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折十二年!“天字一號”的中石油大南海煉化一體化項目即將復建

近日,揭陽市政府網站發佈消息稱,歷經12年波折的中石油廣東2000萬噸/年石化項目

,正處於即將全面復建的關鍵時期。在上述消息中,揭陽市委書記李水華、市長葉牛平將這一項目史無前例地形容為揭陽市的“天字一號項目”和“希望工程”,表示將“全力以赴推動項目年底前全面復建、早日建成投產。”


波折十二年!“天字一號”的中石油大南海煉化一體化項目即將復建


據記者查閱,“天字一號項目”、“希望工程”的形容不僅在揭陽市尚屬首次,整個廣東省甚至全國範圍內也實屬罕見。該項目在經歷超過十二年的風風雨雨後,又站在了新的“風口浪尖”。

十二年風雨

揭陽的廣東石化項目,已經經歷了超過十二年的風風雨雨。

這一項目起源於中石油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合作,依據雙方2006年簽署的協議,將會在中國珠海建設一家煉油廠,以承接在委內瑞拉開採的重油。

2007年,上述石油煉化項目因珠海環境容量不足等問題面臨擱淺。依據一位內部人士的敘述,當時揭陽市找到了中石油,希望將該項目承接落戶揭陽。

波折十二年!“天字一號”的中石油大南海煉化一體化項目即將復建

在選址確定後,中委雙方就簽訂了《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依據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位於揭陽的煉廠,出資比例為60:40。

2009年,中石油分別與廣東省政府、揭陽市政府簽署協議,總規劃建設年煉油能力5000萬噸的世界級煉油廠;首期投資550億元,年煉油能力2000萬噸。當年,成立中石油廣東石化分公司。

之後三年,該項目獲得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部等全部相關部門的批准,並得到了開工建設的“路條”,2012年4月27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但不久後,因合作方委內瑞拉的政局變化以及市場環境變遷,項目擱置

超過所有人預料,這一擱置就是五年多,廣東石化公司成立後的總經理魏強,在這個項目上整整待了十年,因接近退休年齡於今年退居二線。

直到2017年7月,中石油集團公司召開煉化業務轉型升級研討會,明確了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作為南方重油加工基地的地位。確定項目的總體定位是,一期按年生產能力為2000萬噸煉油+260萬噸芳烴+120萬噸乙烯建設,中長期按年生產能力為4000萬噸煉油+400萬噸芳烴+240萬噸乙烯建設。

這才算是正式宣佈廣東石化“重啟”,之後,有關該項目的全面復建開始逐步走上正軌,陸續獲得了當地及廣東省政府的批准。

今年,在前總經理魏強離開之後,中石油將獨山子石化總經理陳俊豪調任至廣東石化擔任黨委書記、總經理。獨山子石化在中石油內部有“明星煉廠”之稱,這一調任也被外界解讀為,中石油下定決心推動廣東石化建設的信號。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廣東石化肩負的任務,在經歷十二年風雨後,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規劃變遷

2018年10月31日,廣東省發改委正式下達了《關於中委廣東石化2000萬噸/年重油加工工程項目核准變更的批覆》,標誌著這一項目在新的任務上正式啟程。

依據《批覆》,項目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和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按照60:40的比例合資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2000萬噸/年重油加工工程及配套原油碼頭和產品碼頭設施,項目總投資調整為654.3億元(超變更前近70億元)。

其中,工程項目按65%的資本金比例,資本金以外所需資金由銀行貸款解決。這也就意味著,該項目需要融資近230億元。

變更後,項目以1000萬噸/年委內瑞拉Merey16原油、1000萬噸/年中東重油為原料,煉油區塊主要生產優質、低成本的乙烯原料,同時生產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清潔燃料及對二甲苯、甲苯等部分芳烴產品,化工區塊生產高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等化工產品。

目前,該項目列入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環評、穩評、公眾評價都已完成;項目變更已於10月31日獲廣東省發改委核准;項目環評申請報告書已報生態環境部。

但是如今,面對虎狼環伺的廣東化工市場,未來的效益方面,也是中石油必須要從現在就開始思考的問題。

化工聚集廣東

今年以來,無論是外資化工巨頭,還是中國央企“三桶油”,都紛紛加碼廣東化工產能,未來五年間,廣東將迎來一波化工建設高潮。

外資方面,埃克森美孚宣佈投資百億美元,於惠州建設煉化一體化基地;殼牌宣佈,將投資數十億美元與海油合作建設煉化一體化基地;巴斯夫則宣佈,將投資百億美元在湛江建設其全球重要的化工基地。

央企方面,中海油在今年惠州二期項目投產之後,正在研究三期項目的前景,有望和殼牌進行合作打造惠州基地;中石化方面,中科煉化、茂名石化等已經建成,廣東成為中國國資外資化工廠建設最為密集的省份。

其中,於今年宣佈的殼牌、埃克森美孚和巴斯夫的項目,皆有望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投產,按照廣東石化的建設進度,2021年建成,2022年投產,在試運行結束後的2023年,極有可能面對一個競爭激烈的廣東化工市場。

“市場的飽和程度,決定了煉廠的效益,按照目前的節奏來說,未來飽和度增加,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各家的效益有可能進一步下降。”李莉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做出如此大規模的投資決定,需要非常充分考慮未來的市場機會。”

一個可能的方向,是面對2020年的國際船用柴油改革,因重質油煉廠,產出柴油的成本和質量要高於中質和輕質,瞄準國際船用改革後的柴油市場,這一方向或許能夠帶給廣東石化更多的市場可能性。

不過,重質煉廠對於柴油市場需求的敏感性,要高於其他中質和輕質煉廠,廣東石化是否能真正擔得起“希望工程”和“天字一號項目”的稱號,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中石油和揭陽政府方面看上去信心滿滿,但面對虎狼環伺的市場環境,以及波雲詭譎的國際油市,未來這一項目或還將面臨許多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