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學而思是如何做教研的?

學而思,500多人的全職教研團隊、3000萬投學科網、3億打造教師認證、5年7000萬打造ICS教學系統....教研投入上視金錢如糞土般的一再砸錢,究竟為其穩步裂變提供了哪些基礎?

作為中小機構怎麼跟它學習,形成自己的教研壁壘?

學而思的標準化教研體系

學而思的教研採用的是“大後臺,小前臺”的教研管理模式——在總部設立各科研究院,針對全國主流教材和大綱進行教學內容的系統、深度的鑽研和建設,以及建設、支持、迭代ICS教學系統。

那些年,學而思是如何做教研的?

圖為2.0版本ICS,應用flash等技術製作,類似高級版PPT

那些年,學而思是如何做教研的?

ICS3.0系統體驗式教學,在ICS2.0基礎上增加了IPAD端學生互動環節、學生學習數據沉澱等。

地方分校的教研部門(一般一個年級一科一名教研員)在總部提供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本地化,如本地公立學校考試題目的加入和某些未列入本地考試範圍的內容的刪除等。

然後,分校的教研員將本地的教學講義回傳總部,由總部完成對應的ICS課程內容開發(由於各分校講義差別不大,所以ICS修改相對較快),再由分校教研員進行串課。

一般情況下,分校建立之初,分校教研對總部教研依賴較強,隨著分校教研團隊的日漸成熟,分校設立後的3、4年,分校的教研團隊可以獨立教研。

此時,總部主要提供的是教學資源和技術支持。比如,15年初,學而思啟動的“I題庫”資源內部共享項目,分校教研員只憑帳號密碼就可以登錄下載資源。

可見,學而思對標準化教研建設的重視程度,全國教育機構無出其右。

筆者認為這和學而思的出身是有關係的,學而思做奧數起家,相對常規應試教育,當時市面能找到的奧數資源少,質量也良莠不齊。

這促使學而思自建奧數教學體系,並且將這個思路貫徹到後來的常規應試課程學習上。

我們貌似都知道標準化教研的好處,但卻一直認為這項“工作的投入產出比太低,花那麼多人力、物力編一本書,不值得”。但,學而思卻吃慣了標準化教研的紅利,這也是其穩步裂變的有利支撐,到底標準化教研有什麼不可撼動的洪荒之力?

標準化教研帶來的多方紅利

1

降低新教師培訓成本

學而思的新老師進入培訓期後,每人會領到一本不同於上課使用的教材——沒有知識點等內容,只有題目,當然知識框架是相同的。培訓師會按照教材給新教師系統性的梳理、引導學科知識體系。新教師在狂刷題訓練基本功的同時,也在不斷認同該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體系。這樣的培訓

兼顧了效果與效率。

我們之前的新教師培訓週期很長,集中式培訓最少三個月以上,但,新教師的退課率等一直居高不下。

主要的原因就是:

機構提供的資源很零碎,沒有系統化知識。

培訓教條化。理論太多,實踐太少。

所以,標準化的教研體系,在培訓環,我們可以將多方位的全面培訓縮減為兩種培訓:

表現力。

如何用好標準化的教研體系,然後反覆練習。這樣做既不會把培訓期拖太長,又不會填鴨式培訓出復讀機教師,教師培訓成本自然降低。

4

提高機構教學質量下限

很多機構的教研會都面臨這樣的窘境:教研會上,大家要麼一聲不吭,要麼討論來討論去達不成統一意見。

長此以往,集體教研根本起不到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目的。

而學而思的教研給老師提供了一個上課的標準流程:採用教研員主導教研的形式,高品質教研由上至下通過串課的方式傳遞。

學而思分校創業之初的串課剛開始是由學而思的骨幹教師(分校創業團隊)負責。骨幹教師根據總部的教學模板,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每週一次的串課形式對本週本科目即將講授的內容進行梳理和討論。

決定一個機構口碑的,往往不是那幾個牛師,而是大部分普通教師。學而思的這種骨幹教師、教研員每週串課教研的方式,保證了學而思地方分校教研的成熟,也保證了全國學而思教研風格的統一。

3

降低教師離職率

如果教師在較輕鬆的狀態下,可以賺到滿意的薪水,離職率不降才怪。

學而思做的就是讓教師非常舒服,

降低其生產工具(教研)的功能:學而思的骨幹教師每週都會給普通教師串課,教師的講義也不用自己編寫,課堂上全部採用ICS教學系統,這個模式就大大降低了教師講課的難度及創造力。

