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內衣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孤獨患者10516


說到古代,看似時間很長,但就古代女子的內衣一方面來說,其實變化倒不多,女子內衣,有上下之分,很長的一段時間,上為衣,下為裙,也就是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古代的女子根本不穿內衣,直接就是裙子。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現代人普遍著裝的內褲,其實是胡人的裝束,胡人騎馬放牧,騎馬放牧移動的時間比呆坐的時間長的多,為了適應這種經濟生活狀態,北方的胡人並不像中原的漢人一樣穿寬體的長袍或者說裙子,而是束腿的褲子,方便活動。

但這種褲子被中原人當做內褲的時間很短,主要就是新出嫁的女子往往遵行的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和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父親和兄長,都很少見其他的男人,你要讓她一下子赤身裸體的站到媒妁之言從未謀面的丈夫跟前,害臊到不行,這時候穿個這樣的褲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這種害羞的感覺。


當然,這時候的內褲與現在的不一樣,都是開襠的,同時內褲也被當做一個不能輕易示人的東西存在,誰要是沒事老把內褲漏出來,那就是輕浮淫蕩的表現了,因此此時的內褲基本上就是到膝蓋處,不能再往下了,配合著下身的長裙可以很好的覆蓋到位。

再說到內衣,古代女子“內衣”的變化其實遠比內褲大的多,就名字上來說,漢朝的抱腹、心衣,魏晉的兩當,唐朝的半露胸裝、唐朝的束胸、明清的肚兜兜,當然,古代女子的內衣形制上的變化遠沒有名字豐富。

比如說漢朝時就是前面覆塊布,魏晉時期則前後都有布,唐朝的時候大家影視劇中應該都見過,就是那種半露胸裝,在胸部中下部往往還會束一條帶子,顯得挺拔有朝氣,明清的肚兜則在現在仍有使用,這就是古代女子的內衣和內褲了!


歷史三日談


一說到古代女子的內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肚兜,因為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女子穿肚兜的畫面,尤其是很多青樓女子,平時就穿個肚兜來示人。漢代以前的內衣我們無從考證,下面我們就講講漢代以後的內衣發展史,感興趣的各位看官,可以聽我一一講解。



漢代的抱腹心衣

抱腹和心衣就是類似於肚兜的產物,抱腹的上端沒有帶子,導致女子的背部袒露,沒有後片,抱腹和心衣的圖案多為彩繪,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而且這些圖案大都色彩鮮豔,大家都知道漢服的特點就是樸素,漢代女子的內衣色彩鮮豔圖案分明,可以看出女子渴望愛情的奔放和激情。

魏晉的兩當。

魏晉時期天下很亂,尤其是後晉時期,各個少數民族和漢族相互侵擾,相互征戰,造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在這個特殊時期,出現了民族的文化領域的融合,魏晉時期女子的內衣就是兩當,這種內衣就像現在的背心一樣,前後都有布料,而且還是雙層的,裡面有柔軟的內襯。

唐朝的

唐朝女子都追求時尚和豐滿,所以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大家在《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影視劇中看到過唐朝女子穿的衣服都是半露胸的裙裝,所以穿的內衣都是沒有帶的,這樣可以導致上胸和後背都裸露著,為了防止走光,在胸部都束有一條帶子,這也可以在某些方面起到隆胸的作用,顯得胸部挺立。


宋代的抹胸。

宋代的抹胸比較緊實,上邊完全把胸部遮住,下邊完全把小腹遮住,而且用紐扣或者帶子繫緊,這就保證了內衣的實在作用,可以保證完全不走光。

明朝的主腰。

主腰外形與我們現代的背心相似。在主腰的肩上有帶子,可以繫到一起,腰部以及低下也有帶子,可以起到收攏的作用,這樣就避免了小腹的凸顯對審美的影響,顯得身材凹凸有致,這也可以看出明代女子喜歡控制身材。




清代的肚兜。

清代的肚兜一般以紅色為主調,一般都做成菱形,而且上邊的帶子都是系在一起,穿的時候直接套在脖子上,下邊程三角形,可以直達小腹,可以顯出女性的柔美一面。肚兜的材質一般為絲綢居多,上邊有各種精美的刺繡。


