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徐紫諾


作為一支貫穿了整個民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軍閥隊伍,晉綏軍堪稱民國曆史上的傳奇。傳奇的軍隊,當然是更為傳奇領袖帶領出來的,晉綏軍的首領,或者說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閻錫山。



民國時期,在無數支軍閥隊伍中,除了沒有自己地盤的流寇式軍閥,絕大多數能夠佔據一方的軍閥隊伍,它們的名稱,多以首領的家鄉或所佔據地區命名。

例如“東北王”張作霖的奉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雲南的滇軍、湖南的湘軍等等。閻錫山的晉綏軍也不例外,之所以被命名為晉綏軍,就是因為閻錫山佔據了山西和綏遠兩省,因此,其麾下的部隊被稱為晉綏軍。


早在辛亥革命時,擔任山西新軍暫編陸軍第43協第86標標統的閻錫山就參與領導了太原起義,併成功光復山西。起義勝利後,閻錫山成為山西都督。隨後,閻錫山所屬部隊經北洋政府批准,被整編為山西陸軍第一師,這也是晉軍,或者說晉綏軍的開始。

在民國眾多軍閥中,閻錫山也許不是實力最強的,地盤不是最廣的,晉綏軍也從未以戰鬥力著稱,但閻錫山卻絕對算得上手段最為高超的軍閥。民國時期的中國,無論是袁世凱時代,還是北洋軍閥混戰,亦或是蔣介石佔據中央,閻錫山都能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始終牢牢的保持著山西和晉綏軍的獨立。


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成為山西的統治者後,他深知軍隊對一個軍閥的重要性,也抓住了一切機會,竭力擴充麾下部隊。1917年,投靠段祺瑞的閻錫山獲得了第一次擴編軍隊的機會,將原來所屬的部隊擴編為四個混成旅、兩個混成團等部隊。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原本如日中天的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因馮玉祥的倒戈,被奉系大軍擊敗,閻錫山再次展現了自己精準的投機眼光。他聯合奉系,擁護段祺瑞,果斷踹開了直系。並開始再次擴軍。經過此次擴軍,閻錫山麾下的軍隊已經擁有了十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一個混成旅、一個迫擊炮團,高達4萬餘人。


1926年,趁直系、奉系聯合進攻馮玉祥的機會,閻錫山派商震率軍北上進攻馮玉祥部,並趁機佔據綏遠,山西王閻錫山終於又有了一個省的地盤——綏遠。在佔據綏遠的當年,閻錫山第三次擴軍,將軍隊擴編為17個師和八個炮兵團。

北伐戰爭時,閻錫山再次展現了其無與倫比的眼光:他果斷的加入北伐軍,並將所部軍隊改稱為晉綏軍,他則自任總司令。閻錫山的軍隊也開始被正式稱為晉綏軍。此時,閻錫山麾下已經擁有了八個軍、17個師。


北伐戰爭時,閻錫山的實力和勢力範圍達到巔峰,尤其在二次北伐之後,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佔據了山西、河北、察哈爾、綏遠四省和北平、天津兩大城市。整個華北地區,除山東外都成為了閻錫山的天下。

所謂得隴望蜀,擁有如此大的地盤和軍隊實力,作為政治人物,閻錫山當然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再加上自恃有“中央大義”,試圖“削藩”的蔣介石威脅,隨即,國民黨四大新軍閥:蔣介石、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開始了波及全國的軍閥混戰。


雖然閻錫山一度將晉綏軍擴編為十個軍、四個保安縱隊、四個騎兵師和七個炮兵旅的龐大隊伍,但是,三大新軍閥依然被狀態神勇,又善於使用金元攻勢的蔣介石逐一擊敗。被迫通電下野後的閻錫山靠著列強的支持及部下的忠誠,雖然再次回到山西,但此時晉綏軍已被大大縮編,此時晉綏軍只有四個軍、八個師、16個旅。

中原大戰元氣大傷的閻錫山,既沒有了心氣兒,也沒有了足夠實力與蔣介石爭霸天下,閻錫山開始一心一意的經營老巢山西。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後,“三個雞蛋上跳舞”的閻錫山再也無法在日本這顆雞蛋上繼續跳下去,根本利益受到威脅的閻錫山,被迫率領晉綏軍與日寇激戰。並先後在山西與日寇爆發了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



