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冯国璋是如何处置皇宫中的禁卫军的?

Right^岸


武昌起义爆发后,冯国璋担任了清廷禁卫军总统官。禁卫军是清室的御林军,成立于1908年,下辖一师一旅,共计12000余人。禁卫军中除了步兵第四标士兵是直隶、河南、山东一带人氏,其余士兵全是满族旗人,他们待遇、装备、训练都非常好,驻扎在京畿一带,负责皇宫卫戍任务。

北洋大将冯国璋

袁世凯重新出山组织责任内阁后,想办法将这支军队抓在手里,于是建议禁卫军总统官载涛带兵南下进攻武昌革命党人,载涛当时只有20岁出头,胆小怕事,不想到前线作战,马上辞职。袁世凯顺水推舟,准了载涛的辞呈,任命冯国璋担任了禁卫军总统官,夺取了这支部队的领导权。

载涛

冯国璋在袁世凯指点下,以清室忠臣的面目出现,骗取了禁卫军官兵的信任。在清室退位后,冯国璋为了防止禁卫军哗变,发重誓许诺无论清室是否在位,禁卫军一切待遇均不改变,自己无论调任何职,也不会离开禁卫军,如有言行不一之处,请禁卫军官兵随时枪杀。

1910年,清廷禁卫军将领访问奥匈帝国,摄于布达佩斯

在冯国璋的安抚下,禁卫军没有出现任何异动。民国后,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五师和十六师,冯国璋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不论是担任直隶都督、江苏都督还是代理大总统,都将这支部队带在身边。

冯国璋下野后,徐世昌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冯国璋向徐氏讨要第十五师和十六师的节制权。徐世昌发布命令:“十五、十六两师仍归冯前总统节制。”以下台总统身份节制国家正式军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多见。


民国年间那些事


历史就是那么神奇,原本冯国璋不是禁卫军的统领,但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改变了他的身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军南下攻打革命军,后攻克汉口,因此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在得知自己封爵后,冯国璋竟然感动得大哭,说:“我一个穷小子竟封了爵,一定要报效朝廷”。他就一而再三的向袁世凯请命,要求一举拿下汉阳和武昌。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此时却将他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袁世凯的意思其实是想借他之手控制京城)在冯国璋刚立下赫赫战功的情况下,袁世凯将他调任禁卫军统领既名正言顺。

当时的禁卫军,共有两个步协(即步兵旅),每协辖有两个步标(步兵团),另外还有炮标、马标和工程营等。除了步兵第四标是汉人士兵组成外,其他均为旗人,他们都忠于朝廷。清帝接受优待条件并答应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禁卫军保留原编原饷,归陆军部编制,冯国璋继续兼统禁卫军。

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袁世凯去世后,该师属于直系,直皖战争后被奉系吞并,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倒戈令奉军失败,不久被裁撤。


司马长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之前的人们总是喜欢问清朝灭亡后,太监去哪了,宫女去哪了,这个问题则提的比较好,首先当时故宫中的禁卫军有两万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万多人基本都是旗人,因此人们都很重视怎么处置他们,两万多人如果处理不好,那恐怕就得流血。

古时候禁卫军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保卫皇宫。这批禁卫军还是载沣成立的,当时按照他的计划是两万人只要旗人,可是后来有人不乐意了,其他民族不高兴,于是载沣又招入了一些汉人士兵,并且还成立了蒙古骑兵营。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清朝都灭亡了,一个禁卫军用得着这么重视吗?当然用得着,禁卫军的力量在京城绝对是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他能够影响到历史的演变,放在全国可能不值一提,可在京城就不一样了。禁卫军装备精良,根据记载,禁卫军一开始誓死保卫皇权,反对退位。

袁世凯一看,这可不行,于是他将冯国璋叫来,让他当上了禁卫军统领,在此之前冯国璋做过八旗副都统,所以他和这些旗人士兵很好相处。冯国璋当时给禁卫军们保证,无论何时这个故宫都由禁卫军保护,而且自己走到哪都要带着禁卫军,并且保证不会伤害皇帝,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后来溥仪退位,禁卫军们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禁卫军也被改名为陆军第十六师,冯国璋当上代理大总统后,十六师拆分为两个师,值得一提的是,总统府的守卫工作依然是这两个师轮番派人守卫。

