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修車人:一個靠扳手一個玩電腦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王亮在檢查機車主控電腦。

59歲的關捷和39歲的王亮是哈鐵機務段的兩代火車維修技師,他倆的交集在於“朱德號”。在鐵路上已運行了70餘年的“朱德號”,改革開放以來經歷3次換型: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和諧3D型電力機車。關捷和王亮雖同為維修技師,工作方式卻大不相同。兩代技師的工作是科技改變生活的過程,也是40年來鐵路交通愈加便捷和安全的見證。

那時身上都是煤渣,下班必須洗澡

1980年,關捷來到中國鐵路哈爾濱集團有限公司機務段檢修車間,當上一名電焊學徒工。

關捷這樣描述那時檢修車間的工作環境:“我剛來機務段時,檢修的都是蒸汽機車。那時檢修工作又髒又累,機車開進車庫後,整個車庫都充滿蒸汽,人和人迎面走來彼此都看不見,經常是兩個人撞上了才知道對面有個人。新來的學徒工,由於對車庫內環境不熟悉,掉進車庫地溝裡的大有人在。每天下班後,一定要先去浴室洗個澡,否則躺在床上都會被身上沾的煤渣硌到。所以,單位浴室都是24小時開放,每個下班工人都洗完澡再回家。”

哈爾濱鐵路局有一臺特殊的機車“朱德號”,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獲得命名。1978年,“朱德號”由原來的解放型蒸汽牽引機車改為國產前進型蒸汽牽引機車。雖然機車檢修工作又累又辛苦,但大家都為能參與檢修“朱德號”而感到光榮和自豪。有的老師傅為了能參加對“朱德號”的檢修,甚至不惜將自己的白班換成夜班。

“定期檢修可以說是檢修車間最髒最累的活兒,需要爬到蒸汽機車鍋爐內,將裡面60多根直徑20釐米、長度四五米的過熱管拉出來逐一檢查,發現裂縫則需要立即更換。因為火車在運行時,鍋爐內每平方釐米要承受16公斤壓力,任何細小的裂縫都可能導致鍋爐損壞,影響列車運行。”關捷說,“如果是普通牽引機車回來‘定檢’,爬到鍋爐里拉過熱管這種活兒都是我們這樣的學徒工來幹。但要是‘朱德號’回來‘定檢’,老師傅們就會親自爬到鍋爐裡,對每根過熱管仔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處細微的裂縫痕跡。”

檢修完成後,老師傅們都不會立即下班回家,而是與大家坐在一起談檢修感受,“這個螺栓擰緊後需要向回再松一扣半”“那個閥門有些鬆動,下回檢修時要注意一下”……正是通過這種交流,老師傅將自己的維修技藝傳授給學徒們。

“那個時代,沒有現代化的檢修工具,常常是老師傅憑藉一把扳手‘打天下’,對機車的故障判斷也完全靠的是經驗和眼力。想要擁有老師傅一樣的經驗,沒有七八年的工作積累是辦不到的。”關捷說。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第一次換型後的蒸汽機車“朱德號”。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和諧3D電力機車“朱德號”。

如今零件終身免維護,到使用期限就更換

隨著1991年更換為內燃機車,2002年再更換為電力機車,“朱德號”的檢修工作漸漸落在2000年來到哈爾濱機務段檢修車間的王亮身上。王亮說,蒸汽時代的“朱德號”檢修靠的是經驗和眼力,內燃時代的“朱德號”檢修靠的是儀表和經驗,電力時代的“朱德號”檢修則完全靠電腦和專業工具。

維修過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兩代“朱德號”的王亮說,內燃時代對機車故障的檢修不再完全憑藉肉眼觀察,而是由各種儀表全程顯示機車運行狀態。機車運行一旦出現異常,儀表上的數據就會顯示出來,維修技師會根據故障數據對機車進行維修。但這時維修技師的維修經驗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簡單的對螺栓扭矩的掌握,新手就很難準確控制。

進入電力時代後,維修方法和以前大不一樣。對機車故障的檢查幾乎全部依靠電腦完成,將機車診斷系統連接到機車主控電腦上,機車各部分運行狀態就會顯示出來,一目瞭然。機車哪個部分有故障、哪個部分要維修,診斷系統都會提示。

機車維修也全部依靠專用工具,比如對螺栓的扭矩控制,以前要靠技師的經驗判斷,現在依靠專用扭矩扳手,將需要達到的力矩在扳手上定好,然後將螺栓擰上就行,力矩控制不再依靠人力掌握,而由專業工具決定。

“新型的電力機車,很多部件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維修。它們採用模塊式、免維護部件,這些部件都可以達到60萬公里以上免維護。也就是說,這些配件達到使用壽命,就會直接拆下來更換新的,不再像以前那樣將部件拆下來維修後再裝回去,這樣會大大提高機車運行安全性。”王亮說,“維修技師的工作也由檢修變為檢查,平時定期為機車做好檢測與保養,確保機車各部分部件運轉正常,發現問題部件及時更換。原來檢修一臺蒸汽機車需要近40名工人一整天時間,現在20名技師幾個小時就能完成,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記者從哈爾濱機務段瞭解到,“朱德號”機車自命名以來,先後經歷了24位機車長、223名乘務員,安全行駛9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00多圈。

當年測軌距,尺子是木工做的

如今被稱為超級火車頭的“朱德號”,每天行駛在哈爾濱至北京的鐵軌上。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在“朱德號”行駛的兩條鐵軌之間,也一樣蘊藏著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軌距尺是用來測量兩條鐵軌間距離偏差的,軌距尺是否標準直接影響列車運行安全。“軌距最大允許誤差,相當於人的頭髮絲那麼細。”哈爾濱工務段的工作人員說,誤差是否被檢測出來,要依靠軌距尺的精確程度。

“工務段剛成立時,根本沒有專業檢測工具,尺子都是找木工做的,全憑經驗,而且木尺受環境影響很大。為了克服木尺自身誤差,後來又出現鋁合金、碳素鋼的機械式軌距尺,再後來又有了玻璃鋼、碳纖維的液晶數顯智能軌距尺。”哈爾濱局一名工作人員說,現在的電子智能化軌距尺擁有全球定位等多項功能,精度很高。

這樣一把超級軌距尺,在使用之前仍要在檢驗室裡經過讀數顯微鏡、兆歐表、深度卡尺、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等配套的專業計量器具進行13項精確檢測。

從蒸汽機車到和諧3D電力火車頭,從木質軌距尺到液晶數顯智能超級尺,40年間,火車這種被大家熟知的交通工具發生著劇烈變化。科技改變生活,同樣改變著人們的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