在抗戰前期,晉綏軍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愛國熱情,他們與日軍浴血奮戰,給日寇以極大殺傷。但是,日軍的實力明顯遠強於閻錫山,雖然有晉綏軍及八路軍的浴血奮戰,山西大部仍被日寇佔據,閻錫山的地盤被極大壓縮,晉綏軍也元氣大傷。

抗戰勝利後,閻錫山在太原接受了日寇投降,並再次大量擴編晉綏軍。解放戰爭爆發時,閻錫山的晉綏軍擁有三個集團軍、五個軍、15個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但是,面對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閻錫山左右逢源的手段徹底失靈,解放軍先後發動了聞喜戰役、同蒲戰役、晉北戰役、大同戰役等多場戰役,閻錫山的晉綏軍基本被消滅。1949年在徐向前元帥的指揮之下,堅守太原的最後13萬晉綏軍被殲滅,太原解放,閻錫山軍事集團——晉綏軍徹底覆滅。


鳶飛九天2018


楚雲飛是電視連續劇《亮劍》中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抗戰期間擔任晉綏軍團長,與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惺惺相惜。那麼,楚雲飛所在的晉綏軍屬於什麼部隊?其前身今世又是如何呢?

電視劇《亮劍》中的晉綏軍軍官楚雲飛

從楚雲飛部所在的山西省和晉綏這個字眼上,我們可以看出晉綏軍屬於閻錫山的山西軍隊。晉綏軍起源於清末時期的山西新軍,辛亥革命後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從此控制了晉軍;北洋政府末期,閻錫山擁戴張作霖擔任安國軍總司令,他本人任副總司令,晉軍將領商震出任綏遠(今內蒙古一帶)都統,控制了綏遠一帶,自此晉軍被稱為晉綏軍。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閻錫山在太原自稱陸海空軍總司令,聯合馮玉祥等人反蔣。倒蔣失敗後,蔣介石免去閻錫山本兼各職,任命商震為山西省主席。但閻錫山親信不服商震管理,商震被迫率部離開山西,這是第一支脫離晉綏軍的部隊。

九一八事變後,閻錫山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了晉綏軍;抗戰爆發後,閻錫山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山西及陝西部分區域的作戰任務,統一指揮晉綏軍及中共領導下的第十八集團軍。我們在電視劇《亮劍》中看到晉綏軍和八路軍(即十八集團軍)多有來往,其根源就在於此。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軍委會任命晉綏軍高級將領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傅作義率部進入綏遠西部河套地區,從此也脫離了晉綏軍。解放戰爭期間傅作義出任“華北剿總”司令官,負責整個華北防務,在平津戰役中,傅與解放軍達成和平協議,其部被改編為解放軍。

解放戰爭中,閻錫山的晉綏軍除少數投降外,其餘大都被解放軍殲滅,民國年間赫赫有名的晉綏軍至此煙消雲滅。


民國年間那些事


抗日初期,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曾說過一句話:這個部隊在你側翼,你側翼有暴露風險;在你背後,你背後有暴露風險。衛立煌說的這個部隊,指的就是晉綏軍。

說起晉綏軍,就不能不提閻錫山。因為沒有閻錫山,就沒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閻錫山的存在,他的個人風格也深深的烙在了晉綏軍的身上。



晉綏軍是俗稱,基本上閻錫山手下都可以算作晉綏軍。所以晉綏軍也叫晉軍、閻軍、山西陸軍,或者山西軍。抗戰爆發後,通稱為第二戰區部隊。需要強調的是,晉綏軍並不是一個規範的名稱,通常只用於口稱或非正式文本。在正式的文件上,以中央授予的番號稱呼,而不是稱晉綏軍。

晉綏軍的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軍,武昌起義爆發後,山西新軍也隨之響應。起義成功後,組織山西臨時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隨即便遭到了北洋軍的反撲,起義軍退到了晉北地區。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山西便進入了閻錫山時代。

(1912年孫中山視察山西)

當時的山西,四面皆是強敵。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內,袁世凱也是時時盯著閻錫山。為了鞏固自己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在山西大辦實業,晉軍的實力也隨之擴充。成為當時少有的,有完整獨立自主的軍工體系的軍隊。

清末時,山西的晉商雖然富有天下,錢莊都開到海外去了,但是山西的財政力量卻不強。在閻錫山的主持下,山西以實業興省,一躍為北方第二強的省份。(北方第一是奉天省)不恭維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沒有山西的工業體系。

