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1978年,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春風化雨,給經濟開發區(原茶店鎮)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勤勞質樸的經濟開發區人民艱苦創業,攻堅克難,接續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嬗變。

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華秋實。從一窮二白的小村鎮到躋身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從窮鄉僻壤變成漢江生態經濟帶上的耀眼明珠。經濟開發區40年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創業史,更是一部銳意進取、不懈追求的奮鬥史。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產城融合 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

寬闊筆直的十堰大道通衢南北,雄偉瑰麗的漢江二橋長虹臥波,鱗次櫛比的產業園區生機勃勃……在美麗的鄖陽漢水之濱,一座宜居宜業、產業聚集、生態文明的濱江新城正悄然崛起——她就是走過40年風雨歷程的茶店鎮。

40年前的經濟開發區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尋常村鎮。2006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茶店成立省級經濟開發區,與茶店鎮“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經濟開發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07年12月,十堰大道開工,正式拉開了鄖陽經濟開發區建設序幕。自此,一幅波瀾壯闊的建設畫卷鋪展開來——

短短几年時間,經濟開發區累計動用大型機械上萬套,搬掉50多座山頭,填平30多條溝壑,平均海拔下降40米,整理山地2萬餘畝,打造出萬畝“工業梯田”。

2012年10月12日,市委、市政府授予鄖陽建設十堰生態濱江新區的發展大旗。鄖陽經濟開發區作為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核心區,再次迎來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

緊扣“宜人宜居新城區、綠色產業聚集區、城鄉統籌示範區、轉型發展試驗區”的定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先後建成了十堰大道、天馬大道、滄浪大道、長嶺大道、金龍路、大運路、園區一路等“四縱三橫”骨幹路網,紅巖路、櫻花大道等多條道路全線貫通,開通直達十堰城區的多條公交線路,十堰市第三水廠、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工,十堰醫藥衛生學校、十堰外國語學校、思源學校投入使用,湖北醫藥學院長嶺校區、十堰市人民醫院濱江醫院落戶新區,漢江畫苑、海德公園、紅巖新村等十多個安置小區交付使用。濱江新區已逐步成為“城區的前花園,十堰的北大門”。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轉型升級 構築經濟發展新高地

項目工地上,機器轟鳴,車輛穿梭;標準化廠房裡,焊花飛濺,工人繁忙……初冬時節,走進鄖陽經濟開發區,時時都能觸摸到競進提質的強勁脈搏,處處都能感受到跨越發展的強大氣場。

一組數據顯示,40年的時間裡,經濟開發區工業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實現了發展的“蝶變”:2018年,預計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176倍;預計工業總產值237.7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957倍;預計財政總收入6.5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316倍;預計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290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7元,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121倍。

近年來,經濟開發區秉承“工業強區”思路,通過“破產重組一批、以租代售一批、合作盤活一批、政府回收一批”等多種方式,盤活低效用地近1000畝、閒置廠房18萬平方米、企業15家,實現了經濟發展與集約用地的“雙贏”。同時,瞄準重點行業和企業,實施重資產招商、基金招商、盤活存量招商、政策招商、以商招商,湖北大運、天聖製藥、長江醫藥、萬潤新能源等新型企業,汽車生活小鎮、偉光匯通、新經濟產業園等一大批文旅項目先後落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18年11月5日,鄖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正式掛牌,標誌著鄖陽經濟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好的機遇、更高的平臺、更強的動力。園區現有企業15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2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初步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強,已成為十堰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鄉村振興 打造城鄉統籌新典範

守住青山綠水,留住美麗鄉愁。地處十堰城區和鄖陽城區結合部的櫻桃溝村,按照“風貌自然、功能現代、產業有機、文明質樸”的原則,藉助櫻桃種植的生態亮點和產業優勢,把產業當景觀,把農村當景區,趟出了一條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櫻桃溝村先後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牽手·2014中國最美村鎮”、“中國美麗田園”、“首屆十大荊楚最美鄉村”、“湖北省旅遊名村”、“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湖北省生態旅遊示範村”、“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湖北省首批“綠色幸福村”及湖北省“人居環境獎”等稱號,聲名遠播。

2013年7月,茶店鎮被列為全省21個“四化同步”示範鄉鎮試點。鄖陽經濟開發區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

聘請具有甲級資質的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四化同步”示範鄉鎮試點規劃。櫻桃溝提檔升級、老集鎮綜合改造、大嶺山舊房改造、花廟溝環境整治等一批“四化同步”項目相續啟動。

經濟開發區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並重,積極探索不同市場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大嶺山村鼓勵能人回鄉建設新農村,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娛樂、農耕體驗於一體的城郊新型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內外兼修 探索生態建設新模式

“生態”是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最亮的品牌。經濟開發區牢固樹立“綠色決定生死”理念,堅持“外修生態、內修人文”,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加快形成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

2017年10月,鄖陽經濟開發區作為十堰市唯一一個園區納入全省首批9個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先後實施一批產業轉型升級、廢棄物綜合利用、環保治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支撐項目,著力打造“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清潔、產業鏈接循環”的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

同時,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高強度投入,大手筆建設。先後建成了茶店汙水處理廠、長嶺汙水處理廠,啟動了神定河綜合治理,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打造瞭解放軍青年林、水文化創意園、漢水公園、漢石公園、溼地公園等景觀節點。持續開展“清水行動”和“藍天行動”,全面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突出抓好工業點源、農業面源、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治理。

如今,漫步於鄖陽經濟開發區,道路兩側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居民小區潔淨衛生、環境宜人,亭臺軒榭、小橋流水等微田園景觀遍佈園區。

十堰市濱江新區嬗變

民生優先 繪就和諧幸福新生活

走進鄖陽經濟開發區漢江社區茶青花園,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樓房聳立眼前,一條條寬闊平整的道路縱橫交錯,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化帶點綴其間,小區處處洋溢著和諧幸福的氛圍。

民生事業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經濟開發區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放在首要位置,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大“真金白銀”投入,不斷加快民生事業發展,給廣大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精準脫貧戰役打響以來,經濟開發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全力奮戰,創新推進。通過“進城就近務工”模式,引導164戶有勞力、有意願進城務工家庭,進城購房安置;通過“進村靈活創業”模式,在各村產業基地、交通幹道、中心地段科學選址,建設7個集中安置點,安置182戶;通過“進院兜底保障”模式,高標準建設幸福院,兜底安置87戶98人農村孤寡老人、殘疾智障等特殊群體。大力推動扶貧車間到村頭、扶貧作坊到戶頭、扶貧項目到人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村村有產業、家家有項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在實現群眾安居的同時,經濟開發區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技能培訓推薦農民就業,同時成立保潔、綠化和物業公司,優先安排失地農民從事相關公益崗位工作。蔡家嶺村和二道坡村大膽探索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成功實現了村民變股民、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走出了一條集體經濟保值增值和改革發展普惠民生的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