冯国璋的保证只有让他们保卫故宫没做到,剩下的全部都做到了,没有伤害溥仪,也没有损害禁卫军的利益,无论在哪都带着禁卫军的兄弟,他的安全的确一直是他们负责的,禁卫军能够有这样的结局其实挺好的,因为他们本就是士兵,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也就是爷爷的爸爸。冯家辈分有十个字: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冯国璋的儿子叫冯家遇,家字辈。到冯巩应该是冯禁巩。冯巩的儿子叫冯开诚,开字辈。

资料上说是,这十个字是冯国璋写的。但是按常理推,应该是冯国璋的父亲写的。跑题了。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被派往前线,任第一军军统。他对战黄兴,猛打猛冲,火烧汉口。在20多天里,先后拿下了汉口和汉阳。正踌躇满志,准备一鼓作气,渡江拿下武昌。

这时候,袁世凯不想打了。

而北京恰好发生了一件大事。清廷最后的强硬派,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被革命党刺杀了。

禁卫军此时人心惶惶,既害怕,又有哗变的可能。

袁世凯一纸调令,把冯国璋从前线召回,任禁卫军统领。

1906年,冯国璋充任贵胄学堂总办。所以禁卫军的中下级军官,都是冯国璋的学生。老师领导学生,名正言顺。



清帝退位的决定,只有袁世凯和几个王爷以及隆裕太后几人有资格商议。轮不到冯国璋和禁卫军们。强烈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已死,其他人也不敢出头。

到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时。禁卫军们也只有服从一个选择。当然冯国璋还是要安抚他们的,禁卫军改名陆军第十六师。从此以后,禁卫军几乎成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走哪带哪,不论是到南京任江苏督军,还是回到北京代理大总统,一直到冯国璋病死。


彭城墨者


禁卫军创建于1908年,建制为一个镇(师),下辖二个协(旅),员额编制为1.2万。除步兵第三标(团)的官兵是汉人外,禁卫军其余各部官兵都是满族和蒙古族;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还编有一个配备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的机枪营。

综上可知,禁卫军左右袒虽然无法扭转历史大势,但对于清帝逊位前后的首都的是否流血、是否和平安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0年,大清皇家禁卫军高级军官访问奥匈帝国)

1912年2月10日,兼任禁卫军总统官的冯国璋亲至西苑禁卫军大营,受命向禁卫军宣读《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同时设法对已有骚动迹象的部队加以安抚。

在冯国璋宣读之后,他提出如果禁卫军官兵有疑问,可以派代表向他提出。

经过一番简短的商量推举,从禁卫军队列里走出几个代表,代表们提了两个问题:

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冯国璋是否能够担保?二是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会不会被取消?冯国璋能不能对此担负完全责任?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代表禁卫军对清皇室未来安全的担心,第二个是代表禁卫军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关心( 《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既包含政治立场也包含个人前途命运,切中肯綮。

(当时的冯国璋被清廷任命为禁卫军总统,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

(冯巩饰演的冯国璋)

冯国璋听了代表的问题后,向全体官兵宣布以个人身家性命担保两宫尊号仍存不废及安全,并再次担保禁卫军额数俸饷仍维持不变,同时表示未来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

这样一来,禁卫军即表示服从,匕鬯不惊,无血共和,两天后的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退位。

(冯国璋之所以在禁卫军中具有如斯权威,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曾在1906年被任命为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禁卫军大部分军官的老师)

1912年9月,原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官的王廷桢担任禁卫军统制官,从王廷桢之后的宦辙比如担任江宁(现南京)镇守使等,其实就可以看出冯国璋对禁卫军的承诺是兑现了的——禁卫军一直是冯国璋亲自统辖的部下——只有其中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出宫。

1917年9月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仍任师长(并兼任长江巡阅副使)。

(1921年王廷桢陆军上将因不愿内战而放弃察哈尔都统职位和陆军第十六师指挥权)

1919年,冯国璋去世,陆军第十六师移驻察哈尔(王廷桢兼任察哈尔都统)。

1920年直皖战争后,陆军第十六师被奉系吞并,师长先后为张景惠和邹芬。第一次直奉大战中陆军第十六师倒戈令奉军失败,之后该师即被裁撤。


谈古论金


大清一朝先后历经十二帝,国祚267年,终被取而代之。清帝被许以优待条件后宣告退位,此建民国。但却有2万余禁卫军仍在宫中,一时无所安排,于是冯国璋受袁公委任,为掌管禁卫军之统领。

