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没有立太子和立嫡以立长的传统?

小鉡


由于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它在建立之初,面对了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汉化程度不深,对汉族政治制度不熟悉。

满族人认为他们和蒙古族是近亲,实际上他们的风俗习惯也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蒙古大汗的产生往往需要通过忽里台大会的选举。努尔哈赤对死后继承人的问题,在生前是有交代的,那就是由八旗贝勒选举产生。皇太极继位为大汗后,四大贝勒皆南面而座,同受朝拜,共处国事,俨然成为了后金政权的四位大汗。皇太极和诸大贝勒一起“按月分直”,轮流执政,有重大事务时,四大贝勒需要一起商议后再行处理。可见,皇太极虽然继承了汗位,名义上是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原则之下,他与其他各大贝勒的势力差距并不大,特别是与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同受朝拜,实际上是与三大贝勒共同执政。而且,八旗之间互不统属,明争暗斗,皇太极虽居汗位,也很难居上调停,虽有大汗的虚名,其实和正黄旗贝勒没有区别

后来由于皇太极暴死,死前对继承人没有安排,顺治也是经过权力斗争推举产生

康熙是通过遗诏即位,在《清史稿》,本纪第五中说的很清楚

鉴于这个时期的大清王朝,继承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康熙皇帝。决定效仿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册立太子,即二阿哥胤礽 ,后来这位太子,两次被废,九子夺嫡,康熙决定不再立太子

雍正是通过遗诏即位的,这份遗诏满文本和汉文的,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有鉴于清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多种权力争斗,对国家和皇族内部都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于是雍正皇帝自创了秘密立储制度,将写有传位诏书的小匣子在众多满汉大臣的亲见下,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后来又防止出巡之时的意外,又准备了一个写有一张一样的传位遗诏的小匣子,带在身边。

乾隆皇帝是通过秘密立储即位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想仿照汉族。立嫡立长的制度来册立太子,但是非常可惜,先后两位通过秘密立储册立的太子都夭折了,虽然后来还有嫡子永璂,但是他的母亲被废后,只有嫡子之名,没有嫡子之实,再加上本人也不出众,所以乾隆也根本没有考虑他

这种秘密立储的制度虽然非常优秀,但是后来的大清皇帝,都出现了生育问题。只有乾隆,道光,咸丰是通过秘密立储即位的,同治(咸丰只有这一个儿子),光绪都没有孩子,秘密立储制度,也就用不上了。


大毒苹果


清朝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于皇位的接替经历了汉化过程,由最开始的汗位推选制,到全盘接受了嫡长子继承制,再到后来秘密建储制度。

第一次汗位推选制,让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完成了从部落酋长,向封建帝王的转换,加强了集权统治。

第二次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康熙使用,但是这次嫡长子继承制却出奇的乱,出现了对太子的两立两废,还导致了后来九子夺嫡的兄弟相残的祸事。

所以,九子夺嫡的胜利者:雍正皇帝,虽然胜出,却心有余悸,再也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出现自己后世儿孙身上。

于是从雍正开始,皇帝即位不再设立太子,而是将立皇帝的诏书放在正大光明的匾额之中,直到皇帝驾崩或者主动退位(乾隆)后,取出诏书,才知道皇位由谁继承。

这种秘密立储的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灭亡,期间的皇位交接基本平稳,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其实是经过至少二次变革,最终选择了秘密建储制度。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外来政权。在早期的是沿用满族(金)的汗位推选制。如皇太极、顺治、康熙都是从诸多皇子中推选出来。谁能胜出取决于背后的支持力量。八旗首领在皇位继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清朝入关后,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引进了汉人的政治制度。在皇位继承上也采取了立太子的方法。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皇帝就将孝诚皇后所生的年方2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然而,康熙在位时间太长,到了1708年,胤礽已经34岁,其他皇子也已经成人,皇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就十分激烈。导致赢礽两立两废。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引起了激烈的兄弟相残。因此,在赢礽第二次被废以后,清朝就再也没有设立太子,而是采取秘密建储制度。即皇帝将继承人的名字写成圣旨,用盒子盛着,放在正大光明篇后,待老皇帝去世后,取出盒子,公布皇位继承人。

其实,到清朝后期,子嗣少。咸丰皇帝只有同治一个儿子,而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儿子。秘密建储也名存实亡了。


东篱先生青衫客


这应该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挑选领头人的思路差异性所致。

汉人皇帝居大殿安稳坐龙椅,任何事都有文臣拿主意,武官打头阵。皇帝只是一尊神像,谁当都无所谓。为了简单明了,规定为嫡长子继承制。

少数民族大汗蹲帐篷骑马背,随季节、水草丰盈游牧,经常与突如其来的敌人厮杀。任何事都要领头人身体力行。挑选大汗继承人必须看能力和本事,与长幼无关。

满人是渔猎民族,带有草原民族习性,入主中原坐大殿后,挑选储君仍按草原王族习惯,没有实行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

顺治(福临)当皇帝是捡漏,当皇太极的几个兄弟争继承大位陷入僵持时,由皇族集体协商,为平衡矛盾确定(为此,多尔衮一直耿耿于怀)。

康熙当皇帝,是顺治死于天花病(出水痘子)。而儿子之中,康熙已出了水痘子。为避免重蹈顺治覆辙,由此选定。

康熙在赫舍里皇后咽气前的目光紧盯下,立了她生的婴儿胤仁为皇太子。以后由后悔了,秘密立储第四子胤禛。

清朝皇帝秘密立储也是汲取了明朝的教训。

嫡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欲立其它儿子做太子,被儒生坚决反对。被迫按“规矩”立了嫡长孙朱允文。他当然知道儿子们不服气,死前下诏书,要儿子们留在封地,不允许前来京城奔丧吊唁他(闹事)。但最终,朱永文仍没有逃过血光之灾。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战争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最具朱棣之风,还救过朱棣的命。可太子是大腹便便、瘸腿的大儿子朱高炽,不能骑马,走路要人扶。一点儿不对“武夫”父亲的脾气。可是,朱棣不能坏(立嫡长子)规矩。只好苦了朱高煦(后来因不服,他被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扣在缸里,活活烤死)。而朱高炽当了皇帝沉迷酒色,几十天就一命呜呼。朱棣若有知,一定会后悔。

