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說“升米恩,鬥米仇”?

中周ZWT


農村俗話“升米恩,鬥米仇”原句子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種社會現象在現在依然時有發生。這句俗話的反義句子,我覺得應該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前不久,有新聞報道,浙江有個包子鋪老闆,為了對某類社會人員表示愛心,每天會送包子給他們吃,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人收到老闆的愛心包子,那是非常感激,鋪老闆又不是什麼大老闆,能有這分愛心確實難得。

可是時間長了,感恩之心漸漸消失,這些人就覺得每天的包子是老闆應該給自己的,就像免費給包子是老闆應盡的義務一樣。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包子吃膩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叫老闆把包子折成錢給他們,讓他們去買別的東西吃。老闆肯定不願,這些人就圍著包子鋪,不讓老闆營業,就這樣成了仇人。此事在社會上行起廣泛關注。

其實咱們農村人早就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了總結,那就是典型的“升米養恩,擔米養仇”。意思就是在別人落難的時候,給他小幫助,他會感激你,可是如果給的幫助太多,他會形成依賴,並變本加厲向你索取,一旦得不到滿足,或者停止幫助,就會招來忌恨,成為仇人。

所以萬事都有個平衡點,都有一個度,一旦超出了這個度的限制,就會起反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及必反。農村人雖然沒有掌握如此多的理論,但“升米養恩,擔米養仇”與物及必反的道理是一樣的。上文中提到的那個老闆,實際上就是犯了這樣一個錯誤。

其實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對困難人群進行長期幫助,反而會讓他們形成依賴,不思進取,會一直窮下去。而且長期進行幫助,自身也沒那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不如教對方學本領,學技術,讓對方依靠自己的雙手解決困難,這才是長遠之計。這樣既減輕了幫助一方的壓力,又讓困難一方走上了脫困之路,更不會成為擔米的仇,是一個一舉三得的辦法。

喜歡就關注哦!


書影流光


”升米恩,鬥米仇“不無道理。

正如我們老家諺語:”一頓飯是恩人,百頓飯是仇人。“異曲同工。當一個人因困處在極度飢餓的狀態,你請他吃飽飯,然後督促他儘快安頓,有了轉機,他會對你感恩戴德一輩子。若你同情他,一貫請他吃飯而不督促他工作,慢慢地,他就會產生賴性。一旦停止供飯,他就認為你薄氣,記恨於你。

這讓我聯想到,這些年的扶貧不正是如此麼?什麼扶貧戶嫌物資少,拒絕簽字;什麼扶貧戶對扶貧幹部圍追堵截;有的乾脆直接去村鎮索要。不一而足。然,回望走過的路依然是一路貧窮。

倘若,當他們吃飽飯有力氣時,不再請他們吃飯;而為他們營造環境,督促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去贏得自己的生活。則何如?


秋嶠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句古話與之相對應:“為者薄也”。

一個人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哪怕不是很大,但他確是念念不忘,而且總是在找機會報答,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馬雲成功後,報答了37年前曾幫助過他的奧大利亞男孩莫里的一家(略)。這大概就是“一升米”的恩情吧。老話一句:“受人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是中國人的美德。

但是有的人確不是這樣。在貧困得揭不開鍋的情況下,得到朋友或者是親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不僅解決了貧困問題,而且在他一分文未出的情況下將他確定為合夥人,股份佔一半,幫助他成了有名的老闆,而且特別維護他,衣食無憂而且還成了一個不小的富翁,後來還想霸佔“恩人”的財產,把所有的房產都暗中去註冊了他自己的房產證,並提出都是他的。幸虧這個老闆懂法律(因為合夥企業有企業章程和營業執照為證)才沒有得逞。分家後這個人在此財產的基礎上現在成了一個當地有名的大企業(但沒有好評)。

這就詮釋了“一升米是一個恩人,擔米是個仇人”的哲學,而且也詮釋了“為者薄也”人生道理。


崑崙之柏


筆者最近是深刻體驗到了“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了!現實生活中,十年前在異國他鄉,仗義援助了一位觸犯法律的朋友,為其能夠在美國繼續學習深造忙前忙後,被同學的家人感謝的如再造恩人一般。

三年前筆者回國後,這個朋友父親的生意不景氣,對方父親找過來筆者也仗義疏財入股對方公司,嫁接了很多資源希望能夠共渡難關!最後近日才發現對方一直在財務上動手腳,挪用公司資金幾十萬,作為一個長輩在公司耍死狗無賴,打架滋事!

現在看來是要走到法院的地步了,升米恩,鬥米仇!人都是貪婪自私的,希望頭條的朋友們都能夠有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世界上死狗無賴的人很多,一定要千防萬防,不要吃了筆者吃過的虧!


