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甄嬛冊封貴妃時,皇上說“嬛嬛時刻不忘卻攆之德嗎”的卻攆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殊含義?

ONEOFAKIND204


甄嬛回宮時封了妃,又賜居奢華的永壽宮,還有了一個皇子傍身,算是陣仗宏大了。誕下雙生子以後,

母憑子貴,當即被封為熹貴妃,冊封禮在孩子滿月那天舉行的,鸞鳳歸巢的她可以算是平步青雲了。

冊封那天,甄嬛穿著貴妃服在永壽宮跪聽蘇培盛宣讀聖旨,接著又將貴妃寶冊金印交於甄嬛以交差,接下來就是去皇后宮裡聽皇后發表宣言了。本來皇上應該在景仁宮等著的甄嬛的,不料卻來了永壽宮,說是在皇后處等著著急,想趕緊見到甄嬛,就過來一起去了,還邀請甄嬛同乘轎輦前去,甄嬛拒絕了,這才有了皇上的一句:“嬛嬛時刻不忘卻輦之德”!

我們都知道古代帝王乘坐的車或轎子乘為輦,而卻輦,就是推掉,辭掉轎輦,卻輦之德出自於漢成帝與他的寵妃班婕妤之間的典故。

那時班婕妤是漢成帝最寵愛的妃子,漢成帝為了能夠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制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遊,但卻遭到班婕妤嚴厲拒絕,她還用這樣一句話勸說皇上:“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意思就是說明君身邊應該是賢臣在側,只有荒淫無道的才是姬妾環繞,這樣國還有什麼前途?漢成帝聽後認為言之成理,同輦出遊的想法作罷。後來這件事傳到當時王太后耳朵裡,對她大加讚賞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此話一出便是對這個兒媳婦最大的嘉勉與鼓勵。

後來卻輦之德這個詞就用來形容賢德明理的女子。

皇上當時這麼說就是對甄嬛的讚賞了,讚賞她賢德識禮。

而甄嬛時時不忘卻輦之德是出於這幾點考慮:

第一點,明禮謙虛的表現

她知道什麼是后妃的本分,皇上再寵也不能越了規矩和本分,在皇上面前表現出一副回宮後溫馴懂事多的姿態,不再像以前那樣任性了。


第二點,不想讓皇后抓把柄做文章

皇后一直盯著甄嬛的錯處,從前哪怕皇上許可議政還是被皇后詬病,說越了後宮不得干政的準則而大做文章。所以甄嬛這次當然要格外留心,不能落下什麼把柄。

第三點,讓太后更認可自己

甄嬛懷著身孕回宮,太后一直心裡有疑惑,有疑慮的。雖然甄嬛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借祺嬪整肅後宮不良之風,還是很難打消太后的懷疑的,所以做一名真正的賢妃才能讓太后放心。


第四點,平復穢亂後宮,魅惑君王的謠言

甄嬛從回宮,不管是前朝還是後宮眾人都說著各種詆譭甄嬛的言語,甄嬛在皇上面前表現的不在意,但是她還是希望能有所收斂與平復,起碼甄嬛並不想做一個遺臭萬年的妃子。

第五點,想要拿到協理六宮的權力

甄嬛一直被皇后壓著,被後宮很多人詬病,最主要不就是自己沒有實權,如今當了貴妃,拿下協理六宮的權力勢在必得。所以在這個時刻格外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出半點差錯。


沒想到啊,卻輦之德這小小的四個字裡竟然藏著甄嬛這麼多用意。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發表留言!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


姒莞萱


甄嬛為了報仇,千般算計才重新回宮,剩下龍鳳胎後,皇上下旨晉封了她為貴妃之位。按照晉封的禮儀,熹妃必須現在自己殿中接受皇帝的旨意,而後再去景仁宮向帝后行跪拜之禮拜謝,聽完了皇后的訓示之後方算禮成。

就是從永壽宮到景仁宮,皇上也要前來陪同。想讓甄嬛和自己同坐轎輦去景仁宮,甄嬛委婉的拒絕了。

卻輦之德是指漢成帝的一位妃子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乘一座轎輦出遊,班婕妤規勸皇帝夏商周時的明君身邊必定是賢臣相伴,只有暴力昏庸的亡國之君身邊才是后妃陪坐,因此拒絕與成帝同車而行。表示女子深明大義,知道要讓皇帝專注於國家大事,而不沉溺於男女之情。用卻輦之德來讚揚班婕妤的賢德。

但甄嬛心中所想,卻未必是要做賢妃,她因產下龍鳳胎而晉位貴妃,但這兩個孩子,是果郡王的,甄嬛懷孕時以為果郡王戰死,她要回宮報仇更是要給孩子名正言順的出身,所以設計皇帝重新回宮,但果郡王並沒有死,所以陰差陽錯的錯過了。相愛不能相守已成終身憾事,更何況是因為與心愛人的孩子而成為貴妃,如何不怨不恨?


初初1207


唉,前幾天我去看望朋友,她卻攆我走!

開個玩笑,其實問主應該是把字打錯了吧,正確的應是“卻輦”,沒有旁邊那個提手。

卻這個字,有推卻、推辭的意思,而輦字,指的則是古人出行時乘坐的一種交通工具,需要前邊有人挽著、拉著。

所以將兩個字連起來,卻輦,便是推卻輦車,也就是推脫乘坐輦車的意思。

那麼,卻輦之德又是指什麼呢?原來,這裡有個典故。

西漢時期,有一位傑出女性名叫班婕妤(後兩字讀音:jié yú),此人文采出眾,堪稱一代才女,論輩分,則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留給後世的著名詩篇便是《團扇歌》(又名《團扇詩》),抄錄如下: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
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言歸正傳,這班婕妤當時是漢成帝(西漢第十二位皇帝)劉驁的后妃,深受寵愛。那時候皇帝在宮苑內巡遊,坐的是前面兩個人拉的輦車,而皇后和妃嬪們坐的則是一個人拉的輦車,漢成帝巡遊時,就想和班婕妤同坐一個,但那些輦車都有點小,不適合兩人同坐,於是便讓人打造了一個大一些的。

班婕妤得知後,極力勸阻,她說:“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什麼意思?

就是說,古往今來的聖賢明君,比如堯舜禹湯,出行的時候都是那些名臣、賢臣陪伴左右,只有像夏朝的夏桀、商朝的商紂、周朝的周幽王這三個末代君王,出行的時候才讓寵妾愛妃陪著。

原話就是上面的這層意思,其實班婕妤隱喻的更深含義是:萬歲你一定要當一代明主,要學賢聖之君,萬萬不要學那三代末主。

漢成帝感覺班婕妤說的有道理,於是便放棄了同輦出遊的念頭,這件事傳到漢成帝的母親太后王政君那裡,太后甚為讚賞,對旁邊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是

春秋時代楚莊公的王后,也是個深明事理之人,“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在這裡,太后把班婕妤與樊姬相提並論,可見她對這個兒媳的賞識和認可。

所以,卻輦之事,就被後人加以用典並引申,主要是用來形容講道理、明是非的賢德女子。

現在我們回到問主的問題,《甄嬛傳》中的這段臺詞原話是這樣的:

”皇上怎麼來了?”

”朕等不及要見你,與其在景仁宮苦等,不如和你一起同去。”
”今日盛禮,愈發不能失了禮數,皇上請上轎輦,臣妾隨行就是。“
”嬛嬛時時不忘卻輦之德嗎?”
”從前不敢忘的,如今更不敢忘。”

前後對比,就更容易理解“卻輦”的含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