(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清末時期山西是不折不扣的財政窮省。)

說到這裡,就要引出晉綏軍的【綏】了。

晉綏軍的【晉】,指的是山西;而【綏】則指的是當時的綏遠。綏遠省大致相當於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均在其範圍內。清朝時,綏遠還沒有獨自建省,只是山西省的一個道。民國初年,袁世凱為了打擊蒙古分裂勢力,實行了“晉綏分治”。從山西和內蒙古各劃出一塊地,建立了綏遠省。

但是在山西人看來,綏遠仍是自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對綏遠的控制。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馮玉祥的勢力越來越大。控制了陝西、河南、綏遠,從三面包圍了山西。坐立難安的閻錫山隨即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東西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退出綏遠,閻錫山取得了綏遠的合法控制權。從此,晉軍便更名為晉綏軍。



雖然從正式接管綏遠到傅作義脫離,閻錫山對綏遠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幾年,但晉綏軍這個稱呼卻習慣卻延續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開戰時,南方的國民革命軍也發動了對吳佩孚的北伐戰爭。雖然閻錫山和馮玉祥後來都加入了國軍體系,但是兩個人的隔閡一直沒有徹底的消除。

由此也看得出來,閻長官的性格很像當年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晉綏軍在他的帶領下,淪為了名副其實的山西省防衛軍。雖然名義上是軍隊,但其指導思想意識,和地方保安隊、財主家的護院沒什麼區別。保境安民有餘,開疆擴土的野心不足。沒有足夠的緩衝餘地,單靠山西一省是很容易被外部勢力反客為主的。(後來抗戰時期就驗證了這一點)

抗日爆發後,傅作義脫離晉綏軍,綏遠另設戰區,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綏遠的控制權。而隨著日軍的南下,晉綏軍也損失慘重。不僅丟了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閻老西本人也被迫西渡黃河退到了陝西。殘存的晉綏軍只得龜縮在晉西一帶,牽制日軍西渡黃河。日子過得也不比八路強多少。

在《亮劍》中,錢伯鈞曾經說過一段話:



這段話就是當時晉綏軍的真實寫照。重慶政府拿晉綏軍不當人看。用閻錫山的話說,第二戰區的補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當時中央給了閻錫山十個軍的番號,但以晉西這一隅之地,撐死了也就養活十個師的部隊。晉綏軍別說剛不過日軍、剛不過中央軍,跟八路軍比,也是蒸板上的肉。

影視劇中經常調侃閻錫山摳門,說他故意剋扣八路軍的補給。其實,這就是編劇的自我想象了,非常的不客觀。

平心而論,晉綏軍自己的補給都只有中央軍的零頭,閻老西還能給八路軍發補給?並不是二戰區歧視八路,是重慶政府在歧視整個第二戰區,其中也包括了晉綏軍。況且,山西的八路軍比晉綏軍還要多。閻老西已經窮的養不起八路軍了。日軍、中央軍和八路軍,閻錫山誰都得罪不起。晉綏軍能的夾縫中生存,也著實不容易。



當然,這也怨不得別人。晉綏軍混的慘,是閻錫山自己作的。山西不是沒有人才,從三晉大地走出去的名將,數不勝數。但是,凡有大志向的人,必然跟閻錫山搞不來。閻錫山能力偏於內政,修鐵路、建工廠、蓋學校,這是他的強項。

但是軍事指揮就不行了。並且他的個人猜忌心太強,還有就是太摳門,經常因為捨不得小錢危害大局。蔣介石的銀彈攻勢,就是為他準備的,打他都打出心得體會了。當時山西人就評價晉綏軍:入晉一條龍,出晉一條蟲。像商震和傅作義這種不安於現狀的人,最後都脫離了晉綏軍。就連閻錫山的左膀右臂徐永昌,也跑去了南京。



但凡有點有志向的人都跑了,留下來的人都是什麼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抗戰勝利後,晉綏軍又恢復了一點實力,但是跟其他派系相比。閻老西的資本,已經看不上眼了。客觀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不會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也限制了晉綏軍的發展。

