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天京事变后,清朝为什么没能立刻平息叛乱,还让叛乱又持续了8年之久?

张伯伦36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清军实力不够。在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的时候,曾国藩也很快就回去在家丁忧。

所部湘军此时,总数2万左右,兵力很一般。湘军兵力扩张到十万人以上,是从1857-1861年完成的。至于绿营兵和八旗军,胜保在胜保片军录记载:在江南清军总数为7万人,另外在安徽有2万数千人。

太平军在天京事变以后,主力包括石达开,杨辅清的十几万万人(曾国藩上奏石达开有7-8万人,杨秀清有6-7万人),韦志俊数万人。还有,李秀成,李世贤,陈玉成以及其他将领,还有大量军队,和春在奏折上说,光是李秀成和李世贤就有7-8万军队。此时,太平军总共拥有至少40万军队。

实际上,清军投入到围攻太平军战场上的部队,大约为10多万人。太平军则有超过40万人,清军其实是兵力弱势。清朝虽然还有几十万军队,但是要分布在全国其他近千万平方公里上,没有办法提供机动兵力到江南战场。

清军要想剿灭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太平军,必须要等到,1861年以后,湘军和淮军扩张到20万人。清军拥有足够人数的野战军团,随后,第二,要得到英法等国的军事和武器支持,提高单位战斗力。

因此从1861年开始,清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经过近4年战争,就先后全歼了不断扩军的百万太平军。在1858年,无论杨秀清是否去世,清军都还不具备,全面压制住太平军的实力。


深度军事


因为清政府没有力量和能力调集力量进攻太平天国,因为英法联军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两面作战能够守得住就不错了。

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北王韦昌辉、东王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高层互相残杀,翼王石达开又率兵出走,太平天国确实虚弱到了极点。

不过,老的一批将领逝去,年轻的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战场中崛起,经过安庆大捷、三河口大捷等战役,先后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在短时间内,清政府也无力调集兵马和钱粮继续围剿太平天国,为什么呢?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政府正集中力量对付英法联军呢,在天津,十万八旗兵为了抵抗外辱而全军覆没,并且《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也赔了巨额的赔款。


166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抽出手来,太平天国又开始陷入了困境,再加上得力干将陈玉成被叛徒出卖,太平天国已经是日落西山了。1664年,天京终于被曾国荃攻破,李秀成被俘虏,太平天国灭亡。


梦三七夜


依题主之意,定是想趁他病要他命的节奏啊。


天京事变之后,单单从军力上讲,太平军损失了杨秀清的两万部众,相对于太平军几十万军队来讲,不算大。

当然最大的损失是来自于内部系统的崩溃。杨秀清被诛杀,韦昌辉被消灭,石达开被逼走,至此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似乎清军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把他推到了。

还是太小瞧洪秀全这个人了。从利用杨秀清来排挤冯云山和萧朝贵,再到指使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又引来石达开攻杀韦昌辉,这些个大手笔的杰作不是一个空头的宗教领袖可以做到的。洪秀全极善弄权。他非常巧妙的利用自己手下这些个牛人之间的矛盾嫌隙,把对自己的威胁一一消解。为了自己的权位,哪怕做光杆司令也再所不惜。

但是洪秀全也不是轻易就落到光杆司令的地步。他其实早已经物色好了接替杨秀清和石达开的人选,就是李秀成和陈玉成。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李陈二人先后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将清军一举覆灭太平军的意图拦腰阻断。

为防石达开和自己作对,又把先前掣肘石达开的洪仁达和洪仁安罢免,还在石达开走后继续对他加官进爵,以博得朝中众人的好感,暂时平息了朝内对自己权威的质疑。他很了解石达开,只要对石达开示好,石达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和他开战,因为此人重情义。哪怕他另立炉灶,最终都是剑指满清。事实证明了洪秀全的推测,石达开在出走之后,领着二十万的太平军转战中国十二省份,把整个中国南方转了个遍,最后到达四川。整整六年时间,牵制了多少满清的军力。

洪秀全完美的利用了石达开这个人,用他清除自己身边的威胁,再让他为自己去挡满清的刀枪。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敌人,满清想一举灭杀,实在是难。不过洪秀全的本事也就仅限于此了。这是个无法跳脱时代局限的人,太平天国只是理想,独裁享乐才是关键。


独钓寒江


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内部人心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现场取得胜利。但是天京事变并未损伤太平天国的实力,天京事变的恶果不是军事兵力的锐减和战斗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丧失,而是神话宗教体系的崩溃。




同年,英国侵略者制造了“亚罗号事件”借此挑起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企图侵略中国以弥补损失。英国和法国获胜得以调出更多的兵力转向中国。美国积极扩张,与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的统治者慌忙出逃,并派人与列强和谈,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才保住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平息叛乱。





茻浅离


太平天国是下层人民反抗清朝的人民运动,其历史作用虽然争议较大,但是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钦佩。

说到太平天国就不能不提天京事变,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年9月份,天京事变之前,形势一片大好,江南大营被攻破,老对手广西提督向荣也死了,形势对太平天国十分有利。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给了对手喘息和发展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清廷又用了8年时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一下。

清廷处于多事之秋,力量不足:当时全国各地蠢蠢欲动,到处起事,应接不暇,有种破鼓万人捶的感觉。朝廷能调动的军事力量有限,八旗军人数太少,战斗力也不强,只能驻防在北京或其他核心城市,防守犹闲不足,更别提反攻了。绿营兵人数虽多,但在与各地义军较量中损失惨重,勉勉强强凑起来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虽有苦劳,实无功劳。

湘军战斗力虽强,但人数较太平军少,财政上也不能支撑大规模的作战:当时能和太平军相抗衡的只有湘军,湘军在当时也处于兵力分散,缺钱缺粮的境地,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英国想与清廷修改条约,未得到咸丰帝的同意,就找借口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进行骚扰,后来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年,严重影响了与太平天国的战争。

清廷对曾国藩和湘军的信任不够,双方关系没有磨合好:当时满人当权,对汉人军事大元顾忌颇多,曾国藩鞠躬尽瘁,却得不到督抚实权,心里也十分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其手下将领士不用命,大大影响了战斗力。

曾国藩个人军事能力不足:曾国藩个人修养很高,能笼络部下,但其指挥战争太过呆板,打仗讲究出奇制胜,曾国藩的这一不足严重影响了平叛进度。直到后来左宗棠,李鸿章分别领军后,才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明月无心25


太平天国若不起内讧,是能够推翻清朝的,当时清朝外有英法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内有太平天国为主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对外丧权辱国,割地求和,对内与太平军的争战,多有败绩。天京之乱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以后上下离心离德,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之机,太平天国实力大减,只得由进攻转入防御,清王朝才缓过神来,当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平定太平国,所以用了8年时间。


汉宣清乾丽水


这是因为当时的清帝国已经是外强中干,千疮百孔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只能靠湘勇来苟延残喘,没有让太平天国打垮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能力去马上平乱


夜色巴赫


自古到今都是内乱遭外侵。大至国家,小到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