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迁徙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括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史称 “下南洋”。

下南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迁徙

下南洋,最早可迫溯到2000 多年前的汉代。据史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中原大乱,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汉属交州刺史部的交趾( 今越南河内) 避难。后来的乱世中,先后又有大批中原汉民远离故土,移居现今的东南亚地区。但受航海条件束缚,移民尚未形成规模。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朝后期,黄巢率农民起义军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华人徙居东南亚各地形成潮流大致始于唐代中叶,伴随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日渐发达,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移居东南亚地区进行开发、经营的华人迅速增加,清人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描述其况: “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至明后期,中国外迁人口广泛分布于南洋群岛。仅吕宋(今菲律宾) 一地,来自闽粤的商贩已多达数万。明代流传谚语: “若要富,须往猫里务。”猫里务是吕宋附近一小岛,已然成为当时中国人海外淘金的好去处。

中国人的南洋路,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较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 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

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1659年,跟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 今秦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多人、战船50 多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 “明乡”。

值得一提的是,至清康熙年间,赴吕宋、爪哇等南洋海岛从事贸易的人有如蜂攒蚁聚,清政府为防止国内粮、船外流,海盗及外人纠结为乱而危及社会秩序等情况发生,对与南洋贸易一概禁止。南洋移民在这一时期明显减少。在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南洋海禁”时期。

下南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迁徙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历史发生重要转折,同时也掀起了中国人口大规模移民南洋的浪潮。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 “卖猪仔”。

此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自色拉者( 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这样的政策对于在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华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据相关人口调查资料统计,这一时期赴东南亚的仅契约华工多达230 余万人。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下南洋”,是: 中国人海外移民的最高潮。国内的战乱,加速了中国人到南洋的步伐。16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49 年,移民人数飙升,仅1922 年至1939 年间,从厦门等港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 万人。

民国成立后,兵连祸结,动荡不断,自清末形成的 “下南洋” 人潮在规模上年甚一年,持续增加。在这一时期,“契约华工”迁移浪潮渐趋式微,自由移民逐渐兴起,主动迁移增加,被动迁移减少。

另外,由于之前大规模的人口外迁,使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不断发展,因亲属或乡亲等关系而引起随眷及投亲靠友的迁移亦成潮流。再加之东南亚地区劳动力需求依然旺盛,因此,华人迁移南洋地区的浪潮仍在持续。

据20 世纪40 年代末至50年代末资料统计,中国人口迁人最多的东南亚国家为泰国、马来亚联邦、印度尼西亚三国。以泰国为例,1918年至1945年间,迁入华人约有180 万人。

“下南洋” 的中国人原本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在异地他乡忍受孤寂与凌苦,依靠经年勤俭力作,积蓄不菲,发家致富以至成为富商者不在少数,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异国生活。

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 秦国)王室就曾表示: “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也打下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下南洋” 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奋努力 ,改变了所在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端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是盛,“皆华侨所造就”,“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

下南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迁徙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是华裔,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秦国前总理他信是华裔。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是华裔。在马东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下南洋”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3 次人口迁徙之一。与“闯关东”、“走西口 ”相比,“下南洋”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一次跨国大迁徙,其路途危险程度和谋生的难度,远非国内迂徙可比。

与闯关东、走西口相比,“下南洋”更为壮观,更具跨国跨洋色彩,范围更大,经历时间更长,历史影响更深远。

中国人是依恋故土的。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需要极大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