本文作者——萬盛文化傳媒


經典影視大回放


今天的女性內衣基本就是胸罩+內褲,所以關於古代的內衣我們也分上下半身來看。

先說下半身。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人就開始穿“內褲”了,那時的內褲稱為“絝”或“脛衣”。這種內衣其實只覆蓋小腿,膝蓋以上都是裸露的,它的功能只是搭配裙裝時不會把腿露出來,是適應禮儀,而並非像今天一樣為了衛生和舒適。這種“開襠褲”男女通用,一直用到了漢代。西漢時期,出現了合襠褲稱為“褌”,有長腿的,也有短的,但這種褲子一般只有士兵和勞動人民穿,貴族仍然穿開襠褲。兩漢以後,褌才流行起來,從此便在裙袍之下充當貼身衣物穿著了。而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早期大家都不怎麼穿內褲,後來發展出襯褲,一穿就是很多年。今天的內褲樣式是1935年從美國發源起來的。在內褲上,古代女性沒有什麼特殊的服裝史,基本都是和男性一樣的款式。

犢鼻褌

再說上半身。今天的胸罩,其實歷史並不長——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紐約布魯克林人發明“對稱圓球形遮胸”,被認為是胸罩的雛形;1907年,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被認為是胸罩的發明人,不過就是19世紀末20實際初的事兒。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女性身體幾乎不加束縛,也就不需要內衣;後來流行起束腰,於是緊身衣出現了,並開始充當女性的內衣。

緊身衣

在中國,較早出現的女性內衣被稱為“衵衣”,但典籍中記述太少,所以無從瞭解其樣。兩漢期間,關於內衣的記載開始增多,“帕腹”、“抱腹”、“心衣”、“汗衣”、“鄙袒”、“羞袒”等都是內衣的稱呼,基本就是前後各一片布遮擋前胸後背,上下有帶用於固定。隋唐時,女性內衣被稱為“寶襪”,還流行一種叫“訶子”的內衣,低胸無帶。到了宋代,內衣走向了含蓄和婉約,衍變為“抹胸”,上可覆乳下可蓋肚,上下各有兩根帶子用於系在頸後和腰部,後背是沒有遮擋的。明代內衣基本思路是延續抹胸的,但更注重束身效果,款式更復雜,喚作“主腰”。後來又出現了“肚兜”,一直用到清朝,這個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女性內衣了。肚兜的一大特點是形狀為菱形或橢圓,上多繡吉祥圖案,上端的帶子是縫合的,直接套在脖子上即可,不用再繫了。之所以叫“兜”,是因為可以裝香囊、藥囊,起到增香和保健作用。

抹胸

肚兜


徐鵬遠


說起女性內衣,最初當然是沒有的。夏娃女士就是赤裸著行走在大地上。

後面覺得不好意思,搞了無花果樹的葉子遮羞羞,這就是人類第一件內衣。

再到後面,就有各種材料了,且說中國最開始的女性內衣稱為褻衣,就是輕薄不莊重的意思,式樣跟普通衣服差不多,就是薄一點。

到了後面,出現了抱腹,有的叫心衣,就是兩根帶子勾住肩,下面一塊布遮住前面。而後面是空的,相當的涼爽怡人。

魏晉時期,有一種東西叫兩當,跟抱腹的區別就是前後都有布,,喜歡看後背的那就有點失望了。

再到唐朝,出現了訶子,這種是沒有吊帶的。

可能跟唐朝愛穿露胸裝有關,有吊帶就不好看了。

還有一種特別的訶子,可能是中國第一件胸罩,因為是專罩胸的。這跟楊玉環有關。史記:貴妃私安祿山,以後頗無禮,因狂悖,指爪傷貴妃胸乳間,遂作訶子之飾以蔽之。

這個老司機都懂,就不翻成白話了。

接下來的宋朝,出現了抹胸,細帶圍著脖子,一塊布遮住胸跟肚子,後面同樣是空的。

水滸傳裡,有大量的實景描寫。

再到元朝,出現了合歡襟。

名字很OPEN,主要特點跟現在胸罩類似,是系在後面的。沒有帶子。

明朝的內衣稱為主腰,上有帶子,腰有釦子,據說可以突出腰部的線條之美。

而到了清朝,大家都熟的,叫肚兜,以菱形居多,而且下面是倒三角,絕對是老司機設計的。

那胸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據說是1907年,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發明的。

