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蛤蟆嗡《武訓推磨》在崑山演出現場。

國家百戲盛典,八方齊聚崑山。冠縣小戲蛤蟆嗡連演兩場,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全國唯一剛剛重新恢復的地方小劇種,何以登上全國大舞臺並且引起觀眾的痴迷?一直推動蛤蟆嗡劇種恢復的冠縣文化界以及《武訓推磨》主要演員、編劇、樂隊等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談恢復

起起落落立起了蛤蟆嗡

談起冠縣地方老戲蛤蟆嗡,恢復蛤蟆嗡劇種的發起人之一、原聊城市文化局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編劇郭銀慧表示,蛤蟆嗡主要伴奏樂器多是民間就地取材,將椿樹根掏空製成琴筒,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釐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絃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鬆軟,發出聲來渾厚悅耳,嗡聲嗡氣,似蛤蟆叫,所以起名蛤蟆嗡。蛤蟆嗡唱腔宛轉悠揚,唱詞使用大量本地方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典型的地方色彩。

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冠縣文化館館長董鳳成。

董鳳成表示,蛤蟆嗡戲源於河北省武安縣一帶的“武安落腔”。落腔藝人曾因家鄉遭災討飯來到冠縣桑阿鎮一帶,後來落腔流傳於冠縣的桑阿鎮、賈鎮、梁堂、白集一帶。1958年,冠縣桑阿鎮文化站站長邱東山寫了一個蛤蟆嗡小戲《故事出在棉鞋裡》。1962年,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蛤蟆嗡劇團解散。2008年,蛤蟆嗡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冠縣文化館組織任金光、徐士瑞創作蛤蟆嗡系列短劇《武訓》5部,董鳳崗、梁雲超作曲及唱腔設計,韓香芝、韓華鋒主演,邀請邱東山指導排練3部,再次把蛤蟆嗡推上舞臺並在山東電視臺舉辦的“誰不說俺家鄉好”欄目大賽中獲獎。不久,蛤蟆嗡再次沉寂。2015年3月,郭銀慧創作了小戲劇本《三起轎》。為拯救瀕危稀有劇種,冠縣遂決定將《三起轎》用蛤蟆嗡排演。2015年11月,郭銀慧、徐士瑞、任金光創作完成了《武訓舍情》劇本。2016年3月10日,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冠縣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蛤蟆嗡《武訓舍情》立到舞臺上。至此,《武訓舍情》將蛤蟆嗡劇種立得玉樹臨風。

“原來的蛤蟆嗡都是師傅口傳心授,而董鳳崗和梁雲超是第一個將蛤蟆嗡入譜落到紙面上的人。這對蛤蟆嗡的恢復和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郭銀慧說。


談創作

《武訓推磨》構思較巧

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武訓推磨》老編劇徐士瑞談創作。

談及《武訓推磨》的創作,耄耋之年的徐士瑞似乎有很多話要講。他說,他與武訓是僅隔幾里地的同鄉,是聽著武訓的故事長大的,內心對武訓乞討興學的精神非常佩服。從事文藝創作後,內心總感覺,寫不出武訓的精神來,對不起冠縣人民和冠縣這方熱土。武訓名譽得到恢復後,他和任金光跑了幾十裡地,頂風冒雪瞭解武訓的事蹟。在冠縣文化館支持下,任金光創作了5部蛤蟆嗡系列短劇《武訓立志》《武訓行乞》《武訓祭母》《武訓推磨》《武訓功成》。2006年前,寫出了《武訓推磨》。

徐士瑞說,《武訓推磨》語言的地方性特色鮮明。比如“啥,不給錢?”“都不”等等,當時流行的順口溜:冠縣的“啥”,堂邑的“麼”,城裡的老婆不幹活,就是說的冠縣方言的特點。

郭銀慧說,《武訓推磨》構思比較巧,人物比較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武訓的行乞歌貫穿於推磨的整個過程中:不用袼拉不用套,不用幹土墊磨道!墊磨道!推磨來,興建義學的武七推磨來了。這些都能真實地反映歷史。構思巧就巧在戲劇講究一種動作,推磨能載歌載舞舞起來,這種歷史的真實性與舞臺的巧妙結合塑造了武訓這一典型人物。同時,又具有矛盾性:為了辦義學的目標,拒絕了小寡婦的愛情。


談演出

現場的冠縣方言引共鳴

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蛤蟆嗡《武訓推磨》中扮演郎二嫂的主演韓香芝清唱。

蛤蟆嗡《武訓推磨》兩個主演分別是扮演武訓的韓華鋒和扮演郎二嫂的韓香芝,兩位演員以及樂隊的精妙配合讓演出高潮迭起。“啥,不給錢……不給錢我就撮你的面子”等冠縣方言從武訓和郎二嫂的嘴裡唱出來後,唱腔婉轉悠揚,引得在場的觀眾歡聲雷動,掌聲此起彼伏。“也許當地的觀眾能聽懂冠縣方言,現場掌聲經久不息。”韓香芝感慨地說。

董鳳成說,蛤蟆嗡《武訓推磨》是唯一帶10個人樂隊的演出團體。劇團一上場,冠縣獨特的嗡胡等樂器現場伴奏、曲譜也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現場氛圍異常熱烈。

冠縣小戲唱向全國大舞臺

冠縣文廣新局局長相春貴談蛤蟆嗡。

冠縣文廣新局局長相春貴表示,蛤蟆嗡是冠縣的地方戲曲,武訓是冠縣歷史上獨有的平民教育家。蛤蟆嗡作為地方戲恢復、傳承中,冠縣非常重視,做得最好的一點是,將蛤蟆嗡與武訓結合在了一起,這是很好的創新。此次到崑山演出,標誌著冠縣地方小戲正式走向了國家大舞臺,相信演職人員會對蛤蟆嗡劇做進一步完善,讓這一地方戲根深葉茂。

蛤蟆嗡《武訓推磨》2008年參加了山東電視臺組織的“誰不說俺家鄉好”地方文藝大賽,獲得小戲最高分,被評為最佳演出獎,2011年獲得《山東省地方戲曲大賽》銅獎,近年來到各鄉鎮以及周邊省、縣演出100餘場次,所演之處大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