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要推行重文轻武战略?

历史的荒野


话说这事还要从最初的根源讲起,在威武的大唐时期,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最巅峰的时期。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简单给大家剖析一下,什么叫做均田制,所谓的均田制就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土地可以掌握在政府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

但是随着大量统治阶级腐化、地主阶级的巧取豪夺,社会稳定带来的人口激增,人均寿命增长等因素,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政府最终无地可授,而大量的贵族庄园、地主农庄、寺庙囤积了大量的土地,唐中期均田制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那么什么是府兵制,简单概括就是士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内容,就是描述的府兵制的征兵情形。

府兵制可以说是基于均田制而存在的,因为就像土地国有对应义务兵役制度,所有人及资源都是为国家而服务,随着均田制的消失,自北魏时期开始伴随着均田制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便也无法维系。可是国家还是有打仗的需求,有对外战争的需求,唐玄宗又是一个热衷于开疆扩土的帝王,没有了原有的兵制,如何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呢?募兵制便应运而生,原本募兵制度就是国家出钱雇佣职业军人,但是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便吃不消了。于是唐玄宗便大量扩充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让地方的财政养地方的兵马,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这些节度使在地方上的权利非常大,而且大多数和之前的土地兼并行为有勾连。

所以本质上来讲,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从国家的资源养国家的兵到私人的资源养私人的兵,这些节度使在盛世或许会感恩权力的来源中央政府,在乱世便拥兵自重,叛变自立。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军队开疆扩土,四方小邦纷纷来朝,中国迎来了空前的盛世局面,可是月满则亏,有一位叫安禄山的将领发动了叛乱,一下子搅乱了国内的政局,政府军军力有限,难以平叛,号召天下藩镇策应。各地藩镇无论是站在中央政府一边的还是站在“安史”一边的,都接着这个机会招兵买马,发展实力,最终安史之乱平定后,形成了几个大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总体来说还是服从于中央政府。

而唐末的黄巢起义将这种平衡彻底打破,中央政府依然无力对抗起义军,而各藩镇纷纷打着消灭起义军的旗号壮大势力,其中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以河南为中心,东讨西杀,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1年(唐昭宗天复元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904年(天祐元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907年(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后梁后来被原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所灭,建立了后唐。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动兵变,借辽兵灭亡了后唐,建立后晋。后晋被辽国所灭,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建立后汉。后汉的邺都留守郭威后来被迫反叛,建立了后周。同时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割据称帝,史称北汉(河东节度使这个岗真的是出人才,究其原因择时另叙)。这五个小中原政权统称为五代。而北汉连同南方其他九个也是前唐各地节度使独立建立的小国,被统一称作十国。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将领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并且在随后多年攻伐后除北汉外其余九国均被赵匡胤消灭。“统一”中国后的赵匡胤,对五代十国的乱象刻骨铭心,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便对地方及个人拥兵自重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彻底根除这一弊端,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便亲自导演一个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言情石守信等有拥立之功的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但是啊,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显德年间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罢去禁军职务,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自此之后凡是战将立功均人人自危,原来一些作风优良的将领担心被猜忌,纷纷作恶,并且自太祖始,各朝武将均不敢造次,文臣得宠,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

紧跟着杯酒释兵权而来的便是宋朝军事体制的改革,首先建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使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其次,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叫禁军,一半戍守各地叫厢军,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禁军的战斗力强,厢军的战斗力弱,也不需要担心地方叛乱。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第四,立而不设制度。将殿前司的首二帅和侍卫司的首三帅不再除授,以致侍卫司只余下马军和步军的统帅,而没有了原来统合两军的马步军统帅,即是将侍卫司分裂为二。这种在制度上将最高的五个职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军统帅的职权,使军权服膺于王权。

整顿完中央后,赵匡胤还对地方下手,力求彻底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问题,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的支郡不再有节度使管辖,而是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而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经过这一帆折腾,赵匡胤的终极目标终于达成,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禁军战斗力最强,地方无有可以与中央抗衡之势力,再也不用担心反叛,再也不用怕有人来抢夺皇位了,被迫害妄想症的宋太祖终于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惜他的皇位还没有坐热乎,公元976年的“烛影斧声”后宋太宗便继了位。充分吸取前朝之鉴的赵匡胤矫枉过正的行为,虽然避免了国家内部的战乱,但是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存在,正所谓天下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这个弊端终于在1127年彻底的显现出来了。


