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什么没能救国?

用户58961316941


我也一样希望杨家将能出来救国,但很遗憾杨家将在正史上只有三代为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其他都是虚构演义的。退一步讲,就算三代杨家将全在,也阻挡不了北宋灭亡。

评书演义中的杨家将至少有十代,从五代宋初一直绵延到南宋,甚至寡妇、闺女、烧火丫鬟都能上阵杀敌,可谓杨家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但正史上的杨家将实际上只有北宋前期的三代人,而且不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杨业,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将领,北汉灭亡后降宋,协助宋初名将潘美(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防御山西一线,对辽作战,因英勇善战,被辽军称为“杨无敌”。雍熙北伐中,为掩护百姓转移,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拒不发兵救援,被辽军俘虏(并非演义中头撞李陵碑而死),辽军威逼利诱,但杨业绝不投降,最终绝世而死。


杨延昭,又名杨延朗,杨业之子(杨业共有七个儿子,正史与演义相符)。杨延昭继承父亲遗志,也是宋初抗辽名将,曾在宋真宗时期在河北一带率军抗辽,颇有战功,辽军敬畏他的勇敢和大名,尊称他为“杨六郎”,因为契丹认为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是他们的克星,并不是因为杨延昭排行第六。

杨文广,杨延昭之子,演义中把他写成杨宗保之子、杨延昭之孙,彻底把辈分搞乱了。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宋仁宗时期,曾参加抗击西夏的战争,后来官至定州路副总管、步军都虞候,至于演义中说他有19个老婆,完全是子虚乌有,不知道出于何种心理,把他搞成了威力等于3个韦小宝的无敌种马。



除此之外,整个杨家将在北宋就没出过稍有名气的将领,《水浒传》里的青面兽杨志被描述成杨家将的后人是虚构,但即便杨志是真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家将的没落,已经到了“家贫卖宝刀”的地步,自顾尤且不暇,更遑论救国了。

事实上,以北宋末年的军昏臣庸,即便三代杨家将同时穿越也无力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但杨家将忠君报国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行!

另外,大家就不要乱认杨家将,把杨铁心、杨康、杨过,甚至把开国上将中的“三杨上将”——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都说成杨家将后人了,这些要么是小说虚构,要么是附会之说,已经被当事人否认,不足为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杨家将作为一个传说,大多数情节都是编排出来的,和抗日神剧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自“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和辽百年间几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哪里有啥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类似发挥的空间。你指望一个大多是虚构出来的武将家族能在北宋灭亡时“救国”,还不如去看穿越小说过把瘾就算了。

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大多来自小说和评书《杨家将演义》。在《杨家将演义》的历史世界中,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大时代,野心勃勃的辽国占据了大宋的东北和华北,狼牙棒武装到牙齿的百万大军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华,大宋有一个号称“杨无敌”的名将杨业,麾下还有人称“七郎八虎”的八个勇猛儿子,其中最厉害的当然是六郎杨延昭。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业是和岳飞同一层级的盖世英雄,带着八个儿子本可直捣黄龙,奈何因著名大奸臣潘仁美设计陷害,兵败金沙滩。不仅杨业撞李陵碑而死,八个儿子也几死伤殆尽,只有六郎一人顺利脱险,后来成为杨家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在抗辽事业上取得了比父亲更大的成就。他还养了一个生猛的儿子杨宗保,找了一个更生猛的儿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国战史上著名的“天门阵”,还生了一个天下无敌的孙子杨文广,将抗击外敌的精神薪火相传,最终一举实现了灭辽的壮志,逼得萧太后自缢。总之,传说中不可一世的辽帝国是银样镴枪头,除了没被手撕,在杨家将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热血沸腾之余,请容许我用一巴掌把你拍出这幕“抗辽神剧”。或者可以这么说,作为一部情节感人的传说,杨家将当然也有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不过但凡让你我热血沸腾的桥段,应当都属编排出来的,比如什么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焦赞的抗辽神器“火葫芦”,完全可以看作当下抗日神剧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正史中,杨业和杨六郎当然可以称得上抗辽英雄,比如《宋史》中赞杨六郎“在边防二十年,契丹惮之”,欧阳修赞杨家“父子皆为名将, 其智勇号称无敌”。但夸张之处在于:第一,他们都不算传说演义中的“抗辽领袖”,在大宋三百年的名将榜上甚至入不了第一阵营,说杨家将是抗辽“中流砥柱”或“主力军”明显是贪天之功了;第二,将其他抗辽盟友丑化成破坏抗辽大业者,这就更不厚道了。演义中的反角潘仁美,也就是历史上的潘美,本是在《宋史》中排位比杨家父子更高的一代名将,但被后世丑化成了大奸臣,甚至摊上了害死杨业的千古罪名。更委屈的是狄青,他是真正的顶级名将,但在演义中也成了和杨家为难的奸臣。

