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战争?

历史知事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历来十分血腥,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是整个战争期间最惨烈的攻坚战之一,这个想必读者朋友们都十分清楚,笔者不再此赘述,只讲在宋朝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两场战争,也以血腥和悲壮而著称。

第一、宋朝灭北汉的太原之战。

公元969年2月,已经统一了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宋太祖赵匡胤决定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庇护下、割据山西的北汉政权发动进攻。

为了抵御契丹人的干涉行动,进攻北汉的战争宋太祖几乎是起倾国之兵。宋朝大将李继勋、党进担任前部先锋,碰上的第一个据点就是被后人称之为金刀老令公的杨家将之首——杨继业据守的汾河桥,这是通往太原的必经之地。最后,杨继业由于兵力悬殊而战败,一路且战且退入首都太原城。宋军则乘胜进军,很快进抵太原城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太原城形成合围。杨继业率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趁夜偷袭宋军东寨和西寨,虽然一度得手,却还是因为众寡悬殊很难撼动声势浩大的宋军。眼见困守孤城,危在旦夕,北汉皇帝刘继元派人向契丹求救。

实际上,还在宋军尚未完成对太原城的合围前,契丹军队已经在南下救援北汉的路上了。宋太祖早有防备,派大将何继筠和韩重赟分别在太原北面的石岭关和定州方向阻击契丹军并将其打败,迫使契丹军全部退走。

虽然打败了契丹军,但是坚固高大的太原城墙还是令久经沙场的宋太祖一筹莫展。五月,宋太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水代兵,引汾河水灌入太原城。在汾河水把太原城变成一片汪洋之后,宋军开始乘势发起进攻,宋将党进率军驾驶船筏顺着大水冲开的缺口从南门突击。结果宋军刚到南门,立即遭到北汉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杀成一团,一个志在必得,一个拼死阻击,就连宋太祖也亲自上阵督战。北汉军一面抵抗一面拼命堵塞城墙缺口。宋军战将王廷义在激战中被北汉军斩杀,因为伤亡重大,宋军最后被迫停止攻击。

北汉军则组织力量继续夜袭宋军西寨,企图破坏宋军的攻城战具,结果中了埋伏,损失了一万多人后狼狈而逃。经过短暂修正后的宋军则继续攻城,重点还是在南门,双方又经过两场反复肉搏厮杀,宋军依然没能得手。

宋军十几万大军围攻太原城长达4个多月,几经恶战,依然累攻不下,加上天气酷热多雨,完全陷入师老兵疲的状态。恰在此时,契丹再次派兵救援北汉,无奈之下,宋太祖只好下令从太原城下撤军。

此战宋军虽然未能攻克太原城,却沉重打击了实力原本就不太强大的北汉政权。战后,整个北汉仅仅剩下三万五千户居民和10来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州县,在契丹人的勒索和宋朝的虎视下苟延残喘。

976年,宋太祖完成对南方的统一,再次决定进攻北汉。同样又因为契丹军救援,宋军攻击受阻,被迫退兵。宋太祖本人也在当年因病去世。

继承皇位的宋太宗决心灭亡北汉,完成统一大业。公元979年4月,宋太宗开始发动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和太祖一样,宋太宗也是御驾亲征,为了防止契丹军救援,宋朝大将郭进率部驻防石岭关,阻击援敌,太宗则亲率大军围攻太原城。宋军还是上次的办法,先从四面八方把太原城团团围困,然后不分昼夜全力攻城。这次攻打太原的宋军比上次更为强大,战法更为凶悍。太宗下令数十万宋军每天向城中放箭,一次集中的箭有数百万,而且要求是“顷刻而尽”。看过电影《英雄》的朋友们应该能对那种万箭齐发的场面有所印象。即便如此,太原,这座雄伟的古城在箭雨的打击下仍然屹立在汾河畔岿然不动。

到五月中上旬,宋军攻占太原外城,城内的军心民心逐渐动摇,北汉国的军政要员大量外逃,太原这个庞然大物也终于开始颤抖了。

6月2日,宋军开始对太原城发动总攻,还是以南城为突破口。持续几个月的攻坚战让无数宋军将士长眠在这座城市的脚下,攻城的宋军虽然也因为连日的激战心力交瘁,但他们清楚此时的太原城已经奄奄一息,这无疑平添了斗志,前赴后继向这座该死的城市发起最后冲击。大势已去、走投无路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在城坡前夕向宋军投降。

