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為進一步支持楊淩示範區發展,近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覆》國函〔2018〕133號(以下簡稱《批覆》),這次批覆是國家層面對楊淩示範區今後發展的重大規劃,也是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批覆》進一步明確了楊淩示範區的定位、建設目標及政策支持等,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好《批覆》精神,楊凌發佈今起開設“國務院《批覆》解讀”專欄,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批覆》中提到的農業科技創新、涉農改革創新試點、金融改革創新、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對外開放等五個方面進行專題解讀。

本期解讀嘉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 羅劍朝

本期解讀內容: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

陝西省省級教學團隊—農村金融教學團隊帶頭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羅劍朝簡介

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教育部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教育部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專家,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陝西省農村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陝西省省級教學團隊—農村金融教學團隊帶頭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曾多次赴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韓國、荷蘭、芬蘭、瑞典、丹麥、奧地利等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觀、訪問和進行學術交流。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頂級期刊《管理世界》2篇,其中SCI收錄1篇,SSCI收錄2篇,EI 收錄1篇,CSSCI源刊200餘篇,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農業經濟》、《金融與保險》、《財政》等轉載,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0餘部,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餘項。撰寫政策諮詢報告,多項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採納應用,成效顯著。

第四期

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批覆原文:“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支持楊淩示範區開展‘三農’領域試驗試點,探索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技術標準創新,組建面向旱區的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研究推廣服務機構,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探索農業科技扶貧新模式。”

解讀丨請您簡單談談對國務院這次下發《批覆》的理解?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在楊淩示範區步入第三個10年發展的新階段,國務院再次下發《批覆》,對於楊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楊淩示範區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批覆》全文儘管只有短短的1500字,但其中蘊含的內容卻十分豐富,政策含金量高。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實”。可以這樣說,《批覆》的第二部分“繼續加大對楊淩示範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篇讀下來感覺一句話基本就是一個政策,需要認真學習並結合實際加以落實。

解讀丨《批覆》第二部分“繼續加大對楊淩示範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中的第二條專門提及了“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楊凌作為我國最早設立的農業示範區,如何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改革創新?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作為我國最早設立的農業高新產業技術示範區,楊凌如何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涉農改革創新,我想談兩個方面。首先,我認為,楊凌要在現代種業發展方面開展積極改革創新。楊凌農作物育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科研及農作物育種水平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上世紀50年代的“碧螞1號”,60年代的“豐產3號”,70年代的“矮豐3號”,我國這3個里程碑式的小麥主栽品種更新換代全部來自楊凌。上世紀80年代,李振聲院士在楊凌培育出了“小偃”系列小麥良種,近年來王輝教授也培育出了“西農979”等一系列優質小麥新品種,如何利用現有的品種資源優勢和農作物育種優勢,在現代種業發展方面進行深入改革創新,推動形成種業集群和種業品牌,是楊淩示範區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次,我覺得楊凌應該在金融改革領域繼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解決“三農”問題,要靠金融強力支持與推動。金融不僅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同樣也是現代農業的核心。長期以來,涉農貸款週期長、擔保難、變現難、風險大,始終是制約金融機構發揮信貸支持的最大障礙,究其原因,既有農村抵(質)押擔保政策限制,又有抵(質)押物管理難、計量難、交易難以及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因素。近年來,楊淩示範區在農地使用權、大型農業機械設備設施、農業生物資產、農業知識產權和專利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方面作了大量改革探索,初步解決了農民貸款抵押難、資金籌措難、農村產權變現難等突出問題,得到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響應,試點效果良好。下一步,作為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示範區,楊淩示範區還應在農業生物資產抵押、農村普惠金融、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期權等領域,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破解農村金融“貸款難、貸款貴、貸款長”難題,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新的經驗和模式。

解讀丨《批覆》中提及“探索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能談談您對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的認識嗎?楊淩示範區在此方面能作哪些有益探索?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好的。現在國家提倡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綠色發展理念和技術手段、標準貫穿農業生產發展的方方面面。首先,我想先說說什麼是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綠色,我理解就是要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一套技術體系,說通俗點,就是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儘量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等工業投入品,利用自然力發展循環型農業,形成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綠色發展品種體系、生產體系、技術操作規範和技術標準體系。

用什麼來衡量農產品是不是綠色的呢?我覺得,楊淩示範區可以面向旱區和半乾旱區制定一個行業標準體系,而這個標準應當滿足高效、安全、低碳、循環和有機等要求,實現綠色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有章可循,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解讀丨《批覆》中提及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其中的“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是一種什麼機制?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公益性,強調的是非盈利和社會效益;而經營性就是以盈利為目的。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大部分農技推廣都是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質。《批覆》中提及讓楊凌積極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我理解就是以後在搞農技推廣的時候,不僅僅要靠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也要將市場這隻“看得見的手”納入其中,發揮“兩隻手”的協同效應,推動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進入農技推廣領域,建構形成分工合作、高效協同、有機銜接的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說白了,就是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形式開展增值服務併合理取酬,正向激勵,從而不斷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創新。

解讀丨《批覆》中提及要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探索農業科技扶貧新模式。圍繞“探索農業科技扶貧新模式”這項工作,您認為楊淩示範區有哪些基礎和優勢?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我認為,楊凌要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探索農業科技扶貧新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農科教資源優勢。可以說,楊凌是西北地區農科教資源最為密集的地方之一。駐區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我國高校專業培養上按學科門類共分為13個門類,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有12個學科門類,除了軍事學沒有以外,學校包括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的所有門類,這為楊凌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展農業科技扶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人才與學科支撐。

另外,據我所知,近年來楊淩示範區依託駐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道路,通過在貧困地區建立試驗示範站、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等多種舉措,幫助貧困地區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扶志扶智,運用科技手段、科技成果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頗具楊凌特色的科技扶貧新道路,需要繼續行穩致遠,發揚光大。


記者:翁瑞 劉中權

國務院《批覆》解讀之四:做好涉農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