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

自從2005起,她成為了德國聯邦的“領頭羊”。十幾年過去了,她見證了歐洲各國領導人的來來往往,卻始終屹立不倒。為何在這風雲莫測的國際政壇中,她以壓倒性的優勢站到了最後?這位名聲赫赫的“鐵娘子”又是如何煉成的?

默克爾除了女性政客的身份,東德(民主德國)的出身也一直吸引著全世界媒體的關注。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1954年,默克爾出生於德國北部漢堡的一個牧師家庭裡,她的父親是一名新教牧師,母親曾經是英語和拉丁語教師,在她一歲時,一家人移居到德國東部。默克爾的父母對子女寄望頗高,尤其是父親。威嚴的父親自默克爾很小的時候起就向她灌輸了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後來,這個信條便成了默克爾畢生的座右銘。默克爾沒辜負父母厚望,常利用等校車的時間學俄語。

默克爾不愛出風頭,往往是舞會中的“壁花”。但在高中同學們的印象裡,默克爾從未有過男友,屬於“沒被吻過的一族”。她的同學回憶說,默克爾當年生活十分簡樸,衣著的色彩總是很淺淡,以致曾有同學譏笑她是“灰老鼠”。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9歲那年,默克爾聽到了美國總統肯尼迪《柏林牆下的演說》“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准他們離開我們,”自那時候起,她對民主、政治便有了濃厚的興趣。中學時期的默克爾,已經能背誦所有西德(聯邦德國)內閣的成員名字。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左一位青年默克爾)

那時候的東德,既不民主,也不共和,實施的是奧威爾式的恐怖統治。

二戰後,蘇美為了肢解和報復希特勒的德國,將工業區劃分給西德,將工廠炸成廢墟,將技術工人留在東德。就這樣,所有的東德工人無事可做,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一臺又一臺的機器被搬上火車運往西德,這摧毀了東德人生活的最後希望。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戰後的德國廢墟)

同樣是戰敗國,但是西德受益於馬歇爾計劃,得到了英法的援助數額,在一道帶有歷史背景的柏林牆的阻隔之下,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越來越多的東德人偷渡過邊境去往德國的西部。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柏林牆)

把這一切看在眼裡的默克爾無能為力,她還得迫於東德政府和教會的緊張關係,不得不放棄政治學,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自然科學。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物理學家默克爾)

但是,到了1989年11月9日,命運給默克爾開了一扇窗戶——象徵著集權鐵幕的柏林牆倒塌了,從此,她的人生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轉機。

一個月後,默克爾走進了“民主覺醒”的辦公室,向負責人問道:“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這一年,一個來自東德的女人進入了德國政壇,從此改寫了德國的歷史。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東德和西德人民慶祝推到柏林牆)

他不姓“默克爾”,她不姓“紹爾”

如果說,走在巔峰的道路上,最難以忍受的應該就是孤獨。可是默克爾不孤獨,因為她的身邊陪伴了一位默默無聞的男人。這個男人陪伴著默克爾,見證她從“小女孩”變成了“鐵娘子”的蛻變過程,他就是紹爾。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理論化學博士約阿希姆·紹爾與物理學博士安格拉·默克爾相識於原東德科學院共事時期。

他們在同居數年後,1988年悄然無息的領取了結婚證,連默克爾的母親都是第二天聽到她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才知曉,也許這在她的心中並不算什麼。其實,這已經是兩個人的第二段婚姻。據默克爾的母親回憶,婚禮後第二天,默克爾站在廚房裡,轉身告訴她,“順便說一句,我昨天結婚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在德國,有“隨夫姓”一說,“默克爾”其實是來自她的第一任丈夫、物理學家烏里希·默克爾。而早已改嫁的默克爾,並沒有像現代獨立女性一般用回孃家姓,也沒隨現任丈夫姓“紹爾”,讓很多人困惑不已。

也許,當時已經政壇鋒芒畢露的她,覺得改名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吧。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有默契的是,紹爾也安之若素,他公開表示“不願以‘默克爾的配偶’身份立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學者”。所以過去12年中,德國的“第一先生”基本處於隱形狀態,“秀恩愛”不在總理的日常選項裡。

他常年專注於化學研究,從來不接受媒體採訪,一開口便是:“別來打擾我”。他倆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甚至連妻子的就職典禮,紹爾也沒有參加。因此,外界傳言,默克爾的這場婚姻是為政治前途考慮而完成的“形象工程”。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雖然不愛面對媒體,也總不會一次都沒有。在他出席的幾次活動中,紹爾也會穿著一本正經的西裝,打著小領結出現在現場,不變的是他還是一臉冷漠的拒絕各種媒體和來訪者的攀談。

