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元春为何会突然封为贵妃,又突然死亡?

富阳居士527


元春封妃前,贾府已是社会地位极高的诗礼簪缨世族,与其他三大家族紧密联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贾府虽为八公府之一,终究只是官僚家族,元春封妃后,贾府在此水平上又添了个皇亲国戚,真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可是,元春的封妃很突然,有多突然呢?

元春封妃的消息传到前,贾政正在过生日,众人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时突然门吏来报:“宫里太监来了”,吓得贾政忙撤走酒席摆案点香,大开中门接旨,谁知这宫里来的夏太监也不负诏捧赦,只是口头令贾政入朝觐见,说完头不回走了。



贾府的人一头雾水,根本猜不到是好事坏事,一家人在等待着惶惶不安,飞马报了几次才知道,元春封妃了。贾府合家人这等惴惴不安说明此前完全没有任何征兆,这种紧张的气氛正告诉我们,元春封妃实在吊诡!

元春不受宠

元妃省亲时,宝玉已有十二岁左右,而根据元春与宝玉形状母子来看,元春至少比宝玉大十岁以上,所以元春封妃时已有二十二岁左右,我们知道《红楼梦》故事背景在清朝,而清朝选秀的时间是13—16岁,元春即便于16岁进宫,也至少在宫中待了六年左右。在这六年,但凡元春才貌过人早已被皇帝相中,此时年纪已大又未有孕,突然破格封妃岂不蹊跷?



再有元春省亲时,全程叮嘱切勿奢华浪费,全程哭泣愁闷,更称皇宫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知元春并不受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元春的风光是表面的,而皇帝不爱他只有她知道罢了。

因为不受宠,元春未死前宫里的太监才敢三五日来“借”一次银子,一次就是上千两,元春如得宠,这群太监敢如此放肆吗?而若说元春不知道母家被敲竹杠之事,深处皇宫耳目全无更无异于坐以待毙。

那么,元春既然不得宠,为何还被加封贵妃?我想有两个缘故,一个是皇帝有压力,另一个是皇帝有意为之。

皇帝的压力



元春封妃前,贾府刚办完一件大事,就是秦可卿的葬礼。秦可卿虽为贾府一个重孙媳妇,但葬礼整整进行了七七四十九天,出殡当天,送葬队伍浩浩荡荡,网络了各路公侯王爷、王孙公子,骏马轿车数不胜数,浩浩荡荡压倒银山一般,这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可是以秦可卿的身份和资格,她能用王爷才用的棺木吗?不能!她能令各位公侯王爷为自己高搭彩棚设诞路祭吗?不能!那为何这些集权势、财富和地位的人都来了?我想是为了对新皇帝施压。

在第十六回,提及元妃省亲,贾琏提到此举是太上皇行的恩泽,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是新皇帝。对于这个新皇帝,贾府这等老资历的权派自然想争取些特权,秦可卿葬礼就是施压的表现。



所以我们发现,元春封妃前后,她的舅舅王子腾也在一路高升平步青云,这与新皇帝为安抚贾家一党不无关系。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根据清朝针对秀女的《会亲制度》,有资历的秀女才能定期让其父母进宫会见,而没有资历的是不能够的,妃子回家省亲则是没有。那么元春为何能破例省亲?贾琏在介绍时说道:

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意思是什么?妃子的父母亲定时入宫不方便说话,所以特别下谕:谁家有豪华别院,峻宇雕墙,足够接待妃子的住处,都可以考虑让其省亲。多恐怖啊,能让妃子住的除了皇宫还能是哪?而贾府等人家却敢建重宇别院,岂不是敢跟皇宫肩并肩了?



所以贾家在为元春省亲大兴土木建造大观园时,正是其入瓮之时。超规格建设别院便是违制,皇帝可随时拿你开刀。

当然,皇帝特意鼓励这些老官僚违制建房,除了欲擒故纵取压制其气焰,更为了那羡煞旁人的万贯家财吧,君不见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贾府沉浸在这红飞翠舞时刻,却不知深处回光返照之时,而元春正如她做的那个灯谜,像炮竹一般,震耳欲聋中回头一看已化作烟消云散。


微影悼红


(喜欢点击右侧关注)

贾元春封贵妃为贾家覆灭拉响了警报,死亡也替贾家拉响了丧钟!