而大家喜聞樂見的丁字褲則要到1979年才發明。


腦洞歷史觀


古代人們說的衣裳,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後亦泛指衣服;衣裳是漢族服飾中最經典的款式。《周易·繫辭下》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見,衣裳制是中華文明服飾禮儀規格中最高的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女人穿什麼樣的內褲?

裳作為裙子,最早其實是古人的一塊遮羞布。在春秋時代,古人才逐漸發明了褲子。後來,女性“月事”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最裡面,避免弄髒外面的褲子。古代女性內衣是穿在外衣裡面的服裝,當時的內衣與外衣不像現在這樣區別,隨著古代絲織技術的發展,內衣日漸區別於外衣的功能。

中國內衣在歷代服飾文化演變過程中是以一種隱諱、朦朧的形式存在於各類文獻史實和出土文物之中,內褲更不用說了。古代內衣最初的面料多采用本色葛布(用植物葛的莖的纖維所製成的織物叫葛布,質地細薄,俗稱“夏布”)。漢代時有“羞袒”(鄙袒)、“汗衣”(汗衫)的內衣形制,汗衣在當時男女老少、達官貴人都可穿它。魏晉南北朝時期,內衣逐漸有了異族服飾的特點,內衣文化走向多元化。

唐代的“訶子”是女性內衣的一大特色。唐代這種束胸際裙充當內衣的方式,使女性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宋代女性內衣出現“裹肚”,這種內衣用鈕釦或帶子在背後繫結,這個時代以淡雅簡樸清秀見長。夏天用單的,冬天用夾的,老百姓用棉布,有錢人家用絲織品。

據記載,契丹女子將“抹胸”與內褲作為女子相撲運動員的比賽服裝;貼身內褲為“犢鼻褲,造型特別像一個牛頭,應該類似今天的三角內褲。(《遼代文物叢書》)可見,遊牧文化的生命力表現在具有服飾文化的內衣方面也是表現的很突出。 明清流行時間開始流行“肚兜”,“肚兜”是男女老幼均可穿著的一種內衣,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一款內衣。

民國初年,女性為了減少身體的裸露,在旗袍、大褂裡面必須穿上小馬甲、胸褡。“五四”運動之後,洋裝開始流行起來,一些婦女開始模仿西洋女子束腰凸胸提臀的樣子,穿起了新裝。

之後,一些新潮女青年開始了天乳運動,扔掉束縛胸部的布,讓女子乳房自由呼吸,自主生長。從此,中國女子的內衣作用才悄悄地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啟了“美體”和“修體”的作用!


書房記


東西方女性內性發展路線不同,這裡就說說中國的吧。最早的女性內衣被稱為“褻衣”,鄭玄對這種內衣做了解釋:“故衣垢汙,為來人穢惡之。”從中可以看出,漢朝人對女性內衣的看法還是有些嫌惡的,“褻衣”這個詞本身也有“髒衣”和“穿過的舊衣”的意思。當時的“褻衣”都是袒露背部的,沒鉤肩的叫“抱腹”,有鉤肩叫“心衣”,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挺性感。

女性內衣在唐朝得到重大發展,尤其是盛唐,女性多穿“半露胸式”的裙裝,內衣也就省去了衣帶,稱為“訶子”(類似當下的抹胸)。宋朝之後,女性內衣日益保守,出現了“抹肚”,但依然露著後背。明朝後出現了緊身的“主腰”,腰側繫帶可以收腰,可見個中已經有了時尚的追求。

