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我们都知道在孟子的著作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成了农村俗语,但是也都认为无后是指没有留下儿孙后代。但孟子要说的却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所指的“无后”其实是做儿女的没有尽到自己应有的本分和责任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呢?少有人知。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不过我们现在对它的理解跟它本来的意思却有所不同。那么,它是如何被改成了现在的含义呢?

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位叫赵崎的文人。在他写的书中,有这么一大段话“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在他的认知里面一个人要是有三种表现中的一种,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不孝的人。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这第一句“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对父母及其余长辈毫无理由底线地讨好奉承,明知道知道他们犯了错误,做的事情不合乎情理,也不能将其指出来加以说明。而这个思想是从孔圣人的《孝经》出来的,圣人将这种愚孝认定为孝道。

不过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成熟,儒家学士们也认识到了子女对父母保持绝对的服从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盲目不讲理的支持与追随往往会为一家人找来祸灾。所以他们又提出了不辨是非地信奉父母,使他们愚昧不自知就是不孝顺的行径。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而第二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本来是指本来家中本来就是贫困人家,父母又渐渐长了年岁,为人子女的却依旧不想着充实自己,不懂去谋得一官半职换来供养父母的俸禄,也是不孝顺的行为。

不过在现如今的社会上,并非只有当官掌权才有养活家人的能力,任何职业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存的资源。在这个没有职业歧视的时代,假如还是无所事事,不靠劳动换来生活的改善,赚取父母晚年的安逸,那也不是孝顺的行径。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最后一句则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句话是指没有娶得美娇娘或者没有诞下男孩,让祖先没有人来供奉是最后一种对父母不孝顺的行径。在古代认定一个家族昌盛的标志之一往往是人丁是否兴旺,尤其是要有比女子重要得多的男孩。这最后一条很显然是赵崎本人的观点,在他眼里不孝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断绝了子嗣,使家业无人能继承。

农村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少有人知

古时候数词一般都是虚指,没有确指具体是多少,也就是说,“不孝有三”实际上是指不孝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是经过汉代儒生这么一折腾,就有了具体的解释,这就成了我们相传至今的这句话的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