我认为贾元春进宫是贾家做的最错误的决定。

一,贾元春封贵妃很蹊跷。

元春晋升贤德妃是没有的封号。要么德妃,要么贤妃,贤德妃就感觉很讽刺。

“后边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这里的元春封妃,竟然是从一个奴才口中说出。这表明元春封妃太不正式是有问题的。而前脚秦可卿刚死,后脚元春就封妃。某些红学家考证是元春向皇帝告密秦可卿,我觉得很扯。无论怎么样,假如秦可卿有问题。贾家都脱不了干系,元春怎么敢冒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伴君如伴虎,稍有一点差池就万劫不复。

元春晋封在秦可卿的葬礼后。联系到秦可卿葬礼的浩大,用的棺木规格又超格了。很明显,皇帝不可能不知道。我认为元春晋升不但不是好事。很可能是皇帝要对贾家等老牌势力的欲擒故纵。


二,元春晋升拖垮了贾家。

元春晋升之后直接就有恩旨让省亲。这特别像刻意抬高身份,抬高接待规格,造成巨大消耗。省亲的重点就提出了一点:

“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

这才是省亲的重点,你要有别院,才可以。但接待皇家的规格怎么可能是普通别院?自然是要盖的。这里聪明人就应该叫苦说NONONO,我可没钱,接待不起。只有贾家等猪油蒙了心的人,才会为了装大尾巴狼劳民伤财盖省亲别墅。而皇帝就是看谁做出头鸟!估计小黑本就给记上了。老牌贵族的腐败一直是王朝的痼疾。对贾家等四大家族动手,一定也是皇家早有预谋的想法。


三,元春死,贾家亡。

贾元春并不是因为受宠才晋升贵妃。第一,她没儿子;第二,着重说了因“才选”的凤藻宫。宫里妃嫔谁没才?一个没有子嗣的女子,只因为有才就被封为贵妃?这史无前例了应该。贾家又不是特别巨大的势力让皇家忌惮。只能说皇家忌惮了这些老牌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想要一网打尽才会让元春等晋升。我们看看除了贾家还有谁?

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周贵人也罢了,那个吴贵妃的父亲吴天家,就很明显了。“无贵妃”“无天家”,这是明确告诉贾家,没有什么贵妃,谁盖省亲别墅谁就是心里没有(无)皇家(天家)。

这是多明显的暗示。皇帝就是要看谁心里有皇家,谁心里没皇家。显然,这次试探,贾家不合格。而这一点,元春似乎有警觉。

“却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


再无人比元春更了解皇家的冷酷无情。所以“二十年来辨是非”,可惜越动越可怕。元春会越来越觉得贾家形式的不妙。而她在宫中也是各种如意。这就造成她心情郁结。而最后的死也大体因此。秦可卿,贾元春,林黛玉,死因大体相似。而这也暗示了家,国,人的三种害人之事!

元春的死,也是很奇怪。虎兕相逢大梦归。无论怎么解释,也有刺刀见红的意思。很多人认为是元春受到攻诘,但也可能是贾家一样面临了攻击。皇帝经过准备,最终开始动手。而最先发动的一定是从贾元春开始。

我之前提出过王熙凤身上有元春的影子。王熙凤的命运暗示了元春的命运。王熙凤的姓和名字加一起就非常不吉利。王熙凤在肩负了荣国府却无力回天,这和贾元春的使命一样。而王熙凤最后应该是被休之后惨死。我认为元春也是被打入冷宫惨死。

由此吹响了皇帝整饬老牌贵族势力的号角。和贾家一起败落的,一定会有一大批家族。贾家不过是其中一个而已!

