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在我國何時起源?

重慶市梁平區老唐坊酒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中國白酒跟中國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歷史豐富。白酒的歷史追溯可4000-5000年前,但具體源於核實有多種說法。

(1)公元前2世紀的《呂氏春秋》上說“”,說酒是儀狄這個人發明的。 (2)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說的更具體:“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這說明酒作為一種飲料進入人們的生活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了。

(3)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和陶雍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佳句。說明唐朝時代已有了燒酒,即蒸餾酒。

(4)明代名醫李時珍對白酒說的更明確,他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翁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裡不但講了燒酒產生的年代,而且還論述了其製作方法。也有研究者提出了我國的蒸餾酒產生於唐朝之前的一些考證。

以上這主要都是一些歷史上的說法。所以關於我國白酒的源起,最多說法的是在唐代和元代,但是至於是誰發明的話,都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有的人說是儀狄、有的人說是杜康。

依我看來,白酒應該歸功於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白酒這個可能很早很早就已經存在了,早到從人類開始使用工具就有可能存在了。古代不管哪位最發明,他只不過是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看到罷了,但他並不是專業的研究白酒。所以功勞還是要歸於普通的勞動人民。

中國白酒生產原料有:高粱、玉米、大麥、大米、糯米、小麥等糧食穀物,或紅薯為主的薯類,以及米糠、稻皮、穀糠等代用原料。 在中國有南黃北白的說法,對於酒的風格也與原料有密切關係“高粱香、玉米甜、大米淨、大麥衝”的說法。

中國白酒生產工藝。以含澱粉或糖類的物質為主要原料,以曲為糖化發酵劑,糖化和發酵同時進行(複試發酵法),一般要經過多次糖化和發酵,多次蒸餾長期貯藏才能成酒。

中國白酒技藝精湛,產品的色、香、味備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尤其是國家名酒,色澤澄清透明、玉潔冰清,香氣馥郁芬芳、優雅細膩,味甘潤柔和、醇厚綿甜,餘味淨爽,風格獨特,深受人民喜愛,有著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國白酒地位。白酒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飲料,千百年經久不衰,並不斷髮展提高,國內消費量逐漸上升,出口量不斷增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古代的商品交換中,白酒僅次於鹽、鐵,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之一。

但是目前市場假酒不斷的滋生,什麼三精一水、酒精酒、甲醛酒等等,嚴重擾亂了白酒市場秩序。如此下去,必將透支消費者的購買信心、損害行業的誠信。導致想喝好酒的酒友們戰戰兢兢,無從下手。

我只是在白酒行業打滾多年的普通老酒農,我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目標,但是我只想讓大家多瞭解我們中國的酒文化,把我的純糧食口糧酒帶給喜歡的酒友們。


文東論酒


當我們在談論“中國白酒的起源”時,不得不對“白酒”這個概念進行釐清。白酒,在很久之前並不叫白酒。《中國酒概述》提到:“歷史上,中國白酒亦被稱為燒酒、高粱酒、白乾酒等。稱白酒,是因為其酒無色……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用白酒這一名稱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燒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稱。”

中國蒸餾酒(白酒)的起源一直存疑,現今有東漢、唐、宋、元等若干起源說。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黃酒的誕生遠遠早於白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在後面極長的歲月中,黃酒一直處於支配地位。白酒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元代,山東社科院的王賽時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靠。在唐宋時期,已經有關於“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於蒸餾酒範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於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後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在元代的《飲膳正要》等文獻中,都有不少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元朝的燒酒,採用的是與黃酒類似的發酵方法,只是在發酵後再增加一道蒸餾工藝。以此法獲得的酒液,最高濃度大約70度,而宋代用傳統發酵方法獲得的酒液濃度最高20度。

明代李時珍也對燒酒有過記錄與說明,《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可以發現當時的釀酒工藝與現在有很多相似性。

明清時代的燒酒還只侷限在平民階層的飲用範圍,上流社會的飲酒還是喝當地生產的黃酒。當時的人並不喜歡高度酒,《清詩鐸》中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鬥”的詠句,正是當時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這種現象在清代被逐漸打破,白酒慢慢成為主流。對於出現這樣的現象的原因,王賽時認為是:“清中期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具體講,就是黃酒的酒度低,但價格高,且大量飲用不易醉,因此總的飲酒成本很高。燒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飲用成本較之黃酒大為降低。第二個原因是,人們傳統的飲酒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最初,燒酒為人所牴觸的原因是酒度高,後來人們逐漸接納了高度酒。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道:“既吃燒酒,以狠為佳……”。

對白酒起源的探究有利於白酒文化的自身昇華與不斷傳播,我們相信隨著文物的不斷髮掘,歷史學者們的不斷努力,白酒的起源會越來越明晰,結論會越來越準確。


歐陽千里



我國造酒的歷史可以上述到上古時期,究竟酒起源於何時,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很難斷定。在我國民間,有許多關於酒起源的美麗傳說。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這是酒星創造酒的傳說。

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造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這是儀狄造酒的歷史記載。

曹操在他的名作《短歌行》中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一千古名句使“杜康造酒”的說法深入人心。


這些流傳於民間的只是美麗的傳說,真正釀造酒的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逐漸發明的。根據對酒的釀造分析,人類最先學會釀造的應該是果酒。真正意義上的蒸餾酒出現應該在元代。

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以糯米貨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從這段描述來看,元時的釀酒方法與現代釀酒技術極相似,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