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交公糧

散文:交公糧

初冬的早晨,天剛麻麻亮,馬蹄聲在山村響了起來。一掛掛馬車首尾相接,奔跑在鄉間的土道上。

車老闆子搖晃著手裡的大鞭子,不時地甩出一聲聲炸響。我們這些跟車“掌包的”坐在糧食袋子上,大聲說笑著,猛一扭頭,那圓圓的紅日“嘭”地從東方地平面跳出來,一下子濺起了一片紅紅的碎雲,在那一派殷紅的光影裡,心中立刻透進一股股暖意。這是,我年輕的時候去公社送公糧時的情景,如今還經常出現在眼前。

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年月裡,給國家交公糧,那是生產隊每年的頭等大事。年初,生產隊都要按照上級政府部門的要求,制定作物的種植計劃,種植計劃首先要保證國家交公糧任務的完成,然後再考慮社員們分口糧所需要的品種。一般生產隊種的作物品種都比較全,除了種植玉米,黃豆,穀子,高梁外,還要種小麥,糜子等,讓老百姓吃到“五穀雜糧”,調濟口味。生產隊按照年初上報的種植計劃,到了秋天必須按計劃上交公糧,社員口糧不夠,那是小事,必須自己克服,要“先國家,後集體”,然後才是個人,那年月,人們的覺悟就高到這種程度。如果因為客觀原因完成不了,再由生產隊、大隊、公社向縣政府申請,要求政府幫助解決。政府會按饑荒程度,下撥糧食計劃,叫做“返銷糧”。有的地方,農村幹部為了要政績,就把計劃定得高高的,上交公糧越多,說明政績越好,那是頭等光榮的事,要光榮得披紅戴花。如果哪個隊幹部,為了自己的利益,把高產量隱瞞不報,給社員多分,那是要被撤職查辦的。因此,所有的村幹部都是實事求是地帶領社員們好好地進行一年的農耕細作。

東北的農村都是打凍場,天氣越冷,糧食越容易脫粒。每天早晨三點多鐘,社員們就到生產隊的場院裡去打場,人歡馬叫,塵土飛楊,輥子碾碎了星星,紅纓鞭甩落了月亮。這邊馬拉輥子奔跑,那邊揚場的升騰一片雲,女勞力裝麻袋,男勞力裝馬車,一直忙到“雀朦眼”的時候,場院才漸漸地恢復平靜。

散文:交公糧

交公糧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四面八方的村都是一個時間段往糧庫送糧,車輛排成了長龍。為了排在前面,送公糧的人要起早趕著大車到糧庫排隊,天冷得凍手凍腳,大家在地上跺著腳來回跑,還不敢離開車的位置,一旦離開,別人就頂上了你的位置。糧庫的檢驗人員這個時候最“牛”,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拿著“扦筒”和小托盤,來到車邊進行驗糧的等級,不管你是新舊麻袋,過來就用“扦筒”扎進去取糧食,好好的麻袋,硬捅個窟窿。大家心疼也不敢言語,檢驗員掌握著糧食等級的大權。等級高低是不一樣價錢,有的檢驗員故意刁難、壓低糧食的等級,生產隊為了賣個好價錢,都派“會來事”的人去跟車送糧,送糧的人不得不對檢驗員點頭哈腰、苦苦哀求著,懇求檢驗員開恩,抬抬糧食的等級,有的時候,還偷偷給檢驗員塞點錢、遞煙等意思意思。

那時的糧庫,基本上沒有電動輸送帶,全靠人把糧食扛到糧囤上。糧囤很高,送糧的人要把這二百多斤的麻袋,扛到高高的糧囤上,這中間需要走幾級跳板,跳板是“之”字形連接,空手走在上面,都會晃晃悠悠的,人扛麻袋必須要與跳板晃悠的頻率相適應,有恐高的人,走上去小腿肚子都會抽筋,別說扛二百多斤的糧食了。一車的麻袋的糧食卸下來,整個人都累散架子了。幹啥活,都沒有幹這個活危險和累。

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那陣子的農民有點傻。有一年,國家糧食生產遇到了困難,號召廣大農民多交公糧,當時提出的口號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向國家交“紅心糧”。晚上開會動員,半夜散會後,社員們貪黑將打過的穀草又打一遍,交上了公糧。大家都是一個心願:我們寧可餓肚子,也要讓城市裡人吃飽,讓我們的領導幹部吃飽。他們愛戴工人老大哥,為農村生產農業機械,將來實現農業機械化,他們愛戴黨的幹部,帶領他們走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多麼樸實的情感啊,這就是中國偉大的農民胸懷和奉獻精神啊!

現在,國家富強了起來,農民不交公糧了,農業稅也取消了,國家每年還拿出大量資金來反哺農業,送公糧的壯觀場面已成為歷史。但是,我仍然對在中國處於糧荒時期,中國農民在飢餓中把打下的糧食非常高興地無償交公的精神所欽佩,所感動,仍舊懷念那段送公糧的日子,因為那個場面是喜慶的,大家心情是特別愉快的。

散文:交公糧

散文:交公糧

散文:交公糧

散文:交公糧

散文:交公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