山西人並不是不能打,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困難的戰役。關鍵是閻錫山這個領頭羊的水平不行,他一輩子就脫離過晉綏軍兩次。第一次是中原大戰失利後,第二次就是太原城破的前夕。晉綏軍跟著他,浪費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傅作義離開了山西。但是綏遠仍然是山西人的天下。太原戰役中逃跑的晉綏軍官兵,很多都選擇投奔綏遠。在後來綏遠起義中,這些人又變成了起義官兵。這就是造化弄人吧……


Mer86


晉綏軍是民國時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裝力量,主要控制山西、綏遠兩省及華北部分地區,故稱之為晉綏軍。清朝晚期各省開始訓練新軍,山西的新軍就是晉綏軍的前身,閻錫山、傅作義是此軍的主要將領,兵力一般在10~20萬左右,巔峰時期有30萬之眾,控制晉綏冀察四省區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區市。晉綏軍先後參加了北洋軍閥混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在1949年4月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擊潰,傅作義在北平起義投誠,至此晉綏軍退出歷史舞臺。

1911年10月山西新軍起義反清,成功後閻錫山在山西成立軍政府,自任都督總理山西軍政要務。袁世凱當了總統後任命閻錫山為同武將軍,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從此閻錫山開始在山西發展軍事力量,成了山西的土皇帝。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民國政府都對閻錫山進行拉籠,閻錫山則在亂局中縱橫捭闔,因此中央政府不停的換旗幟,但山西則牢牢控制在閻錫山手中,晉綏軍也進一步擴大。

閻錫山善於見風使舵因此他在北洋軍閥、民國政府中混得風生水起,晉綏軍則成為他手中的重要王牌。1912年晉綏軍成立之初只有1萬餘人,編制為一個混成旅;1924年閻錫山擴軍至4萬人,編制為10個旅、2個師;1927年閻錫山再次擴軍至13萬人,擁有8個軍的編制;1930年閻錫山擴軍至20萬人,編制為10個軍又4個保安縱隊,騎兵4個師,炮兵7個旅。晉綏軍的戰鬥力在民國各路軍閥中屬於中流水平,也算是身經百戰的能戰之師!

晉綏軍的軍響以地方自籌為主,中央補貼為輔,閻錫山將稅賦大部分用於軍隊建設。晉綏軍自建有太原兵工廠、西北製造廠等軍工廠,武器大部分可以自給自用。晉綏軍還建有北方軍官學校、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山西航空預備學校、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等軍事培訓學校;這些學校為晉綏軍培養了大量基層軍官,增強了晉綏軍的戰鬥力。

抗日戰爭中晉綏軍作為第二戰區的主力部隊,先後參加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重大戰役,損失十分慘重!山西大片領土被日軍佔領,閻錫山則退守晉西地帶,在中央軍、日軍、八路軍之間搖擺不定。蔣介石趁抗日戰爭削弱了晉綏軍,併成功將傅作義分化出去,壓縮了閻錫山的生存空間。解放戰爭中晉綏軍主動進攻解放軍,最終被全殲而消亡;傅作義在北平和平起義,從此晉綏軍成為了歷史!


大秦鐵鷹劍士


提起晉綏軍,就不得不提閻錫山這個人。1909年,他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就回到太原當陸軍小學的教官。

同年11月23日,閻錫山在歸國留日士官赴北京會試中名列上等。因而,他成了陸軍步兵科舉人,併成授予少尉。之後,閻錫山回到山西,成了副團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以後,一時間全國風起雲湧。閻錫山也把握住了這次機會,趁機在山西發動了起義,響應了革命,並且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也因此成了大都督,從此他便開始了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閻錫山的晉綏軍原本是清末的山西新軍,在他獨攬大權以後開始利用各方的矛盾來進行了四次擴軍。晉綏軍也從辛亥革命的一萬多人發展到中原大戰前的二十萬人,真正成了一隻盤踞在山西的重要軍事力量。


1917年,閻錫山對晉綏軍進行了第一次擴編,晉綏軍從一萬人增加到兩萬人,當時的晉綏軍由四個混成旅、兩個騎兵團以及五個特種營組成。由於閻錫山討伐張勳和出兵湖南中站在了段祺瑞這邊,所以段祺瑞上臺以後,也對這次擴軍予以了默認。

1924年的時候,由於軍閥混戰,地方軍閥都趁機擴充自己的兵力。此時,馮玉祥的國民軍實力比較強,威脅到閻錫山的山西。因而,閻錫山進行了第二次擴軍,擴軍後的晉綏軍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四萬人。此時的晉綏軍組成是這樣的:

