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梵净山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陈曦 点评

中国梵净山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武陵山脉的主峰,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森林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群落丰富,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是“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栖息地,梵净山冷杉、珙桐等6000多种动植物生长分布于此。巨大的山体垂直高差特征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丰富的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由铜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举办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梵净山摄影大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护国寺雪景 吴海 摄

点评: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当属梵净山最为壮观之古寺。作者使用无人机拍摄,虽然历尽沧桑的感觉少了些,但壮观之势一览无遗,特别是选择在雪后拍摄,反衬之下,寺庙更显辉煌。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仙人足迹 陈亦民 摄

点评:作者使用无人机垂直取景,在独特的视角下,山顶造型犹如双脚踩出的脚印,比作“仙人足迹”。云海遮挡了多数干扰视线的景物,将主体烘托出来,可见作者在拍摄时间的选择上也花费了心思。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夕照 张安健 摄

点评:照片取景于梵净山的蘑菇石,其形状上大下小,酷似蘑菇,已经在风霜雨雪中矗立10亿年以上,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十分出名。作者于冬季取景,霜雪覆盖的蘑菇石更显沧桑,又恰逢日落时分拍摄,冷暖色调的交融在云海的衬托下极富美感。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梵净山黔金丝猴(组照之一) 何雄周 摄

点评:黔金丝猴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存范围狭窄,数量稀少,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长焦镜头在不打扰野生动物自然生活状态的同时,抓取到了趣味瞬间。四只黔金丝猴状态各异,处于更高位置、身形较小的那只则成为视觉上的“主角”,专注的神情像个“囧”字,让人不禁莞尔。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珍稀植物鸽子花(组照之一) 罗登权 摄

点评:徒步于梵净山,会遇到植物界的“活化石”鸽子花。作者拍摄满树盛开的鸽子花,但画面过于杂乱,较难看出花朵的形状。取景时可考虑结合环境特点,突出刻画鸽子花的特色。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圣山精灵——橙翅噪鹛 周海珍 摄

点评:橙翅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和高原森林、灌丛中,在梵净山景区也能得见。从画面来看,作者可能觉得瞬间难得,拍摄相对着急了些,虽然橙翅噪鹛动作状态抓取精准,但画面左侧景物有些多余,建议适当剪裁。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瀑布 希德尔·克劳斯(Cedar Kraus) 摄

点评:黑白的色调让画面景物质感和层次更加丰富,俯拍的角度提供了观看“瀑布”的特有视角,云海依山流动的特殊动感,使得作者即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定格景物,也能让云雾有种倾泻而下的视觉感受。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鬼斧神工(组照之一)贾长江 摄

点评:这组照片选择左右两张图并置的方式呈现,有一定的构思想法。左侧画面深入刻画山体肌理,呈现质感;右侧画面则以宏观角度展现梵净山景区标志性景物及其周边环境特点,可见作者在拍摄前已做好计划,颇下功夫。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古村春水 肖文烈 摄

点评:作者以小光圈加慢速快门的手法,将水流“雾化”处理,流动感和线条感油然而生,也因此与岸上的景物形成虚实对比。为了使景物更紧凑,作者选择方画幅来表现,让画面体现出较好的层次和节奏。点睛之笔是岸边一簇红花,十分亮眼。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胜景仙居 刘建国 摄

点评:照片以绿色为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河道的出现分割了画面,同时起到了控制阅读节奏的作用。略显不足的是,照片曝光过度,画面上方云雾细节缺失,在拍摄时还需多注意控制曝光,或通过后期裁切。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太子远眺 杨永莉 摄

点评:山巅俯瞰梵净山,升腾的雾气覆盖群山,缥缈而幽静。作者降低画面饱和度,使照片呈现一种水墨画的效果。取景时,山谷为中线对称构图,让层层群山如一本展开的图书,暗喻一页页翻开梵净山的自然故事。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曲径通幽 刘良平 摄

点评:首先,作者所选的仰拍角度准确,使雨后落在山间小路上的缤纷花瓣率先进入观者眼中,美感尽显。其次,道路两侧的树木在仰拍角度下有一种向上蔓延的感觉,韵律感十足。此时若道路尽头有人影浮现,则能为照片锦上添花。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仁傩映像(组照之一) 薛春梅 摄

点评:傩作为传统的民俗表演活动,各地的表演方式各有区别,位于贵州铜仁的傩戏称为仁傩。作者利用略慢的快门速度,将傩戏的表演者虚化处理,呈现出动感状态。背景中位于墙面上的脸谱,与舞动的表演者形成虚实对照。

入展图赏|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梵净山

山里人家(组照之一) 何毅 摄

点评:作者较好地利用了空气透视的关系,雾中若隐若现的山林成为干净的背景,也使反差强烈的前景主体清晰立现。作者的仰拍角度也赋予了照片别样的含义,由于看不到地基,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视觉效果。

闲话大展

摄影之于世界遗产 ▣梅生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以世界自然遗产“地球生命史的证明”的身份和中亚热带山岳生态系统的完整保存,表明了梵净山的“突出与普遍价值”,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梵天净土”。

摄影人为梵净山积累了珍贵的影像文献、塑造了独特的审美形象,与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必要条件相应和,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评判原则,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最终也为梵净山申报世界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基本条件,如“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从美学或科学角度来解释和表现世界自然遗产,就需要特定的摄影语言,对传统意义上的纪实或艺术的功能性分类重新演绎和排序,“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审美之间建立协调的沟通渠道。意象与真相、主观与客观、感觉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自然生命大状态,和人类居于其中的感知与思考,用影像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是这次大展的作品征集与评选原则的探讨与尝试。虽然还有许多遗憾与不足,但是没有探索就没有前进,尽管困难重重,仍然迈出坚实的步伐。还有些因为旅游宣传目的而入选的摄影作品,是当前众多摄影活动的特定需求,摄影从艺术神坛走到实际工作中,也是当前的时代特色。

中国以53处世界遗产的拥有量居于世界第二位,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遗产大国。梵净山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足以证明其重要的价值。摄影对于梵净山价值的体现仍然有许多艰难的路程要走,例如对黔金丝猴的拍摄就充满了挑战,仅存700余只的种群数量和梵净山奇绝险峻的自然环境;梵净山以弥勒道场的佛教地位所对应的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对摄影人的智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梵净山巅有一块古老的石碑,镌刻着“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字样,愿梵净山摄影“替天地立言,为日月增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