甚至“杨家将”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怀疑。第一,杨业在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猛将儿子,“六郎”杨延昭其实是大儿子;第二,“杨门女将”也是生造出来的,柴郡主、穆桂英、杨排风等等都查无此人;第三,演义中说杨六郎的儿子叫杨宗保,孙子叫杨文广,而《宋史》上很明确说了,没有杨宗保,杨六郎之子就是杨文广;第四,比抗日神剧更过分的是,好歹中国抗战打了八年,最后取得了胜利是真实的,只是说在“谁打的,怎么打的”这方面有创造空间,但北宋和辽自“澶渊之盟”之后,百年间几未发生大规模战事,杨六郎以后杨家将打的那些大战本身就是子虚乌有,更别提什么灭辽了。


张明扬不说话


受小说、评书、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大多数人都知道我国北宋时期有一支大名鼎鼎的部队叫做杨家将。杨家将不仅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而且一门忠烈。更为令人动容的事,当杨家的男儿们(七狼八虎)血战金沙滩,死的死失踪的失踪之后,杨门遗孀再次扛旗杨家的大旗,展现巾帼之风,为杨门女将,令敌人闻风丧胆。北宋翰林学士欧阳修批道:“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北宋有如此忠君爱国英勇的部队,为什么还会亡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因为杨家将大部分是虚构的;

其二:早在北宋灭亡之前,杨家将已经几乎消声灭迹了。

在戏曲中,杨家将的当家叫做杨继业,号称杨无敌。这其实是并没有纰漏的,杨继业的原型就是北宋名将杨业。杨业本是北汉大将,最后降于宋太宗赵光义,授右领军卫大将军。而“杨无敌”的这个称号,也确实是当初北汉人对他的称呼。特别是杨业和大宋开国名将潘美(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大破雁门关之后,其军中的声望更是与日倍增,深受爱戴。只是非常可惜,在公元986年的北伐之战(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中,因监军王侁所害(

潘美:我冤呐)杨业战败狼牙村,最后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杨家就到了杨业的长子—杨延朗手里。他后来改名杨延昭,又因辽人认为他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下凡(主镇北方),所以又叫做杨六郎。杨延昭骁勇善战,体恤部下,宋真宗称其“治兵护塞有父风”。最后,戎马一生的杨延昭于公元101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可以了。

那么杨大郎,二郎,三郎…………呢?很抱歉,好像并不怎么样

在《宋史》中关于杨家其他子弟有这样两段记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逐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鄢。““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也就是说,当初杨延玉是和杨业一起战死沙场的,然后杨六郎继续留守边疆抗辽。其余几个,其实挺打演义小说脸的,不管是供奉官还是殿直,都是宫内的小武将,也就维护维护宫内治安一类的,而且这还是得老爹英勇殉国的脸。除此之外,历史再无丁点记载,恩,这就是你们要的杨家将

杨延昭去世之后,杨家将到了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手里,杨文广也算是一代将才,最后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公元1074年,75岁的杨文广病逝,杨家再无将才,世间再无杨家将。此时离北宋灭亡还有30年。等等,传说中的佘太君,杨八妹,杨宗保和穆桂英呢?那些轰轰烈烈的杨门女将呢?只能非常遗憾的告诉各位,那都是虚构的……所以,杨家并不是不救北宋,而是国未亡,杨家已不在了。这才是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