《红楼梦》终究只是不过是一场梦。是元春的梦,贾家的梦,读者的梦!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君笺雅侃红楼


贾元春这个人物,从一开始的身份设定就是和宫廷相关,依据有元春画册里的“弓(宫)”和判词里面的“宫闱”。

下面再来谈一下元春的受封和死亡。

首先,贾元春为什么被封为贵妃,这主要是两个原因:

其一是贾元春是“贤孝才德(冷子兴语)”而“才选凤藻宫”。贾元春本身非常有才华,这在第十七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介绍的很清楚。

其二是贾元春属于“四大家族”。一个入选宫廷的女子的命运,和其家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其实,元春被封为贵妃,可以说“突然”,又不能说是“突然”。

说是“突然”,因为在贾政的生辰那天突然来了个太监夏老爷(吓老爷)降旨让贾政入朝,贾政“不知是何兆头”,贾母也“心神不定”,直到知道结果才“心神安定”;

说是“不突然”,是因为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经历了一段时间,从入宫到晋封、加封有个过程。

其次,元春突然死亡和宫廷内部斗争有关。第十七回元春省亲的时候点过一出戏《乞巧》,脂砚斋的批语是“伏元春之死”。可以推测出元春的死可能和杨贵妃的死相同,都是由于宫廷争斗导致被迫自缢,最终“荡悠悠,把香魂消耗”。


圣贤国学


贾元春封妃,非常突然,事先没有一点儿前兆。

在贾政过生日的时候,忽然有六宫都太监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 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夏太监宣旨,宣贾政立刻入朝。贾政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政入宫觐见,贾母等一大家子人,不知道是福是祸,都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如果贾府早知道,迎春会被晋封,就不会如此惶惶不安。

当元春封妃的消息传来时,【那时贾母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候,邢王二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聚在一处打听信息】。消息传来后,贾母还不敢确定有如此天大好事,【又唤进赖大来细问端底】,可见元春封妃,是多么突然,多么出人意料。

反常既有妖。元春封妃不久,大家还没有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兴奋中,平静下来。大家正【喜荣华正好】,没想到【无常又到】,元春突然死了。

元春的突然封妃又突然死亡,反映了三个问题。

1、在宫斗中,皇帝准备利用元春和元春背后的四大家族,因此,对元春大加封赏。

2、皇帝利用完元春后,元春掌握了皇帝的秘密,皇帝不会留下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因此暗暗除去元春。

3、皇帝在斗争中失利,被迫找一个替罪羊,元春变成了替罪羊。就像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一样,被勒死。

元春在皇帝手里就像爆竹一样,为了皇上【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当元春的利用价值用尽,元春的生命也结束了【回首相看已化灰】。


润杨阆苑


贾元春,是四大家族中的嫡姑娘,她的背后站的是整个四大家族,以及四大家族的关系网。元春的荣辱,直接牵涉到她背后的力量,她的封妃,其实并不突然。



在读《红楼梦》时,细心的读者应该感觉得到,贾元春的晋升和去世是与王子腾的升职与死亡同步进行的。贾元春晋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之前一年左右,王子腾由京营节度使提拔为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虽然封妃时间晚了有一年左右,但晋妃的准备时间却应是相差无几。

皇上为何会提拔王子腾呢,这与四大家族的功劳分不开,四大家族都是开国功臣,都是太上皇的中坚力量, 在朝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太上皇禅位以后,手中仍然握有朝庭命脉,这从第十六回,“当今自己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因此,两位老圣人又下旨意……”可以看出。皇上不敢违逆,只好一切听从太上皇指挥重用四大家族。



元春封妃后,王子腾再升官,由九省统制而九省检点,继而九省总督。而皇家对元春的恩宠也越发厚重,这从贾家在老太妃的丧事上的住处可以看出,第五十八回,为老太妃守丧,贾府住在东院,北静王住西院。东为主为尊,可以看出贾家当时何等荣耀。


元春之死,高鄂说是痰疾,因为元春“身体发福,起居劳乏,引发痰症”,这个说法太牵强,元春其实一直是清醒的,在归省大观园时,曾讲到宫内险恶,看到贾府奢华,不至于对身体状况不注意。而身体发福也不致命。从元春劝说爹娘早抽身也可看出元春之死不简单。

