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作品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皇甫荔


答:感谢各位关注,借此机会我愿意与广大读者作一次讨论交流。

一、楷书的基本定义

书史记载,我国书体多达三百六十种,早期的字体即为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等,自魏晋及后,工书者(那时不叫书家)创造出来风格各异的多种书体,古人一般将笔画起止分明,结构端正,书写规范的字体统称为正体或正书、真书。最早把“楷”用于书体名称的始见于西晋•卫恒的《书势》中:“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或“隶楷”。唐•张怀瓘在《书断》里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而现在,一般都是把隶书简约演变而来的、法度严谨、点画分明、布白规范的“真书”称为楷书。它包括晋楷、魏碑、唐楷、瘦金体、赵体等诸多正体。

二、楷书沿革发展趋势

根据书体历史源流可知,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的,楷书是在汉末由草隶(章草)演变而成的,这种演变趋势带有明显的发展规律,就是向着快捷、实用、规范、美观的方向发展。楷书到了魏晋已经发展成圆融大气、端庄秀丽、笔法灵动、意态隽逸的成熟书体,它保留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诸多优势,加之“晋人尚意”的追求,使之成功从历代书体中脱颖而出、脱胎换骨地成为新一代书体,由此东晋也树下了中国书法上第一个难以逾越的丰碑。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族的入侵、频繁的战争和不断交替的朝野变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一些豪族阶层大批南渡,北方留给了鲜卑等少数民族控制。公元471年后,北魏虽经孝文帝汉化改革,但文化远不及南朝先进,北魏大兴刻碑造像留下文字明显不同于南朝文人圆转流美的书风特点,体现出北人尚武、粗悍、豪放、纯朴的气质特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北方没有很好的“汉人书家”,魏碑石刻大都是由工匠直接刀刻成字,棱角分明,刀法彪悍,带有明显地底层社会文化;二是虽有精致墓志丹书后再刻字,但有名有望的“书家”都跑到了南方,且这些文人清高自傲在当时是不给人写墓志的(因犯忌),所以,即便先丹书后刻字但质量一般都不高。但它棱角分明的特点打破了南朝以二王书风的审美观念,为后来唐楷发展起到了较多的启迪效应。

楷书到了唐代基本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以唐初欧阳询为代表的“尚法”派,以规整化、法度化的极致笔法为追求目标,代表人物还有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尚法派;另一派以智永为代表的“尚意”复古派,倡导追晋复古,代表人物还有褚遂良、薛稷、钟绍京等。复古派基本与东晋书风保持了一致,其笔法线条动感飘逸,使楷书基本摆脱了呆滞呆板形态,使楷书既实现了快速书写,又具备了实用美观和艺术欣赏价值。即便是“尚法”派也极力运用笔法、借势、造险等手段尽力避免僵化教条,使作品失去了艺术欣赏价值。正如唐•孙过庭的《书谱》中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道出了学习楷法的三个阶段,这也是指导书家们毕生追求的方向。

宋前期书法没有任何发展,当时欧阳修气愤地说:“余常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书之废,莫废于今”,道出了当时书坛的实情。中期以蔡京(后改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坛新秀,跳出了唐人尚法遗风,大力倡导“尚意”新的理念,他们在颜真卿锐意革新书体的启发下,不以追求书体笔法为重点,主要是扩充书法的艺术内涵,宣扬“胸次为书”思想,强调“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妙不在于法。”因此,“尚意”实则还有一层“反模拟、求新意、冲绝尚法局限”的特定含义。

到了元、明两代基本上走了一条崇尚“帖学”的复古之路,元代书法“初则宗唐,后则宗晋”。以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为代表人物,尤其是赵孟頫学书基本都“专以古人为法”,创 “赵体”楷书,开一代书风,基本主导了元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明初延续元以继承为主的书势,但到了明永乐成祖,出了“二沈”两人(沈度、沈粲)很受皇帝喜欢,沈度写诏书字体方整圆润,被视为标准,后科举考试一律采用这一标准,逐发展为“馆阁体”(或台阁体),一直到清代,发展成为既偏离古法,又厄杀个性的“乌、方、光”的程式,使楷书乃至整个书法界发展趋于停滞不前的绝境。

