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究竟怎么样?

郁一文


明朝皇帝都比较有个性,天启帝朱由校也不例外,他除了做皇帝,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工,搞建筑。

想要弄明白朱由校的真水平,悦史君认为,要从他做木工的动力开始说起。

朱由校的童年很坎坷,他的父亲朱常洛虽然是皇太子,但得不到万历帝朱翊钧的信任,地位非常不稳,朱由校处于没人管的状态。

朱由校的母亲王氏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也得不到朱常洛的喜爱,并且在李选侍的打击下,郁郁而终,朱由校被李选侍代为抚养,还是没人管。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校的教育很成问题,但他成长过程中也没闲着,紫禁城里的精雕细琢吸引了他,多年研学成了一个小木工。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帝驾崩,朱常洛继位,朱由校作为长子有了希望,但父亲却忙着后宫秘事,他还是自己研究木工。

同年九月,朱常洛就不幸驾崩了,朱由校在李选侍和大臣们的拉锯战后,当上了皇帝。

但这时朱由校的文化方面一般,木工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信任乳母客氏,客氏又喜欢大太监魏忠贤,朝政就交给了他们俩,但大方向还是朱由校把握。

朱由校在木工方面涉猎广泛,而且有当时的太监和大臣记下了他的作品和才能。

朱由校喜欢玩水游泳,用紫禁城里的木桶、铜缸等,改造成游乐场里的喷泉、滑滑梯、旋转战机等,让人惊叹为天才之作。

朱由校还喜欢爬高上低盖房子,紫禁城里只要有建筑项目,他都亲自参与,他做的木工、漆工,就是有名的师傅都比不上。

更厉害到飞起的是,朱由校还让太监把他的作品带到京城市场上卖,署名无名氏,结果全是高价出售,供不应求。

这说明什么,说明朱由校的木工不是盖的,人家真的是兴趣爱好,而且很投入,就跟大家学钢琴、练书法一样。

最后,悦史君要强调一点的是,朱由校不是后世想象中的木偶皇帝,他文化水平没那么高,但绝对不是文盲,而且权力控制得很好,张皇后和弟弟朱由检都被保护得很好,最后传位朱由检,也算是顺利交班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说到朱由校,可能很少人能把他对号入座,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特殊技能--“极度的木匠痴迷爱好者”,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哪位皇帝啦,今天不免俗,咱先讲讲这位大明朝传奇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传奇一生。

朱由校是他的本名,他的年号是天启,明熹宗朱由校老爹明光宗的大儿子,明朝第15代皇帝,他老爹那是明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了,仅仅登基了二十九天,就一命呜呼了,野史记载是被后宫毒死导致死亡的,所以这个事件也称为有名的“红丸案”这个以后有机会咱们在讲 ,就这样父死子继,朱由校就是在这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大臣们推举拥立成了天启皇帝,他总共在位了七年,这七年政事荒废,大太监魏忠贤掌权,导致和东林党人党系斗争极为激烈,加上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使得大明民生凋敝、日薄西山。而天启则醉心于‘木匠活计’的痴迷创作中,天天拿着一堆的家伙事在皇宫干的是锯末横飞。

凡事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加上一点点天赋,弄不好就会在这里领域干的风生水起,而咱的这位天启帝就是这样,做皇帝不成,做木匠那真是高手,还真别说,他特别的有木匠天份,大明史上有一段明确的记载:称天启帝“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性又急躁,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改毁,唯快一时之意。你看看有这样的痴迷程度和专业的工匠精神的态度,皇帝这个职业简直是耽误了这位在世的活“鲁班”了,还有其他大臣的记载,说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木制的宫殿模型,按照乾清宫的母本开始自行设计制造,成品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细节爆炸。

当然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他曾经让內官的太监把他的木工作品拿到京城工艺品市场匿名出售,以测试下木工圈对他作品的认可程度,没想到这件木作一下子引起轰动,据说竟然卖到了三万两白银。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水分了。

不过还有一份记载出自一个内宫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里面记载天启帝“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说白了就是他利用大木桶做成了一个自动的喷泉,构思巧妙,而且成功了。还有这位天才皇帝还曾经搞出一件木制的全自动木床,能折叠,能调角度,超级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理念,可以说在木工领域,这位天启帝真是没谁了。

但正是由于他的政务荒废,醉心于木工和游山玩水,终于在某次的外出游船活动中不慎掉水里后,开始身体受损,免疫力大为下降,不就便吃了霍维华献的“灵露饮”后边一命呜呼,享年23岁。。。。


