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文冲村,位于广州黄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冲陆氏始祖泰泉公原来居住在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后陆氏举家南迁到从化钱岗(现时的钱岗村广裕祠,正是南宋宰相陆秀夫家族的宗祠,在2003年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现在村里以陆姓人为主体,人丁兴旺,生活怡然自得。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探索起源

据村民介绍,800多年前,南宋宰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逃到广东崖门,宁死不降,纵身一跳化作王朝最后一道身影。陆氏一族为避兵乱亦迁至岭南,数百载沧桑,陆秀夫后人已繁衍生息成珠三角乡间一大氏族。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村名由来

传说,文冲村位于乌涌边上,清末之前村名都一直称为“乌涌”。据村中老人介绍,清末时,乌涌近珠江口一带盗贼猖狂。有人向官府举报盗贼,官府接报后准备派兵消灭。可因为举报人说得不清楚,居然误将盗贼说成是乌涌村的村民。乌涌村民闻知这情况后,担心官府会因此破坏村庄,急中生智,针对官兵不熟悉村庄位置的情况,连夜将村口石碑上的“乌涌”换成了“文冲”。此后村子就一直沿用“文冲”这个名字。

珠江支流文冲涌环绕村侧,水边柳树拂岸,绿树成阴,村中仍然保留着4个较大面积的池塘,即使在周边高楼大厦的包围中,文冲村仍然留存着昔日岭南水乡的影子。

防御、连接

为了防盗、防暴乱,往往设有门楼守护一方净土,在文冲的大街东西两头就有古门楼各一座,称“大更楼”,可为门楼典范之一。

东门楼目前保存尚好,位于东坊大街,坐西南向东北,门面阔5.6米。门额有“文冲”两字的石匾,为乾隆甲寅年(1794)所刻,门楼是东约合建的。内墙上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的《东约重修街碑志》石刻。青砖花岗岩石脚,地面铺设48块砂岩石,梁柱结构为典型清朝风格。

大更楼是文冲东西约民众“红白”事必经之楼门,而在清朝期间更夫在此打更鼓,龙舟节时村民在此敲铜锣。门楼前后门设计很花功夫,前门顶横着一块7个孔的旧木,而后门地面也有栏栅状大石。前后栏栅可以分别竖放和横放,能将进犯者挡在门外。曾有外村民闹事,村中派人守住此1.7米左右的出入口,上栅关闸,保得了一方安宁。如今门楼已是东西往来的连接点,车水马龙地在窄门中穿梭。

宗祠历史的记忆

保留的12间陆氏宗祠,多是锅耳式青砖石脚的古屋,其中陆氏大宗祠是文冲最大的祠堂,也是陆氏的总宗祠。文冲陆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几年前,大宗祠筹资78万元重修,使其保存完好,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岗石铺成的路面,大门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许多花鸟、神仙、狮子等彩绘。宗祠内是落落的大厅,屋梁下依然是连续的水墨绘画,相当精细。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陆氏大宗祠现已成了老年人聚集活动的场所,“私伙局”的锦旗挂满了一墙壁,年轻的后人也在此结婚摆酒,它还是每年赛龙舟的集合地。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民居小巷狭窄且纵横交错,外来人进去难辨方向。民居以木板门、青砖建筑为主,许多门额的雕刻十分精细考究。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鹩哥楼

鹩哥楼--文冲村最高的建筑,也是村里仅存的“瞭望台”,在古建筑群内被誉为建村之典范。鹩哥楼位于刘背塘前面,占地200.2平方米,长18.2米,高19.2米,宽11米,楼左侧的空地原为刘氏祠堂旧址,现在成了村里惟一的篮球场。

相传鹩哥楼原是刘姓人所有,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遭雷火焚坏,到清代时仅仅有10米左右高,成了空楼一座,常有鹩哥(八哥)聚居飞翔,蔚为壮观因此得名,直至1929年由东社出钱重修才成现貌,鹩哥群居的景观却不复出现。

据介绍说由于这里是村中心的最高点,在日军侵华期间,碉楼上就敲起锣警告全村,让村民赶紧疏散,到上世纪60年代召集全村开会也在此广播通知。

这一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很快就会迎来轰鸣的机器,大兴土木,动工改造的日子不远了。根据规划方案,村里的所有祠堂和私塾都保留下来并进行修缮,未来将形成掩映在现代高楼中的古建筑群。

「一村一史」·文冲村-“蜕变”前的八百多年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