1927年,當時閻錫山參加了北伐,因此進行了第三次擴軍。這一次直接從四萬人增加到了十三萬人,此時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成為了一隻舉足輕重的軍隊。

1930年,閻錫山害怕蔣介石“削藩”會波及自己,為了增加對抗的籌碼,他悄悄進行了第四次擴軍,以應對蔣介石的壓力。這一次,晉綏軍增加到了二十萬人。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閻錫山治軍兩個最大的特點:

1.信任五臺人,不信任外省人。

2.手下不能動他的權和錢。

3.保守均勢的核心策略。


閻錫山非常重視將領的籍貫,地域觀念特別強。這點其實和他的老對手蔣介石是很像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是以五臺籍將領為主的打造的嫡系部隊。比如1939年的時候,第二戰區四個集團軍中,五臺人佔了三個。在當時,五臺話也一度成為了山西的官話。


當然,閻錫山畢竟是科班出身,其高級將領也大部分是科班出身。這些人在軍校中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軍事素養還是不錯的。比如閻錫山的參謀長朱授光就兩次到日本留學,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

第二點自然好理解。閻錫山的愛將楊愛源就曾這樣說過“會長給你甚,你拿上甚,會長不給你甚,你不要要甚,你千萬不要捋他的權,也千萬不要捋動他的錢”。楊愛源就是因為一生恪守這些原則,才能夠深得閻錫山的信任。


當時的晉綏軍內部其實是互相牽制,互不和睦的。比如閻錫山任命一個軍長,就要給這個軍派一個和軍長不親近的師長;任命一個師長,又必要委派一個和師長不親近的旅長和團長。為的就是使得晉綏軍達到均勢,便於那個勢力都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在閻錫山“保守均勢”的方針下,晉綏軍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西本土執行防守任務,外出作戰的時候並不多。特別是閻錫山的手下傅作義,更是有“守城名將”的稱號。這個策略也是使他能夠在山西統治38年的重要原因。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亮劍》是根據都梁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主要人物李雲龍,是我軍從戰爭年代指揮作戰成長起來的智勇兼備的英雄人物。因劇中情節和人物生動,看過無數遍。楚雲飛是李雲龍的老對手,若是個軟蛋熊貨那多沒勁。因為是小說創作,並非真有其人,但作家創作總要有人物原型參照。據資料介紹說有幾位國民黨能打仗的軍官是楚雲飛參照人物。

第一位是張自忠,國民黨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著名抗日英雄,1940年5月16日在襄陽與日軍會戰中壯烈殉國。

第二位是楚溪春,晉軍將領,1949年隨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建國後曾為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三位是熊綬春,曾任國民黨師長、軍長,1948年隨黃維兵團作戰在雙堆集陣亡。1950年被蔣介石追授為陸軍上將。



手機用戶山丁子


辛亥革命時,時任山西新軍第43協第86標標統的閻百川率部參加了太原起義。起義勝利之後,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都督,並組織了山西軍政府,整個山西被閻錫山控制,此時閻錫山的部隊被稱為“晉軍”。



1925年,直系和奉系聯合向馮玉祥的國民軍發起進攻。由於馮玉祥計劃向山西發展,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閻錫山最終確立了聯合直奉倒馮的策略。到1926年的8月,馮玉祥的國民軍不敵直奉和閻錫山聯軍,開始撤退。閻錫山的晉軍命令商震率領晉軍向綏遠追擊,隨後又佔領了包頭。民國時期,綏遠是一個省。至此,閻錫山的晉軍勢力延伸到了綏遠省。到1927年,閻錫山宣佈廢除北洋政府任命的山西督軍,而將自己在山西、綏遠的軍隊改編為“晉綏軍”,閻錫山自任總司令。



北伐戰爭後期,閻錫山率晉綏軍加入了國民革命軍。蔣馮閻中原大戰之後,閻錫山戰敗。所屬的晉綏軍被縮編為4個軍8個師16個旅:

第32軍:軍長商震;

第33軍:軍長徐永昌;

第34軍:軍長楊愛源;

第35軍:軍長傅作義。

第35軍軍長傅作義是一直是閻錫山的部下,傅作義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由於其一直駐守在綏遠省,傅作義逐漸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勢力。到1938年之後,傅作義獨立成系,晉綏軍已經名存實亡,又只剩下閻錫山自己的晉軍了。