禁卫军大多为满人,虽清已逊,但是仍忠心于清廷,并担心此后被解甲归田,从此断了自己与家人生计。此事非常棘手,若处理不当,定然招致兵变,影响民国之初建。

冯国璋既接手此事,故此不但耽搁,安排时日,来到禁军驻地,召集官兵于操场,开始训话,并安抚其心,告知给予清室优待条件,并表示禁军一切如旧,更许以金钱安抚。

但这些禁军仍有许多人不服气,大声喧哗,叫嚷起哄,冯国璋因此转笑容为威严,大声说道:“众兄弟且听真,两宫与皇帝的安危,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此时下面逐渐安静,冯国璋接着又道:“诸位可推举两人,作为冯某左右之人,每人配备德国手枪一支,抵枪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众禁军听罢,议论良久,当场推选出两人。冯国璋立刻对发下命令“速速到镇司令部拟委任状两份,委派两人为冯某副官,领手枪两支,并每月支付饷银50两。”

自此后,两人身穿戎装携带手枪的旗兵跟随其身边,果然不离左右。冯国璋知道这些当兵的想要什么,那些是他们喜欢的,于是加以关照,没多久,这群人就对其佩服的心服口服,稳稳当当成为冯国璋麾下兵卒。

为将者,不许动刀兵,只需以口做刀兵,便可降伏万人,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可见民国军阀之手段高明!


大狮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把清末政治军事格局好好捋一捋。

清末最后时刻,北京城里忠于大清帝国的军队还有两支,一支是北洋陆军第一镇,另一支是禁卫军。北洋第一镇是北洋军中唯一一支以旗人为主的军队,也是北洋军中最忠实于清廷的军队。摄政王载沣觉得只有一支这样的军队,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可能难以应付。所以,他打算再成立一支完全由满族贵族掌控的军队来禁卫皇宫,保卫大清。

禁卫军的选拔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第一、二、三期兵丁均来自八旗的精壮,军官则“不分满汉,由各军队衙署军官军佐内,则其兵学优长、操法娴熟者,拣选调派。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火力凶猛。此外禁卫军还编有一个机枪营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由于缺乏合格的军官,禁卫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于满人为主的北洋陆军第一镇,因此,也有人开玩笑说禁卫军就是北洋第一镇的分支。

禁卫军的总兵力为12000人,最高指挥是军谘府大臣载涛,实际指挥是禁卫军统领良弼。这两人都是满清贵族,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尤其是良弼,虽然出身贵族,但从小没了父亲,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长大,身上没有纨绔子弟的风气。22岁就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他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人才,被称为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



尽管良弼一再反对袁世凯重新掌权,但因为荫昌的无能和载沣的短视,最终袁世凯还是掌握了大权,控制了朝政。但是,面对装备精良,忠心耿耿护卫大清的禁卫军,袁世凯始终感到如鲠在喉。于是,他先对载涛下手。载涛虽然对大清一片忠心,但能力毕竟有限,而且也有点贪生怕死。所以,袁世凯上了一道奏疏,建议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军。隆裕太后觉得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宗室子弟里军权最高的载涛能否领兵南下。载涛吓坏了,忙说:自己练兵还可,可是从来没有打过仗,不敢南下。载涛回家以后,越想越怕,生怕太后和摄政王让自己去打仗,马上称病辞去所有职务。袁世凯不动声色,让自己的心腹徐世昌接替了载涛的军谘府大臣职务。拿到这个位置以后,袁世凯顺势罢免了良弼的禁卫军统领职务,让冯国璋接掌禁卫军。

良弼不同于载涛,他早看透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也没对袁世凯抱有什么幻想。他本身就是大清宗社党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人离开了禁卫军,但他在禁卫军时间不短,禁卫军又是满人组成的,对良弼的向心力很强。也就是说,良弼依然对禁卫军有着较强的控制力,这是袁世凯不愿看到的。可是,作为大清的臣子,袁世凯也不能明目张胆对良弼下手。于是,袁世凯想到了借刀杀人,借革命党人彭家珍的炸弹,炸死了良弼,也炸死了大清最后的希望。