十年的前的德國G20峰會上,紹爾的出席就讓媒體炸開了鍋:總理的“臭脾氣”老公居然願意出來敷衍觀眾了!要知道,讓紹爾和普通人打交道,還要忍受媒體的聚焦,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折磨。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對於他十年如一日的“冷麵”,媒體一開始詬病,後來也逐漸變成欽佩。難得與紹爾說過話的德國名人雜誌《彩色畫刊》記者克斯廷·耶克爾說,其實,德國人早已接受了總理夫婦的這種相處模式,在他們心中,這是一種很時髦的關係。

默克爾似乎也對這段關係十分滿意,她諱莫如深,深知政治家的私生活是最容易給競爭對手留下把柄的話題。能和丈夫保持牢固的關係,又能讓彼此享有雙方的事業,這已經足夠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忠於人民的“政治家”

默克爾能在十幾年間從一個缺少經驗的“初學者”迅速成為德國基民盟的掌門人,除了特定時代提供了機遇外,最重要的是受到了其“政治教父”科爾的庇護和提攜。1990年,時任基民盟領袖、德國總理的科爾把她納入翼下。在他提攜下,默克爾先後出任德國家庭和婦女事務部長、環境部長、基民盟秘書長和副主席等職。大塊頭的科爾把默克爾稱為“我的小姑娘”。

當有人問她當初為何能吸引科爾的目光時,她回答:“我來自東邊(東德),是個女人,年紀又輕,我代表了黨內三種少數群體。”初入仕途的默克爾給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拘謹和靦腆。然而在科爾的關照下,默克爾很快地成長起來,在基民盟內平步青雲。

默克爾接過基民盟大印之初,許多人對她並不看好。認為她不過是一個靠他人提攜而走上權力巔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個臨時收拾“爛攤子”的過渡人物。然而,默55克爾卻變得越來越老練,牢牢抓住了黨主席的權柄。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獻金的問題上,默克爾能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她既能帶頭與科爾劃清界線,又能在日後成功地化解與恩師的矛盾。在不長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難中咬緊牙關,排除異己。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科爾和默克爾)

科爾失勢之後,她正式代表基民盟,與施羅德角逐下任總理,最終出任總理,這一刻,曾經的小女孩,已經站在了權力的“頂峰”。

從出任德國總理以來,默克爾就拒絕搬進總理官邸,而是依然住在位於柏林市中心米特區貝加蒙博物館對面的公寓內。從她的公寓內可以眺望到穿城而過的施普雷河。從默克爾的公寓前門到帝國議會大廈後門只有短短的1.5公里,而距離總理府大約有2公里,因此默克爾經常走路上班,偶爾也和大多數德國人一樣,騎車上班。

2007年,默克爾到我國南京問。默克爾抵達南京後,獲安排入住四百多平方米、可以看到南京全景的總統套房。但默克爾認為這個安排過於奢華,堅持要住普通商務客房,房價1800元,只是總統套房的二十分之一。吃早飯時,默克爾謝絕了工作人員的服務,堅持自己到自助餐檯取食物。拿食物時,默克爾一不小心把麥片面包掉在地上,她將麵包撿起,放回了自己的盤中。

在過去的歲月裡,她恪守著這句座右銘。她從來不用化妝品,衣著寬鬆,有時候頭髮零亂。默克爾的髮型曾多次遭人詬病,甚至在她出任總理之前就曾被人指指點點。但是2005年當選為德國總理後,一切發生了改變。默克爾僱用了形象顧問和專業美容師,徹底改變了形象。默克爾的形象顧問烏多·瓦爾茨透露,每次默克爾到他的店裡和其他顧客沒什麼區別,她喜歡坐在其他人當中,靜靜地等候。每次默克爾前去打理頭髮都沒有經過特殊預約,只是提前1小時通知瓦爾茨。

默克爾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丈夫做早餐。默克爾非常喜歡園藝。她種了紫菀、萬壽菊和大頭菜。她還喜歡做飯,尤其擅長做馬鈴薯湯、炸肉排、燉魚和餡餅。業餘時間,她自己去超市採購、做飯、烤蛋糕,完全是一種鄰居大嬸的感覺,為丈夫親手烘焙李子蛋糕成為默克爾的最愛,李子蛋糕也成為默克爾家待客最喜歡的一道甜點。

