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時期的乾隆時代,為何不向俄羅斯用兵,收復西伯利亞?

默默耕耘才能驚鴻一瞥


清朝統治者對西伯利亞不感興趣,也沒有佔領過西伯利亞,19世紀中葉庫頁島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連自己的領土都不管,還管你西伯利亞?再說西伯利亞那麼冷的地方你讓八旗子弟去駐守,這算是戍邊?還是發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古代人的世界觀和現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國都是寸土必爭,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國漢族王朝的領土主要就是在關內。關外除了遼東地區,一般沒有什麼漢人居住。因為漢族是個農耕民族,而關外的土地不適宜耕種。雖然東北地區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產力而言是很難開發的。

東北的氣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凍,漢人是很難適應那裡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集體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讓人怎麼過冬?南方沒有暖氣凍不死人,但東北沒有暖氣絕對能給你凍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沒有羽絨服,老百姓能有個棉衣就不錯了,到了冬天難道冬眠嗎?

(冬季的西伯利亞,千里冰封)

由於沒有漢人去居住,古代漢人王朝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就只能派兵駐守,而守軍的所需要的給養大部分必須從中原運過去,這給中央政府造成了極大的財政壓力。

為了減少財政負擔,從漢代開始,在西域駐守的漢軍就開始屯田,自己養活自己。軍人平時除了訓練外還要親自下地種糧食,這樣可以節約一大筆的糧食運輸費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邊疆要塞被敵人攻破就很難再恢復了。因為邊疆除了少數軍人外根本沒有老百姓,沒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長久的統治。

清代的版圖在歷史上是僅次於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滿族人的擴張性還是比較強的。而且清代皇權極為強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說了算,可謂是隻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錢的活動大臣們一般都不支持參加,尤其那些沒有收益的勞師遠征,朝臣們就更不同意了。

(明代後期版圖,除了遼東地區外,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對關外的控制)

當然清代遼闊的版圖絕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地通過對外戰爭慢慢獲取的。到1760年清軍消滅了盤踞西北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領土面積進入全盛時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時期也並不代表著清軍可以擊敗沙俄,在清軍消滅準噶爾汗國的同時,沙俄也趁機佔領了準噶爾汗國北部地區,與清軍共同瓜分了準噶爾。這時的沙俄同樣也是處於上升期,武力值是絕對不遜於清軍的。而且清朝也沒有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慾望,原因如上文所說,這些土地對清朝沒有價值,起碼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佔領這些土地是沒有意義的。就算是發配犯人也不至於去這麼遠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龍江就夠了。

而且不要說是西伯利亞,就連東北地區的庫頁島,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據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流域屬於中國領土,其中庫頁島也包含在內。但是清政府從來沒有在島上派駐過守軍,對於該島的監控也不是很嚴密。

(庫頁島位於清帝國最東北地區,估計不是親生的,屬於爹不疼娘不愛,丟了都不知道)

到18世紀末期俄國人和日本人分別從北部和南部登陸庫頁島,並在島上建立貨棧、教堂、監獄等管理機構,而清廷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到19世紀初,俄國與日本已在庫頁島多次爆發武裝衝突,清廷對此仍舊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國與日本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該條約規定日俄兩國互相承認對方在庫頁島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瓜分了庫頁島。但是此時庫頁島在法律上仍舊是清朝領土,直到5年後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將該島割讓給沙俄。由此可見清廷對庫頁島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地控制,甚至一點都不重視。

對於自己的領土尚且如此,至於西伯利亞,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千佛山車神


因為乾隆時期與沙俄爭奪的窗口已經非常狹窄,雙方爭奪的範圍已經非常有限。

什麼意思呢?此時的清朝和沙俄已經進行了多次交鋒,明確了很多邊界,在乾隆時期雙方能夠討價還價和來回爭奪的未定邊界只剩下新疆及以西的中亞地區。

清朝和沙俄的交鋒,共分為三個階段:

1、東線——康熙時期

1689年,經過清俄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取得的對俄戰爭的勝利,將沙俄勢力從黑龍江流域徹底逐出,確定了清朝對外興安嶺地區的宗主權,這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打下了基礎。

談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額圖主張以勒拿河作為中俄的界河,結果被傳教士透露底線,最後清朝只能以外興安嶺作為界山。

雖然清朝有所損失和妥協,但是有力遏制了沙俄在東線的入侵,確定了東線的中俄邊界。

2、中線——雍正時期

東線的南侵被遏制後,沙俄將主要精力放在中線的貝加爾湖地區,這裡是漠北蒙古土謝圖部的遊牧區域,被沙俄侵佔。土謝圖部的南邊,是喀爾喀蒙古的遊牧區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時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也在不斷東侵,首領噶爾丹一心想要攻佔北京,恢復大元帝國,因此喀爾喀蒙古形勢越來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爾丹的圍困下,最終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史稱多倫會盟,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清朝的統治版圖。