还有一点,《水浒传》里的杨志说是杨家将后代,很抱歉,这是小说,小说,小说(重要的事说三遍)。


三观粉碎机





主要是杨家后代为将者并不多,比如杨家将二代核心人物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历史上确有其人。杨文广,字仲容,曾追随狄青南征,立有军功,后来累积做到步军都虞候,定州路副督总管,1074年(熙宁七年),辽兵再次入侵代州,杨文广主动献阵图请战,奈何病逝,未能亲征,死后被追赠同州观察使。杨文广是否有后人?可惜这个问题史书未载。

宋史杨延昭传,说杨延昭“录有三子”,但三子中只有杨文广见于史册,一些史学研究者推测,杨延昭长子或也为将,有军功,后世评书演义以讹传讹,以其为原型凭空创造了杨宗保这一人物。而杨宗保与杨文广的兄弟关系,逐渐在传说中变成了父子。

同时,杨家有另外一些近支男性,也曾为官,见于史册。比如杨延昭的侄子杨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有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这位杨君就是杨琪,这位杨琪,字宝臣,欧阳修称赞他“独好儒学,读书史”,官至供备库副使,银青光禄大夫,为人“材敏,谦谨沉稳”。以其履历看,并不长于疆场武略,而是一位称职,修养品德极好的儒家士大夫。

另外,杨延昭还有一位堂孙杨畋。宋史卷三百,有《杨畋传》,记载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升大理寺丞,岳州知州。任内曾参与镇压少数民族暴动


晴天有时下猪


别说杨家将了,就算是关二爷在世,韩信重生,哪吒杨戬葫芦娃一起来都不好使!

因为,大宋皇帝压根就不想打仗,或者错误的认为金国只是来捞点好处,不会打到首都。等到反应过来,晚了!

就好比,手里明明有枪,却等到别人刀架在脖子上了,才想要掏出来

不好意思,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偷摸掏枪被人发现一刀砍了,第二种是琢磨交枪不杀,乖乖的不反抗,至于能否活命看拿刀的人怎么想的

这种情况下的大宋,真的是无可救药

问题来了,假设宋徽宗不是政治白痴,想要搞事情,那么杨家将会重登历史舞台么?


所谓《杨家将》,一如《岳飞传》——哪有那么邪乎

《岳飞传》中,老岳同志和手下的一帮弟兄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连续击溃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并最后由牛皋同志完成击杀这个金国boss的重任,打完通关

可历史上金兀术非但没有死,还有可能参与了岳飞的谋杀案(秦桧可能是他派去的奸细)而最终逼迫宋高宗议和,为金国争取了极大的利益

这是和书中描写大相径庭的,杨家将也是一样。杨业的确很厉害,和岳飞一样,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但杨家将就不一样了,虽然存在,只是水平和人数都极其有限

自杨业死后,历经数代杨家皆为宋朝武官,而知名度极高的七子共战实为虚构,但杨延昭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无论是战功还是能力都和杨业没有可比性

再到北宋靖康之难,杨业后人中有杨文广尚存于世,是武将且带兵。只是非常遗憾,他至死也未曾受到重用,没有为大宋出战(不是不战,而是不被允许出战,也没机会出战)

所以说,直至北宋灭亡之前,所谓的杨家将只是寥寥几人,而带兵者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皇帝压根就没想过要打仗,更何谈救国一说

杨家将没上场,其他人呢?大宋就没有忠臣了吗!

其实是有的,可惜为投降派所排斥,虽然曾出战却未能挽救败局。在高宗时代他发挥余热,曾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此人便是主战派将才李纲

他曾组织军民,于金兵入侵汴京时,顽强的抵抗金军的进攻,成功的为北宋朝廷争取了时间,只可惜这次振奋人心的反击战并未打动投降派,也不曾让昏庸的宋徽宗回心转意

原本是可以凭借李纲的军事能力进行防守,然后号召天下勤王军来抵御入侵的。可宋徽宗偏偏轻信投降派的忽悠,撤掉了李纲并选择投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靖康之耻