默克爾是個十足的足球迷,她曾為了看比賽,把不愛看球的丈夫撇在了鄉下。“足球最令我著迷的地方是,最後一刻才見分曉。”她這樣解釋對足球的熱愛。從克林斯曼到勒夫,從世界盃到歐洲盃,每一屆德國隊比賽的看臺上,都有默克爾忠實相隨的身影。德國隊也很給總理面子,凡是默克爾親臨現場的比賽,德國隊運氣總不會差。德國隊著名球員赫迪拉說:“看來她能給我們帶來運氣。”

而在她戰功累累的政績之中,最被世人熟知的應該是“難民政策”。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2015年夏天,成千上萬的敘利亞人逃離戰火肆虐的祖國。

8月27日,一條新聞在歐洲被炸開了鍋:奧地利一條高速公路旁的卡車裡,71個難民被悶死在車廂。

9月初,幼童屍體漂浮土耳其海灘的照片在歐洲國家迅速流,引起廣泛震驚和反思。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面對這一切,曾經也是一位難民的國家總理——默克爾當機立斷,做出了人道的姿態:

我們已經被這些可怕的消息淹沒了。這是一個警告,我們應當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展現團結。這不是一艘在地中海中心下沉(讓我們束手無策)的船,需要幫助的人就在我們家門口。

她說到做到,敞開大門,迎接難民,短短几個月時間裡接收了超過100萬難民。被歐洲他國避之唯恐不及的難民們,在德國車站得到了難以想象的熱情接待。

而她的舉動,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抗議,美國共和黨的特朗普稱難民是“特洛伊木馬”,默克爾大量接收難民的做法根本是“發瘋”;國內的抗議者罵默克爾是“叛徒”;而默克爾視難民為受害者,毅然而然的站在了愛與自由的一邊。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難民手中拿著默克爾的畫像,稱她為“難民的守護神”)

但是,蜂擁而至的難民也讓德國人開始害怕起來。

2015年12月31日,是德國迎來大規模中東穆斯林難民的第一個新年除夕夜。在德國西部城市科隆,1000多名穆斯林難民對德國婦女大規模的性侵。

2016年2月,德國漢諾威一名16歲的德國籍摩洛哥穆斯林在火車站中用刀重傷了一名警察。

……

類似這樣層出不窮的事件讓民眾灰心,大家忍不住高聲哭喊:“你放進來的都是一些什麼人?”她的支持度也一度跌落到了百分之九。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科隆大規模性侵案事發地科隆火車站)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德國婦女抗議遭穆斯林難民性侵)

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默克爾也承認:

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時光倒流到很多、很多年前。因為難民政策的結局和我的初衷背道而馳,事與願違。

隨後7月份,在一檔電視節目上,默克爾被一名巴勒斯坦女孩提問。女孩對難民政策表示質疑,稱她們家等了4年還沒有等到永久居住身份,全家人可能會被驅逐出境。女孩操著一口十分流利的德語,動情地說:“看著別人享受生活,而你自己卻不能分享這種歡樂,這真讓人難過。跟大家一樣,我也有夢,我想上大學。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默克爾猶豫了片刻之後,說:

有時候,政治是艱難的,你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現在坐在我面前,可與此同時,黎巴嫩難民營裡住著成千上萬巴勒斯坦人,現在讓我們告訴大家‘你們都能來(德國)’、你們都能從非洲過來......我們做不到啊。

默克爾的“冷酷回覆”讓小女孩瞬間夢碎,眼淚直流。

這段“回覆”在德國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指責她兩面做派,有人卻拍手叫好。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也許,默克爾不教條,手段靈活的處事方式,也許讓許多人感到不快,但是卻很好的維護了德國及其民眾的利益,何嘗不是她的一種長處。

德國人民往往享受著這麼一種穩健、傳統的風格。默克爾的廉潔、簡樸與謙和、負責的態度,也許就是讓德國民眾信服的原因。因為這些素質恰恰是這個時代大多數政治人物所不具備的。而她本人的為人風格,也成為了長期獲得人們信任的基礎。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

一個沉默寡言、埋頭苦幹的家庭主婦,一個擁有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手腕的成熟政治家,從“科爾的小女孩”到“鐵娘子”,從物理學博士到德國政壇常青樹,默克爾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蛻變,現在她卸去重擔,靜靜地看著德國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