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大师,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一半是他的弟子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授予在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这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中,有一半人师出同门,他们都有同一位老师,他就是被人成为“大师的大师”“一代宗师”“中国物理学鼻祖”的叶企孙先生。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之家,父亲 叶景沄,清末科举出身。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资质聪颖的叶鸿眷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气质。叶父思想开明,少年叶企孙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照片为少年时代叶企孙。


1907年,9岁的叶鸿眷到父亲主持的上海敬业学堂读书,1911年2月-10月,未满13岁的他进入清华学堂,是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但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华学堂在办学不久后便停课了,叶企孙只能到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继续学习。1913年夏,清华学堂在上海恢复招生,他改名叶企孙,再次报考录取。照片为叶企孙在1913年报考清华学堂时的留影。

在清华学堂里,叶企孙和同学一起筹办起了“清华学生科学社”,他拟定科学社草章时就写道:“本社宗旨在于集合同学课余之暇来研究实用科学”,并要求社员做到: “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商;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 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学社在清华内非常活跃,早期清华毕业生有许多人在选专业时都是受到了科学社的影响。

1919年,芝加哥大学中国留学生合影,1920年6月获物理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h,测出的常数是当时最精确的一次,被沿用16年之久。


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告别美洲,取道欧洲回国。在欧洲,他游历了英、法、德、荷兰和比利时五国,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和一些高等学校的物理研究所,拜会了这些国家的物理学界同行。1924年3月回到上海。

东南大学欢迎叶企孙任副教授时的合影,第二排左八为叶企孙。1924年3月26岁的叶企孙学成归国,被聘任为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他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全部奉献给还非常贫穷落后的祖国。两年后,清华学校物理系成立,叶企孙担任系主任、教授,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仅仅4年后,在他下的带领包含数理化等6个系的理学院创立。

叶企孙还精心规划各种实验室,开创了国内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靠着这些在国内先进的设施,中国初期的物理研究工作才得以在这片荒凉的土地生根发芽。这一时期,物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走向繁荣,各个方面都有重大进展,科研、教学队伍迅速壮大。


从1926年到1937年,叶企孙就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吴有训、赵忠尧、熊庆来、萨本栋、张子高、周培源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当时的吴有训刚来学校,资历尚浅,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敬重和求贤若渴,叶企孙竟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要高。

、熊大缜与抗战士兵合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当时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的叶企孙立即放下出国访问的机会,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他秘密组织了一支以清华师生为主的队伍,让他们把学到的一技之长用到特殊时期的救国实践中。他负担起抢运图书、仪器的重任,为军队提供研究兵工的器材和技术,更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向战场输送专家、经费以及大量医药和医疗器械。

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地雷战》中,那些地雷和炸药的各种巧妙运用,其实就是来自叶企孙带头组成的“技术研究社”。


50年代末叶企孙与李约瑟先生在北大地学楼前合影。1948年,叶企孙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5月,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委员。

叶企孙与陈岱孙、吴宓于卢沟桥。1956年,参加中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制定工作,主持编写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物理部分中磁学分支学科规划和自然学史部分规划。

1962年时的叶企孙,这也是叶企孙毕生少有的一张含笑的照片。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医院因抢救无效,平静辞世,终年79岁。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对开拓、促进中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科学技术人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的确确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而与他那么多名满天下的学生相比而言,他自己却是显得如此默默无闻。


《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发行。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卫星之父”赵九章、“氢弹之父”彭桓武、“光学之父”王大珩、“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力学之父”钱伟长、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朱光亚、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固体物理学家葛庭燧,他们都是叶企孙的学生。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林家翘,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戴振铎,他们都是叶企孙的学生。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李政道为《叶企孙文存》作序中说:“叶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对中国的物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评价:“叶企孙先生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199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校友在清华设立“叶企孙奖”。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联名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 1995年,叶企孙铜像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门厅内揭幕。图为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和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