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是不是說明當時印度人和中國人有交流呢?

OST13


《道德經》說無為,《金剛經》也說無為,是不是證明道德經是參考金剛經寫的?

和尚喜歡說的“善哉”,在儒家經典裡面出現的,是不是證明儒家抄佛教的?

你們是不是將因果關係倒轉了?佛教借中國傳統術語翻譯佛經,你們就認為這些術語是印度來的[我想靜靜]

還有,基督教進入中國時,為了方便傳教,借用了昊天上帝來翻譯,說他們的唯一神叫“上帝”。那是不是昊天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了?

西方有聖人,難道只能是佛陀,不能是耶穌?[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補充:有人說得好~當時周在宋國西邊,這西方聖人應該是指老子。


雲出無心David


關於佛陀的降生年代,印度目前公認的降生於公元前623年的五月月圓日,但是古印度

沒有文字記載。相反,中國的史記悠久,在周昭王的時候,記載了西方聖人出世到涅槃

時的天象。眾所周知,佛出世是有異象的,這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佛入胎、出世、講

經、涅槃時都會出現大地震動。

周昭王( ?―公元前977年)二十四年四月初八,為釋迦如來降誕之辰,其時,但見太

陽有兩重光輪出現,五色祥光,入貫太微星,遍照於四方,宮殿震動,河水井水都漲滿

溢出。 昭王命太史蘇由進行占筮,得乾之九五爻,太史說:‘這是西方聖人降臨誕生

之相。此後過一千年,教法傳到我們這個地方。’ 王命令將此事刻在石頭上記載,放

置在南郊的祠堂前。 (出《周書異記》及《金湯編》)

當此之時,是佛初生王宮也。

周穆王(周昭王之子)即位三十二年,見西方數有光氣,雖然先前由蘇由所記,知西方

有聖人出世。但穆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害怕不利於周朝,就與相國呂侯到西方,與諸

侯們聚會於塗山,來祭祀這個光氣的變化。這時,佛在世已經59年了。

又過了二十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早上暴風忽起,把房舍、樹木都折

傷了,山川大地都在震動,到了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通過南北,連夜不滅

。穆王問太史扈多曰:“這是什麼徵兆啊?”太史說:“西方有大聖人滅度,顯現的衰

相啊。”

從周穆王到後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 。漢明帝作夢,夢見佛,是在永平七年

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

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兩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

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因為他們來的時候用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個白馬

寺,現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他們回來的這一年叫丁卯,同時該經也是由他們二位

翻譯的。(宣化上人開示《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1974)

按照現在通常的看法,佛教是東漢傳入中國的。但是據考證,佛教在周朝就已經傳入中

國,孔子在那個時候就知道佛教了,可他並沒有視為異端。

《列子·仲尼篇》引孔子之言說:“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意思是:“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

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說明!” 可見在孔子已經知道了西方有釋迦

牟尼了,而孔子對他是相當崇拜的。

《列子·仲尼篇》雲:“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某勿敢。又問曰:

三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駭然曰:然則誰為聖者。孔子動容而言曰: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此西方之大聖,即指佛陀。

至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

之(出《列子》)。 故山西五臺山及終南山、蒼頡造書檯(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

檀台山(在唐時玉華宮南)數處,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蹟。

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孔子又有一書,名《三備卜經》,次篇幾章,亦言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猶見

有人引及此書)。

又嘗考秦繆公時,扶風得一石像,繆公不識,置馬廄中。

公驟得疾,夢天神謫譴。問諸侍臣,由余答曰:‘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雲是佛神

,穆王信之,於終南山作中天台,高千餘尺,址基現在。又於蒼頡臺,造三會道場。君

今所患,得毋此耶?’ 繆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馬坊,將非此歟

?’ 由余見之,駭曰:‘是矣’。 (高麗、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時,土中有祥雲湧出

,皆掘得阿育王塔)。

公迎置淨處,像忽放光,繆公以為嗔怒也,宰三牲祭之。時有善神,擎擲遠處。

公大懼。以問由余,由余曰:‘臣聞佛好清淨,不進酒肉,愛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

祠之,果餅而已。’

公大悅,欲造佛像而無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

遂於蒼頡臺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

今年老不能,於是復於他村購得四人,造一銅像。 公喜,於土臺上建重閣,高三百尺

,以供養之。時號為高四臺。 (出《天人感通記》及《法苑珠林》)。

而揚雄、劉向尋覓藏書,往往見有佛經。

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有自來矣。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

《列子·仲尼篇》雲:“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某勿敢。又問曰:三

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駭然曰:然則誰為聖者。孔子動容而言曰: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太宰問孔子:你和聖人比怎麼樣。孔子說:我不敢稱聖人。又問說:三皇五帝是聖人否?

