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攻滅秦國後不稱帝,而後又繼續實行分封制,這是為什麼?

最美唯你800


實名反對樓上扯淡!還項羽缺乏教育,人家貴族之家出身,差這點教育?

項羽關於分封的思想當然是周王朝分封制度的延續,但又不完全相同。西周初年的分封是為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塊地你暫住著,是為了保衛我中央王室,這是諸侯接受分封之後的最基本義務。但是項羽分封時候,早就經歷了東周的禮壞樂崩,沒人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王室後來被秦國滅掉。也就是天下沒有了共主,各國諸侯都希望擴展勢力一統天下,但是隻有秦國做到了。雖然秦國一統,郡縣制已立,但是延續了八百年的思想不會輕易消亡,裂土分封的制度仍然是在人們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的。所以說,雖然情況不同,但仍可以算是西周封建思想的延續。

另外項羽的分封其實是權衡各方利益不得不做做出的舉措。雖然說滅秦之戰是劉邦項羽領導進行併成功的一次戰爭,但是他們僅僅是戰時必要時刻的必須領導人,在他們之下是諸侯聯軍的集合,聯軍就要涉及到各種利益的扯皮,尤其是當天下太平之後,強秦被誅,接下來的利益分配,應該怎麼做,不可能項羽獨佔,也不可能項羽直接將大股東劉邦吞併,這會嚴重影響項羽在聯軍“董事會”中的形象,當項羽表現出一些想獨佔全部利益的時候,肯定會促使股東們的反對。而且他們的公司目標是:“約共攻秦,分王其地”,這是在戰後對戰前約定利益分配的兌現。李殿元在《秦漢之際的兩次分封———應當重新評價項羽“分封十八王”》一文中提到過, “當時的形勢是分裂割據的局面已經客觀形式,分封只是對事實加以承認。”應屬合理解釋。

另外,項羽作為大股東,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做出來有利於自己的安排。項羽把秦國和漢中一分為四,秦國三個降將佔有關中,漢中封給劉邦;齊國一分為三:齊國、濟北國、膠東國。還把魏王豹封為西魏王,把河內郡分給殷王,這時候魏國疆域僅剩下了上黨郡和河東郡。趙國的疆域也被分割出去很多,韓國在分封中甚至沒能復國。這種分法大大的消弱了六國諸侯的勢力,似乎類似於漢武帝推恩令。同時,它還佔據著最大的勢力範圍,保有大片的封地,擁有最強的實力,所以他敢自稱“西楚霸王”。

項羽的分封其實或許可以理解為一套整體的戰略佈局。中原地區的諸侯王如秦的三降將,其實是楚對其有恩,其實是親楚的,他們的存在可以保證項羽的勢力延展如中原地區,項羽希望依靠他們控制住劉邦,雖然事與願違。而分封在邊地的燕王、遼東王等人根本不在項羽考慮的目標中。距離自己地盤較近的,像臨江王、九江王完全是項羽自己的嫡系遠可監視劉邦,近可拱衛楚地。當然,現在來看,事與願違,項羽的戰略佈局失敗了。

於史他說,用腳步丈量歷史,感謝關注~


於史他說


秦朝既滅,自認為是諸侯領袖並且也得到諸侯認可的項羽,自然要論功行賞。

這時候,擺在項羽面前有三個選題:一是學習西周姬發稱王,分封家族子弟,即家業;二是沿襲春秋戰國,分封各路諸侯王,自己為霸主,即霸業;三是學習(效仿)秦始皇,放棄分封,獨攬天下,即帝業。

項羽只能用排除篩選法,他選擇的餘地並不大。他只能順“勢”而為,要麼複製粘貼,要麼重新原創。其實就項羽自身的綜合能力考量,帶兵衝鋒打仗搞大破壞是強項,可治天下搞建沒不行,象秦始皇一樣改革天下制度,他連偽原創洗稿的能力都沒有,只能照貓畫虎而已。

秦始皇,項羽並不想學。當時的人認為秦始皇建立的帝國之所以短命,法家苛刻的刑罰是一方面,不搞分封則是另一方面;學習周武王也不行。武王伐紂之時,主力是武王,而項羽的隊伍是諸侯聯軍。項羽的實力顯然不足以與諸侯為敵,不能不考慮諸侯的利益。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影響深遠,根深蒂固,秦末起義的英雄豪傑們都有裂土封王的願望。如陳勝剛打到陳縣就自立為楚王,並且或認可或默許了手下裂土稱王以及六國後代舊貴族復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統一中原、成為九州之主,這種目標太過遙遠神聖,佔據一塊地盤當王的理想則容易了許多,足以滿足各路英雄。因此,項羽在滅秦後,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願望,裂土封王,恢復春秋戰國時列國並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選擇了霸業,而不是繼承秦朝的帝業。項羽也沒得選,只能分封犒貴。