三、对当今楷书发展趋势的看法

当今楷书基本上也可划分出两派,一曰“阁体派”,走得是一条亲民大众文化路线,将欧体古法简化成标准的三十六法,易于普及培训,易于构建庞大的商业帝国,教出的学生基本都是僵化的棋盘算珠一个模子,有点回归明清的发展趋势;一曰“尚古派”,以笔法高古,字体灵动奇妙,气韵高雅传神不呆板而见长,官方也认可,在一些大雅之堂(如人民大会堂、人大礼堂、政协礼堂,中南海等重要场所)均能看到这些书家的墨宝。代表人物:有“中华第一楷美誉”的张瑞龄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皇甫荔



先入规矩后娴熟。如规矩方能见楷书之法度,得楷书之规则。技法娴熟只能圆活畅达而灵动,如果技法不熟 ,用笔迟滞,腕底如有物组之,字必然僵化无神彩。楷书要灵动除了技法娴熟外还有点画要善于的势,结构布白戒均匀。点画的势生姿态,一点一画具有姿态和愁不灵动。结构戒布若算子,空间处理要均匀中见不均,不均中见和谐。古代有“计白当黑,奇趣乃生”云云。


要想点画灵动,必须精研“永字八法”,将永字八法之形、质、法、意、韵之妙尽俯腕底笔下,点画不期灵动而自然灵动。关于点画灵动而力戒布若算子的理论技法知识非常多,如《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等等。如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一文曾说到:“钟公云: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最是大 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人向右,右四画要仰俯有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分布法》也谈到:“变字之中点画并重者,随宜伸曲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 谓之布算子。”


还有如结构处理上的“中宫收敛,外画伸展”等的也都是讲的如何使得书法富有精神的技法。中宫不聚,字之精神必散。主笔或撇捺不能够得势洒脱尽展其势,同样字必然佝偻寒俭,唯唯诺诺,无生动活泼飘逸之气。从整体上说结构正如孙过庭所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之结构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


翰墨书道


这个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赵孟頫的楷书,昆山州淮云院记。这篇楷书作品是赵孟頫楷书的经典代表作。此帖是赵书成熟时期的大楷书代表作。书法风格以“唐楷”为主,同时也吸收了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某些成分。变大德时期的扁阔厚重为清朗疏宕,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更为圆润精致,富有弹性。

中国的楷书艺术,在唐代达到鼎盛后,逐渐失去在书坛的主流位置,直到赵孟頫出现后,楷书才得以复兴和延续。这是赵氏在书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楷书并非大家想的如唐楷那样,缺乏灵动和生机。要想达到灵动生机,只要像这幅作品那样,单字书写无论笔法,还是笔画的表现,都要融入其他风格。唐楷受到魏碑的影响很大,所以趋于刻板。而赵孟頫在唐楷的标准法度下融入了魏晋笔法的一些理解。并加快了书写速度,所以完美的达到了灵动的效果。

作品中有的单字连笔明显,有的是通篇插入1-2个行书或者草字写法。这些都会起到活跃整体的效果。可以说是一种大胆尝试。艺术效果也算不俗。

大家可以参考这类风格练习,当然前提是对笔法的了解一定要更深。才能很快的融入到这个风格中。


















书法影响力


学习任何一种不管那位书法家的名帖。都肯定是灵动的,是不可能出现呆板。呆板的字帖是不可能传世。那为什么我们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呆板?特别是学习楷书的时候。学习欧体和柳体的人,因为他们的楷书太规范了,一般人很难学习到他们那种筋骨意境,所以就流于呆板。写楷书的时候要有行意、行书入楷,要把一些写行书的笔意带入楷法中。等你掌握用笔有一定的笔力的时候,就要学学褚遂良和智永的法帖。这样对你学习行习有好处。而且你的楷书会写的灵动活泼,更有韵味。





森焰55


楷书难以飞动感,行书难以庄重感,这是一个通病,初学者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但并不是永远也达不到,只要坚持用心临帖,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空间,那么如何去做着,笔者以为:

1.先选择一家自己喜欢的楷书碑帖,要有耐心,细心,真心,信心的去不断的锤炼,笔画到结构,结构到笔画,先单字突破,刻入脑海,达到手到拈来,酷似乱真,再去谈谋篇布局。

2.楷书要兼而有之,以一家为主,再临写其它各家的楷书,从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为我所用,切不可只临一家,则太过于单薄而终生不成。

3.篆隶楷行草,其中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所以要达到楷书飞动,也要临写行草书,虽然五体不能精道,但必须有所涉猎,增加楷书更为丰富的书法底蕴。

学习书法是漫长的过程,你能做到吗?拭目以待,祝你好运!





