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三亮三战两晒一督查”(三亮:亮身份、亮态度、亮短板;三战:打赢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打赢打好房、路、水等基础设施突围战;打赢打好贫困清零歼灭战;两晒:晒效率、晒战绩;一督查:一天一调度,常态化督查)。岗度镇立下的脱贫攻坚“3321”作战命令,促成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泉涌而出。

11月30日上午,在岗度镇岗度村“食用菌种植项目贫困户及村集体入股分红资金发放仪式”的布标格外显眼,一沓沓厚厚的钞票堆满了桌子,来自银行的几名工作员正忙着点钱,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指引下,村民们依次排列成队,等待领钱,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每个村集体可分1.68万元,每户贫困户可分1000元。”岗度镇扶贫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姜龙告诉记者,今天是该项目的第一次分红,总金额28万元,涉及5个村196户贫困户。

岗度镇食用菌种植项目从2017年底开始启动,采用“村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引进具有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龙头企业贵州山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财政资金350万元(其中:70万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280万元作为岗度、石烧、白水河、龙田、柏栗5个村196户贫困户折股量化入股资金),建成了占地150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每年按照财政资金投入的10%进行保底分红,其中:3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70%分给贫困户。

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除了保底分红、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基地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平均每天用工量在30人次左右,按照每天最低70元计算,每年就可为当地带来至少70万元的务工收入,同时,务工群众还可以学到食用菌种植技术,为以后的发展拓宽致富门路。

“有工资,还能分红。”家住岗度村屯上组的贫困户陈鸿德很是开心,夫妻俩都在基地务工,他打算拿“红钱”买头猪养,多赚点钱。

“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适合种植食用菌。”公司董事长杨才勇说,截止目前,基地的食用菌销售额超过了300万元,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企业有赚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食用菌种植项目所形成的良性产业效益,是岗度镇农业产业革命的典型缩影。在决胜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岗度镇农业产业调整后,农民迎来了丰收。

在柏栗村,60亩的试点和辐射带动群众种植的140亩白菜迎来了收获期,一筐筐收割完成的嫩绿白菜压弯了农人的腰。

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驻村工作队队员陈殿国告诉记者,选种的白菜产量高、市场好,生长2个月,亩产能达到4000斤以上。目前已收割1万多斤,收入1万余元,全村白菜预计总收入50万余元,纯利润18万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

柏栗村白菜种植项目采用“党员种植能手+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种植大户带头,群众参与,成功实现了群众发展产业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同时,村里还在10月份发展了200亩的红蒜种植,预计在春节前就能上市。

在距离柏栗村4公里不到的黄土村葛根种植基地内,500亩连片种植的葛根长势喜人,一根根藤蔓爬满了竹架。

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明年3月份就可以挖葛根了。”黄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赵福贵告诉记者,葛根食药两用,市场前景好,完全不愁卖。

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黄土村在年初引进了中药材种植企业贵州广隆农牧业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将68.36万元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入股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入股到公司,发展了500亩的葛根种植项目。

“全村贫困户29户79人都参与了这个项目,每户每年最少能分到1650元。”在基地内,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分红让贫困户有了参与感,每天到基地务工8小时就能得到80元的工资,也让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种植产业丰收,养殖产业也成效显著。在龙塘村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内,8月底开始扩建的两个猪舍已经完工,400余头小猪“住”进了新家,基地占地面积由最初的3000余个平方扩大到了5000个平方。

该项目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运行,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与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根据公司的养殖需求新建养殖场,建成后的养殖场交由村集体管理,由村集体作为集体资产按每年财政投入资金的10%的租金出租给养殖公司。村集体获得租金后,将70%分给贫困户、30%分给村集体,全村13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538元以上。同时,引导贫困户入场进行务工,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

“既要考虑群众得实惠,也要让企业赚得到钱。”龙塘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樊龙江说,龙塘适合养猪,但缺乏规模化养殖经验,引进公司以后,降低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风险,群众不仅能分红,还能学到科学的规模化养殖技术。

截止目前,龙塘村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存栏小猪、大猪2000余头,累计外出售猪崽1000余头,销售收入近100万元,村民们将在12月初拿到第一笔分红资金。

早期实施的产业硕果累累,后期规划的产业也在稳步推进。这几天,在火阳村规划建设年出栏6000头生态肉牛循环养殖基地内,挖掘机、搅拌机,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忙着提灰砌砖,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村村有支柱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

“一期建设的圈舍在年底就要完成,明年3月份第一批1000头肉牛就要运进来。”贵州惠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岗度片区负责人彭茂文告诉记者,在岗度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总投资1亿元的养牛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很顺利。

作为岗度镇脱贫攻坚“夏秋攻势”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该基地按照“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覆盖全村贫困户233户,每年按入股资金10%进行分红,其中:3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70%作为贫困户分红资金,户均年增收1500元。

“除了分红和到基地务工,我们还有第三种收入。”火阳村村党支部书记吴登林告诉记者,基地建成后,喂养肉牛所需的草料也会在当地采购,到时候,在荒山荒坡上种草,不仅能治理生态环境,还能赚钱。

据悉,火阳村生态肉牛循环养殖基地,定位于将传统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建成集生产、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肉牛养殖基地,打造“草地饲料供给——肉牛养殖——牛粪发酵处理——草地、果树及食用菌种植”的有机生态循环产业链。

产业兴,则百姓富。如今,岗度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由2014年的1998户8151人减少为881户3175人,贫困发生率由33.4%降至13.05%。在决胜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74.24平方千米的国土线上,“三线七坝四场”的大产业结构格局逐渐清晰。

“户均有千枚鸡蛋、百羽家禽、十亩茶烟果药、一头大牲畜。”岗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龙青俊说,由大到小,实施“千百十一”工程,让扶贫产业向纵深推进,最终实现山上有茶、林下有药、土中有果、田里有菜、圈中有畜禽,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作者:吴发富、王孝清、汪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