而后北宋灭亡,二帝被掳到寒苦之地五国城坐井观天,侥幸逃回的高宗赵构重蹈二帝覆辙,不仅不思进取,反而为了苟延残喘放弃了大片土地,只是一味南迁只为苟活。这也让一心想要重建国威,还都汴京的李纲心灰意冷,随后被撤职

一生忠勇的李纲,于绍兴十年病逝,我想他是含恨而死的

北宋的灭亡,不需归咎于武将无能,也并不是战略失误;而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和奸臣卖国所致

比较知名的有蔡京、张邦昌、童贯。而张邦昌竟然在北宋灭亡后被金国立为傀儡皇帝,在沦陷地建立了伪政权齐国。

当然,宋朝重文轻武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武将被打压,更多的人不是投笔从戎而是一心想着读书做官,升官发财。文人多倒也不可怕,关键还是皇帝的问题

宋徽宗就是个艺术家,除了写字画画啥也不懂,宋钦宗也差不多。到了宋高宗,倒不搞这一套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蛋

历史也告诉我们了,如岳飞、宗泽、李纲等一等一的名将,都无法挽救宋朝。究其根本,也正是印证了那句话——仗还没开始打,就已经输了

回归到主题,杨家将是否存在或尚存几人倒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就像是你明明有个史泰龙,却让他当伙夫,怎么可能变身成为第一滴血里的兰博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发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思考了。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大多来自小说和评书《杨家将演义》。在《杨家将演义》的历史世界中,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大时代,野心勃勃的辽国占据了大宋的东北和华北,狼牙棒武装到牙齿的百万大军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华,大宋有一个号称“杨无敌”的名将杨继业,麾下还有人称“七郎八虎”的八个勇猛儿子,其中最厉害的当然是六郎杨延昭。他还养了一个生猛的儿子杨宗保,找了一个更生猛的儿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国战史上著名的“天门阵”,还生了一个天下无敌的孙子杨文广,将抗击外敌的精神薪火相传,最终一举实现了灭辽的壮志。杨家将作为一个传说,大多数情节都是编排出来的,什么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焦赞的抗辽神器“火葫芦”,完全可以看作当下抗日神剧的“传统文化资源”。

杨家将的故事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主要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而已,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但是,杨家将一门忠烈倒是真的,尤其是杨业,他是杨继业的原型,被当时的辽国人称为“杨无敌”。杨业威震边关,在宋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时,杨业率军跟随,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力战被俘绝食而死。杨延昭是杨业长子而不是第六子。杨延昭英勇善战,在边关镇守多年,对辽战绩斐然,为大宋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辽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所以称镇守边关数十年的杨延昭为杨六郎。杨文广的历史贡献稍微小一点,主要在北宋名将狄青和韩琦的带领下参与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争,后来死于宋辽之战。而至于“杨门女将”中的柴郡主、穆桂英、杨排风等则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史上查无此人。

杨文广以后,杨家将已经渐趋没落,到了北宋末年,哪里还有杨家将的影子。北宋灭亡时,杨家将早已没落。自杨文广死后,杨家的政治地位便一落千丈,朝廷大臣中再也没有杨家后人,杨家也就不可能像在北宋初期那样统兵御敌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北宋灭亡时,统治阶级已经腐朽不堪,各级官僚竞相敛财,很难产生像杨业、杨延昭父子那样能和敌人相抗衡的将领。因此,北宋灭亡时怎么能有杨家出来救国呢。



怀疑探索者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关于各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小说和戏曲里,大将潘美通敌,出卖国家是大奸大恶人。而杨家将各个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幽州一战,父子七人齐上阵,五死一俘,只有杨延昭幸免于难。

不过无论是戏曲还是小说,确实把杨家将陷入绝境的还是一个人,那就是辽朝名将耶律斜轸,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然后关于杨家将——杨继业真名杨业真实存在也确实为国家阵亡沙场,杨延昭也是真的但并不是六郎,杨宗保和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纯属虚构。

再说为什么——因为北宋灭亡的时候,已经没有杨家将了好嘛。。。提出这个问题的小可爱你智商需要充值了。杨业本来是北汉将军,宋太宗亲征打到太原遇到杨业,杨业拒不投降,太宗惜才劝降杨业,杨业自此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了潘美的手下