歷史軍魂


晉綏軍是民國初期佔據山西全部、綏遠、陝西各一部的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一手培養起來的部隊。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一度使晉系勢力擴大到河北、河南直至長江流域,兵力一度達到20餘萬,後來因為中原大戰失敗,閻錫山下野,晉綏軍被重新整編為第32、33、34、35軍共4個軍,分別以商震、徐永昌、楊愛源、傅作義為軍長。

抗戰爆發後,閻錫山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主持山西戰事。第一仗就是太原會戰,與同時期的其他地方軍閥首領一樣,閻錫山也表現出濃厚而狹隘的軍閥觀念,雖然積極求戰,卻只是以守住山西這一畝三分地為主要目的,嚴重缺乏全局戰略眼光和策略。在太原會戰中晉綏軍幾乎傾巢而出與日軍在忻口、娘子關與日軍展開殊死拼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至會戰結束,晉綏軍所剩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

由於閻錫山軍閥思想的侷限性及鄉土觀念的狹隘性,中原大戰後晉綏軍再也沒有走出過山西這一畝三分地,先前的4位軍長除了閻錫山的老鄉楊愛源外,其他3位在抗日戰爭時期相繼脫離晉綏軍系統並得到國民政府重用,尤其是傅作義和徐永昌。

太原失陷後,傅作義率35軍餘部輾轉來到發祥地綏遠,在八路軍幫助下重整旗鼓,屢屢挫敗日軍對綏遠的侵擾,後來位列與老上司閻錫山平級的戰區司令長官。

徐永昌於全面抗戰爆發後擔任國民政府軍令部部長,與軍政部長何應欽、政治部長陳誠、軍訓部長白崇禧並稱抗戰時期“軍委會四巨頭”。1945年9月2日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赴日本東京灣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與美英蘇等9國代表簽署接受日本投降書。

而閻錫山和晉綏軍自1937年太原會戰後的整個抗戰中在山西再無大的建樹。抗戰勝利後,閻錫山雖然重掌山西,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氣象。1949年4月25日,太原解放,閻錫山隨國民政府去臺灣,標誌著晉綏軍的歷史終結。


大將軍威武8


晉綏軍,晉是指山西,綏,是指綏遠。是閻錫山統領的,在民國時期一支活躍在我國華北地區的重要國民黨武裝力量,晉綏軍前身也是清末的新軍,後屬於北洋軍閥的一支,1927改稱國民革命軍北方軍,1928年改稱第三集團軍,七七事變後隸屬第二戰區司令部。

1912年袁世凱命令閻錫山接管山西軍務,閻錫山排除異己後在山西一人獨大,1917年兼任山西省長,在軍閥混戰時期,一次直皖戰爭時,閻錫山周旋於兩派之間,山西免於戰亂,二次直皖戰爭與馮玉祥合作,擊敗直係軍閥,也在1927年藉助勝利,閻錫山手下晉軍將控制區域擴大到綏遠,在此時才改稱晉綏軍。

之後閻錫山反蔣被趕出山西,九一八事變,閻錫山後再次回到山西重新接管晉綏軍,並進行了擴編。抗戰開始後,閻錫山率晉綏軍抗戰,但是蔣委員長剋扣物資,山西大片地盤丟失,後來晉綏軍防區劃入第二戰區,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在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中晉綏軍頑強抵抗,但損失慘重。中央軍進入山西,晉綏軍撤向山西西南地區,防止在晉西南的日軍渡過黃河,晉綏軍在這一直撐到抗日結束。

在解放戰爭中閻錫山部除投降的,其他部隊被殲滅或遣散,晉綏軍傅作義將軍的部隊投誠,北平和平解放。到這晉綏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玄坤


《亮劍》電視劇裡黑雲寨老大謝寶慶的口音,絕對令人印象深刻,從這廝嘴裡說出來的“晉綏軍”三個字尤為動聽。“晉”是山西省的簡稱無需多說,而“綏”則指的是民國時期塞北四省之“綏遠省”,其時省府位於歸綏市,即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這兩個省份在民國時期都曾被山西軍閥閻錫山所控制,因此他的部隊被稱為“晉綏軍”。