喀爾喀蒙古歸降後,和沙俄的矛盾成為清朝和沙俄的矛盾,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穩定了喀爾喀局勢,與沙俄形成對峙。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簽訂《恰克圖條約》,對中俄中段邊界做出了明確規定,條約規定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的邊界走向,作為中俄中段兩國邊界。

很多人說條約將貝加爾湖以南十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讓沙俄,但實際上這片土地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經被沙俄侵佔。

《恰克圖條約》和《尼布楚條約》一樣,明確了中俄中段的邊界,為遏制沙俄在蒙古地區的南侵提供了保障。

3、西線——乾隆時期

1757年,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大規模天花,清朝趁機出兵,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早在康熙年間,沙俄就在背後鼓動準噶爾進攻清朝,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且收復了被準噶爾入侵的西藏,雍正時期年羹堯又收復了青海,乾隆時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亞地區被準噶爾佔據。

而消滅準噶爾後,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穩固了在新疆的統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滿,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是中俄爭奪的最後戰場。

從《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沙俄不得不再次將主要精力西移,將南下的地區選在中亞,逐步侵佔哈薩克、浩罕等清朝藩屬國。

此時的清朝,雖然國力強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應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們的統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強。

所以在沒有了東段和中段爭奪的可能後,遠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沒有能力對沙俄發起絕地反擊了。

事實上,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繼承準噶爾的土地,已經是清朝在西線取得的巨大勝利。換句話說,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區,已經很不錯,如果強行北上和已經侵佔和經營西伯利亞達200年之久的沙俄進行爭奪,清朝的勝算實在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乾隆時代並非清朝的鼎盛時代,而是被粉飾的盛世,是一個不斷走下坡路的時代。


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我們不妨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這所謂的十功,其實嚴格來說也就只有八次戰役而已。即1747—1776年間兩次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1755—1757年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1758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62—1769年清緬戰爭、1786—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1789年安南之役、1790—1792年兩征戰廓爾喀。而且就是這些戰役,多半也都是諱敗揚勝的。



先說兩次大小金川之戰,清軍面對總人口不滿三萬、武器裝備極為原始的大小金川沿岸藏民,居然前後兩次耗時七年,耗費帑七千餘萬兩。這還不算,還被藏民幹掉了張廣泗、訥親、阿爾泰、溫福四員大臣,並付出三萬餘將士陣亡的慘重代價。哎,為了打這幾點遊牧民,動用數倍於敵的軍隊,而且還打了這麼久,損失這麼大。真佩服乾隆,還好意思把這個寫出來。

我們接著來說清緬戰爭,這場戰爭其實根本沒打贏,充其量算是和緬甸打了個平手,最後清朝花錢買個面子而已。要知道,當時清朝面對的對手,是剛和暹羅死磕完的緬甸。結果在這種情況下,6萬多清軍接連打了七年,卻始終沒能打敗緬甸。最後只能與其議和,此後緬甸也只是名義上向清朝稱臣而已。


再來說安南之役,這壓根就是一場敗仗。兩廣總督孫士毅奉命出兵安南,結果先勝後敗,而且還是慘敗,將士損失超過一半,大量的糧械火藥丟失殆盡。

至於剩下那幾場戰爭,如準噶爾、廓爾喀、大小和卓等,就其規模來說,不過就是些小打小鬧而已。然而就是這些並不光彩的戰果,居然都被乾隆拿出來炫耀。他在位期間的武功有多少,可見一斑啊。


試想想,就清軍這種戰力還好意思去西伯利亞?當年清軍戰力極盛時,與沙俄作戰(雅克薩之戰),前後打了兩次,都是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對方還只是沙俄的武裝民兵,連正規軍都不算,並且在在遙遠的遠東地區與清軍作戰。但即便如此,清軍也只能勉強取勝。

如果乾隆去和俄羅斯干仗,怕是西伯利亞沒去成,反倒是國門被轟開的時間提前半個世紀……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得分好幾個方面來說,雖然說滿清最盛的時候很強大,但還沒強大到想打誰就打誰的地步。

第一,雖說當時天下太平,可是也時常有點小小的叛亂。也需要用兵的,按下葫蘆起個瓢,大仗沒有,小打小鬧沒閒著。這都需要銀子,需要精力的。


第二,滿清全盛時期大概在乾隆登基二三十年左右,這個時候,乾隆已被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了,有點縱情聲色,貪圖享樂了。就看六下江南吧,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浪費了多少國庫裡的銀子。貪圖享樂就會不思進取,就算乾隆想打,也得國庫充盈吧。

第三,打俄羅斯,題主認為俄羅斯好打是嗎?看看人家拿破崙,基本上全軍覆沒了,還因此導致拿破崙退位。當時的彼得大帝可是俄羅斯最響噹噹的君主,打的過打不過還倆說。再說了,萬里迢迢派兵去打,軍需糧草,後勤保障,天寒地凍的,那時候又沒有汽車飛機,等走到地方,就要減員三分之一。


第四,就算都是天兵天將,神勇非凡打得過,也打下來了,可是西伯利亞啊,不毛之地,天寒地凍,沒開發沒城鎮,都是原始深林,連條路都沒有。你要這些土地幹嘛,養老虎啊!!