到了清朝,女性內衣在保守的路上越走越遠,“束奶帕”成了女離不開的“收胸利器”。當時漢人以平胸為美,倒也不僅僅是因為公序良俗的原因——歐風美雨吹來之時,中國人對歐美開發風恨到不行,民國時有個上海議員直接發出了“婦女現流行一種淫妖之衣服,實為不成體統,不堪寓目者……”的吼聲……

他沒想到後來中國人倒漸漸接受了新的審美與道德觀。民國時期開始了“天乳運動”,胡適曾高聲疾呼:“女性作為母親,必須有健康豐滿的‘大奶奶’,才能哺育出體格強健的後代,民族才有希望。”廣東省甚至下令“限三個月內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最終,女性內衣演化到了今天這個樣子。


隱語


在許多影視劇中,女子在出嫁之時,母親要在嫁妝箱子底下放入春宮圖與褻褲內衣。

當然,大部分影視劇中的描寫有一些誇張,但也不是無中生有,有非常微妙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代女子養在閨中,秉持男女大防,授受不親的原則,風俗保守,別說性觀念與意識,就是交際應酬都會受到限制。對於男子的規範要求則要少一些,不少科考士人在煙花之地尋花問柳,倒也會增長經驗與見聞,比女子經驗豐富多了。

如果嚴格按照古代婚禮的流程,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道程序。而且,出嫁之前新娘由長兄抱上轎,進轎坐定後,女子的臀部不可隨便移動,這是平安穩當的寓意。根據一些筆記野史的記載,為了防止意外三急,一些新娘就會穿開襠褲。說起來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中國古代內衣史的範疇。

褲子的出現很晚,而且被看作胡服,華夏女子一般是不穿褲子的,而是身穿套裙、長裳袍服,直到晚清民國時期有些上層女性穿褲子,凸顯出身體的曲線,還遭到很大的非議。在古代女性的套裙後面,一般會穿著褻褲,也叫小褲,就是內褲或底褲。而且,古代的內褲,褲腿比較長。由於內褲在古人眼裡是一種比較猥瑣和輕慢的衣服,當然絕對不可輕易讓他人看到,不像是現代社會可以光天化日在外面晾曬內衣。

除了褻褲,女性的還有“抹胸”、肚兜衣,也是外衣後面的內襯衣服,在設計理念下,“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形式上往往有單有夾。因為女子整個胸腹全被掩住,也被稱之為“抹肚”,既可以保暖,也可以裡面穿,一舉兩得。

抹胸在設計上,一般要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唐代的女性就很常用。內衣也有階層分化,老百姓多用棉製品、土布,貴族人家多用絲質品,上面有各種刺繡花卉,十分精美。

古代男女成親,一般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系統的性教育,蓋頭揭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容貌才會看到。所謂洞房花燭夜,很多男女很尷尬,不僅沒有經驗,可能還需要對照春宮圖來實施男女之事。 這個時候,提前準備的褻褲功能就發揮了,我們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在洞房之夜,女子一般都是比較靦腆害羞的,如果突然之間在丈夫面前赤裸,還是比較尷尬的,相當難為情。畢竟,這個丈夫和陌生人沒有大的區別。

這種內衣作為一個過渡,而不是現代社會的情趣用品,對女性來說是很好的心理撫慰,作為緩衝地帶,避免了第一次的神經緊張。(唐代上層貴族女子的日常裝束)

不僅如此,有的女子也會出嫁很遠,如果女子穿上了新娘裝束,坐在車馬之中,人有三急,那種開襠褲就會方便多了。

這些古代民眾日常生活的有趣之處,其實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挖掘,大家一起努力。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老規矩,你們講中國,溫小二我談外國。

中國古代內衣花樣眾多,瞧花了眼。古代歐洲可沒這麼多款式,近現代才一躍成為世界主流。

那我就按時間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羅馬時代:當時內衣穿用的丘比卡,是一種袋裝貫頭衣,類似於現代款式睡袍。(圖片極為稀少,取用的是現代貫頭衣)

上流社會則講究美觀整潔,為了防止顫動,使用類似緊身布條的織物,一圈一圈的纏繞肋骨及胸部。(手法我覺得應該近似於綁腿,具體手法不太清楚)