分封天下開始。頭一個要封的,是項羽自己。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以9個郡為封地。9個郡是哪些?據清朝學者姚鼎考證,這9郡是梁地2郡加楚地7郡,也就是碭郡、東郡、陳郡、薛郡、泗水郡、東海郡、東陽郡、鄣郡、會稽君,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南部分、江蘇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項羽的地盤是當時最大的。


書中有毒


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發明的,在這之前,華夏大地上幾千年都沒有人稱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結束了幾百年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首稱皇帝,這一切都是革新。

在當時的社會中,除了秦始皇、李斯等少數人外,絕大部分人,包括原六國貴族、秦政府內部官員、諸子百家、平民百姓,都難以理解秦始皇的政策,如郡縣制。



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後,以天下共主的姿態進入咸陽城,項羽的這種地位完全是靠武力取得的,各路諸侯對項羽也僅僅是表面的臣服,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並無絕對的忠誠。

此時項羽面臨秦亡後將如何定位天下的問題,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包括劉邦在內,失去共同的敵人-秦朝,此時的十八路諸侯,要麼是項羽的手下,要麼是項羽的敵人。

但項羽此時官職也就是楚國上將軍,在項羽的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先不說項羽有沒有稱帝的主觀願望,但此時無疑是不可能稱帝的,並且在此時,項羽派人向楚懷王報告自已的分封計劃,懷王只說了兩個字:如約。懷王說的如約也就是說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



而劉邦才是先入關中的人,楚懷王的意思很明確,是想讓劉邦做關中王。但項羽沒有理會楚懷王,仍然按照自已的意願分封十八路諸侯,立自已為西楚霸王。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其實這是兩個問題,實行分封制是形勢所需,秦滅亡,是十八路諸侯共同滅亡的,需要安撫分封有功之人,且分封制實行了幾百年,深入人心,人生最大的理想莫過於裂土封侯,那些原六國貴族和反秦起家的諸侯期待的就是分封,不分封難以安撫人心,就算你項羽不封,那些諸侯也會自立為王的。

接下來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西楚是指原楚國的西部,項羽分封自已的西楚國土大部分在原楚國的西邊,故稱西楚。霸王是指諸侯王最強大的王,其本質還是王,與其它諸侯王不一樣的是,項羽是諸侯王中最強大的王。



然後,項羽封楚懷王為義帝,義帝就是假皇帝。

項羽在分封前後,是無法稱帝的,上有義帝,平級有諸侯王。長遠來看,從分封上來說,無法看出項羽是否有稱帝之心,但從項羽的行為上來看,絕對無稱帝之心。

項羽坑殺20萬降卒,進入咸陽後,殺秦王子嬰,焚燒秦王宮,肆意搶劫,將秦王朝百年積累毀於一旦,失秦人心。你如果想稱帝的話 ,秦朝有現成的各項法制、書籍、官吏、人口冊,項羽什麼都不要,只要金銀財寶和美女,你覺得項羽想稱帝?看看最想稱帝的劉邦是怎麼做的?約法三章,封存秦律法、藏書,安撫民心。項羽與劉邦的做法天讓之別。

項羽殺義帝,義帝是項羽自已封的,至少表面上是天下共主,哪怕是個假皇帝,如果你項羽想稱帝的話,必須依靠這個招牌,一步一步把其它諸侯國都拿下,換成自已的親信,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到了合適的時候,才能除去義帝,這麼早殺義帝,給天下落下口實,導致後來劉邦就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討伐項羽。

其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項羽神勇,千古無二,其軍事才能無人可比,哪怕是韓信,照樣數次敗在項羽手下,但說到政治才能,項羽恐怕只能是非常平庸,稱帝的事一件也沒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估計許多人都想過,包括項羽。

春秋戰國之亂世,只要知道點歷史的,就容易搞清楚分封制是有問題的。但項羽為何要繼續實行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朝的過快覆滅,郡縣制的優越性還未被完全體現出來。

眾所周知,秦始皇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兒就是採取郡縣制來管理國家。如此把權利極大的歸屬到了中央,不僅方便管理,而且鞏固統治。但這一切都太快了,六國殘餘依然還在,所有制度的施行都僅僅是得益於秦朝的強大武力保證。




第二,反叛者多是六國殘餘,復國才是第一選擇!

