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我本青灯不归客,只因浊酒留风尘”这句话?

挥手不再见86241050


这首诗深刻描写了凡尘中人向佛前的纠结矛盾心理以及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释怀心理。也可广而言之,形容人为了理想,负重前行,抛下一切爱恨情仇的大无畏行为。

诗的妙处在于准确描摹了人犹豫不定到放下一切昂首前方的内心心理。是啊,我行走在古刹青灯的路上,天上的星光映照着飘零的独行者,星光无语,我亦凄然,我夲来就是一心向佛的人,怎能因为浊酒余欢而恋恋风尘呢?相信经过岁月的洗礼,我终究不负年华不负佛。

诗中“青灯”与“浊酒”相对,寓意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青灯象征高洁的世外人间,而浊酒象征凡尘中一切庸俗之物;“不归客”与“留风尘”相对,说尽人欲走还留的矛盾心理,不归客是向远方,留风尘则是贪念眼前,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能贪念家的安逸。“星光”暗含作者的心境写照,星光不问赶路人,则星光与我内心一样圣洁明亮,清澈剔透。尾句描述了作者坚定的生活理念与豪迈的执着情怀,“岁月不负有心人”,我会一直走下去并成功,苍天可鉴,星光可表。

一个人要得到好的修行,就要充当苦行僧,拿得起,放得下,吃遍千般苦,受尽万般气,无怨无悔;要放下一切儿女情长,名缰利锁等世俗干挠,爱我所爱,“不到长城心不死”,唯有如此,才能登堂入室,成就一凡大事业。



微言微语傲江湖




【原句】

本是青灯不归客

却因浊酒留风尘

星光不问赶路人

岁月不负有心人

【译文】

像我这样的人,已经厌倦了红尘俗世,本来打算遁入空门,诵经礼佛,了此残生,一心向佛。本应该过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的日子,与你无缘,与红尘无关。然而,每次在我决意离开之时,我仍眷恋那杯浊酒,不是我贪杯风尘,只缘那杯酒是你倒的。只是因为喜好这杯中之物,不忍回去。

就像星辰不问赶夜路的人,佛祖也不怪罪我这凡世庸人,去留随意。

只是,了却红尘,还是和你泛舟江湖,都是一念之间。

只是,苦就苦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苦在执着,苦在放不下。

【出处】

网络句子

【解读】

首先,这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网络段子,有人跟帖之后,因为有共鸣感,合得工整,而形成了这四句。大意是说:我本万念俱灰,想远离红尘,却因谈恋风尘,等你一句挽留,而滞留至今,在烟花巷陌,犹如孤魂野鬼。



【相似句】

本是青灯不归客,但因青丝留风尘。浮世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客,世间几何又轮回?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为浊酒恋红尘。残星莫问行南北,岁月笑看往来人。

【相对】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相近】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鲁智深偈子

【读后感】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种种执着,包括“放下”这一念也不生起,这时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或说佛心、如来藏,就得以显发。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在人生历程中,三个阶段交互错杂,时而看山是山,时而看山不是山,时而又看山还是山,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既然风轻云淡,为何吹不散,既然刻骨铭心,为何走失的如此突然,时间究竟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承诺谎言,多少个永远,也抵不过两语三言,有人傻傻的站在原地,有人早已忘了何时曾来 。

曲未终,人已散,是谁轻许了诺言,又看淡了离别。

还是:闲看花开花谢,

去留无意,

云卷云舒罢。

有道是: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经纬的江湖


我本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青灯泛指无欲无求,不眷恋花花世界,同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样,换一种解读,陶渊明种了豆子,是一种希望,无欲无求的希望,所以才有草盛豆苗稀,草非常茂盛,但豆苗却稀疏。

很可笑?但如果你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是不是很无奈?世上诸多事,皆已成定数。不愿过份纠结,不想掺合红尘,奈何身不由己。

所以“却因浊酒留风尘”才显得格外悲戚,我不想留恋的事和人,因为种种原因无奈身处红尘琐事。

世事无常,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推脱不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倾盆大火