在元春死后不足一个月,王子腾也因错服药,被一个小小的感冒要了命,此后,贾家墙倒众人推,过去四大家族的所有失误及错误皆被众人提出来,在朝堂上对四大家族进行了一个秋后大算账。四大家族迅速的冰消瓦解。



虽然通行本没有交代原因,但可以推测此时太上皇谢世,皇上的新势力迅速掌控了朝廷权势,而旧势力当然兵败如山倒,树倒猢狲散。


萍风竹雨123


贾元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


元春十几岁时便已入宫做女史,之后加封贤德妃,令即将陷入衰败的贾府重现生机,成为四大家族最大的支柱。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耗费巨资建造了大观园。


秦可卿临死托梦凤姐之时预言了"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很快,贾府迎来了元春晋封的好消息。而续书的后四十回中元春与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获罪抄家,如此的突然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我们可以从前八十回中寻找答案。


根据第五回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由"二十年","榴花"等可知元春最后应该是怀孕了。脂砚斋在元春点的一出《乞巧》中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可以判断,贾元春应该是怀孕后牺牲于政治斗争。从”虎兕相逢大梦归“可以看出元春可能毙于一场关系到贾府的宫廷恶斗。

元春用自己在宫中的忍辱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人们并未自思改变,仗着元妃这个靠山,更加有恃无恐,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由此可以推测,曹雪芹笔下元春的死亡并不像后四十回中所写得那么简单,应该会多加着墨。


美芽的小乙


除了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属于贵妾,皇帝不可以随意废弃以外,皇后、皇贵妃皇帝无正当理由更不可以废弃,因为是由皇太后懿旨封的,相当于是被认可的儿媳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正当理由是不可以休妻的。元春早就入宫了的,晋升为凤藻宫尚书,表明成了一宫主位(嫔以上),后宫主位都是有定数的,你上了必然就是有人下了,总有一天,也会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么容易就下台,位份应该在皇贵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之下,就是一个普通的妃子,说加封贤德妃,是虚写。皇后、皇贵妃没有品级,有金册及金宝,代表皇帝行使对后宫的管理决策权,与皇帝一体。皇后之父,封一等公;贵淑德贤属于正一品女官,其父应该是侯爵;而王夫人是伯爵夫人,所以元春地位肯定在四妃之下。嫔以上可称娘娘,省亲之前从没有人称元春为娘娘,因此元春要么是直接从嫔以下越级提拔为妃了,要么就是个嫔,因此元春并不是贵妃,如果她是贵妃,贾政起码是个侯吧。


我就是zxq666


我看到过一个说法,说贾元春影射的是袁崇焕。如果是这样的话,元春的经历也就是袁崇焕的经历,从这点上来说,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元春突然封妃,又突然被处死。


元春名字里有个元字,袁崇焕名字里也有个读音相同的袁字,红楼梦书里的人名,有很多都是谐音相关。比如冯渊与逢冤谐音,娇杏与侥幸谐音。元春的元字取自于袁崇焕的姓,也不无可能。

元春判词上的画,画的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元春一个世家嫡出的小姐,如何能与弓箭扯上关系呢。若元春代表袁崇焕,一切就通顺了。袁崇焕作为抗金将领,军旅之人,弓箭骑射自然是必备装备。

元春的判词说,望家乡路远山高,元春嫁入皇宫,哪里来的路远山高呢?可是对于袁崇焕来说,却真的是路远山高了。袁崇焕家乡在南方,京师却是在北方,中国幅员辽阔,一南一北,千里之遥。

元宵节灯谜,每个人的灯谜都预示着各自的结局。探春的风筝预示着远嫁,惜春的海灯预示着出家。元春的爆竹,是不是预示着元春的结局同爆竹一样粉身碎骨呢。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一样也是粉身碎骨了吧。


