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除了在校教育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

L星之光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除了在校教育外,最应该的是增加孩子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观。

第一个建议是生活场景的变化,城市的孩子应该去农村看看,让他知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你现在所得到的并不是理所当然。农村的孩子应该去城市看看,去开阔一下眼界,只有看过缤纷的世界才会有更多的憧憬,我是农村的孩子,这点深有体会,连做梦都做的特别的小。

第二个建议是多去博物馆,去伟人的故乡参观,榜样的力量是非凡的,我认为这个阶段让他自己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天天跟几本破作业做缠斗。他能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个建议是让他去他想去的地方。因为我本身是教育行业工作者,发现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去做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补课,反正别人家的孩子补课了我家的也要补,如果孩子真的被教育成这样那真是太糟糕了。孩子是有思想的,多给他一些空间,多给他试错的机会,我的观念里就是成长的阶段,只要不过激,做错比做对更有价值。相信大家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例子,从小是乖乖仔,但是长大后反而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

希望对您有帮助并采纳,想到更好的再补充。欢迎看到的家长能给一些反馈。谢谢大家!



神诸怀东


初中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那些教育?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第一,为人处事教育,家长要教孩子正确的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对长辈礼貌,谦虚礼上,把握社交尺寸,诚实守倍数等等。

第二,要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行为,比如自己洗衣服,买菜,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笫三,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不要教孩子学些负能量的东西。一定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身边人充满感恩。

第四,培养孩子多读书,开拓眼界。

还有很多,孩子时间紧也学不了那么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农民号致富笔记


初中学生除了在校教育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


前言:青涩的初中时代,是整个人生的厚积薄发的基石

初中阶段(12-16岁左右),孩子从幼稚的儿童期,进入到青涩的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成熟度,就是主要就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中学生的教育是人生过程中最关键的3年,这个阶段是后续中学、大学,甚至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过程。因此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阶段,怎样让初中学生,在这个阶段打好人生的成长的基础?是家长与学校、社会都非常关心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来塑造与影响初中学生的价值观的成长过程。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基地,很多时候,学生听老师的,而对家长的要求嗤之以鼻。学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改革,目前的教育模式、教材体系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尤其近20年来,中国教育界充分吸收了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阶段性成果。尽管学校教育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与改革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不断优化、巩固、调整学校教育的模式。

学校连续性教育的重点:

(1)内容方面:从应试教育逐步往素质教育发展;

(2)形式方面:应用互联网、互动教育,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3)应试方面:对应试内容,从封闭型的题目,逐步扩充开放性课题;


二、家庭教育

即使有了连贯性的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更加基础,由于学校教导学生是一对多的过程,很难兼顾个体的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家庭教育就是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的补充,根据孩子的学习现状,进行定制性的辅助教育。

家庭定制性教育的重点:

(1)学科知识点的巩固强化:可以家长或培训班进行自助式、一对一委外式;

(2)孩子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家长日常活动、生活的有意识培养;

(3)孩子团队意识思维培养:家长对孩子学校活动,亲子活动的组织;

(4)孩子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家长对孩子公益活动的参与;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学校与家庭一起协助完成。实际上社会教育的大背景就是个人为人处事的场景教育。在各类公众场所,孩子的社会责任形象、行为,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成果的实践展示。行走、骑车、购物、用餐、坐车等活动过程是否守规则;与亲朋好友、同学、老师、陌生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友好谦卑。

社会应用性教育的重点:

(1)公众场所的行为准则

(2)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

(3)个人与群体安全意识

(4)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



思维魔方


一,见多识广,多游历。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父母要多带孩子去游历,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而是可以有时间,有机会从容的用心来感受不一样的自然,风土,人情。打开孩子想象力和感受力;拓展认知力,锻炼坚毅力。计划和实施过程尽量让孩子去主导,会更有有积极性,更有动力。父母要学会逐步放手,敢于让孩经历错误和失败,效果远胜于叨逼和指教。

二,尝试接触社会,发展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同情心,同理心也是高情商的表现。让孩子在青少年多接触社会百态,有机会接触慈善和助人,体会因此带来的喜悦和丰盛。为孩子价值观的确立打好基础。