中世紀時期:漫長的中世紀,神權高於王權,歐洲庶民們都活在矇昧中,即使是貴族也好不了多少。由於基督教認為女性的肉體是罪惡的源泉(難道不是亞當和夏娃繁衍了人類嗎?),打扮裝飾都被禁止。所以內衣發展近乎停滯。

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開始解放人類天性,看過《十日談》的應該知道(這書有些少兒不宜),意大利女性率先開始展現美好的身姿,開始流行襯裙。上半身是束身衣,下半身為裙襬寬大的女裙,裡面用鯨鬚、木頭、金屬絲等打造的輪盤型襯裙。(具體圖片如下)

17世紀:當時認為襯裙過於放蕩(為什麼說它放蕩呢?因為當時沒有手袋,所以女性只好把一些私人物品放在裙襯下或者上半身邊緣開個口袋。這就意味著拿東西需要撩起裙子,這就極為不雅。當時女性很少穿短褲,只有剛強似男兒的女性才能夠穿。而且出現了男性鑽女性裙子這樣的事例),不符合貴族淑女的高貴優雅的風範。

所以開始採用“束衣”,這是對女性的極大折磨。強行束腰,縮小了腰圍,壓迫導致增大了胸部曲線。這對內臟有極大的負擔,極易造成肋骨骨折、骨骼變形、流產、內臟移位。同時穿著十分不方便,需要人幫忙用盡吃奶的力氣才能穿好。

19世紀:拿破崙帶動法國大革命,對封建殘餘進行了一次清理。拿破崙親自下令去除前幾個世紀的束身衣。提出古希臘的自然天性。

20世紀:後來工業革命的不斷開展,女性不斷參與到社會工作來,更為方便的胸罩、文胸開始流行起來。女性們覺得這個裝扮適合外出活動,於是越來越風靡。

1914年美國女子克勞斯貝(Caresee Crosby)用兩塊手絹和一條窄緞帶製作了第一副胸罩,束乳而不壓胸,而且突出了胸部。

這也就是現在的胸罩的演變過程,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說起女子的內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古代女子的內衣又是什麼樣的,又有什麼發展演變呢?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歷史。那古代女子的內衣發展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今天就來簡單瞭解一下古代女子的內衣史。

中國古代的內衣,最早稱為“褻衣”。“褻”的原意為“輕薄;不莊重、貼身的衣服”。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以及傳統禮教觀念的束縛下,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古代女子的內衣是以一種朦朧、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的渴望。

褻衣”這一稱謂源於西周時期。由剛才對“褻”字的解釋,可以得知古人對女子內衣的一種消極避諱心理。

這一時期內衣的造型就如同今天的背心。

秦漢時期內衣的名字叫“抱腹”。何為“抱腹”?

因這一時期的內衣稍微複雜一些,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故名“抱腹”。秦漢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複試的追求也開始趨向精美。

“抱腹”正反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國傳統文化的變化,中國古代的內衣文化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內衣稱“兩當”,跟抱腹的區別就是前後都有布。

唐朝,出現了訶子,這種是沒有吊帶的。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就稱為“訶子”。

由外形可知,唐代的內衣奔放了不少。這也是有人稱唐代女性多性情豪放,衣著“坦胸露乳”的原因。

唐代畫作所見唐代女性所穿“訶子”

宋代稱為抹胸。“抹胸”穿上之後,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

宋代的“抹胸”和宋代女性著裝。

元代稱為“合歡襟”。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元代“合歡襟”示意圖與實際文物圖

明代稱為“主腰”。“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

明代“主腰”示意圖與實際文物圖

清代稱為“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上,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材質以棉、絲綢居多。

清代“肚兜”示意圖

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開展,女性不斷參與到社會工作中來,這時更為方便的胸罩、文胸開始流行起來。


歷史寶藏


顧名思義(內衣)隱藏在裡面穿的衣服,女人把內衣視為遮羞的物品。古代內衣大都是布兜的款式,套頭的兩根繩子。而現在都市內衣也分為三種①裹胸式內衣②排扣式內衣③情趣式內衣,如果大家還不懂百度一搜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