随着太原城攻克、北汉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开始再到五代十国,经过上百年割据纷争的华夏大地重新整合在一起。

第二、1125年宋、金太原之战

公元1125年,即宋朝建国165年后,作为当年曾经把宋军碰得头破血流的太原城,再次以她的坚韧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年,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在宋朝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南北夹击下灭亡。骁勇彪悍的女真人没添完马刀上的血迹,紧接着就挥向了那个繁华程度全球无双的宋王朝。

金军于当年11月兵分两路南下伐宋。东路军由大将斡离不率领,攻打幽州。西路军由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两军分别得手后在宋都开封城下会师。因为金军是突袭,宋朝方面毫无戒备,幽州城很快不战而下,东路斡离不军团很快长驱南下饮马黄河,第一个到达开封城下。而西路的粘罕军团则在黄河以北数百公里外停滞不前了,因为他们遇到了太原!而且一停就是将近10个月,等到金军第二次南下伐宋时才开始移动。

金军攻打太原先是动用大量当时最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投石器,在投石器掩护下,金军步兵举着盾牌、推着用牛皮包裹的工程车,顶着宋军的弓弩炮石开始徒涉汾河向太原城墙一点点推进。但是太原城这座曾让无数中原英雄竞折腰的坚城对付女真铁骑也是一个脾气——硬!硬到什么程度?绝不比140年后那座可以因坚守时间长而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的钓鱼城差。前后270多天,金军挫败了宋军的无数次救援行动,宋军的一兵一卒、一米一面也没有进入太原城,但是金军除了在城外扔下大批尸体外也一无所获。

粘罕,这位在金辽战争中所向披靡的女真战神,这回也在太原城下一筹莫展。他很想绕过太原城与东路军一道攻打开封,但是把太原城置身脑后却又心存忧虑。思虑再三,粘罕还是决定继续攻打太原,也许城内就快撑不住了。太原城确实快撑不住了。

270多天的围困,宋军的力量只有消耗没有补充,艰苦程度堪比800年后的列宁格勒之战。饥寒交迫的太原军民终究没挡住凶悍的女真铁骑,太原城最后还是陷落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金军对这座城市的敬重,他们没有抢掠,因为已经到了人吃人地步的城市也确实没什么可抢掠的。也没有杀害和他们绝死相拼了270多天的太原军民领导人之一——知府张孝如,对于另一位领导人——抱着宋太宗画像投汾河自尽的守将王禀,在打捞出他的遗体后予以厚葬。


大将军威武8


1949年3月17日,经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以第十八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太原前线司令部、政治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副司令周士第,以及罗瑞卿、陈漫远、胡耀邦等,统一领导各部队。

杨得志、杨成武即率十九、二十兵团西进参加会战,40万大军云集山西,兵临太原城下。阎锡山见大势已去,借口所谓商讨“和谈“大事,孤身乘飞机逃往南京。

阎锡山在太原的防御重点为城垣外围阵地。各范围内分为5个战区,投入兵力13个师,炮兵营共900门火炮,总兵力为6个军、17个师,约7,2万人。

徐向前用于攻打太原的兵力为十八、十九、二十兵团,晋中部队,一野第七军,四野炮一师,共25人,火炮为1300余门。此役不论在数量上,素质上,人民解放军己占绝对优势。

根据敌我情势,,总前委决心以插入分割战法,彻底扫清外围后立即总攻破城。

此时,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于3月28日到达太原前线,接替病中的徐向前指挥作战。4月20日凌晨2时,到达各攻击地域的各兵团从四面八方向太原突击。22日晚,扫清了城垣外的全部守敌,城垣暴露在进攻战士的面前。

24日清晨5时30分,彭德怀一声令下,1300门大炮按预定的26个突破口,同时开炮轰击。一发发炮弹倾泻到城垣上,炸得浓烟滚滚,砖石横飞,人仰马翻。

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城垣被打开了12个大缺口,为步兵开辟了通路,锐不可挡的我军将士破城而入,横扫歼敌。活捉战犯孙楚、王靖国及师以上军官43人。梁化之在地下室里服毒后点火自焚。