元春突然被封妃,对应到袁崇焕,袁崇焕得到崇祯的赏识,加官晋爵,镇守辽东,并多次取得保卫战的胜利。元春又突然被处死,对应后期的袁崇焕,受小人挑拨离间,被崇祯处死。


直到今天,对袁崇焕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民族英雄,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投敌叛国的小人。只能说,真正的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但是却蒙着一层纱,后人想要看透历史,得先要练就一双慧眼才行。


小刀兔


贾元春满足了我对古代宫廷女子的全部想象,雍容华贵又不失自我,虽略有终无意趣的抱怨,更能一力承担振兴家族的厚望。生于将衰落的贾家,由精明睿智的贾母带大,贾元春入宫后骤然封妃,又突然死去,有以下原因:

一、皇帝刻意打压

功高震主,贾、王等四大家族四位一体,荣辱与共,官官相护,以致于薜蟠打死人仍如无事人般扬长而去,导致薛宝钗侍选无望,不能与贾元春守望相助。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事,皆可成为皇帝打压四大家的由头。

所以,皇帝骤然封元春为妃,将予取之,必先予之。正如《甄嬛传》中华妃身披皇贵妃服装得意洋洋,而皇上冷眼旁观,欲除之后快。前朝后宫实为一体,如王子腾升迁不久,元春即封妃。

其既无谕旨,由夏太监口传诏书,十分突然。俨然天上掉馅饼,贾府上层心神不宁,后又喜气盈腮。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只是贾府的回光返照。省亲事件如枪打出头鸟,元春心明如镜警醒。奈何奢华太过,既犯了皇帝的忌讳更掏空了贾府,加速衰败。

二、后宫争斗的牺牲品

元春的判词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怎么看都杀气腾腾。元春以女史出身封妃,应是皇后提携的人。宫中无常势,连甄嬛都有被发配凌云峰时,荣华正好的元春无常驾到,不足为奇。有红学家说贾府重孙子媳妇秦可卿实为废太子之女,元春靠揭发她封妃,此事于理不合。

伴君如伴虎,元春绝不敢冒这天险,否则难登十二钗之冠。秦可卿纵是废太子之女,亦属皇帝授意收容的。否则以贾母之智,不可能收容此女。只是世事变迁,秦可卿淫丧也许成了敌对势力斗败元春和贾府的王牌武器。

三、贾府后继乏力

作者对家族倾覆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深感痛悔,因仕宦无人,以致于家产被抄子孙流散。珍、蓉肆无忌惮,贾琏不是读书的料,唯宝玉通诗书,无奈厌仕途。曾作《西江月》寄语后世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还曾借好友秦钟遗言表达悔恨:应以荣耀显达为是。通部《红楼梦》新生力量如探春远嫁,更无新生儿,焉得不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看元春的生日,大年初一生,用探春的话说“大姐姐生在初一,怪不得她福大。”她的灯谜也看得出她不同凡响“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甲侧批:此元春灯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深可悲哉! 她入宫二十年,察言观色,是很能干的,但宫帏复杂,上有太后皇后,皇贵妃之流,外有皇亲贵族,她的地位不算最高。宝玉在警幻仙姑那里听到的关于元春的曲子里“……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抽身退步早!”

旁边脂批道:悲险之至!…她应该是荣华正好的时候死于宫廷争斗。死于谁手?为什么而死?我想她应该是死于皇太后之手比较可信。她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的兕是独角母犀牛,古人认为最厉害的猛兽。母犀牛最厉害的时候应该是她的孩子有危险的时候,那么它为了保护它的孩子会不顾一切的。😁按推命法,正月虎“吼声震天”,这样推算元春属虎呵呵呵😄,迷信一回,属虎的元春斗不过属犀牛的皇太后,元春的某些东西危害了皇帝的利益?所以被皇太后给杀掉?反正她被迫自杀?或者被杀?看她省亲时的泪水,就知道虽然在宫里荣华富贵,却一点都不快乐,正如笼子里的金丝鸟儿,她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一说必须要按点回宫廷了,她的泪又下来了……她是宫斗的牺牲品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