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為何總愛“多管閒事”?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每天第一時間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企業管理知識、職場政治、人生哲理以及工作中的那些乾貨。

成大事者,為何總愛“多管閒事”?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職場人都會存在這種心態,只想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久而久之,覺得自己沒有成長,沒有學習到技能,便覺得平臺不行,公司不行。殊不知,能力的提升絕對不限於你的本職工作,多做做“份外事”,才會有收穫。

記得剛畢業一年的時候,我的工作狀態往往是這樣的:

同事負責一本新書的營銷,在群裡號召感興趣的同事一起腦暴出謀劃策,其他同事紛紛放下手裡的工作去了會議室,只有我一個人待在座位上,專心致志地打字寫稿。

在我看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首要大事,哪有功夫瞎琢磨其他人的工作。

畢竟做了份外事不見得能多領工資,但是份內事少做一丁點兒都會影響工資。

我把自己的工作範圍界定得格外清楚,該我做的我絕不推脫給別人承擔,但不該我做的,我也不會“越界”一毫米。

但與我截然相反的是另一個特別愛“多管閒事”的同事,天天參加不同部門、同事組織的會議,手甚至長得伸到了分公司,明明是一個新媒體運營,卻忙得每天都很晚才下班,連老闆開年會要講的PPT也指名讓他來做......

那個時候,我常常不能理解他“自找麻煩”的行為,覺得何必呢,領著幾千塊錢的薪水,卻操著管理幾十億公司的心。

直到後來我發現,每天只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上讓自己活得越來越孤立......

有一次,需要其他部門同事配合的時候才發覺,我連他們誰負責哪方面的工作都不知道,而且因為之前也很少接觸,所以拜託事情的時候也顯得舉步維艱。

更讓人沮喪的是,工作沒多久,就開始感到焦慮,因為每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覺得自己彷彿卡在一個地方,能力和工資一樣,絲毫沒有提高。

而那個“愛管閒事”的同事呢?在將近200人的公司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在北京分公司從來沒有見過他面的同事,也在年會的時候找到他說“久仰大名”;

除此以外,因為經常“插手”別人的工作,他非常清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優勢劣勢和工作範圍,所以遇到問題時他能夠很快地整合資源,而配合的同事也很願意響應幫助;

記得有一次和他一路下班,他告訴了我很多“八卦”:譬如老闆喜歡看什麼公眾號,領導真的每天都會查看每個人的工作日誌,某個同事有很強大的影視資源,有需要的話可以請他幫助。

那個時候我對他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為什麼他能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從月薪六千漲到月薪兩萬多?

為什麼公司裡那麼多人,但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

為什麼他知道那麼多關於老闆、領導、同事的“內幕消息”,但我卻不知道?

......

如今我才想明白,造成我和他之間差距的,恰恰是那些我當初認為自己不該管的“份外事”。

成大事者,為何總愛“多管閒事”?


01

份外事,是一個人能力的增長點

在武俠世界裡,主人公通常是一個沒有背景不懂武功的小人物,機緣巧合之下,遇到傳說中的江湖大佬指點迷津,或是得到一本失傳多年的武功秘籍,從此命運發生了改變......

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沒有靠山也抱不到大腿,只能憑著日常工作默默修煉心法。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份工作做了沒多久就嚷嚷著辭職,理由是“學不到什麼東西”、“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跳槽很多次,沮喪地發現原來所有工作其實大同小異。

這真的是工作的問題嗎?

也許不是工作太貧瘠,而是你還沒挖到寶藏就把鋤頭扔掉了。

中國有句話叫做“能者多勞”,但實際上這句話說反了,是多勞才成為能者。

之前認識一個96年的女生,大三去公司實習,一年不到的時間,就升到運營主管的位置,比大多數畢業兩三年的人都要厲害。

她很聰明嗎?

並沒有。

她只是一閒著就想著給自己找事做。

明明做的課程運營,偏偏喜歡找社群同事的“麻煩”,一會兒吐槽用戶體驗不好,一會兒又想出提高社群活躍度的idea,明擺著搶社群運營同事的飯碗兒,老闆當然看不過眼啊,就對她說:“既然你對社群運營那麼感興趣,那你乾脆一邊負責課程,一邊來學運營。”

不要看她96年的,懂得比那些工作了2、3年的人還要多,有的人一畢業就停止了成長,她像貪吃的小孩一樣,拼命從那些份外事中汲取快速成長需要的營養。

所以哪有那麼多職業瓶頸,不過是兩耳不理份外事,一心只幹份內活兒。

成大事者,為何總愛“多管閒事”?


