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篇):昆明太和宮金殿


太和宮金殿,又稱昆明金殿,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東北的鳴鳳山上, 與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相毗鄰。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宮,又名銅瓦寺。金殿因用黃銅鑄成,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燦爛,故名金殿。金殿初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由雲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樣式建造,供奉北極真武大帝,周圍建磚牆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築,稱太和宮。崇禎十年(1637年),由巡撫張鳳山將銅殿拆運至賓川雞足山。現存金殿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

金殿為方形,邊長6.15米,高6.7米,所有樑柱、斗拱、門窗、瓦頂、供桌、神像、幃幔、匾額、楹聯乃至臺基左右待亭以及旗杆、七星旗等,仿木構件全部用銅鑄成或鍛成。總重約200噸。整個建築雕刻細膩,比例勻稱,造型美觀,且極其精細逼真地模仿了重簷歇山式木構古典建築。殿基邊沿環繞大理石雕憑欄,臺階、御路、地坪皆大理石砌成;殿前還有明代所植紫薇二株、茶花一樹。


金殿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已存斑駁古樸之態,但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為研究雲南省明清以來的冶金鑄造技術和雲南清代木結構建築的造型及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太和宮外有三天門,喻三清天;山腳至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喻七十二地煞;一天門內有三十六級臺階,喻三十六天罡。宮內有欞星門、金殿、雷神殿、鐘樓等建築。

太和宮內現設有吳三桂與陳圓圓展覽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