老猪的碎碎念


朱由校:土木工程鼻祖,雕刻大师,木器大师。

朱由校,1621年-1627年在位,光宗长子,性格好玩。在位7年,党派斗争激烈,宠信乳母客氏及宦官魏忠贤, 屡兴冤狱,迫害忠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患日益严重。他则因嬉乐过度成疾,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




我这么夸朱由校过分吗?一点不过分吧,一生钻研木艺,专注啊人家,作品也有很多。他的漆器,床,梳妆匣子都是自己做,因为根本瞧不上别人的手艺,人家做的精致小玩意不仅饰有五彩,而且精巧绝伦,就说床吧,他嫌弃宫里的床笨重,所以索性自己做,能折叠还轻巧,朱由校大概是发明折叠床的鼻祖吧。另外他雕刻的小木人,真的惟妙惟肖,为了检验作品质量,特意找太监去宫外售卖,结果呢都以高价卖出,后来又做个屏风也以高价卖出。




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 们欣赏评论。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 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之后呢还做了玉雕,其精美程度不言而喻。他如果不做皇帝绝对是一流的木雕大师,同样名流千古吧



熹宗喜欢看 傀儡戏,当时的梨园弟子用轻木雕镂成海外四夷、蛮山仙圣及将军士卒等形象。熹宗情绪高时,也施展自己的手艺,他做的木偶男女不一,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 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还有一个用大木头凿钉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里面添水七 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转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 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天。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 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均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





没办法就这么有才,不仅做的东西精美还引领潮流特别畅销。木器的造诣真的在当时可以拿个鲁班大奖了。


脱离高级趣味的王闪烁


都说宋徽宗是被皇帝职业耽误的艺术名家,明熹宗是被皇帝职业耽误的木匠大师。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



宋徽宗在书画上的造诣极高,2008年,拍卖了一幅宋徽宗的书法珍品《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卖价格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28亿港币,也因此据说其瘦金体书法,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而明熹宗朱由校在木工上的造诣,能够和宋徽宗在书画上的造诣相提并论,以此可想而知。

朱由校是明朝的第15位皇帝,16岁即位,在位7年。朱由校一生短暂,仅仅23岁便去世了,因为不事政务,导致了国家内忧外患,险象丛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木工的痴迷。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由校也不例外。因为痴迷木工制作,所以每天都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去创作不同的木制品,也因此在木工上获得了极高的水平。

关于朱由校流传最广的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朱由校为了检验自己的木工水平,于是让太监把制作好的一扇可折叠的屏风,放到了市场上匿名出售,结果这个屏风迅速引来了哄抢,售卖也就变成了拍卖,最终卖了3万两白银。

除了上述民间流传的故事外,正史中还记载了朱由校经常制作小的木制工艺品,下图就是朱由校亲手制作的手工工艺品。



有一次朱由校在宫内庭院中,用木料亲自雕刻了一个微型宫殿,曲径幽深、小巧玲珑,被很多人认为是巧夺天工之作。

朱由校还改良了当时很多的家具。比如当时的床,样式普通,用料又多,而且还极为笨重,朱由校看到后,决定打破这一现象,所以开始亲自操刀设计。一年的时间设计完成,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是极其方便的,而且床板上的雕花精美异常,让当时的匠人都自惭形愧。



除了这些普通的木工之外,朱由校还酷爱建筑。天启五年(1625年)到七年(1627年),朱由校亲自设计,并且还亲临现场指挥监督,对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这些事情足以证明朱由校的木工水平极为精湛。如果朱由校不是皇帝的话,估计朱由校凭借着自己的木工技术,或许可能和鲁班齐名。


我是越关


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木工水平还是不赖的,远的不说,单说曾传他雕刻的墨玉笔架“江山在握”拍出了过亿的天价。

(墨玉笔架.江山在握)

有人会说那是玉石雕刻,与木工何干?

其实,古代木工可远远不是现在的木匠所能比拟。比如让现在木工去做个木牛流马试试,即使是做个水车也够呛。古代木工博而精,木匠都深谙工程学、力学、机璜、雕刻、乃至亭台楼阁的设计建造之道,绝非现在区区木匠只会刨花做凳所能比拟。

古代木匠之所以广博精通是因为以上列举均与木头有关,特别是古代亭台楼阁,何曾有水泥钢筋建筑,也不会有专精于设计建筑等的师傅,诸艺精于一身。古代大多数建筑还是红木雕梁为主,而这些,都是木匠该精通的活。古代木匠既是原材料的加工师,也是建筑的设计师,建筑师。