滄海一粟mcl


“升米恩,鬥米仇”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予了很小的幫助,他也會記在心裡,感謝你。而如果你一直給予幫助,並且給了很大的幫助,那麼這個被幫助的對象,就會認為你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他不但不會感謝你,反而如果你停止了幫助,他會怨恨你。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表面上看好像挺矛盾的一句話,按說,給的幫助越大,人家越感謝你才是呀,可現實生活告許我們,這句話還真是非常有道理的。

比如說韓信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知道韓信在成名之前就是一個窮屌絲,每天就是混吃混喝,到處胡混的人,不願幹活的他,沒有收入,只好每天東家吃一頓西家蹭一餐的,因為他知道,常期在一家吃,人家不會理他的。

雖說他只輪流著蹭飯,但鄰居們都知道他是這樣的人,都待見他了,當時只有淮陰郡下鄉南昌亭長,他十分欣賞韓信的才華,就多招待了幾次,所以韓信乾脆每天踩著飯點來了,吃吃喝喝了幾個月。對於這事雖說亭長沒什麼意見,覺得多個人就只是多雙筷子的事,可是亭長夫人不樂意了,其實這事放誰身上,誰都會不高興,你又不是人家的兒子,憑什麼要養你?

於是亭長夫人就想了法子,成功的將韓信趕走了。其實辦法很簡單,她就是把飯點提前了,等韓信來的時候,他們飯吃完了。韓信看到空著的鍋,怒髮衝冠把門一摔門而去,從此他再也不登亭長家的門了。

後來韓信當了將軍榮歸故里的時候,他特意還了亭長一百錢,並且罵亭長與亭長夫人是小人,德行不好,當初沒把好事做到底。

可在這之前,曾有一個叫漂母的人,給了韓信一頓飯,韓信不但回報了一千金,還把漂母當成自己的大恩人看,說什麼如果當初沒有她,自己早餓死了。


在韓信心中,那亭長三個月的飯還抵不上漂母的一飯之恩,這就是典型的升米恩,鬥米仇。據心理學專家說,這是因為人們對別人的幫助產生了一種依賴跟慣性,給予者能持續不斷的幫助還好,而一旦停止幫助,這種平衡被打破,那麼被幫助的人就會生心怨恨了。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不知道親們有沒有遇到呢?


悅讀會


就像我們看的笑話一樣 一個乞丐去找一個人要錢 ,第一次這個人給了乞丐10元,第二次還是給10元,乞丐都很感激他,過了很多次之後,這個人給了乞丐5元錢,乞丐問,為什麼只有5元了,這個人說,我結婚了,乞丐不高興了,打了這個人一巴掌,並說,為什麼拿著我的錢去養別人,我感覺這句話,鬥米恩,升米仇,和這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hjmjasmine


應該是升米恩,石米仇,升、鬥、石、斛都是古代的容積計量單位,一斛十石,一石十鬥,一斗十升,古代官吏的俸祿也是用的糧食作為基礎物質發放的。民以食為天,所以糧食自古以來都是社會的基礎物資,對於別人的接濟多數情況下人們都願換算為糧食來衡量,也是古人對於生命的尊重,接濟他人給予的物質夠他度過眼下的饑荒,過了這個坎他會很長時間記掛著你對他的幫助,視為恩情;你不停的去接濟一個人,給予的物質超越了他需求的百倍,時間久了也會養成他好逸惡勞的惡習,他會覺得從你這獲得接濟是天經地義的,你若斷了接濟,在他看來便是你斷了他的活路,從此仇恨的種子便深植於心,用盡一切能用的方法來達成他認為的對你的報復!同理於救急不救窮!


河西匠人


遭遇災荒的時候,你努力而且艱難地向著遙遠的地方逃難,路邊有人給你了一個饅頭。依靠這個饅頭,你多挺過兩天,說不得就走出了災區,然後找到工作,救活了自己。你當然會感激這個曾經送你一個饅頭的人。

然而,同樣的情況下,有人送你了一筐饅頭然後又說,這些饅頭不用還了。你就絕對不會因為這個人情而感激。你會認為,在自己都要快餓死的時候,憑啥這個人可以將能夠救很多人命的饅頭當作消遣來贈送?


四川達州


"升米恩,鬥米仇",六個簡單的漢字,卻是一條血淚交織的至理名言。古往今來,六個字映照了許許多多的人性醜惡。小人言小恩,君子不言謝,真情和寡義印證了許多的俗世萬象。所以聖人曰:親君子,遠小人。


彥華327


這個話題聊的是人的劣根性。

人一旦對某個人某個事務形成了依賴,那麼在某一天你突然撤掉了他依賴的事務,他會對你非常敵視的。他這時候考慮的是如何奪回,而不是考慮這個事務是否合理。

基於上述的情況,能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好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也有可能會惹上一些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