青主墨影


说起楷书的灵动,人们可能认为就是将端庄规矩的笔画写出行书的动感,就像赵孟頫的楷书那样,就显灵动而不呆板了。

这么说没错,在笔画的承接上赵楷确实要比唐楷灵活,出位而不逾规矩。是灵动楷书的成功典范,也为后世创立了新的楷书风貌。

如果将如上所说,定义为楷书灵动书写的唯一模式,那就太简单,太狭隘了。

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楷书行写,只是一种外在的书写形式,楷书要想写出灵动的神韵还要遵循书法的内在规律和为书法注入生命的活力,使之鲜活生动,神采飞扬。

具体到实际书写,我们要将楷书当做一个建筑来结体。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优秀的建筑景观,很少有对称式,大多都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不对称式,这样的建筑才会灵动新奇,富有美感。凡有生机的楷书都有这些优秀建筑的美感特质,笔画安排参差乖离,奇险多姿,重心不倒,安稳如松。

结构的美感与灵动,全靠笔画支撑,所以笔画是书法构成最基础,最重要的根本因素。结构组织的再美,若笔画无力或粗鄙,也是了无生气的病字,更别说灵动奇妙了。

结构的灵动是靠笔画营造出的生机和气韵,而笔画的鲜活是靠腕力的注入使之有骨有肉,或如春天树木的新枝富有弹性和韧劲。

笔画和结构都臻完美,就能呈现书法的精神面貌了,是俊朗,是睿智,是高贵,是大度……就看个人的心性和个性了。

能做到这些,书法的灵动和新奇,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不是刻意营造的,是水到渠成。

这话说得容易,做到很难,不然都成书法大家了。我也是嘴上功夫,说说而已,况且未必就对。


梅兰竹菊53118


在名家楷书中写得最有动感的是赵体。察其原因是使用了行书笔法。

正书因行笔较慢,笔画之间没有连带,笔笔独立,从而少了动感,并且许多少人在写正书时,养成了笔间和字间多停顿。不能一气呵成的毛病,使作品更加呆板。

正书书写总体上比行草要慢,但也不是匀速,亦有快慢节奏。把其中的行笔节奏完整表达出来,并尽量减少书写中不必要的停顿,养成一气呵成的习惯,吸收一些遂良孟頫等前贤的写法,在正确方法下多加练习,笔下的正书就会灵活起来的。



大同王屹峰


《书谱》云:书之备于正,逸而为行草。其实这句话已经很好地概括了楷书和行草书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练字,很多人并不重视一幅书法作品中从基本笔划到单字结体到整幅作品的布局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过于注重细节、局部,忽略整体。尤其是写楷书,容易把字写死,学用脱节,导致很难“出贴”,归根到底是违背了“自然书写”这一书法的基本法则。

简言之,不论是何种书体,在一字之中,上一笔的收笔一定是连着下一笔的起笔,在一行中间,上一字的收笔也一定是与下一字的起笔相呼应的。古人学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实际应用,在提高书写速度的基础上追求美观,赵孟頫可以日书万字,一定离不开书写的连贯性,即自然书写的状态。

写楷书也是一样,不过是形断意连罢了。


从新开始111032321


楷书,由汉隶转变成隶楷到完全隶变成魏楷,又由魏楷一步一步演变成成熟的笔法,到唐代楷书发展到最顶峰,楷书都离不开一句话叫实用书写性。

而到了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书家把楷书实用书写性发挥到了极点,所以讲我们的先人写楷书真正笔法并不慢而当代的某些楷书大家教写欧体,又描又填一个字写出来要添几次墨才能完成,写一幅作品半天都写了出来,这样的笔法是对初学楷书者的一种误导。

真正要想写好楷书,我们就要多看一些古人的楷书墨本真迹,晋唐写经\\智永的楷书\\赵体楷书\\鲜于舒的楷书\\灵飞经楷书等等这些楷书墨迹都是书法的经典,多临古人墨迹少临碑,临多了你眼觉提高了就会发觉田楷的笔法误人!


肥佬甘


整体来说要想楷书写的漂亮,基本功夫要练好,多练古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帖,不要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那样和书法精神背道而驰了,因为喜欢的东西才会让你更加的有灵感。

学书法,如果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会让你事半功倍,自己练习会走很多弯路,但如果只是兴趣爱好,自己每天练习练习,看着自己慢慢的成长也不失为之是一种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