朱由校喜欢上木匠活得缘于万历三大殿的一场大火后的重修。年纪尚小的朱由校在宫里便天天与重修大殿的木匠厮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居然爱上了木匠活,还有股子天赋,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光宗被仙药弄死了,朱由校便被一班东林党大佬扶上了皇位。但是,荣登大宝的他不思国政,没点要励精图治的精神头。总之,人家朱由校本来就没打算要去当皇帝,都是被杨琏他们一帮子人赶鸭子上架坐上去的。他这辈子原本就想着无忧无虑做个小木匠就够了,在皇位上坐地哪能心甘情愿。

朱由校渴望自由,不止一次想从皇位中脱身而出做一个木匠,因此,这直接导致了他在朝政上的利令智昏。朝政之后便一门心思地扑到了他的木匠活里。


这其中,魏忠贤就很有心思,抓住了朱由校厌倦朝政痴心木匠的心理,总是把一些至关重要乃至杀伐决断的大事留着等朱由校做木匠活的时候堆到一起提。

刚开始,朱由校还能耐心处理,但是架不住日子久了魏忠贤的明枪暗箭。每次朱由校刚要做木匠活,魏忠贤便来说事儿,于是便开始不耐烦地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们看着办就行了!”

魏忠贤要的就是这句“看着办!”,也就是靠着这句“看着办!”慢慢把昔日老敌人东林党一个一个拉下马,最终九千岁当道,紊乱朝纲。

那么,朱由校为何如此不爱江山爱木工呢?他的木工水平到底如何?

天启年内宫太监刘若愚曾写《酌中记》或可略见一二。《酌中记》载“朱由校曾经用铜捅和木桶,凿孔内设机璜,往里面灌水,打开机关,竟然能够像喷泉瀑布一样喷洒淋漓,美妙得很。”

后来,朱由校经常在木工房子里一待就是好几天,废寝忘食,累了的时候又嫌自己卧室太远,把自己的龙榻搬过来又笨重。于是,朱由校自己亲自下手设计,做出了一张木制的折叠床,轻巧方便还易于搬运收藏,人躺在上面,还能依据自己最舒服的姿势调整仰度,精巧的很。


此外,朱由校还独有一番匠人精神。

他经常灵感一来,便会起手设计搭建一个袖珍版的亭台楼阁,别看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花草树木,亭台水榭,往来人仆,飞鸟走兽均栩栩如生,甚至连房梁上的镂刻花纹也与真的一般无二。


一次得心力作完成后,他总会让亲近宦官过来评价,但凡听到半个不字,马上手起锤落砸了重新开始做,直到无可挑剔为止。

可以说像是亭台楼阁、生活家居这些都不在话下了。只要他有兴致,理论范围内一般还真没有他做不出来的东西。

以下一例故事反应朱由校木工水平最为详实。

据说,朱由校每次一件无可挑剔的得心力作出来,总会让亲信带出宫外到城里最高档的拍卖行去与同行一争高下,结果屡次力挫群雄。每次的作品都被竞拍出上万两白银的高价,而且渐渐地,有不少玩家每逢拍卖行拍卖就冲着他的作品来。

别不服气,朱由校在木匠界还是个实干家,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人。当时三大殿要翻修,人家索性自己上手设计、监工、施工,到后来三大殿翻修甚少,且设计精美,历经年代久远依然焕然一新如昨日之铸。


(朱由校)

听说,明之前北元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与朱由校有异曲同工之好,如果两人同时为南北王,弄不好两人还能烧黄纸、拜把子,两朝止刀戈也不一定!


不书公子


据史书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明熹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很惟妙惟肖。熹宗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熹宗更加高兴,往往干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们欣赏评论。

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熹宗雕琢玉石,也颇精工,他常用玉石雕刻各种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 熹宗喜欢看傀儡戏,当时的梨园弟子用轻木雕镂成海外四夷、蛮山仙圣及将军士卒等形象。

熹宗情绪高时,也施展自己的手艺,他做的木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还有一个用大木头凿钉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里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转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天。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均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熹宗便命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



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熹宗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据说他曾经制作了十座护灯小屏,上面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当然,这种歌功颂德的拍马屁诗文到底有多少真实性,那十万缗的价格如何确定的,咱也还真得不能太在意。既然已经沉迷于这行,和大多数的当官的人一样,天启皇帝也非常喜欢把自己得意的作品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包括雕琢玉石,印章等。这倒让我们想到当今一些领导同志也好这口,他们附庸风雅,喜欢写写书法,画几笔丹青,画完了还喜欢把它送给属下,自然,有时候这些作品水平不咋地,可是当属下的不接受是不行的,不但要接,还得装着如获至宝的感激样子,想想,这样的事情还是很有出处的。


凤求凰ONRX


水平相当高,可以称得上是三分之一个鲁班


都说奇葩皇帝看明朝,其中木工爱好者朱由校可以说是奇葩中的奇葩了。朱由校不仅是木工爱好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家。如果不是皇帝这个身份束缚了他,相信他也会用发明家的身份在历史上发光发彩。

说那么多,那朱由校这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木工水平到底有多高呢?