所以,不論從天時,地利,人和打俄羅斯都不划算,乾隆雖然好大喜功,但是他不傻啊

純手工打造,看了就留個讚唄!好人一生平安!!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乾隆能將大小和卓的叛亂平定已經可以了,要是出兵西伯利亞簡直是在作死。康熙和雍正都沒辦成的事就不要難為乾隆了。

先看沙俄為什麼東擴

明清之交的時候,正是俄羅斯帝國東擴到東西伯利亞的時候。沙俄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當時不僅在蠶食西伯利亞的土地,還在打歐洲鄰國的主意。

實際上,由於常年戰爭,沙俄的財政狀況非常惡劣。在這以時刻,東方傳來了好消息。烏拉爾山以東出產的貂皮、狐皮以幾乎零成本被沙俄獲得,這些珍貴的皮毛轉手就在歐洲賣出了高價。所以,沙俄帝國開始有計劃向東擴張,以獲得更多的皮毛來緩解財政赤字。於是,西伯利亞地區逐漸歸於沙俄的管制之下,而大量的皮毛被蒐集起來供應到莫斯科,據說皮毛所產生的利潤最多曾經佔到沙俄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些收入又被沙俄拿來購買武器,訓練軍隊,用於對外擴張!

所以,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除了對土地天生的擴張欲之外,還被巨大的經濟利益所驅使!

沙俄很難纏,大清很無奈

到康熙年間,沙俄除了侵入黑龍江流域之外,在貝加爾湖一帶也修建了眾多城堡。其中很多城堡,在沙俄移民的建設下,成了侵略大清的橋頭堡。比如著名的工業城市伊爾庫茲克,就是由康熙年間建立在這裡的一座堡壘發展而來。沙俄就是靠著這些堅固的堡壘不斷蠶食著西伯利亞,而隨後的移民為控制當地提供了支持。

而在臨近沙俄邊境的清朝一方,卻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以東北為例,幾乎整個清朝都嚴禁中原人去東北移民,導致這裡面臨沙俄侵略的時候,難以得到足夠的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支持!所以,清朝對沙俄的反擊往往規模很小。即便如此,對當地來說也是極大的負擔。這樣一來,能夠保持住現有領土已經很難了,更不要說北上西伯利亞和沙俄爭雄!

(清朝對沙俄侵略的反擊)

雍正後雙方開始以和平交流為主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沙俄也在經歷政權更替。雙方都不願意出現邊境戰爭影響到政權穩定。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放下手中的武器,以和平的經濟交往為主。對沙俄來說,壟斷了與大清的路上貿易讓他獲利頗豐。對清朝來說,和平的北方邊境能讓他騰出手來解決國內麻煩。

(沙俄商隊)

所以,從雍正之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與沙俄的關係一直都不錯。


歷史風暴


乾隆到底對西伯利亞動過心思沒有,老實講我不知道;但是哪怕他有那個心,我知道他也沒那個力。

乾隆自己管自己叫“十全老人”,因為他有“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對不對?其實這所謂的十全武功,無論其規模還是最後結果,都根本稱不上什麼“武功”。打大小金川打了近三十年,打緬甸也是三十年,打了三年越南最後其實還打敗了,僅僅因為越南人主動求和乾隆就把它也算做了“武功”。此時清軍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伯利亞那個地方,又窮又苦又冷,別說乾隆時期,擱現在也不是個適合人生活的地方。那個時候人們也不會知道西伯利亞有多少資源,也就沒那個意識去把它奪回來。再說了,就乾隆朝清軍的戰鬥力,跑到那麼個凍都能凍死人的鬼地方,怕是老毛子沒來自己就先凍成冰雕了。打沙俄?不存在的。



青言論史


他可能連想都沒想過,而且他也壓根兒就不敢。俄羅斯不是當時的大清王朝能夠惹得起的!