阎锡山统治山西太原38年,最终被赶出了山西。






周勇华2


看到已经有人列举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为了避免重复,我就来说说抗战时期的太原保卫战吧。

1937年11月初,因为晋东娘子关失守,忻口守军纷纷南撤,按照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计划,部分忻口守军退到太原,应该继续加入“依城野战”。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认为不应该单纯守城拼消耗,率部退往晋南。保卫太原的任务最终落到了傅作义第35军的肩膀上。


(抗日名将傅作义)

傅作义在北伐战争时曾经长久坚守河北涿州,几次击退张作霖奉军进攻,被誉为“守城名将”,阎锡山十分希望傅作义能够再创奇迹,但比起北伐那会,抗战的时空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想要守住太原谈何容易。尽管局势严峻,傅作义依然答应勉为其难。

(阎锡山字迹)

11月6日,日军第5师团开始攻城,混成第15旅团、第20师团一部、昔阳支队、萱岛支队等部陆续加入。7日,第35军城外部队撤入城内,日军集中重炮压制国军火力,在东北城角炸开一个缺口,随即蜂拥而上。第35军官兵奋勇还击,展开白刃大战,好不容易把日军击退至城外。战斗间隙,傅作义盘点人数,战力人员只剩下2000余人。



(山西战场上的日军机械化部队)

8日,太原保卫战斗更为惨烈,东、西两面城墙被日军轰开缺口十余处,掩蔽部、弹药洞悉数毁坏。傍晚,日军千余人从东北城角突入市区,国军凭借街道建筑步步为营,19时左右,第35军司令部周围据点先后失守,傅作义除了特务连外己无兵可调,只得下令弃城突围。


(日军占领下的太原)

太原保卫战历时三天,国军参战21921人,伤亡、失踪加起来6700多人。日军的伤亡统计包括外围战斗,从11月3日至9日,战死889人、战伤2827人。比较数字来看,太原保卫战虽然时间不长,而且失败收场,但第35军还是有效杀伤了大量日军的,值得后人铭记。


冯杰


1948年10月打响的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耗时最长、战况最惨、牺牲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人民解放军历经六个月的围城作战,以45000余人的伤亡全歼太原国民党守军,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将近38年的反动统治。



(徐向前元帅)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北地区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被改编为“太原绥靖公署”,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改编为“张垣绥署”、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改编为“保定绥署”,后两者1948年合并成为“华北剿总”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复杂的关系,阎锡山及其晋军仍然自成体系独霸山西一方,并不接受傅作义的指挥。

阎锡山的晋绥军(傅作义系统分出去以后名不符实了)在抗战期间损失较大,最惨时只剩40000余人。1945年太原受降后,阎锡山开始大肆扩充军队,拉丁征夫,收编伪军,甚至留用侵华日军部分官兵,到解放战争爆发时,阎军已拥有兵力近20万人,而他的主要对手,正是五台同乡、解放军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



(阎锡山)

聂荣臻任司令员的华北军区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军区”发展而来的,由于相当兵力开赴东北或转隶西北野战军,最初的兵力只有8个野战纵队。1947年解放石家庄后,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已有三个兵团约计42万人,但总体上对华北敌军仍然处于劣势,其中杨成武、杨得志两兵团主要与傅作义几十万人马周旋,而徐向前第一兵团则专门对付阎锡山。

1948年春,我军连攻72天解放临汾,随即在夏季发起“晋中战役”,徐向前指挥47个团约6万人的兵力,以少胜多,歼灭包括阎锡山“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和日军残余“第十总队”在内的10万余人,彻底打垮了阎锡山的主要野战兵团,生俘“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



(太原解放)

至此,山西全境除太原和大同两座孤城外皆告解放,是年9月,徐向前率领第一兵团三个纵队、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和地方部队共18个旅115000人,兵临太原城下。

晋中战役后,阎锡山哀叹:“我白活了65岁,让个临村的乡亲后辈徐向前整的好苦。”



(孙楚)

