上很不自信,甚至有些人產生了盲目的文化自卑和媚外情節,實屬不應該和沒必要。


品墨食色



​歐洲的分封制一直持續到文藝復興之前(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國王將土地分封給領主,領主再細分領地給騎士(當年的騎士有十幾個隨從,算個小地主)。於是出現了很多世襲階層,為了保證世襲階層的利益,貴族們的血統意識越來越濃厚(近親XX)。紋章逐漸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12世紀後期,騎士比武大會在法國開始盛行,紋章成為騎士們榮譽驕傲的象徵。由此西方建立起了等級森嚴的世襲制度。分貴族與平民,貴族分公、侯、伯、子、男五級,世襲罔替,姓氏和紋章成為了貴族的象徵。由於西方人姓氏太麻煩(中國人大都一個字( ^?^)),所以紋章成為了貴族最有力,最直接的身份象徵。



​日本的家徽起源於平安時代(公元789~1182年),平安時代是以奈良時代經濟發展成就為基礎,日本歷史上一個文藝繁榮的時代,家徽用來被表明貴族家庭的血統、出身、家業、地位。平安中期,已經開始對貴族服裝上的紋樣做出了一些規定。即“有職文樣”。紋樣固定下來以後,就以此來表示特定的身份。平安中期以後,一些貴族就開始把自己家族特有的紋樣用於莊重場合所穿的和服上。這樣,在重大儀式上就可以一目瞭然的通過服裝紋樣分辨出對方的身份。

另:日本和歐洲都有一個有趣的共同點,在戰爭中的家徽,對日本和西方的貴族來說,打仗就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而戰,而日本和西方的士兵屬於私人武裝,日本的武士、西方的騎士,只效忠於他所屬的領主。正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私人武裝佩戴領主的家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中國古代也是有家徽的,中國的家徽圖案中,除了一些鳥獸圖騰外,隱約也可以看出象形文字的特徵。在發展上,因為文字本身便足以表達訊息,不需要另創圖騰做為標示,所以中國的家徽發展比較緩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中國文字最優異的地方。 (看,辨認家徽的成本多高)

中國只有周朝為真正的封建制度,秦滅六國後廢封建設郡縣,漢代恢復封建,但七國之亂後就開始削藩,此後一直是中央集權統治。沒有領主和騎士,只有中央統一訓練和指揮的軍隊,因此不需要代表家族和個人的紋章。再加上秦朝時期出現了郡縣制這種極力反對藩王出現的制度,擁有家徽,強調門閥是極度危險的!(帶兵的將軍都要殺光啦)雖然秦滅亡很快,但是影響確實非常之大,再到漢武獨尊儒術,實行推恩,極度強調中央集權之後,門閥需要降低存在感,力量內斂,不求張揚更容易穩定的存在和壯大,就更不需要家徽這種特立獨行的東西了。隋創科舉之後,尤其在宋之後,士大夫階級多是以師門一系傳承,到了明朝基本到達頂峰,心學,東林黨等就是代表。這一文人階級,主要的傳承的是是學術和政見,不再依託血緣,因此家徽這樣代表血統的東西,已經完全不是上層主流文化需要的了。

中國古代的戰爭,軍隊的帥旗上寫的是主帥的姓,帥旗除了主帥的姓,其他的圖案都來自於皇家象徵,官方設計。這樣的帥旗讓士兵不僅明白了指揮關係,加強了統治力度,還極大減輕了辨認敵我的成本。


歡樂嗨


姓本身就是圖騰啊!每個家族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你的姓就是部落圖騰,就是家族族輝


費依賢


中國的姓氏就是圖騰,只是經歷的歷史太久,慢慢演化為現在的方塊字了,



像這張圖上的姓氏,哪個不可以做族徽?但是西方的姓氏可以嗎?不可以。所以他們只能另外做一套代表家族的圖案了。


青木6474936


其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道理,可是卻都沒有說到點子上。中國人優點很多,但缺點也不少,其中一個就是缺乏甚至根本就沒有對設計美感的追求。國內我參觀過首博、上博、陝博和湖博,國外我參觀過盧浮宮、凡爾賽宮、冬宮、葉宮總體來說,我看到的中國古文物在設計上和西方的文物在美感上差得很遠。舉兩個例子,兵馬俑和古羅馬士兵的裝束,中國的孔方兄和古羅馬的銀幣,後者要比前者要美觀許多。所以中國人就是再有錢有勢力,也不會去研究什麼族徽,以前是這樣,以後也是這樣。


君臨天下14500951


竊以為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方面,劉三解老師指出的“士族志”、“姓氏錄”乃至於官方的戶籍會被來確認血統和譜牒;另一方面,寫有主帥或者核心軍事集團名號的旌旗等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歐洲的紋章、日本的家紋的某一層面的功能。

殷商時期的族徽可能更多的是一種便於理解的表述,嚴格來說和西方以及後世的紋章等並不完全相同。而華夏民族的龍和熊,突厥之狼,契丹之白馬青牛,女真之海東青(這只是一說),更多的具有圖騰的色彩——當然,實際上和人類學的圖騰概念也不完全一致。這些都不展開了。

而因為中國較早的進入吏治國家,氏族、貴族在大一統的的行政體系中把打散重組,因而實際上的所謂某家軍,或者私人的部曲,在很多情況下必須納入帝國的體制,從這個角度,

前述寫有主帥或者核心軍事集團名號的旌旗和紋章或家紋在部分功能上有相似性甚至一致性,但終究還是不同的。

舉一個例子,《四海鯨騎》中的青龍船和玄武船,其本質是明帝國海軍的一個軍事編制或作戰單位,並不代表某個貴族集團哪怕是皇族甚至是太子。

因此,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也根本無從擁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