孔子表示沉默。太宰大吃一驚說:如果這樣誰可以稱聖人?孔子激動的說:西方有大聖

人,不用治理而不亂,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人們不知該稱他為什麼。


呼呼哈哈嘿嘿嘻嘻滋滋


《列子·仲尼篇》引孔子之言說:“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個是否就是題主說的佛祖?首先,僅僅從這段話,看不出“大聖人”就是佛祖,不過,《列子》這本書確實有一些佛教的元素,比如“膜拜”這種詞語,所以很多學者也傾向“大聖人”影射的就是佛祖。這就涉及《列子》成書的問題了,現在一般認為,《列子》是魏晉時期的偽作。

這個觀點最早是清代姚際恆提出來的,近代梁啟超、馬敘倫進一步考證,到今本基本成為不刊之論了。如果《列子》確實是魏晉偽作,那麼有佛教的元素也不奇怪,畢竟佛教從東漢就傳入中國了。當然,《列子》應該也有不少上古秦漢流傳的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其反映的故事內涵應該比較早。總之,《列子》裡面有佛教的因素,是不能據此認為戰國時期中國就和印度有交往的,更不能說佛教已經傳入了中國。


林屋公子


不能證明。

先秦時代的中國和其他國家有交流,這是肯定的。事實上從遠古時期,地球上的人類,只要是能跋山涉水過去的,就都有可能有很深的溝通。這個時間不是幾千年,而是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然而《列子·仲尼篇》中並沒有提到佛祖,也不可能提到佛祖。由此推斷出古中國和古印度有交流,是不對的。

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

孔子說,西方那邊有聖人,不治而不亂,不多說話卻令人信服,不教化政令,百姓卻自然而然地實行,偉大寬厚,百姓不知道怎麼稱讚他才好,(孔)丘覺得他是聖人。不知道是真的聖人,還是假的聖人?

“西方聖人”到底指誰?是佛祖嗎?

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實際上就是周國的西面的聖人,以“不治”“無為”“不名”為理念,這人就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孔子本人同老子請教過,而孔子在山東(魯國),周朝廷在山東的西方,魯人喜歡以“西方”指代周,先秦之人寫作就是這個特點。

為什麼有人說“西方聖人”是指佛陀?

孔子與釋迦摩尼幾乎完全是同時代的人,然而到漢明帝時期(公元25年~75年),佛教才第一次傳入中國。我們姑且認為釋迦摩尼剛一大徹大悟,孔子就知道了這事。然而從公元前500年,一直到公元1000年,這1500年間,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將“西方聖人”與釋迦摩尼聯繫在一起。直到佛教昌盛以後的唐宋時期,才有佛教學者認為孔子說的是釋迦摩尼。特別有意思的是,明清時代的基督教的學者,則非要說孔子說的“西方聖人”是耶穌,“西方”是指中東地區。

不過,眾所周知,耶穌存在於公元0年,你再說孔子(公元前500年)說的是他,那也是不可能的,此說不攻自破,如非要認為耶穌橫亙萬年都存在,那就成了神學了,孔子最不愛討論這個。說是佛祖,則較難證明不對,如果硬說就是釋迦摩尼,那麼孔子則需同印度進行電話溝通了解情況(時往返廣州需一兩年,往返印度則需數年甚至十多年)。證明“肯定不是”比較難的,於是“佛祖”說大行其道。


孔子由魯(東方)向周(西方)之老子問禮,故而才有學者說:“在春秋時期,西方之人的聖者,是非老子莫屬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西方之聖人就是佛祖?

《列子·仲尼篇》裡面確實提到了西方聖人之說,但是看文章不應該斷章取義,應該看上下文再來探討意思。若是隻看兩句話,“西方之人,有聖者焉”。這個只怕佛祖和耶穌亦或是其他人都要吵架了,同樣都是在西的方向,孔子到底說的是誰?這些哥們是不是得爭論一番呢?