雍熙三年,太宗为拿下燕云十六州攻打辽国,杨业途中认为形势不对建议撤退,杨业与王侁、潘美约定让两人接应,王侁好大喜功,不见来人以为敌人撤退,是以前进,终至战败。杨业遇伏,此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还可以突围报效天子。”众人感动流泪,但没一人离去。杨业且战且退,转战到接应地点,见空无一人,抚胸大哭,后堕马被俘。被俘后他拒绝饮食,三日后去世。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死于此战,将士无一生还。

史书记载杨业有7子,而唱本的杨延昭应该是老大或者老二,而潘美其实是个忠臣良将。



时拾史事


真扯,我不认为杨家将是北宋最厉害的一门,我觉得当时的云家将、刘家将以及和他们连襟的陈家将、祝家将等才算得上是大宋最强的家族。

北宋农民起义不断,徽宗时期更是四海皆乱,百姓们不老实也就算了,朝堂内高俅、童贯、蔡京等人还拧成一股绳一起残害忠良。这不,时下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的陈希真就难逃此劫,本来他能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的官,但无奈他有个叫陈丽卿的女儿长得太美,被高衙内看上了,但这陈丽卿可不像林冲的娘子那么柔弱,看见高衙内心怀不轨就对他一顿暴揍,还割下他的耳朵以示惩戒。陈希真见女儿闯祸了,只得逃命,但陈老头内心里牵挂的还是赵佶,还是大宋的江山宝贵的土地,于是他们没有选择落草,而是去投奔亲戚想得到再次为国效力的机会。

陈希真找到了他的叔叔云威,云威的儿子云天彪是山东景阳镇陆路兵马总管,位高权重,正义感爆棚。他的儿子云龙娶了刘广的女儿刘慧娘,陈希真嫁给了祝家的祝永清,至此,云、刘、陈、祝四大家集结完毕。之后又有无数江湖义士和本来领盒饭的人物又来相投,如王进、栾廷玉等,另有各路高手也开始迅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这样,一群人打着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的口号,开始为宋徽宗“天诛”贼寇。

朝廷内,张叔夜带人很快平定了造反的方腊,其余人在对抗梁山军时也开始大展身手,比如云天彪的副将傅玉一记飞锤把关胜打成重伤不治身亡,云龙乱箭射死索超,陶震霆一火枪打死张清,陈丽卿箭射花荣,鲁智深中了疯魔最后暴毙而亡…总之在宋军无懈可击的进攻下梁山也顶不住了,后来梁山的残余贼寇都被压上京城凌迟处死。

在这之前,张叔夜在朝堂内进行了肃清,高俅、童贯等人非死即被流放,内忧外患都解决了,徽宗才意识到这些人其实都是天上的雷部三十六将下凡,后来一些人修道去了,一些人继续辅佐朝廷。

好了,我想大家到这里也看的比较懵了,好像北宋历史上没有这些人啊,是的,以上内容都是我从《荡寇志》中截取的并加了一些个人的想象拼接而成的,也就是说在雷将的统治下北宋本来可以万事无忧,但他们荡寇成功后又回到天上去了,导致北宋一下就没什么战斗力了、同理,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简直精彩的不要不要的,但这些艺术人物真的在历史上很厉害吗,或者他们存在吗,还救国,先幻化个人形学些功夫自救一下吧…


就服胡说八道吹小说的人,face?


逻辑文史游


说起杨家将,那真是家喻户晓,所谓杨家将跟杨继业一起出征辽国,血战金沙滩。因为潘仁美不施援军导致杨继业自杀,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迫娶了辽人公主,五郎出家去当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继续抗辽,七郎突出重围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此后还有佘太君带着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镇、杨宗保挂帅出征、杨文广平定边关等等故事,读起来热血沸腾,但仅仅只是故事罢了。

宋朝的确有杨家将,但是远没有那么夸张,杨家将中出名的只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杨业就是杨继业的原型,杨延昭不是他的第六子,而是长子,而且杨文广不是杨延昭的孙子,而是儿子。