‘’我本青灯不归客‘’,就是我本是在青灯暮鼓下,手捧经书黄卷清修,且已出离三界不退转的人。



‘’只因浊酒留风尘。‘’只是因境遇的诱惑下,由于‘’心‘’动,而产生了贪欲,沾染了五浊恶世的习气,故坠落于这个娑婆世界。



总之,这句话描写了一个本来清净的人,因定力不够而退转的悔悟。


高山仰止1808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这两句诗,虽然不是古诗人圣手写的,但是,意境非常深远。前句的“青灯”、“不归客”和后句的“浊酒”、“留风尘”本是矛盾冲突的对立境界,但是通过前后意蕴的结合,深刻领悟到作者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无奈,想要出尘脱俗而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种挣扎和彷徨心态。实际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矛盾冲突中活着,每个人都向往无尘的世界,只要我们有一颗圣洁的心灵,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就不会忧虑自身所处的环境。


戈壁滩上的驼铃


我本青灯不归客,

只因浊酒留风尘。

残月孤影随星动,

冷雨夜寒风寂寞。

红尘阡陌谁摆渡,

试问谁解相思毒。





何秋云2


一生浪荡江湖日,

花天酒地心空虚。

寻花问柳性难移,

老翁头白终恨知。





不忘青春18魏良成


“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若去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这是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与题主这首诗个人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本青灯不归客,只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为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此联境哲深远。青灯黄卷孤独清冷,还要心无杂念五蕴空太难,而灯红酒绿之美色情景现前,受不了这清规戒律而又生悔意,是去是留从而产生地复杂矛盾心理历程。

灭贪嗔痴,举头三尺有神明,天上星星个人认为是也是他增上缘,它也晓知修行人内心痛楚,便不打扰他,起心动念间可能会影响他,取决与否尘缘佛缘,不管他,一切随缘吧,反而助了他。

最后一句有种解脱释然,斩断尘俗念,全力而为之意,岁月为分界点,前后脚介于家门与寺门之门槛,时间会冲淡一切记忆而飘落尘埃,淡忘,看破,放下,才得自在。

有心人说明此人定力大,赏识之意,善根深厚与佛才结缘,接触佛法可不是随便的,更别说万缘放下剃度出家了。

最后终于放下这也是题主的心愿,虽无奈极不情愿。最后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在余生伴晨钟暮鼓一心潜修。


五栖魚


“我本清灯不归客,只因浊酒留风尘。”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不应该只停留在诗句的表面上,要有更深刻地解读。我们知道一说到“清灯”、“古佛”我们会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伴清灯、古佛的出家之人。一提到“浊酒”、“风尘”,很容易想到红尘之事,红尘中人,牵牵绊绊。

“我本清灯不归客,只因浊酒留风尘。”意思是说我本来已经堕入空门,一心向佛,不该再去为红尘之事烦恼、纠结。佛门重地,即来之则安之。可是我做不到啊!虽然看到我每天在这里和其他僧人一样吃斋念佛,但我却凡心未了。心里却还是放不下红尘中的那些事事非非,那些千丝万缕的儿女情肠,风花雪月的过往;那些诱人的美味,醇香的美酒;我却一样都放不下。我也知道这是佛门重地,应该清心寡欲,一心修行,可我却是身入空门,心留红尘。

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啊!

这正如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我们只有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放下了世间的红尘琐事,才能够心静如水,获得精神和灵魂的的自由清静,这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倘若凡心未了,即便是堕入空门灵魂也不得安宁。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禅心是要学会放下,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做平常之人,保留一颗平淡、素雅之心。方可“六根清静,皆大欢喜。”心中有宝之人,满眼皆宝。所以有禅师说“日照一隅也是国宝。”

真正的放下不是堕入空门,而是身处红尘之中让自己的心灵放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轻轻松松地赶路。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从这句诗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追梦人241325756


谬解一下“我本青灯不归客,只因浊酒留风尘”。

此二句物象相对,意象相隔。“青灯”与“浊酒”、“不归客”与“留红尘”造成了物象和意象上的矛盾。表面上看去似乎是一面出尘,一面入世。青灯古佛相伴、莲前梵音弥耳,从此俗世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我自六根清净,一心礼佛。奈何只一杯浊酒,已然扰“我”心性,酒肉绊身,且留风尘。既然如此,胡宁不归?

可是,果然是一边的“宁不归”,一边又“断不得”么?《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或可理解为:所见之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亦离不开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

所以说,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乃是抛开表象而得大解脱。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只要心不染尘,便处处清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难道不是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