在滿洲人入關之後的康熙時代,那個時候,滿洲八旗的戰鬥力還算不錯,關外的滿洲兵的戰鬥力也還基本上處在多爾袞時期的那個程度,而且,滿洲那邊的武器也與沙俄差距不是那麼大。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洲的精兵也打不過俄羅斯的三流雜兵,最後康熙不得不和俄羅斯議和。在乾隆的時代,滿洲八旗的戰鬥力已經嚴重退化了,關外的八旗的戰鬥力也退化了,而滿洲八旗的武器沒有進行迭代和進化,俄羅斯帝國的軍隊的武器可是隨著歐洲國家的武器迭代而不斷迭代,一升一降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那種情況下,你讓乾隆去出兵收復西伯利亞,無異於是以卵擊石。


帝國曆史觀察者


因為清朝打下的地盤,已經是農業國家的極限。

在這裡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清朝的地緣形勢,可以這麼說,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地緣形勢比較惡劣的王朝。臺灣的鄭氏、北方的俄羅斯、西北的準噶爾以及西南的緬甸,都是清朝的重要威脅,甚至清軍在鴉片戰爭前,還在對西北以及境內不服從中央政府統治的少數民族用兵。

在這裡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識,清朝一直以國庫存銀來維持對外戰爭的軍費,這是因為清朝從開始到結束一直維持一個較低的稅率。最顯著的現象是清代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將準噶爾併入版圖,這也是清朝以國庫存銀來維持對外戰爭的明證。

從清朝一系列對外戰爭來看,規模最大的就是對西北的用兵,其餘各方面反倒規模都不是特別大。這也是因為準噶爾的存在是清朝本土安全的最大的威脅。其餘的幾次對外用兵,比如吞併臺灣、吞併黑龍江流域、對緬甸以及越南的用兵、以及吞併青藏,遠征廓爾喀也是如此。至於說乾隆為什麼不打西伯利亞,不好意思,考慮到統治成本以及收益,吞併西伯利亞並不值得,而且康熙之所以會從俄羅斯嘴裡奪走黑龍江流域,是因為不斷南下的沙俄嚴重威脅到吉林以及奉天的安全,如果放任其盤踞在黑龍江流域,等到其在黑龍江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絕對是對本土最大的威脅,所以康熙才堅持黑龍江流域應該歸入大清版圖,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以黑龍江流域作為同俄國的緩衝。

至於收復,更不好意思,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對黑龍江一帶進行實際控制,這一點也就是大清第一個做到。而且,《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清朝和俄國維持了差不多百年的和平,這種和平的局面是沒有任何理由去打破的,因為國內還有不少問題沒解決,不可能為了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而花費大量的軍費。

至於有人說乾隆時期不是盛世,呵呵,要知道,清朝是唯一一個沒有徭役制度的君主專制王朝。而乾隆能夠一遍遍的大筆蠲免賦稅以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又能給老百姓發放他們參與到公共工程(水利、築城)以及皇家園林建設的工資,我很納悶部分喜歡標新立異的人是如何大嘴的。


北洋海軍炮手


莫忘馬背

自詡“十全武功”的乾隆立了一塊“下馬立亡”碑,立這塊碑的本質說白了就是告誡族人莫被同化了。可見當時的清政府統治者防內是甚於防外,畢竟在這些統治者心裡面,內部才是最大的隱患,不然乾隆也不會借編寫《四庫全書》之名來燒書了。



安定邊疆

乾隆時期,基本上都是對蕃屬國來作戰,西伯利亞不在這個名單之列。畢竟乾隆時期的盛世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了,支撐不了長期遠征的消耗。而且就算乾隆去征討西伯利亞,而且清軍即使打下了,以當時清朝的國力守住的希望不大。


根據各種原因的權衡利弊,乾隆當時應該是沒有對西伯利亞用兵的計劃。不然以他的性格,有這個想法是會對西伯利亞用兵的,至於結果畢竟沒有發生的事情,不好說的那麼絕對。


淡看天上月


清朝從入關到乾隆時期一直在不停擴,雍正時新疆、外蒙部分、西藏部分屬於準噶爾汗國還不屬於中國,準噶爾汗國還是當時亞州三強之一(大清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準噶爾汗國)。而正是乾隆時期吞滅了準噶爾把新疆西藏外蒙等地正式接納入中國版圖。乾隆早期國庫充盈國力雄厚,不斷對外用兵,吞併準噶爾,對越用兵,對緬甸用兵等幾乎對外擴張就沒停止過,打到晚期把國庫打空了,國力嚴重下降,連越南緬甸等這些實力有限好吃的瘦肉多吃不下了,還會去吃餓國西伯利亞這根帶刺的骨頭。乾隆時大清己經擴張到了當時農耕社會的頂點,在擴張也得不到實質的好處,剛吃了準噶爾這塊大肉,肚子已經脹了(不停出現內亂),沒有消化前無法在吃更多的(對越對緬就是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