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作者 | 羅夏

數據支持 | 勾股數據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1


過慣了流動性氾濫的生活,水龍頭一緊,香港樓市入冬了,比特幣崩了,港股也萎了。

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收盤,若剔除停牌個股,港股市場有多達281只個股全天零成交。而12月5日零成交的個股達到了327只,有全天成交77港幣的,有成交但成交額低於1萬港幣達到72只。

打開這些股票分時圖,走得就像心電圖,而零成交個股直接心跳停止,連搶救一下的慾望都沒有。這些股票上了個假市。

舉個例子,主板上市的創美藥業5日全天成交500股,只需要不到4000塊港幣,就可以拉昇11%。不知道如果賣出這500股會砸出多大的坑?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新千年初,國內股市莊家橫行,赫赫有名的大莊家呂梁新婚大喜,操盤手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第二天將中科創業的收盤價停在72.88元(諧音為“妻兒發發”),市場驚歎,操盤手丁福根由此一夜成名。要是在現在的港股,這份禮物的份量得大打折扣。

讓人疑惑的是一些大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市值的公司也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

就像知名的保險公司保誠,成交寥寥,有些時候還是全天零成交。同樣境遇的還有國銀租賃,是國家開發銀行旗下唯一的租賃的平臺,也是是中國首批租賃公司之一,但就是跟港股投資者對不上眼。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成交冷淡的重災區還有區域性銀行。浙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九江銀行等每日成交就很慘淡,時有零成交收盤。比如,800億市值、流通市值近200億的浙商銀行3日全天零成交;廣州農商銀行近日連續零成交;盛京銀行在11月26日全天無成交;青島銀行則在11月22日前連續無成交;天津銀行在11月13日無成交等等。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即使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九江銀行和江西銀行,11月的日均成交也很低迷,換手率極低,要是在大A股次新銀行是會被爆炒的,可謂冰火兩重天。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香港有一票的銀行股,而銀行股中又嚴重同質化,中小銀行稍遜風騷,以機構為主的資金樂於配置大行,即使11月港股市場持續走強恆指成交也回暖,中小行還是一片死寂。

總體看,今年以來,港股零成交的情況是愈演愈烈,零成交個股的佔比穩步抬升。對於這種流動性枯竭的股票,只需幾千塊股票的波動就能上下跳動十幾個點,而場外的資金見到這種境況,唯恐避之不及吧,然後成交就低迷,陷入惡性循環。

港股流動性枯竭導致零成交情況惡化,一部分原因與大盤行情有關,零成交佔比與恆指是反向變動的。去年是港股小牛市,港股量價齊升,零成交的佔比逐漸下降,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行情快速走高,零成交的個股隨之快速下滑,但是隨著恆指回調,美聯儲的加息影響,恆指成交量下降,零成交情況隨之惡化。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2


回眸港股的歷史,港股的成交流動性從翻江倒海慢慢變成現在歲月靜好。曾經港股也是闊過的,比之現在A股的炒作,有過之而無不及。

20世紀初,香港股市還是“四會”時代(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和九龍證券交易所),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改善,國際環境向好驅使下,香港股樓齊飛。

恆生指數以1964年7月1日為基準,當日指數為100點,1970年和1971年,先後有25家和16家公司在港上市,1971年底恆生指數已升至341點。1972年,港股逐漸高潮,當年港股總成交是1971年的3倍,其中不少股票漲幅達到1~3倍;1969年~1972年間,恆指最高升7倍,成交量狂飆16倍。

當時港股投資者的身家飛漲,香港開始流行魚翅撈飯,就是紅燒魚翅配拜訪,街上豪華酒樓坐無虛實,投資者、經紀人收盤後來一碗魚翅撈飯是標配,當時市價一碗魚翅撈飯由8塊到30塊不等,是當時人均月收入的四分之一,一碗平凡的白飯,要昂貴地以魚翅撈起來吃,展現了港人低調地奢侈,電視劇《大時代》中開篇就是以此為背景。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四會各自獨立運作,競爭激烈,導致上市公司質量極具下降,一些空殼公司渾水摸魚上市,而當時的香港股票市場缺乏監管,不規範操作層出不窮,加劇了盲目炒作。這一點在《大時代》中也有所體現,當時著名的“香港天線”跌停倒閉事件,在劇中被改名成“世界天線”,被方進新大罵“無資產無業績都可以上市”。

香港地區政府宣佈興建地下鐵路,再添利好,各上市公司玩起了高送轉,市場進入癲狂狀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A股高送轉行情也是當年港股玩剩下的。

當時置地宣佈一送五紅股,當時有一些股民不明白除息、除權概念,爭先搶購,最後將置地股價由12元炒至67元。股市狂熱程度一時間達到鼎盛,恆指也於1973年3月9日衝上1775點歷史高位,單日成交6.19億港元,較平時高出約30%。

在如此泡沫之下,大跌終於來臨。

當時還是紙質股票,置地除權時股價調整至六份之一,而市場也開始出現假冒股票,股民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導致了一股拋售熱潮。3月26日,單日恆生指數下降了188.7個點,到4月9日,短短兩週跌幅就接近五成,一舉跌穿1000點的心理關口,最後恆指最低跌至150點,從高點跌去了90%多。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此後,港股幾番浮沉,市場結構逐漸蛻變,炒風漸去,即使是90年代和2015年牛市,也未再有如此癲狂時刻,只是時有老千作妖。

3


大浪淘沙,香港市場慢慢轉化為機構市場,這是一個成熟市場的必經之路,美國也是如此。

從持有的市值看,截止中報數據,香港的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市值佔比僅為6.82%,而A股個人投資者持有的流通市值佔比達到40.5%,而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市場的個人投資者的市值佔比分別僅4.14%、4.59%、2.74%和1.97%,香港與其他成熟的資本市場相近。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個人投資者的成交金額佔比整體呈下降趨勢,而機構的換手率是偏低的。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從換手率角度看,2017年恆生指數的換手率約為56%,而負有炒作盛名的創業板、上證換手率則分別高達920%和532%,即使是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也達到352%和214%。

香港主板市場中成交額TOP20的公司就佔到了約一半的份額,而剩下的一半成交量則是剩餘的1900多隻股票分,成交量分攤比例差距太大,而A股則雨露均霑得多,畢竟散戶多,一群烏合之眾隨波逐流,垃圾股也有春天。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港股是大市值的股票的成交更加活躍,市值結構呈現線性分佈,高市值的股票的比例佔比低,佔的成交量則高,而A股的市值結構則呈現拋物線型,成交量的分佈不如港股那麼集中。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港股流動性之殤:281只個股零成交的背後


港股市場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也是一個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市場,全球的資金自由流動,自由買賣。機構為主的資金有較強的專業性,不會參與無價值的炒作,且機構資金偏好龍頭企業,一些處在夕陽產業的公司和沒有競爭優勢的公司不受待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不難預見,未來港股的尾部公司將成為棄兒,港股“沙漠化”的生態會持續下去,只有頭部公司和部分新興企業才能有眾星拱月的待遇。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日誌中寫道:請“客人”進來,當然得把“屋子”打掃乾淨才是。一些小市值的殭屍股和老千股大概率會被掃進垃圾桶裡。

股票投資需要站對大方向,一邊是人聲鼎沸的鬧市,一邊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站哪邊才能掙到錢,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