那個西行之人

爭論到頭皆以為是自己,結果這佛祖和耶穌等等西邊的哥們都是空歡喜一場,因為孔子說西方之聖人,都不是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仲尼篇》一開始就說:老子的弟子亢倉子都是聖人,那麼作為師傅的老子是聖人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大了。

而孔子在說完西方有聖人之後又強調“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就是已經點名在說老子了。只是孔子只是懷疑他是聖人,卻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和聖人句的前文論三皇五帝是不是聖人一個基調。



我們先且不管《列子》的真假,就這《仲尼篇》文內所指的聖明顯和釋迦摩尼亦或是耶和華等等西方哥們都是扯不上關係了。硬要說這個聖人是誰,那麼那個騎著青牛西去留下五千言的老者才是最符合之人。


淡看天上月


杜撰的。

孔子名氣大,諸子百家都喜歡拿他扯虎皮。

關於列子說的這次會面,在《韓非子》一書中也有記載。說孔子到宋國,子圉引薦他見商太宰,商太宰和孔子展開了友好親切的會談,送走孔子後,子圉問商太宰對孔子的印象如何啊,商太宰說,我和孔子聊完再看你,你在我眼裡就好像一個臭蟲一樣渺小。子圉微微一笑,說,如果宋國君和孔子聊完,再看你,怕是覺得你也和臭蟲一樣渺小。商太宰覺得有道理,就沒有向宋國君提孔子這茬事。

這個商太宰是誰呢?是宋國的太宰,很厲害的職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國君以下第一人。那為什麼叫商太宰呢?因為宋國是商人後代,宋國的官職也是承襲商制。整個春秋大家都以鄙視調笑宋國為樂,就是因為宋國是商王室後裔,是戰敗者。

《列子》一書成書很晚,雖然吹牛逼說盛行西漢,但是實際上這本書經過考據,應該成書在魏晉時期,不會早過東漢。於是就把這事拿出來發揮,吹噓孔子說了什麼什麼。

我為什麼說對古人不要盲目吹捧?因為古代是知識非常不豐富發達的時代,大師也經常扯淡。韓非子這裡就扯了個大蛋。子圉是晉懷公,他是晉惠公的兒子,公子重耳的侄子。在秦國為質5年,死時才22歲,怎麼可能在宋國活動呢?另外,子圉生於公元前655年,死於前636年,而孔子呢?生於前551年死於前479年,兩人差了近100年,不可能湊一塊。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別的太宰?畢竟孔子那會宋國也還在嘛。

不可能。

宋國當時的當權者叫司馬桓魋,這個人被孔子嚴厲的批評過,孔子到了宋國,屁股還沒坐穩就被他派兵驅逐了,差點殺掉。桓魋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為這事就和哥哥決裂了,孔子的另外個學生子夏還安慰他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商太宰沒機會見他。

所以,這就是個扯淡的故事,不要當真。關於孔子的言行,有影響力,有價值的,首推《論語》,所謂的《孔子家書》裡面扯淡的內容都不少。大家要謹慎對待。


郝子曰


很多答友認為當時限於交通等條件印度人和中國人沒有交流,這一點未必是正確的,事實上,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印度和中國存在商貿溝通和文化交流,比如在印度梵語文獻為主的古典文獻中,有所謂CINA人的記錄,而齊燕一帶的方士常用的名字宋無忌,實際就是印度神話中火神和月神的結合體。所以,先秦時期,印度人和中國人當然是有交流的。

不過,雖然《列子 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西方聖人實際就是釋迦牟尼,但不說明孔子時代就瞭解了佛教。

這是因為《列子》本身雖然是託名列禦寇,但是它是一本魏晉時代的偽書已經是學界的定論,季羨林先生認為:其纂寫完成的時間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285)。

因此,《列子》中出現所謂孔子提到佛祖,根本不足為奇,同樣是在《列子 仲尼篇》中,「有善射者能令後鏃中前括,發發相及,矢矢相屬」的內容,這就是源自於《般若經》中的譬喻,可見實際撰寫人對佛經和佛教相當瞭解。

所以很清楚,成書於魏晉時代的《列子》中關於孔子和佛祖的記載,根本不足以證明在孔子所在的先秦時代中國和印度有或沒有交流。


談古論金


孔子去世的時候釋迦摩尼還沒出生,你知道你這個問題有多無知嗎??頭條現在都是些什麼人在提問??


樓秋雨


外國和尚會說中文善哉,中國的字也不是為外國發明的,只有外國人入中國入俗而已,所謂入俗就是服從,你想想看誰用誰的吧?


馬振廷1


史記裡秦始皇有禁不得祠的記載,不得就是梵語佛陀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如果是,那麼早二三百年的孔子時代有佛陀事蹟傳入中國的說法不奇怪!但是所謂西方大聖人肯定不是指老子,如果是老子,孔子肯定會說是老子,因為他們見過面!老子活了多大年紀不可考證,說是春秋時期,但是也有人說他是商代末期丞相商容的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