根据史书记载,在天启年间的时候床一般都很笨重,用料多样式还不好看。跟东北的土炕没什么差别,每次移动都需要十几个人,可以说是非常不方便了。朱由校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自己设计出了一张可以折叠的大床,而且这张床移动十分便利,床上的雕花都十分精美。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欣赏自己的才艺,经常在做成一个家具后,托太监们偷偷的到外面匿名售卖。传说他亲手设计的桌椅物品拿到京城的工艺市场上叫卖,一露面就引起轰动,卖了有足足3万两白银。要知道朱由校卖东西从来都不透露自己的名声。

而且朱由校十分喜欢看傀儡戏,经常会有戏班子演给他看。后来他一个高兴变作了一个微缩花园出来,花园里有很多栩栩如生的木刻小人,这比现在很多微观咖啡厅之类的玩具要高级多了。
朱由校还亲自指导过朝廷对紫金城的重建工程,可以看得出他十分有建筑天赋。如果没有皇帝的身份束缚他,他一定会以“再世鲁班”的名号被记载在历史上吧。


史之策


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究竟怎么样?

明熹帝朱由校,这是一位从古至今都很少见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位皇帝不喜欢当皇帝却偏偏喜欢当木匠,那么这位“木匠皇帝”的木干活水平究竟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

根据野史记载,我们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不仅木工活水平高,并且还会设计器物。相传天启年间,那时候的床不是现在可以拆散组装的那种床,而是整体的。一般的木匠造一张床需要很多木料,造出来的床一般也比较笨重且样式简单,更是需要十几个大汉一起抬才能将其抬动,其中一次在向宫室里面抬的时候被朱由校看到了,于是便心想怎么才能将床变得更简便。

于是我们的“木工皇帝”便行动了起来,从设计图

纸样式,到锯木钉钉,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经过不断修改与改正,终于在一年后打造出了一张便捷美丽的折叠床,为什么叫折叠床呢?因为这张床的床板可以折叠起来,床架上也加上了雕花,当时的匠人无不对其赞叹有加。

不仅如此,我们的这位皇帝陛下还会做玩具,他常常把制造大物件留下来的边角料制作成小木人,这些木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五官四肢皆惟妙惟肖,他还派身边的内监将这些小木人拿出去卖,卖的好的话可以高兴一整天。



以上这些都是野史记载的,何为野史呢?就是没有被官方承认记载而民间广为流传的史事和故事。那说了这么多野史,难道就没有正史来记载这位明熹帝吗?


《寄园寄所寄》中写到:明熹帝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楼宇,及大将不能及。

《旷园杂志》中写到:明熹帝曾亲自在庭院中建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小巧玲珑,巧夺天工。

等等等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描述与记载,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朱由校对木工的天分可谓是得天独厚,上到亭台楼宇,下到锅碗瓢盆,睡觉的床、坐的桌椅、供梳妆的梳妆台包括上面的梳子都是我们这位皇帝亲自制作的,后人常称其为“小鲁班”。

我们最后来放一张朱由校流传下来制作的小玩物


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积极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个人头条号“马庸诗词”,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历史伶俜者


古今中外,跨界大佬从来就没少过,天才木匠朱由校,就是一位被皇位耽误的工艺大师。

做木匠,他是认真的

有谁见过凌晨四点的皇宫?朱由校就见过。但区别于忙着准备早朝的皇帝,他把早起的宝贵时间全献给了木工活。

(朱由校画像的背景都比别的皇帝精致些)


他整日和宫里的木匠们交流、切磋技艺,一旦灵感降临,就加班加点地刨削打磨。如果对完成的作品不满意,他二话不说销毁重做,直到满意为止。

劳动虽辛苦,但成绩也喜人。不久,朱由校就有了自认为拿得出手的作品:小木偶。

无论是花虫鸟兽还是各类人物,他都雕刻得惟妙惟肖。为了检验自己作品的真实水平,他偷偷让太监把小木偶拿到市场上,故意定了一万文的高价,看有没有人愿意买。

万万没想到,太监居然如数捧着钱回来了。朱由校心里其实已经乐开了花,但表面淡定地说:“这只不过是朕的一般操作。”深藏功与名。

能得到民间的认可,这就说明朱由校的木工水平确实不一般。如果有人要质疑他的木工水平,那朱师傅反手就是十扇

刻着《寒鹊争梅图》的护灯小屏。要知道,想要把这么复杂的图刻在木头上,一个技能满级的木匠不放大招也是hold不住的但是朱师傅做到了。

(能把这幅《寒鹊争梅图》翻刻在木头上,朱由校的木工水平还用质疑?)