三,阅读名人传记,多看自然,科学探索,社会纪实类纪录片。打开孩子的科学和人文视角,了解自然,社会,宇宙的广阔,有机会听听他怎么说,怎么看,谈谈他的感受和想法,孩子的视角和思考力就不会狭窄。

四,享受音乐,话剧,艺术展带来的艺术熏陶,发展审美力和创造力。让孩子选择学习他喜欢的艺术,并坚持下去,不是为了证书,仅是因为喜欢。审美力,创造力是高科技永远无法替代的能力;且是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它可以提高幸福感受力。会让人生过得更有趣。

五,让孩子有动手实践能力且父母配套学会如何表扬孩子。父母不怕失败,孩子才愿意尝试挑战,无论生活实践还是自由创作,都是很好的尝试。培养孩子的坚毅力,自信心。淡定,“无能”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信且有能力孩子。表扬孩子的每一个作品的努力和创意,不表扬“聪明”。

六,坚持体育运动,锻炼出强健的神经和心脏系统。当孩子在应对压力和冲击的时候有足够的身体和心理能力来承受和应对,远离玻璃心,抵抗抑郁和焦虑。

性格决定命运,丰盛幸福的人生需要好的性格,大的格局。有见识,有勇气,有体魄,会思考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加油,父母。


由甲心理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失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身修养的教育、传统美德的教育、当然了也缺少正确的性观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一直存在的一大缺失),另外当然还有自信心,爱国心等等!

所以,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以外,家长还需要着重从以上几点积极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多去学习一些古今美德,爱国知识,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多引导孩子积极乐,向上奋进!这期间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家长自始至终都是对孩子有着深渊影响的老师!

家长陪同孩子多了解历史知识,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理、读史可以修身、读史可以养性!

多观看正能量书籍,影视作品,比如感动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等节目,增加孩子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爱国情怀等!

适当的找准时间教育孩子性安全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样的安全知识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的综合素质,文化知识只是孩子发展的一项内容,其他的种种方面一样不容忽视!

养儿育女多不易,培养成才需费心!


微点小博士


这个问题非常好,一名初中生首先心智和认知差不多都有一些了,在校教育我们要知道学习教育的是什么?初中这个阶段肯定是以学习我为中心,所以可以看出,孩子在学校里被灌输的是大量的知识,增长智慧!对于家长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你现在知道初中生除了在校教育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了吧?

首先“德”:这就属于家庭教育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举止都是和家长学的,有德无德看家长怎么教育了,没错吧。

然后“体”: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旅游、健身、大冒险等等都是孩子爱玩的呢。

最后“美”:形象美、心灵美、美术等等太多了。

最后祝天下孩子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加油!


育心育人


美育吧。

从我接触到的大学生来看,现在大学生缺少:

一个是兴趣,不要说游戏,那根本不是兴趣,大多数大学生玩游戏是觉得无事可做,纯打发时间的。

二个是美学,基本不知道什么是美,有的脑子里根本没有美的概念,欣赏不来。

三个是特长,面面俱到,好像什么都会做,可又什么都不精。

四个是爱好,似乎什么都喜欢,但又没什么特别喜欢的,所说的爱好也是和玩游戏一样,无聊的时候爱,大多时间组织类似活动也是重在参与。

所以,我认为初中学生可以多注重美育方面,至少等他成为大学生的时候,不会看到美好的事物,只会说:我艹,真漂亮。


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正常情况下,中学生开的课程是经过专家讨论、论证后做出的决定。他已经考虑了到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个主要方面的需求而设定的。一般能够满足中学生的要求了。但是我们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让孩子学钢琴、学外语、学绘画、学书法、学艺术、学舞蹈、学乒乓球等等。那这些在学校是得不到满足的。你就得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杭帆风顺


校外教育,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已,因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

比如,你是西藏农村的,总不会去东施效颦,学习北京的模式吧?


1143160127


初中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除了学校教育更要关心家庭教育。孩子进入初中,身体和身心进入快速生长与发展阶段。身体上自不用多说,相信每位父母都会照顾的很好。心里的飞速发展,会让很多父母感觉孩子难教育,比以前不听话,也学会了顶撞父母等等。实际上这恰恰反应出孩子的身心在快速生长,形成独立的性格,脾气,甚至做事风格。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围追堵截,非要孩子在你的框框下,而是要引导帮助孩子塑造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