清朝皇帝采用秘密立储后,确保了在世皇帝绝对权威,也避免了儿子们想残和朝廷党争,比立储嫡长子制有优越性。


谌人


清代号称对嫡长制不感冒,但是纵观清朝入关后的立嗣制度,仍旧尊崇嫡长。顺治长子早夭,次子福全身有残疾,康熙是老三。康熙自己立嫡子胤礽为太子,这也是有清唯一一次立太子。可惜太子不争气,最后被废。乾隆是雍正四子,雍正长子,次子早夭,三子被雍正处死。实际上乾隆就是长子。乾隆两次秘密立嫡子为储君,可惜两个嫡子都早夭了。道光是嘉庆的次子,是皇后喜塔拉氏所生。长子未及序齿早夭,道光实际兼有嫡子,长子双重身份。咸丰是道光第四子,但是之前三子都早夭。实际咸丰最长。同治虽不是咸丰嫡子,但是唯一的儿子。所以清朝虽然都说不以嫡长为制度,但实际上立储君都是在嫡长的范围里。道光皇帝更是清代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皇帝。


随便123840952


总得来说,清朝的皇权继承制度有两种方式。游牧政权时期,以推选为主。入关后建都政权,以皇权掌握握者以传位和遗诏选定为主。比如顺治选康熙,康熙定雍正……慈禧选光绪和宣统二帝等。均是这种皇权掌管者来任命。形成这种长达两百年的皇权继承制度,与清朝政权的家族宗长绝对化有关,明宋唐几个朝代的皇权其实受制于大臣和贵族势力,受儒家的君臣之道影响,皇权皇帝并非为所欲为(有点类似国会制衡总统)。而清朝几乎是满族贵族掌管天下,朝廷大员更像是打工的职业经理人,不属于政体的组成部分。所以没有其他群体制衡皇帝,就成了绝对的家长一言堂,无论是立嫡还是传位均为一人意志,而非一个国家政体权力交接制度。


文字背包客


悟空问答,寅哥解惑。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不同于以往的汉族,满族对汉族的嫡长子制度好像很不感冒!我们先看看清朝皇帝继位的原因:

1清朝的前身是建州女真,还是部落性质的政权,没有汉族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部落首领都是由最有能力和最有威望的上位!皇太极就是例子,如果换了代善或者莽古尔泰做大汗,清朝还有可能入关吗?

2皇太极对自己的能力极为自信,他看到了长子豪格性子急躁的弱点,所以直到暴亡也没有立豪格做继承人的打算。顺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冷继位的!

3康熙的继位得益于自身得过天花和孝庄太后的支持!雍正的继位则是康熙综合考虑国家需要所确定的接班人!乾隆则是雍正不多的儿子中最出色的!嘉庆得益于哥哥们的英年早逝,矮子里拔高个!道光到是以皇次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咸丰是得益于老师的小聪明以皇四子继承皇位的!同治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没得选!剩下的光绪,宣统都是慈禧挑的棋子而已!

清朝皇帝的继承没有太子的说法!但有几个确实是相对年长的继承,像乾隆,道光,清朝有嫡子的皇帝太少,康熙,乾隆都曾经立嫡子做太子,但他俩活的太长了,太子不是被熬死就是被熬疯!

清朝基本上遵循立长和立贤并举的策略!侧重立贤也是清朝能够统治中国268年的原因。清朝没有发生因为立储造成的流血事件,也是清朝成功的重要原因!

半小时耕耘换您三分钟品读!我是寅哥解惑,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的关注!




寅哥解惑


历朝历代皇位的争夺都是非常激烈,而且牵扯到的不仅是皇子,还有外戚、门阀等朝野上下,历朝也是历了立了废废了立。按照中国的传统是立嫡长子,但到清朝康熙皇帝最初也是嫡长子为太子的,后被废再无立太子。应该是由于多方势力不住撺掇,导致康熙洞察到了立太子后,造成各个势力必然蠢蠢欲动,于是就开始了秘密立储,立贤不立长的传统;另一方面是皇帝结婚较早,嫡长子比他爹小不了几岁,结果他爹比他儿命长,总不能学朱元璋传孙子,结果儿子们不愿意又把侄子给做掉了,所以前车之鉴让清朝不再立太子、立嫡长子了!


李红周看世界


准确的说清朝立太子,只是没有遵照汉族传统的立嫡立长,这个也很容易解释,因为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和汉族政权统治阶级所处环境大不相同。汉族政权一般都比较长期稳定,这种情况下,事关国本的皇位继承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皇位本身的争夺,立嫡立长可以确定一般秩序,避免有人觊觎。而游牧民族大都处境恶劣,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领导部众,所以更重视有才能的人。当然,游牧民族也没有什么太多长幼尊卑的道德约束。


一抹天青


没有太子?那废太子胤礽咋来的?只是后来康熙看透了立长立贤的优劣。正是这种立贤不立长的继承人制度导致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古代王朝的鼎峰。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再差的也没出现过明朝宋朝那种奇葩皇帝?就是立贤不立长。最起码传位的继承人是个受过教育,知道百姓挨饿会造反的正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