明朝达芬奇+木匠界爱迪生

依葫芦画瓢不过是慢工出细活,DIY小能手朱由校又怎会满足于此?研究黑科技也是他的爱好。

(明朝皇帝各有各的特点)


他喜欢踢球,但是大夏天又晒又热,自己倒是玩得开心,坐在观众席上的妃嫔们可就遭罪了。于是他亲自设计修建了五座小型木制建筑放在室外,取名“蹴圆堂”。怕她们看球之余无聊,他还非常贴心地

在蹴圆堂中设计了喷泉

他在用来盛水的铜缸下面凿一个孔,并在小孔周围设置许多小木球。打开设置好的机关,缸中的水柱就喷出来,撞击着小球在水尖上跳跃不已。一旁的太监宫女、嫔妃们看了,连连拍手赞叹。

到了冬天,大家都缩在屋里,朱由校又坐不住了。看着封冻的湖面,他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拖床。

拖床的背面被打磨得异常光滑,正面有一顶篷,四周用红绸缎为栏,前后挂着绳子。他把拖床放到冰面上,自己坐上去,令一人在前拉绳,一人在后推行。两面一起用力,拖床跑得贼快,一瞬间就可来回数里。

这不就是奢华版的冰橇吗?

(热衷做木工活儿的朱由校)


提到床,就不得不提他另一项跨世纪的发明——折叠床。没错,如今的出租屋神器,其实是朱师傅玩剩下的。

当时匠人所造的床,不仅笨重、样式平平无奇,还非常大,一张床就占了半间房的面积。

朱由校盯着自己那一百八十平米的旧式大床,心想这床要是能随时收起来就好了。

有了!

他拿出纸笔,一通涂涂画画,再比着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后终于造出了理想中的床,床板可以折叠,移动携带都很方便;床架上再雕镂点花纹,美观又大方。


不想当包工头的皇帝不是好木匠

小打小闹的玩意儿压根不是朱由校的style,他还有更大的梦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师!造一所大大的宫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造宫殿费钱费力,文武百官不可能任他胡闹。但他实在手痒得厉害,就仿照乾清官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过瘾。这座宫殿高不过三四尺,小巧玲珑。

(如今乾清宫的模型)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快朱由校的机会就来了。1625年,朝廷觉得

紫禁城的三座主殿需要重建,朱由校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包工头,从宏观搭建到细节装饰,他都亲自上阵

你以为贵为九五之尊的他,就手拿施工图安静地坐镇指挥?不可能的,想让他闲下来这辈子都不可能。一到现场他就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当场脱掉龙袍,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干,忙得“膳饮可忘,寒暑罔觉。”(明朝文秉《先拨志始》)


从历史来看,朱由校绝对不算一个好皇帝,很多人甚至觉得他把江山社稷当儿戏,是个loser。但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普通人,他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并且不断地超越自己把事情做到极致,不也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吗?


Allhistory


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寄园寄所寄》

个性皇帝朝朝有,大明王朝特别多。

明代皇帝共有十七位,都很有个性。有要饭当和尚出身的开国者太祖;有为了争夺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辈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开酒楼卖猪肉自封大将军的武宗,还有就是擅长木匠手艺的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喜好木匠活,对于一个近于文盲而又身份特殊的人来说,没有花天酒地、荒淫无度,那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他资质聪明,秉性贪玩,醉心木作。

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建筑学家。在木工技艺方面,他有许多的发明创造 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 。当时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不仅用料费,而且样式也极其普通。

明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了一张床 —不仅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 。而且床架上还雕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故宫黄花梨折叠床 】

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的天份,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和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 ,一般工匠望尘莫及。凡是他所看过的木作器、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他亲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据《先拨志》载: “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 “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明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们欣赏评论。明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 形象极其逼真 《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 “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 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不仅厚而且,明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以红绸缎为栏 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明熹宗往往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另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 三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 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明熹宗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他孜孜不倦,“膳饮亦忘” 由此可见其创造欲的旺盛。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 高不过三四尺 但其中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三座主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


明熹宗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

明熹宗不爱江山,不爱美人,只爱木工。玩木成痴,是以为被皇帝耽误了的好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