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兩宋的江西后來為何衰落?

牛媽love牛牛


我是個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江西不僅僅是兩宋富裕,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輩出,名人就不一一列舉了,到明朝永樂年間,封侯拜相的江西人達到了鼎盛,當時有翰林皆吉水,滿朝半江西之說。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後代。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首次授銜的時候,全軍一共有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此後斷斷續續有一些將領得到晉升和授銜的開國將軍,截止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一共有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佔五分之一,全國最多。中國有句古話,朝中有人好辦事,朝中有人,自然會惦記自己的家鄉,會為自己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自然當時的江西不會窮了。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19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吃不飽肚子,全國各地都有餓死人的情況,唯獨江西沒有,這個我沒法考證,但是當時周邊省份的人來江西要飯,這個是真事,說明當時江西真是塊寶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江西落後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會爭強好勝,頗有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氣,大多數不會是成功的領導者,只能是優秀的跟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內陸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說!所以想大規模的農業發展也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農村人口迅速減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動。在加上江西人讀書還是很厲害的,本省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牛逼大學,沒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選擇外省唸書的學生比較多,一般大城市畢業後就直接留在一線二線城市發展了,這樣就導致了人口外流非常嚴重,人才回不來,青壯年勞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鄉江西這些年為什麼落伍了,總結後就是以上幾點原因吧!希望江西越來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時期,我們期待著!!


附上兩張美輪美奐的江西風景圖,祝願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給生活加點料


你提的這個問題,真的是每一個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個江西人吧,出於此,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文字,今天剛好有機會,就說說我的見解吧。

說到江西的衰弱,就繞不開江西曾經的輝煌,江西以前有多輝煌呢?

江西的經濟發達,商品經濟非常活躍。

北宋時期,江西地區人口近500萬,位居全國之首,明朝時期江西的人口,經過“江西填湖廣”之後還是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浙江。

縱觀整個宋朝江西,納稅納糧為全國第一,當時的江西盛產糧食、茶葉、布匹、陶瓷。景德口賺外匯),其鎮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藝水平長期領先於同時期國內其他地區。當時的九江是長江沿岸繁華的大港口,經濟繁華,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的垂涎。可見當時,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區是何等的繁華!

我曾經這樣想過,如果南宋沒有江浙為依靠,滅忙的速度應該會加快不少,還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說江西那時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時候非常鼎盛,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時期,有一句俗語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說,意思是說整個明朝江西籍狀元和進士數量都是位列全國三甲(僅次於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數不勝數(嚴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學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這麼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榮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我們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個是江西人,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都是江西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清華北大復旦南開)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位於江西廬山。

從現代經濟學看,文化的鼎盛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可見江西當時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北上廣深”。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江西的快速衰敗,與其人口的大量外遷有關。

江西的人口外遷有兩次比較大的規模。一次是兩宋之交,贛西、贛南、贛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發主動地從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會容納飽和的原籍,絡繹地遷往相對人口稀疏、地廣人稀、大有發展空間的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客籍進行開發。這是經濟發展規模決定的,不可改變,就像我們今天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北上廣深”一樣,促進了遷入地的經濟繁榮,破壞了遷出地的人口結構,慢慢的經濟就會蕭條。

還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規模宏大的一種做法。這一政策,導致大量的青壯年外遷,上百萬人口呢!這樣徹底的摧毀了江西的經濟基礎,江西因此衰敗了。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經濟就活躍了。古代江西的是華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經之路,由中原進入兩廣,由西南進入江浙都必須經過江西,曾經作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來東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廣州市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兩廣貿易與經濟起飛,成為了江西的硬傷。

特別是清朝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把江西經濟再一次推向了死衚衕。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的經濟和人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以後,西學逐漸傳入中國,而當時的江西至廣州的古商道已經沒落,粵漢鐵路的修建和通車使得由兩廣北上不需要再經過江西,由此使得當時的江西逐漸遠離改革和新學的中心——廣州至此,江西開始全方位衰退,逐漸被臨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改革開放以後,江西因為處於內陸地區,沒有靠海,沒有經濟特區,沒有直轄市,沒有自貿區,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紅利,和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漸漸拉開了距離,加之歷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經商等經濟活動,本地經濟結構也不是那麼協調。

我經常往返於廣州和深圳之間工作,我身邊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時候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來廣東,他們說江西本地的經濟不是太好,廣東經濟發達,能夠賺的比較多,這就是現實!

至江西的衰弱還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喜歡我的寫作,可以關注我,為我點個贊。謝謝。


關於Z的一切


一個地區的發展和人才,交通和產業掛鉤的。首先從人口方面來說,明朝洪武年間的時候,朱元璋發動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當然這是軍事戰略也是政治戰略上的遷移。軍事戰略是為了去攻打雲貴地區的叛軍。政治戰略則是因為當地人口太多了,不得不另謀他處!當然這也導致一部分人才流失,但是這是古代的,和現代沒半毛錢關係啊!但是我們認真研究江西的歷史發現,其實在近代的時候,也同樣有人才外遷!

第二是交通。江西靠江,但是不靠海啊!而且省內交通也同樣不好,還有很多農村的交通更是如此。要知道江西以前可是一個農業大省。那麼交通直接導致發展格局。


第三就是發展的產業和整體格局。江西以農業為主,相對來說新興產業很少,而新時代的變革往往是需要工業,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來帶動。當然這是以前,現在的江西已經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了!那為什麼要說整體格局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展沿海城市的戰略部署。具體我們就不討論了!