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名将,北汉灭亡后归顺北宋,依旧带兵防御辽军,但宋朝派潘美节制。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但形象相去甚远,潘美乃是忠臣,不是故事中的大奸臣。

杨业威震边关,被称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时,杨业率军跟随,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潘美错判形势,没有支援,导致杨业力战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潘美曾试图掩盖自己的失误,但被杨业的妻子佘氏(即佘太君)捅了出来,宋太宗将潘美降职,削级三等。

杨延昭也英勇善战,对辽战绩斐然,因为辽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所以称镇守边关数十年的杨延昭为杨六郎。

杨文广是杨延昭之子,杨家将从他开始向文官转变。杨文广的军事才华也不低,曾受范仲淹赏识推荐,但此时宋朝经过和议,与辽和西夏都停止征战,四方无战事,杨文广无用武之地。虽然他的最后官职比父亲还略高,但他担任的武职大多是偏向于荣誉性质的,更多的还是文职。

富不过三代,杨文广以后,杨家将已经渐趋没落,到了北宋末年,哪里还有杨家将的影子。像《水浒传》里的杨志、《说岳》里的杨再兴,说是杨家将后人,其实只是演义故事的附会而已,杨再兴除了姓杨以外跟杨家将没关系。

既然连影子都没有,何谈救国?况且宋朝当时不是没有军队,也不是没有将领,要是宋徽宗老老实实地守城,金人攻不攻得下不知道,但起码不会攻得那么容易,但迷信的宋徽宗派出了大师郭京,大开城门,让郭京作法,结果金军骑兵直接冲过来,迅速攻破汴京城,由此酿成靖康之耻。

所以说,杨家将是没有的,可即使有,以宋徽宗的尿性,也救不回来。


平沙趣说历史


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七郎打擂夺帅,杨家将集体出征辽国,金沙滩血战辽人。杨继业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迫娶了辽人公主,五郎出家去当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继续抗辽,七郎突出重围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最让人激动的就是七郎八虎闯幽州的故事,后来的佘太君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镇,杨宗保挂帅出征。还有后来的杨文广平定边患,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其他的小说里边也出现了杨家将后人,比如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里的杨再兴。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历史上真实的杨业,是一代名将。他的亲生父亲让他跟随北汉的皇帝刘崇,刘崇非常器重他,让他改名叫刘继业。

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北汉人称为刘无敌大将军。

当北汉旧主刘继元投降宋朝后,刘继业大哭,拜祭刘崇才结甲投降。

宋太宗素闻刘继业威名,为他的忠义所感动。让他重新镇守边关,恢复其杨姓,名业。

杨业和北宋名将潘美,多次联手,击败辽军的进攻。另外一些资料显示,说边关主帅曾多次向皇帝上书绯谤杨业,有不少人推测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潘美。

在后来一次宋辽之间的大战中,杨业出兵抵抗辽兵,掩护主力和百姓撤退,潘美本来答应接应杨业撤退。当杨业杀出山谷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宋军,四周全是辽军,被迫自杀殉国。

后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就是小说中间的杨六郎,也曾经镇守边关,重创辽军。

至于杨家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在现今的史料中间,没有看到任何记载。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杨家将确实是存在的。他们,也曾为宋朝的边境安全,做出过杰出贡献,只可能不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么传奇。

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只有杨业和杨延昭两代堪称名将,其他的没有记录。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有六代,他们分别是金台侯金刀杨会,火山王杨衮,金刀令公杨继业,忠孝侯杨延昭,平南王杨宗保,少令公杨文广。

富不过三代,武不过四代。

当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已经没有什么名将了。况且出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就算有名将又如何,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为了防止军人造反,宋朝非常重视文官,文官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官。不管是文官然还是武官,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去学文,成为宰相之才。

因此宋人的武将后代,往往都不会继续去学武,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去读书,争取进入文官系统。这也是整个宋朝缺少名将的原因之一。

所以,杨家将的后人可能也去学文做文臣去了,在靖康耻的北宋被金兵的时候,杨家后人中大概没有人是武将了,自然也无从有人去救宋朝了。

中兴四大名将,免职的免职,回家的回家,最能打的岳飞也被杀了。这就是宋朝名将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