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东倚罕山,西临汾河,地形易守难攻。阎军利用日寇当年修筑的防御工事大加改造和扩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大纵深防御体系,主要防区的大型碉堡即多达5000余个,同时大肆抓丁扩军,拼凑了5个军14个师、三个暂编总队约10万人马,就兵力而言,攻城我军并不具备多少优势。10月2日,阎军为了破坏我军战役准备及抢粮抓丁,出动7个师的兵力主动进攻,太原战役正式打响。

华北野战军官兵大战11天,歼灭阎军2个师共12000人,余敌缩回城中。解放军自10月16日起,向太原东山防御主阵地发起进攻,至11月13日,彻底攻占东山四大防御要点,缩紧了对太原城区的包围。此时东北的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如果人民解放军再克太原,华北傅作义部队很可能不顾一切南逃,为此,解放军总部下达了缓攻太原的命令,第一兵团转入围城和休整。



(阎锡山逃往南京)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全军整编,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第十八兵团,为尽速解放太原,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及四野的一个炮兵师兼程赶来,到3月间,太原前线我军增至34万余人,兵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由彭德怀和徐向前统一指挥各部,准备对太原发起最后的总攻。

1949年2月15日,情知大势已去的阎锡山借口飞往南京开会,携带金银财宝逃离太原,行前命令以多年心腹孙楚、王靖国为正副总指挥,继续在太原负隅顽抗,而阎锡山的逃跑,更加速了太原守军的崩溃。4月20日解放军全线发起攻击,两天内即扫平所有外围据点,歼灭阎军12个师,完全包围了太原城区,但孙楚等人仍然拒不投降。



1949年4月24日,在1300门大炮的轰鸣中,解放军开始攻击太原城垣,仅用五个小时就完成多路突破,一举占领阎锡山的老巢“太原绥靖公署”,生俘孙楚、王靖国及日军顾问数人,彻底解放太原。

此役消灭阎锡山正规军13万余人,民团8万余人,摧毁了阎锡山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拔除了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角色“晋系军阀”宣告灭亡。


度度狼gg


太原被称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号称“天下第一坚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役数不胜数,尤以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最为著名。

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战役,在近代军史十分罕见。

太原战役基本情况

时间: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参战双方:国民党军队(晋绥军团)、中国人民解放军

结果:太原国军守军被全歼,太原解放

参战兵力: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8万—25万人

伤亡情况: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4.5万人

双方指挥:国民党军队阎锡山,解放军徐向前


太原战役的基本特点

太原战役是两个山西人的对决——阎锡山和徐向前,最终徐向前元帅以超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完胜山西老乡阎锡山,解放太原。太原战役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时特别长(8个多月)

一般认为,太原战役自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持续时间6个月,但整个太原战役经历了“四停三打”的过程,加上中间的休整期,战役时间长达8个月,几乎等于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加起来的总时间长!

二、两次建立前敌委员会

1948年10月,徐向前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前敌委员会书记,周士第为副书记,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胡邦为兵团前敌委员会委员,这个前敌委员会指挥了太原战役的初期和中期战役,当时包围太原的解放军兵力约8万人,少于国军的12万人。

1949年3月,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命令向太原方面补充兵力,使得太原前线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25万余人,并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副政委,陈漫远为参谋长;同年4月3日,又组成以徐向前为书记,罗瑞卿、周士第为副书记,陈漫远、杨得志、杨成武、李天焕等8人为委员的太原前线总前委,指挥太原战役的后期战役。

三、战场竟有鬼子出没

1945年8月,抗战刚刚结束,阎锡山便与侵华日军高层达成密谋,日本同意“寄存武力于中国”,把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军人留在山西,帮助阎锡山训练军队、指导构筑工事,甚至直接编队打内战,这些日本人大概有8000人,被编为“陆军暂编独立第十总队”,今村方策担任总队长。

历史证明,无论是阎锡山,还是残留的日本侵略者,都无法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些鬼子兵在战斗中伤亡惨重,总队长今村方策服毒自杀,最后70多人没有自杀的勇气,乖乖投降当了俘虏。这群出现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鬼子兵,成了一幅奇特的历史画面。

三、战斗特别激烈,伤亡特别惨重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阎锡山对此长期苦心经营,付出巨大心血,准备死守太原。