伦语说历史


赵匡胤开始投入郭威帐下,郭威称帝后,赵匡胤开始正式步入仕途,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柴荣对赵匡胤非常器重,因此赵匡胤得以被重用,立功无数,柴荣病重时,封赵匡胤也是殿前都检点,掌管禁军。

柴荣驾崩后,年幼的周恭帝继位,赵匡胤后来带兵抵抗敌军,大军到陈桥驿时,兵士发生哗变,对赵匡胤进行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周恭帝被迫让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建立大宋,登基为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多方割据势力,之后宋太祖重文抑武,施行以文治国的策略,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动乱时代,天下逐渐安定下来。

那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推行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策略呢?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间是古代历史上几个最动乱的时代之一,那时候社会动荡严重,朝代更替频繁,往往是一个王朝刚建立不久,就被手握重兵的将军改朝换代,建立了新的王朝,而没多久新的王朝同样又被篡位。同时五代十国割据势力林立。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想根本解决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想结束五代十国的黑暗情况。而赵匡胤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武将手握重兵,而皇权衰败,赵匡胤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武人掌权,将军一旦手握重兵,就会拥兵自重,若在有朝廷的猜疑,就会出现混乱,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要推行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策略。

而要以文治国、重文轻武,就要收回将军们手里的兵权,只有皇帝自己有了兵权被推行以文治国的策略。

而赵匡胤又不想屠杀功臣,所以就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威逼利诱,最终跟他一起打天下、手握重兵的将军纷纷上表交出兵权。


赵匡胤军权掌握在手中后,通过完善科举,进行一系列的尊孔活动,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因为赵匡胤的以文治国策论,让宋朝的文化空前盛大,宋朝也被称为文人的乐园,出现了很多的名儒、名臣、名相。不过因为赵匡胤的重文轻武策略,也让宋朝整体的军事能力不是太高,所以北宋出现了契丹、女真、西夏等一些势力。因此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的策略是有利也有弊的。


中孚鉴


宋朝“重文轻武”,兵权由皇帝亲自掌握,军队由文人控制,而武将则频繁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其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打压武将,防止军人叛乱。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密切关系,其“杯酒释兵权”更是个典型的代表。

宋太祖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抓在自己一人手里。他在集中权力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文化统治的重要性,于是,他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放宽了科考范围,规定只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应举;殿试也取消了淘汰制度,只要参加过殿试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人人都有官做。

宋太祖靠武力开国,朝中重武轻文的风气自然浓厚。为了扭转这种风气,他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聘请博学多才的名儒来劝导教化。随着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的重文风气也逐渐形成。太祖重文,但也不完全轻武,他对文臣武将,量才任用,这样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不仅很稳固,而且非常广泛。





历史有妖气


这个说法欠妥。宋太祖实行的是强干弱枝。而不是重文轻武!

五代十国太乱了。军事政变,家常便饭。中央软弱。下克上随处可见!

无论贵贱,天下深以为苦。

这个时候,宋太祖加强中央的实力。彻底控制地方。这是正确的。

宋太祖作为武将出身还是非常注意武力的。不轻武!

至于后来的宋朝的重文轻武,文贵武贱。那时宋太祖早化成一堆枯骨。

司机已经不在车上。方向盘换了人掌握没有及时修正,实在不是宋太祖的本意。


庄楚狂


没办法,五代流毒太深,赵匡胤自己都是陈桥兵变上位的,为了防范于未然,对将领削兵权弱职权,选拔精锐淘汰老弱组成禁军与厢军,为了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实行三年一易政策,让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赵匡胤生前三次北伐,企图解决北汉傀儡军问题,意在收复北方失地,可惜死在征途上,由弟弟赵光义完成解决北汉问题,然后宋就不举了


熙熙宝宝123


重文轻武主要是宋太宗开始的,宋太祖在位战争多,不可能重文轻武,读史书会发现宋太祖并不重文轻武


一代天骄光武大帝


一个是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另一个是自己本身得国不正,他自己就是武将靠皇袍加身而攫取政权。因此他非常忌惮这些位高权重的武将,怕他们有一天如法炮制,所以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这也为宋朝经常挨打灭亡埋下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