秦朝為什麼會滅亡?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看似聲勢浩大,其實只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被章邯用囚徒軍就給擊敗了。

真正滅亡秦朝的是項羽等一批六國後人,他們有錢有勢,振臂一呼,原來的六國民眾齊齊響應,因為復國有望,其文化傳統得以延續。

如果項羽再稱帝,那和另一個秦始皇又有何區別?



再者就是分封制,當時這些人都是各有各的家底,並不是誰屬於誰,都是諸侯。項羽只是他們之中最為強大的一股勢力而已,項羽只有分封他們,人家才會跟著你幹啊!

即使是劉邦後來稱帝,那也是先分封后來再慢慢收拾的他們!

所以不是項羽不怕走周王朝的老路,而是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白話歷史君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項羽滅秦之後沒有稱帝並且回覆了周朝的分封制,大概包含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對秦興勃亡忽的反思。

秦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諸侯國,其先祖篳路藍縷,終於在秦孝公變法之後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之一。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可謂其興也勃焉。但是強盛的秦朝只維持了十幾年的統一,便在風起雲湧的起義下滅亡,可謂其亡也忽焉。

自秦有滅國先兆之日起,全天下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秦滅亡的原因,廢除維持周朝八百年穩定的分封制,施行亙古未有的郡縣制以及廢除諸侯王而稱帝,當然是首要被懷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為了維護新政權的穩固,項羽選擇了最保險的制度。

第二、稱帝輪不到項羽

劉邦、項羽滅秦是受楚懷王之命,作為當時最強盛的義軍的首領,楚懷王相當於是天下共主。所以,秦滅之時有稱帝資格的只能是這個頂頭上司,而項羽雖然有實際的統治權,但也只能坐第二把交椅。


國史通論


要搞清楚項羽為什麼不在秦國滅亡後稱帝這個問題,應當從兩個方面思考,一個外部的客觀因素,另一個是項羽自身的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秦末漢初的反秦運動

在秦末漢初的農民起義運動中,有一個現象常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山東六國的復國運動,其根源就在於六國復國運動均沒有成功,且對後來的漢帝國影響甚微。實際上這是秦漢之際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開始進行統一戰爭,到公元前221滅齊統一六國,前後不過九年的時間。秦國統一後根基不穩,六國貴族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況且秦國依舊以法的“刑重賞輕”“以刑去刑”思想治國,導致民怨沸騰。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陳涉聽從張耳建議,“遣人立六國後 ,自為樹黨 ,為秦益敵”,這就是“假立諸侯以伐秦”,到了反秦運動後期,六國勢力已超過農民軍成為抗秦主力。

公元前208年,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君,仍號楚懷王。從這可以看出,楚國勢力也是藉著反秦復國這股東風發展起來的。公元前207年,項羽斬殺宋義,於鉅鹿大敗秦軍,威震天下,諸侯無不歸附與項羽。

項羽攻入咸陽後,撤回江東,分封諸侯。項羽與其他各路反秦勢力只是類似於一個鬆散的聯盟關係,各諸侯只是畏懼項羽的威名,暫時歸附於項羽而已,這點從後面楚漢相爭可以看出來,六國諸侯大都做騎牆派,甚至乾脆暗中支持劉邦。如果項羽此時稱帝,與六國的復國意願相悖,勢必會激起各路勢力反擊,成為眾矢之的,況且還有劉邦這樣的實力派。在沒有絕對勢力壓服各路勢力時,實行分封也不失為一個不壞的選擇。如果仔細分析項羽分封的各諸侯王,不難發現這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個限制劉邦的戰略佈局。將劉邦分封在最西邊,壓縮劉漢集團的發展空間,而把最好的一塊的分給了自己。然而,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項羽精心設計的這個佈局既沒有壓制住劉邦的發展,又招致了各諸侯之間的不滿,等於是給自己挖了坑

主觀因素:性格決定命運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這個悲劇式的英雄充滿糾結,褒貶不一。鴻門宴讓他貼上了“婦人之仁”的標籤,焚燒咸陽,撤回江東使他“沐猴而冠”的印記再也洗不掉。其實這些都源於他純粹的軍人性格。他崇尚力量,不屑於陰謀詭計,無心於帝王權術。在他的理念裡,以堂堂之軍攻堂堂之陣的勝利才是最純粹的勝利。鉅鹿之戰,彭城之戰,莫不如此。他理想中的制度應該是諸侯爭霸,唯強者可號令天下,並且他也一直致力於恢復這種秩序。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其實就是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嚮往。直至最後,烏江自刎,雖然失敗,確保留了軍人最後的尊嚴。