閻錫山以晚清的山西新軍起家,成為統治山西近38年的軍閥,他的基本部隊原稱“晉軍”,綏遠地區則一度是馮玉祥的地盤。1926年春,閻錫山聯絡奉系和直系共同打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張大帥想攆走佔據北京周邊的老馮,吳大帥要報第二次直奉大戰老馮臨陣反水之仇,三方於是一拍即合,致馮玉祥大敗退往西北,1926年8月晉軍前敵總指揮商震率部進入綏遠。閻錫山就任“安國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張作霖正式承認了晉軍在綏遠的存在,並以商震為綏遠都統,於是“晉綏軍”名號初定。

不到半年,反覆無常的閻錫山又宣佈效忠廣州國民政府,被編為第三集團軍參加北伐。又與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成為盟軍,自西向東攻擊奉系軍隊,張大帥下野逃回東北(路上出了事),晉綏軍勢力擴展到華北中心地帶。而蔣介石為打壓馮玉祥,故意將平津地區的警備權交給了閻錫山,這也是晉綏軍的巔峰時刻。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閻聯軍戰敗,閻錫山的軍隊縮回山西,但綏遠地區遠在塞外,蔣介石鞭長莫及,仍舊是晉綏軍的勢力範圍。

(晉綏軍名將商震)

1931年東北淪陷後,日本關東軍的勢力侵入內蒙,察哈爾等省成立了偽蒙政權,綏遠就成為了抗日前線,晉軍名將傅作義是年底兼領綏遠省主席,一度重創日偽軍。全面抗戰爆發不久太原淪陷,閻錫山率領晉綏軍主力退往晉南,而以第七集團軍司令傅作義,率所部第35軍北上綏遠繼續抗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作戰區域即劃定為:山西全部、綏遠全部和察哈爾、河北一部。

實際上,傅作義自領兵堅持綏遠抗戰開始,已經逐漸脫離閻錫山的掌控而自成一系,蔣介石為了分化晉綏軍實力,防止其趁機壯大,也一直延攬和拉攏晉軍大將,商震和徐永昌都成為南京方面重臣。為抬高傅作義的地位,使其有資格和能力與閻錫山分庭抗禮,1939年特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朱紹良)副司令長官,不再歸閻錫山節制。到抗戰末期,乾脆新成立個第十二戰區給傅作義,此時傅部實力雄厚,閻錫山亦無可奈何,而商震、徐永昌和傅作義等脫離晉綏軍,是閻錫山系統無可挽回的損失。

(晉綏軍老大閻錫山)

傅作義治軍嚴明,抗日堅決,又與八路軍過從甚密,閻錫山誣其為“七路半”要求蔣介石懲辦,換了別人,恐怕真的要兵權旁落了,然而蔣介石為了牽制和弱化閻錫山,破天荒地輕描淡寫,終至傅作義成為一方諸侯,到解放戰爭期間升任華北軍政一把手,地位已在閻錫山之上。

所以“晉綏軍”這個稱呼自1939年起,已經名不符實了,綏遠方面的部隊閻錫山已經失控。



中原大戰前,晉綏軍經過閻錫山的四次擴充已達20餘萬人,戰敗下野後,被張學良收編為5個軍不足10萬人槍;抗戰期間,晉綏軍先後有10個軍的番號,但直到1940年也只編有8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最慘的時候被八路軍和日軍壓縮到晉南一隅,只剩4萬餘人;蔣介石看其可憐,為了利用閻錫山牽制另外二股力量,撥給他四個集團軍的番號,到抗戰勝利前,晉綏軍大約有8個軍24個師10餘萬人(傅作義的部隊不計在內),力量較弱,這也是閻錫山留用部分日軍的原因,手底下缺貨。



1927年起,閻錫山籌建太原兵工廠,成為晉綏軍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到抗戰爆發前已經有18個分廠,可生產七九步槍、日式九二重機槍、一二式山炮、迫擊炮甚至仿製的“湯姆遜”衝鋒槍等,產量不低。太原淪陷時由於大部機器未及運走,因此在抗日戰爭期間僅能生產少量步槍和輕機槍,以及子彈和手榴彈等。晉綏軍的軍裝為灰藍色,但帽徽與胸章,與國民黨中央軍相同,這一點可以在《亮劍》、《豆娘》、《鐵在燒》等抗日劇中得以印證。

當然了,到底有沒有楚雲飛的358團,實在沒地兒考證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