良弼的死对禁卫军影响很大,禁卫军是满人为主的,看到良弼的死,纷纷觉得自己可能会遭遇不测,担心自身的安危。隆裕太后和小皇帝被袁世凯逼下台以后,这种危机感再次让整个禁卫军忐忑不安。北京城里无数次传出留言,说禁卫军要造反,实行兵谏,杀袁世凯,重新夺回大清江山。袁世凯也对禁卫军不太放心。在这个关键时候,身为禁卫军统领的冯国璋显示了他的能力。他力排众议,说服了禁卫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大清被取代是正常的政权更替,是一次和平的行动,不会死人,不会流血。冯国璋用自己的性命和人格担保,禁卫军不会受到任何冲击,也不会受到任何牵连,依然是国家的军队,国家的武装。

冯国璋的坦诚,征服了这支以满人为主的军队。禁卫军有了冯国璋的担保,才甘心开出城外,接受重新整编,使得这次政权更替没有受到任何军事上的阻碍。从这一点上说,冯国璋确实功德无量。

冯国璋的善举也得到了禁卫军将士的衷心爱戴。禁卫军后来改编为陆军第16师。若干年以后,冯国璋当选大总统,入驻北京城。这支禁卫军改编的第16师就作为大总统的卫队,一直警卫冯国璋的安全,不管局势有多复杂,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对直系领袖冯国璋的忠诚。冯国璋死后,直皖战争爆发,第16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收编。后来直奉大战爆发,邹芬统率第16师阵前倒戈,回归直系,对奉系倒戈一击,成为第一次直奉大战的转折点。禁卫军改编的第16师完成了对冯国璋,对直系的忠诚,确实做到了有始有终。九泉之下的冯国璋,应该可以瞑目了。

1.李宗一:《袁世凯传》

2.彭秀良:《冯国璋传》

3.胡绳: 《从鸦片战争道五四运动》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 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八旗是清朝的立国之本,一直是清王朝的野战部队,自然是掌上明珠。而且由于特殊的政治因素,八旗一直很受重视,虽然到了咸丰时期作战已经很无能,但练军时期要成立神机营,北洋新军时期要成立禁卫军。烂泥扶不上墙,在辛亥革命后,禁卫军被改编为第十六师,逐步消失在军阀混战中。

1、禁卫军:八旗的照顾

八旗的战斗力早就衰弱不堪,但作为曾经的支柱,从来没有被朝廷遗忘。

平定太平后,要编练全国部队,八旗中选出一万多人成立神机营进行训练。

(禁卫军)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北洋常备军成立,作为新的国家军事支柱。八旗成了京营常备军,之后改为禁卫军,即北洋第一镇,负责皇宫戍卫。且装备精良,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禁卫军)

要说不一样的就是,这时候汉人也可以担任满缺,冯国璋担任八旗都统、禁卫军总统。这也是时代变化的标志。

2、北洋十六师

辛亥革命中,戍卫皇宫的第一镇在得到待遇保证后,就顺利进入新的朝代。在袁世凯时期,镇改为师,第一镇被编为北洋第十六师。

(北洋军)

冯国璋是十六师的老长官,在冯国璋南下、担任总统期间,十六师基本都是对其负责。

在冯国璋死后,十六师成为没娘的孩子,移驻察哈尔。

(冯国璋)

3、军阀混战

直皖战争开始了北洋军阀混战的历史,此战中张作霖加入战争击败皖系,顺便收编了第十六师,师长任命为张景惠。

(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十六师阵前倒戈,导致奉军西路军溃败,整个战局急转直下。战后,十六师被吴佩孚裁撤,他的历史命运到这里就结束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据我所知在袁世凯攻入皇宫后,那些皇宫禁卫军皇上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些禁卫军自然也就各自遣散回家了!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们觉得大清国可能大势已去,想活命,就逃命去了…
不知道我的分析对不…


演员任涛


清末的皇宫禁卫军成军于1911年7月,禁卫军军官多数来自以满族为主的新军第一镇,兵源也主要是满族人,蒙古骑兵等。最多时编有一师二旅12000余人,装备当时中国以至亚洲国家仅有的先进野战重炮和马克沁式重机枪。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被任命为禁卫军总统官,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时,遭到禁卫军官兵的反对,致使议和条件迟迟不能发布。冯国璋此时亲赴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宣布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保证对于禁卫军额数俸饷仍维持不变。冯国璋以性命担保禁卫军待遇不变,并保证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阻碍清帝退位的禁卫军风波由此被平息。

民国成立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禁卫军保留原编原饷,划归陆军部编制,冯国璋继续兼领禁卫军。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任师长,禁卫军历史正式结束。其中有一个团继续保护暂居紫禁城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被赶出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