冷月無聲


這主要是仇秦問題。項羽的爺爺項燕曾在西楚(岳陽以西)黔中郡與司馬錯的10萬秦軍戰鬥過,也目睹秦將白起在郢都屠城的野蠻殘忍,因而對西戎秦國懷有深仇大恨。《項羽傳》中說項燕對項羽的影響頗大,“滅秦務盡”就是項燕的忠告。

項羽起義成功後,也是按爺爺吩咐進行的。他坑殺了秦將章邯的26萬軍隊,坑殺了秦宮10餘萬官員和姬妾,並象白起一樣焚燬所有宮殿,火燒三月不息。然後向世人宣佈:“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吭嗆有力!

秦朝毀滅後,項羽將白起的後人全部驅趕到漠北沙漠之地,讓他們自生自滅。當年白起是因為自家妹子與質押在秦的楚國太子熊橫私通,殺了丈夫王庭大臣而遭秦王處死,將家仇變成國仇。而項羽卻始終保持著國仇,將“楚雖三戶,滅秦必楚”八個大字銘刻在驪山頂峰,愛國之情躍然天地。

《項羽傳》以飽滿的筆墨盛稱這位滅秦英雄“分封散財”的經過。項羽說,我只要滅秦務盡,其他的由後人處置。表現出楚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無私愛國的情懷。讀來令人悄然淚下。


嚴家慶


項羽就是沒有教育的可怕結果。

對於郡縣制的質疑,說到底還是楚國世襲貴族的傳統思維和刻板印象。由於六國變法的不徹底,對於封建制度理解有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曾與重臣商議國家政治制度,以山東大儒們為代表的六國集團推崇分封制,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派推崇分封制。其實,秦始皇也在猶豫,最終力排眾議,郡縣制得以實行。而項羽絕對不是法家的弟子,自然不會擁護這種制度。



一、項羽的教育背景

項羽幼時國破家亡,隨著叔父項梁逃亡吳中,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而項羽的教育大多傳自項梁,項梁所學又是戰國時代楚國那一套腐朽落後的貴族教育。楚國是戰國七雄中變法最失敗的國家,封建制度從來沒有在這個國度真正實行過,統治權還是來自公室和舊貴族,甚至楚王的權力也被狠狠架空。

楚國最後對陣秦國,項燕的失敗一定程度上來自於楚國內部貴族的壓力,這與爭權奪利的南明政權頗為相似。再加上項羽少年時代讀書不精,自然無法懂得世間的大道理。從吳中起兵可以看出,項氏叔侄並不相信郡守起義,而是直接殺之取得控制權,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項氏叔侄對秦朝官員、秦朝制度的質疑。



第二,項氏叔侄在秦朝生活了十幾年,並沒有被同化,還在苦苦保持著他那自以為是的貴族風骨,對於天下統一大勢不屑一顧。日益想的不是對秦國取而代之,而是以光復楚國故地以己任。在抗秦階段,項氏叔侄領導的楚軍確實光復了楚國故地,也實現了滅秦的諾言。

待到天下待定,故態復萌,分封十八路諸侯,把最大的、最好的地盤都給自己,把賣命的、忠於自己的封到重地,把不出力的、敵對的分化瓦解,或者是乾脆不分。而這十八路諸侯,大多以六國貴族居多,草莽出身者還是受到來自項羽的鄙視。

二、對秦朝的仇恨

國破家亡是世間最大的仇恨,而這點無疑是項羽最真實的寫照。隨著秦朝統一天下十幾載,懷有國恨的六國王室和貴族大多已經變成尋常百姓,也逐漸接受了秦朝人這身份。如果沒有二世的殘暴,陳勝等人的起義,這些六國的後代們將過著籍籍無名的生活,甚至子孫後代也終將入仕。



項氏家族成員大多在秦滅楚之戰中喪生,曾經威赫一時的家族變成了喪家之犬,這是項羽幼時的國恨,尤其是家族的榮耀,這是項羽的第一恨。從小把自己拉扯大的叔父項梁在定陶之戰中被秦軍殺死,這是項羽喪失親人的第二恨。

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25萬秦軍精銳。進入咸陽後,屠戮秦國皇室,火燒秦國宮殿,凡是對秦朝的種種皆大肆破壞,可見個人狹隘的心胸。對於秦國的政治制度,他自然不會接受。尤其是郡縣制,這是對貴族統治毀滅性打擊,他自然要開歷史的倒車,重溫那個楚國時代。


