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咒已破,軍備“休眠期”將結束?

閱讀提示:目前的《中導條約》已經成為美國在核威懾體系突破的妨礙。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終極目標仍然是堅守世界核威懾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在當下核不擴散狀態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下,美國利用技術遙遙領先的機會窗口削弱和遏制戰略競爭對手。

作 者 和靜鈞

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20日在內華達州一項聲明中稱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10月25日北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閉門會議,呼呼美俄雙方留在條約裡,並與歐盟一道申明《中導條約》是歐洲安全的基石。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表示,儘管遭到俄羅斯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反對,華盛頓將繼續推進退出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核武器控制條約的計劃。

《中導條約》,全稱為《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由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簽訂,雙方承諾削減和銷燬所有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條約生效後,美國從歐洲撤走和銷燬了“潘興II”公路機動導彈和陸基“戰斧”中程導彈,蘇聯也按約銷燬了SS-20系列陸基導彈。《中導條約》使歐洲從核戰場的陰影中解放出來,配合當時1972年《反導條約》,冷戰期間的核軍控與核裁軍達到最高水平。

然而,2001年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不顧俄方反對,退出《反導條約》,積極推進“戰區防禦導彈系統”(TMD)和薩德系統(SAAD),打破了“確保相互摧毀”的核戰略平衡。2005年,俄為了反制,威脅退出《中導條約》,在經過美方挽留後,《中導條約》繼續保存下來。現在,輪到美國來威脅退出《中導條約》。從2014年起,美方指責俄方測試的SSC-8型導彈違反《中導條約》。2017年,俄羅斯首次公開了9K729型陸基導彈,更進一步為美方的指控提供了口實。特朗普指出條約已經構成對美國的單方束縛。

《中導條約》簽訂的背景是歐洲不再甘心成為別人的核戰場、美蘇走向緩和及世界反戰力量的崛起。雖然《中導條約》的簽訂,並不會實質損害美蘇核大國的任何攻擊能力,但對陸基的戰役級武器的撤走和銷燬,至少給世界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從實戰的角度上看,陸基導彈不僅在操作上費時,在精度上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水平,也容易成為受攻擊的活靶子,如果軍控談判中需要一個選項,陸基中程導彈顯然處於可以交易的地位。在保留空基、海基和潛射核二次打擊能力的戰略平衡之下,《中導條約》就是一個進一步核軍控的階梯,沒有《中導條約》,戰略核武器的裁軍和軍控就無從談起。沒有《中導條約》為基礎的軍控監督機制,世界上再無可能創建出進一步的防止核軍備競賽的監督機制,從而令整個核戰略穩定受到衝擊。

正如美國退出《反導條約》迎來一波反導武器系統的更新換代一樣,《中導條約》並沒有禁止也沒有能力禁止當事國和其他非締約國研製和開發新一代中程導彈,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也只有在美國認為自身已經在技術研發上確信可以大幅領先於戰略競爭對手之時,才會放心地從條約中退出。美國研發了可攜帶6枚中程彈道導彈的戰略火力導彈,即可怕的“導彈束”,美國陸軍正在研製的“遠程精確火力”(LRPF)導彈具備擴展成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俄羅斯也與非締約國一道以“聯合研發”為名開發中程導彈,如俄印合作的“莫布拉斯”導彈。條約博弈中的任何一方堅決退出,說明在這一段條約創造的軍備“休眠期”中,一方已經自信實質超出,不再需要靠條約來實現國家利益。

美國2018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要針對性地打造各層次核戰略,並依從當前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具備的核武器小型化技術,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使戰略核武器覆蓋到“能用”和“可用”的戰術核武器中。要實現這一目標,目前的《中導條約》已經成為美國在核威懾體系突破的妨礙。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終極目標仍然是堅守世界核威懾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在當下核不擴散狀態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下,美國利用技術遙遙領先的機會窗口削弱和遏制戰略競爭對手。至於博爾頓提到中國部署DF-21D及DF-26等系列反艦導彈以實現“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意圖的指責,並非是其退群的附加原因,僅是製造核擴散的煙幕彈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