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柏:“綠水青山”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雙柏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崛起”戰略,打造“養生福地、生態雙柏”品牌,用“綠水青山”讓廣大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提升人居環境,讓群眾共享“綠色福利”。率先在全州實施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16億元改善縣城“一水兩汙”等環保基礎設施。投入資金1.7億元實施查姆湖保護開發、補水、查姆廣場等工程建設,讓查姆湖片區成為了全州第一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人居環境和居民幸福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林業產業助群眾栽下“搖錢樹”。落實《雙柏縣扶持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堅定不移“走綠色路、打生態牌、念山字經、做林文章”。2016年至2017年,共向含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600戶林農發放貸款3069萬元,建成核桃產業基地100萬畝,實現產值8753萬元,種植戶人均收入800多元;建成中藥材產業基地7.69萬畝,實現產值4.46億元,帶動藥農戶均增收11440元;引進雲南森美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全縣5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桉樹1415畝,實現戶均增收3500元;引進雙柏一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大莊鎮5650戶農戶種植青花椒26500畝,使全縣青花椒產業基地發展到7.8萬畝;種植冬桃、櫻桃、紅梨等3.2萬畝,實現產值14370萬元。通過內培外引,全縣林企發展到122戶,僅2017年,林業總產值達20.3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2500元以上。

生態改革幫群眾鼓起“錢袋子”。深入推進林業綜合改革,實現了“不上山砍樹、百姓也能富”的林業生態改革新路子,全縣336.2萬畝集體林地產權確權及44.05萬畝耕地確權落實到位;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土地2.06萬畝,流轉金額869萬元。集體林地流轉11.77萬畝,吸納社會資金50245.51萬元。累計開展林權抵押12.56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3282萬元,通過租賃、入股等形式讓“資源”變成了農戶的“資產”;2017年實施的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核桃提質增效示範項目共向1852戶、696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兌現補助資金 586.23萬元,帶動戶均增收3165.38元;去今兩年,全縣每年兌付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2185.96萬元,帶動24085戶農戶戶均增收907元。兌付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償金200.66萬元,促動戶均增收972.18元;兌現21884戶農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834.38萬元,戶均實現政策性增收381.27元,有效幫助2萬多貧困戶實現脫貧。

生態扶貧讓群眾吃上“生態飯”。聘請具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農戶作為生態護林員,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在加強資源保護的同時讓群眾得實惠。從2017年開始,全縣共聘請含5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護林員409人,每人每年補助1.32萬元。選聘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卡外特殊戶擔任季節性護林員,每人每年補助管護費1萬元;今年在全縣8個鄉鎮開發430個崗位,聘請河長制巡河員100名、公路管理員100名、保潔員230名,讓全縣1239名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每人每月領到了500元—1000元不等的“生態工資”,實現全年人均增收6000元—10000元,取得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成效。

通過這些戰略措施,雙柏縣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生態美”與“百姓富”並進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