慵懶國王


你好,你應該是想問項羽滅秦後為什麼不稱帝,而要稱西楚霸王這個問題吧。

關於這個問題有三點看法佐證:

1.項羽是大將軍,他建國為的是滅秦而不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他的願望是印證那個傳說中的預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羽(西楚霸王)這個人物存在歷史上的意義好像就是顛覆秦朝的統治,而他對其臣下封地的子民的治理,歷史並沒有過多的描述,更多的是打仗爭地盤。

2.項羽並不像稱帝,他要的是自由。他不想要像秦朝那樣,搞得到了最後,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但是他卻封了帝,項羽將楚懷王封為義帝,但是這個義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帝,當時天下沒幾個人承認他,所以他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權利。既然有人頂著一個虛無的稱號,那麼他還是當沒人管的霸王威風,秦始皇創的皇帝,不用也罷。

3.項羽腦子裡面並沒有稱帝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有提到過,項羽是一位將軍,他喜歡的是打仗,而不是研究歷史。歷代君王對歷史可謂是有過一番的研究,楚漢相爭的劉邦,雖然說他出生不高,但是他對一些書籍,歷史還是有過研究的,因為皇帝是新創名詞,而且用來表示統治者比較到位,所以劉邦奪得天下後,不用天子而用皇帝這個稱號。項羽不稱帝,不喜歡歷史這個原因也是舉足輕重的。

項羽以為他稱為西楚霸王,他就是第一,他進行分封制,那樣他就能像周天子那樣接受各方諸侯的朝拜,沒想到的是,一旦有了皇帝制度的來端,人們對權力的慾望根本抵制不住。

歡迎關注:PEI大人講歷史 有深度的歷史


PEI大人講歷史


項羽為何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卻不稱帝?項羽真的不想當皇帝嗎?想,很早都想!怎麼證明?①見秦始皇逍遙遊,他說:“彼可取而代之”②功成之後,尊小楚懷王為義帝!不尊義帝,他只能是魯公。③弒義帝,弒君霸王就為稱帝。

項羽稱帝計劃是啥?①先尊王為帝,再大封諸侯。不尊王為帝,王管王算啥,他又不是洪秀全。這樣諸侯們沒尺寸之功會感激項羽的。而項羽呢?打仗比你們強,而且還厚道都封了你們。②尊義帝然後請走他,暗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弒君。③然後國不可一日無君,霸王晉位皇帝,然後建立大楚王朝,自己成為未來的楚太祖。其實劉邦建立的漢朝(漢初)也是這模式。

可這幫諸侯王不厚道。①抗秦時都保存實力(主要是秦朝太強,想沒想到學良)。項羽抗秦,他們在幹什麼?作壁上觀!看笑話,說好聽是拉拉隊,說不好聽的就是,看你這個年輕人怎麼死!②可項羽打贏了,他們嚇壞了,紛紛獻上膝蓋,以求避禍甚至富貴!③項羽既往不咎,還冊封他們,讓他們回各種封地(防止串聯)。④可他們還不滿意,以齊王為首的田氏先反,項羽平叛。⑤趁項羽後方空虛,出關的劉邦威逼利誘,聯合諸侯大肆宣佈項羽的罪過。諸如上弒義帝,下封不公什麼的!然後五十六萬大軍直搗項羽老窩——彭城!項羽不得不兩頭作戰,率3萬軍隊回救,打得劉邦跑得扔孩子,老爸老媽老婆全部俘虜,狼狽逃竄,回到滎陽才能喘口氣。

劉邦笑著說,項羽還是年輕還是嫩!你把自己想得太強,諸侯太好了。你以為封諸侯,尊義帝,弒君就稱帝了?你要上玩日本幕府那套,齊桓公、曹操那套,拉幾打一,逐步擊破。這太祖廟必然是你的。你沒征服我們就弒君,還分封不公,我威逼、利誘、哄騙拉著大家一起打你,還親你的個別王直接滅。

這思路成為劉邦的出路,最終西楚霸王變成了西楚王了,西漢王卻成了西漢“霸”王了,而且劉“霸”王更高明!諸侯王為了自己的利益,聯名上書,共尊劉邦為帝。劉邦為了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項羽,從稱帝那天起就對臣服自己的異姓諸侯王下手。滅一個,讓自己的兄弟子侄上一個。只到駕崩前夕,還帶病御駕親征滅了異姓王九江王英(黥)布呢!而這次他也受傷了,不久,崩。漢太祖也不容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