为了应对解放军的进攻,阎锡山专门设立“碉堡建设局”,让残留在山西的日军发挥善于构筑工事的特长,指导帮助国军凭险构筑纵深防御体系。太原城外,各种名目繁多的碉堡地堡多达5000多座,各种结构(从1层到5层不等的)、各种形状(晶字形、倒品字形、圆形、方形,菱形,半月形、梅花形)、各种材质(砖碉,石碉、钢筋混凝土碉)、各种类别(班碉、排碉、群碉、炮碉、伏地碉、杀伤碉)的碉堡地堡,看的人眼花缭乱(小日本洞挖坑的功夫不得不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岛屿战,就吃尽了日本碉堡的苦头)。

阎锡山叫嚣要“血战到底,死保太原”,并于1948年8月23日发出一封“未梗手令”称:战场倡议投降者杀;无命令后退者杀;主动放弃阵地者杀!

阎锡山的命令不是闹着玩儿的,侍从参谋解兆义、步重炮团长肖利锋、守碉司令郝志中、姜啸林等数十名倒卖军火、临战脱逃和作战不力的军官被就地枪杀,摆明了要杀一儆百。

守城战中,防御一方原本就占据地利优势,何况解放军缺少足够的攻城重武器,敌军又破釜沉舟,负隅顽抗。这种情况下,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1948年10月中旬的中期作战中,解放军突袭占领牛驼寨阵地,敌军不肯放弃,集中100多门山炮和榴弹炮对主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一天之内发射1万多发炮弹,致使阵地上弹坑遍布,壕沟碉堡不复成形,地面松土盈尺。后来,敌军发动疯狂反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来回易手达十余次之多,加上其他三座要塞争夺战,一战便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00多人。

到了后期的围攻太原城阶段,战斗激烈程度更上一层。

太原城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经营的城池,一向以城池坚固、城墙坚厚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坚城”。

阎锡山经营下的太原城墙周长24里,城墙厚达15米,城墙上遍布碉堡群等防御工事,足以环绕全城,不留死角,其中防御最严密的地段自墙头而墙根,居然有7道火力网。

1949年4月20日,徐向前下令对太原发起总攻,22日肃清全部外围据点,24日,太原城墙被大炮炸出十几处突破口后,解放军涌入城内,发动冲锋,但敌军仍不放弃抵抗,依靠房屋隐藏掩饰,与我军在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4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克太原全城。

此前的3月29日,阎锡山已经乘坐飞机逃往南京,放弃了被他统治27年的山西。被同为山西人的徐向前打败,不知阎锡山对这位山西老乡有何评价?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徐向前事后回忆说说,解放太原之战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一场战役。

整个太原战役过程中,徐向前元帅作为前线总指挥,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居功至伟。

徐向前制定了太原战役的指导方针,即“围困、瓦解、军事打击”。他把“围困、瓦解”作为攻打太原的作战方针,敢于通过少于敌人的兵力,长期围城,逐步消耗敌人精力,不断瓦解敌军士气,最后发起总攻,尽量减轻我军损失。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十分正确的。

太原解放后,大同守军见大势已去,接受我军改编。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省长达38年的统治。伟大的太原战役与三大战役一起,成为解放战争重要转折点之一,徐向前元帅的丰功伟绩也永远载入史册。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古人说到太原的军事地理环境,称其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这是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和草原衔接过渡地带所决定的。太原最旷日持久的大战,是发生在西晋时的晋阳保卫战。这场令人心悸的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

唐安史之乱时的太原保卫战。至德二年(757年),叛军首领史思明率兵10万来攻太原,北都留守李光弼率5000兵马御敌。李光弼指挥军民深沟高垒、坚固城防,并赶制10万砖坯以备城坏之补。他还创制出抛石器,叛军在巨大飞石砸击下恐惧后退。李光弼从城内挖到城外,一直挖到敌人大营下方,一战毙敌过万。李光弼太原保卫战的胜利,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为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大唐疆域完整奠定了基础,成为安史之乱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役。


平型关战役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辎重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高涨了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忻口战役该战役创歼敌超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娘子关战役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太原保卫战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


汉界狼居胥


这个闫老西的部队,打日本人不球行,阻碍我大军解放太原倒是硬的很,主要可能就是太原城墙又厚又高的原因吧,另外,因为戴炳南出卖黄军长起义也耽误了不少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