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鐘樓,位於荔灣區沿江西路,是中國首批海關大樓,建成於1916年。整個建築呈現出典型的歐陸風貌,結構為整體鋼筋水泥,用大塊麻石作基礎,十分堅固。2006年,粵海關舊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鐘樓,位於荔灣區沿江西路,是中國首批海關大樓,建成於1916年。整個建築呈現出典型的歐陸風貌,結構為整體鋼筋水泥,用大塊麻石作基礎,十分堅固。2006年,粵海關舊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負責對外貿易和稅收。乾隆二十二年,關閉閩、浙、江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粵海關從此長期處於壟斷地位。鴉片戰爭後,粵海關為西洋人所掌管。

咸豐十年,粵海關稅務司在現地址建立公署。民國三年,粵海關大樓奠基,民國五年落成。成為現時我國曆史最為悠久的海關大樓。

粵海關大樓屋頂的機械大鐘為1915年英國製造,是目前我國曆史最長的英國制全機械傳動式立鍾。新中國成立後,鐘樓仍然使用,保持每十五分鐘奏鳴。文革期間,報時音樂從《威斯敏斯特》改為《東方紅》。1980年代,由於周邊居民認為鐘聲過吵而停止鳴鐘。近年,恢復每天早8點及晚八點鳴鐘兩次。

在外國人控制粵海關時期,採用西方文書處理制度,文件歸檔程序較為完善,因此粵海關係統保留了大量原始資料,為科學研究近代我國外貿事業的發展歷程提供重要的檔案數據。

鴉片戰爭後,廣州一口通商的歷史終結。晚於粵海關大樓修建的上海江海關大樓和武漢江漢關大樓,也是重要的近代海關舊址,其中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關大樓,更成為外灘地標性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