藝軒文學社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很多很多遍,後來我分析了下江西的頂尖人才構成,比如,陶淵明、王安石、歐陽修、文天祥、宋應星、袁隆平、李安、古龍、何大一等,我發現江西人喜歡集中在兩個行業:文藝和科技,並且在各自領域都能達到頂尖水平,這和江西“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是相符的,愛讀書而又高傲的性格導致江西人不善處理人情世故,這就導致在社會從一窮二白的時期起步之時,江西人一定會落後(這個時候生意沒有技術含量、靠量靠人情取勝),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時,江西人愛讀書愛鑽研極度認真的優勢就起來了,所以你看現在的江西籍企業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所以我想起了呂不韋對子楚的對話: 呂不韋: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你先光大你的門庭,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你不知道啊,我的門庭要等到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大。 江西的發展亦是要等到周邊的發展到一定層次了,才能發展。 (因為只有等大家有錢了,才能購買的起江西人提供的文藝和科技產品)

所以我覺得不用等20年,江西就能重新做回一流省份。


將軍陛下


交通因素是主要原因。

唐代初年,廣東韶關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張九齡回鄉的時候,深感嶺南與中原地區溝通不便。因此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修通大禹嶺至贛江的棧道。這個建議被採納。從而開啟了江西數百年的交通樞紐地位,為江西在宋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清時期,海運逐步興起,這條古棧道的地位開始下降。到了晚清時期,海運徹底壓過陸運。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江西從交通樞紐變成了交通末端。江西開始迅速衰落。

風水輪流轉,隨著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陸運的地位又開始上升。江西如果能夠把握這個機會,還是可以翻身的。


zyb38537240


江西之所以衰落,因為江西有撫州和贛州這兩個人口素質低的地方,窮不要緊,但小人多就是錯了


大河之眼


首先說,江西景德瓷器譽滿全球。兩宋間之江西可謂物華天寶,人才輩出之地,也有“贛洲熟天下足”的美名。之後的歲月.,明朝建立,明政府大搞移民政策,很多山東人是從山西遷來的,江西人大多也被外遷。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百業凋零。又之後滿人入關,江西受到殘酷屠戳,相斷太平天國的滅亡,江西人口大減,要知道,人是第一生產力呀,像如此焉有經濟不衰敗之理?近幾年雖然發展很快,而屋國其它地方,持別是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更快。人家前進一丈,你前進一尺,這就是落後。主要交通不便,即無海港,又加多山不易開道,物流難暢通,人力、人才外流等諸多因素導致相對緩慢,一但振作起來,江西的很多優勢發揮起來,必將齊驅於其他先進省份。


青林223646642


我認為人口遷移雖有一定影響,最重要的還是經濟結構的改變,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決定的。江西就是一個農業大省,這是地理條件決定的。古代的時候,有飯吃就不是窮人了,再囤點糧食就是小康了。而如今,農民還有多少是靠種田致富的,而你留在江西大多數只能種田,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帶動不了招商引資,就很難改變。所以大多數江西人去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城市,最簡單的道理,出去的江西人應該沒有一個是去種田的。另外中國那時候大多是閉關鎖國,內陸長江黃河沿岸城市成為重要港口,像九江這種城市千百年的疆域改變,都一直屬於中原,肯定是重點打造的,而現在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通商,重要口岸轉移到海岸城市。


陸地巡洋艦88121176


我提意的事,在外工作務工人員團結起,自已把家鄉一串串一條條,或輕工業重企業發揮起耒,比如省要扶助上饒工業、景德鎮瓷器、鷹譚電子、吉安服裝養種規劃、贛州鋼鐵傢俱、。要成為有市場怎麼江西搞不好。要大規摸的資源,有規摸性的產業,建立起貿易市場和合作社,不到三年江西比發達省份還要強。


平安1813575957681


江西在兩宋時期,它的經濟、文化的確是非常發達的。由於當時的江西扼南北要衝,是南方的商人、士庶北上的必經之地,緊靠鄱陽湖又擁有漕運之便。兩宋時期的江西還沒有受到像北方金人南侵那樣的戰亂,百姓仍能夠安居樂業,所以人口眾多,具備經濟發展的基礎。當地盛產水稻、茶葉等農作物,而且當地的紡織、瓷器製造等非常發達。經濟的發展自然催生了文化的繁榮。江西在兩宋時期的文化繁榮程度是很高的,出現了像歐陽修、黃庭堅、王安石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學者。影響深遠的程朱理學也是興起於江西。但隨著兩宋的滅亡,尤其是進入近代以來,江西的發展逐漸衰落下來。其原因,一方面和政治經濟的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和他在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先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宋亡之後,蒙元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南方發達的經濟遭受了很大破壞,人口數量也因戰亂而減少,江西自然不能倖免。到明末清初,滿清入關之後一路屠殺,抵抗愈堅決的地方受到的屠殺也愈嚴重。江西由於地理之便,成了南明軍民抵抗滿清的最後屏障,戰爭也最慘烈。抗清失敗之後,江西民眾遭到大肆屠戮,造成十室九空、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經濟發展的基礎遭到破壞。清末太平天國起義以後,江西又成了太平軍和湘軍反覆爭奪的地方,人口、經濟遭到進一步摧殘。宋元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海洋貿易的興起,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轉向江浙沿海一帶。

江西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曾一度處於非常優勢的地位。但進入近代以來,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西方資本主義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被迫對外開放通商口岸,沿海的貿易逐漸繁榮,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江西畢竟處於中國大陸的內部,對外貿易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 ,經濟的發展逐漸落後於沿海地區。

由於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江西在兩宋以後逐漸衰落也幾乎成了一種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