02

份外事,是一個人最好的刷臉方式

谷歌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有一次在谷歌上搜索一些詞條,想看看會搜出什麼樣的頁面和廣告,但得到的結果讓他不太滿意,因為雖然谷歌會彈出很多相關的自然搜索結果,但有些廣告與搜索詞條完全不沾邊。

谷歌的關鍵詞廣告搜索引擎本應按照搜索詞條篩選出最搭配的廣告,誰知卻偶爾會為用戶搜出無用的信息,於是拉里把自己不喜歡的搜索結果打印出來,把存在問題的廣告特意做了標記,又將打印出的文件貼在臺球桌旁廚房隔壁的公告板上,並在上面寫了“這些廣告糟透了”。

拉里沒有召開任何會議,也沒有對任何人提及此事。

沒想到,過了兩天,一位搜索引擎工程師和其他幾位同事看到了這個留言,於是發了一封郵件給拉里,詳細地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並且提供瞭解決方案,然後他們利用週末的時間編寫出瞭解決方案模型。

而讓拉里·佩奇驚奇的是,廣告根本就不屬於傑夫和幾位同事的管轄範疇,然而他們願意貢獻自己週末的休閒時光,解決這件並不屬於他們管的事情。

傑夫和其他幾位同事給拉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剛剛上任不久的拉里·佩奇顛覆了自己對谷歌的看法。

而這些人正是谷歌公司極力保護、推崇的明星員工。

他們不會把工作分成份內和份外,而是分成我會做的和我要學習的。

再說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多管閒事”的同事,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都認識他,就連老闆也對他印象深刻?

因為當他每一次“多管閒事”地參與並在同事組織的會議上提出一個好點子或建議的時候,便加深了同事對他的印象和好感,每當他提出一些工作流程優化、管理方面建議的時候,老闆便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他的存在感,是一次次“多管閒事”刷出來的。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互惠原理,指的是我們會更願意對那些曾經施惠於我們的人提供幫助。

回到開頭我提到的那位多管閒事的同事,他為什麼在職場中那麼吃得開?

因為只有在職場中多管閒事,自己有麻煩事兒的時候別人才願意多管你的閒事。

成大事者,為何總愛“多管閒事”?


03

份外事,可能成為你人生的契機

職場中,升職加薪與付出的努力往往不是同步發生的。

升職加薪是一個後置的事件。

也就是說,只有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讓管理者看到你的“溢價”,後者才會主動為你升職加薪。

再說之前提到過的還沒畢業就升成主管的女生,她是如何進入這家公司實習的呢?

是因為她曾經購買了這家公司的產品,在社群中主動申請當“輔導員”,輔導員要負責做什麼呢?

就是需要活躍社群氛圍,在學員沒有及時完成作業時催繳,解答學員針對課程提出的問題,配合工作人員組織線下活動......

這些份外事看起來不僅佔據時間精力,而且沒有任何報酬。

但是她獲得的更多。

首先,因為輔導員的工作,她認識了群裡在公司做高管的學員,並且因此獲得了兩個實習的機會。

其次,因為輔導員工作做得很好,她後來也來到了這家公司做課程,並且成為公司著力打造的“網紅明星學員”。

那些你不計回報的份外事,可能成為人生的契機。

之前和一名知名自媒體的創始人聊天,他說其實自己之前也有一份正職工作,業餘時間養著一個公眾號,每天回家就已經7、8點了,還要忙著轉載、排版、推送文章,忙完了就已經凌晨1、2點了。

當時他把這個公眾號當作一個業餘的愛好,雖然也想偷懶“放過自己”,不要那麼辛苦,但每次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想著公眾號有一群粉絲“嗷嗷待哺”,還是強撐著日更。

也許是他的堅持,也許是那時正處在紅利時期,當他的公眾號從0粉漲到了10萬粉,他有了新的機遇。

他可以不再老老實實上班打工,而是辭職創業,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公眾號的粉絲繼續上漲,接廣告、做課程、做公眾號矩陣......

可能他也想不到,那個不計回報投入的公眾號,卻成為他事業的起點,把他推向財務自由、時間自由的軌道上。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出廠系統,擁有同樣的功能,相同的運行速度,而有的人通過份外事不斷升級自己的系統,擁有更強大的功能和運行速度。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裡,如果你日復一日重複份內事,那麼你其實是拒絕了成長的機會,而那些看起來不熟悉的、麻煩的、可能不該自己管的份外事,往往一步步把我們推向成長。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