人之初,性本懶。在學而思為老師營造的“人性化”氛圍裡,老師可以so easy的講課合格,一直漲工資。

即使教師帶走機構的教學體系加盟或者創立其他機構,因為缺失持續的教研創新能力,在他出走的那天其實就已經落後了。

因此,學而思的教師離職率,尤其是小學教師的離職率很低(越低年級對於ICS的依賴就越強),這也是學而思學生數量呈現正金字塔結構的重要原因。

4

減少學員流失,提高續班率

教師的流動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教師是因為不可抗因素(如婚遷)的正常離職,不存在帶學生走等可能,也必然帶來較高的學員流失。

原因在於,在沒有標準化教研體系的情況下,每個教師的教授方式、知識體系都不同,這就導致學生換老師時,會有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還沒從和老師離別的“悲痛”中走出來的學生,自然會有退課的念頭。

但在標準化教研模式下,授課內容、知識點、進度等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模式下,學員沒有轉換成本,學生粘的是機構的課程體系,而不是非標準教研模式下的學生粘老師。

在學而思,平均每週都有約5%的學生,因為特殊情況需要調到別的時間段上課,在某些節假日,調課的學生人數甚至達到50%。

當採用標準化教研模式後,課程體系成了核心詞彙,它不僅橫向解決學員時間撞車、學員請假造成缺課需要插班補課、班級人數不夠並班等問題;縱向也打通了續班通道。也就是說,既然是體系,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有連接性。

所以,在學而思,從入口年級開始,每年的續班家長會上,老師都會反覆強調課程體系——下學期的學習脈絡是什麼?與上學期的關聯是什麼?學員只有不間斷學習才能有效果。

這樣給家長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必須要續班,否則之前的就白學了,換了別的地方也沒用,因為體系不一樣了,效果會很差。

這點上,學而思簡直是業界楷模,創造了消費習慣。一位新東方的領導在聊天時說,“學而思出來的學生,只要我們老師能接住了,會非常穩定,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學而思養成了續班習慣。”

那些年,學而思是如何做教研的?

1、三率制度

學而思的整個課程體系屬於K12體系指對於任何一個孩子,是希望能夠從小學1年級開始一直學到高3結束。

這種課程體系和模式也就意味著兩個字:續報!希望一名學員從任何階段進入學而思體系後,都能夠持續的跟著學而思的體系來學習。

而每一期課程的續報率基本上決定著每個帶班老師的薪酬福利和晉升了。當然,除了續報率之外,還有滿班率與退費率,這三率是學而思衡量一位老師優秀與否的數據指標,也是懸在眾多老師心坎上的一把刀。三率數據優秀的老師不僅能在薪酬上獲得較大增長,同時也意味著更良好的晉升通道。因為在學而思,要成為一名管理者的前提是:必須先成為一名好老師。

為了努力提升三率,每個學而思老師都會竭盡所能的提升自己的授課質量以及為學員提供額外的服務。諸如:製作相關的課程資料、為進度偏慢的孩子額外補課等等。當然,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出自於內心對於教育行業的熱愛,因為學而思的大部分老師都是年輕而有激情。

2、家長旁聽制度

學而思的課堂有別於大部分培訓機構,是歡迎家長旁聽的。因為學而思更加相信自己的課程體系,相信自己的老師。

家長旁聽制度對於學而思的發展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三點作用:

增加老師的責任心。逼著老師提升自己的授課質量,幫助學而思監督教師授課標準。

讓家長實時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有問題也能夠及時和老師溝通,有效降低家長的負面口碑。

家長退費的統計情況,可以迅速判斷教師水平,幫助學而思在用人上作出直接的判斷。

3、靈活退費制度

看上去是學而思的損失,實則弊大於利的良性發展原則。

家長的定心丸,減少家長對於機會成本的考慮,靈活退費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意見的及時反饋措施,前面已經說過,退費的彙總情況,將可以幫助管理者準確瞭解一線教師的情況。

綜上,關於教師制度的這三個方面可靠的保證了教育企業的命脈——授課質量 ,所以在口碑上自然獲得很好的認可。

教材的誤區

教科書或輔導書可以當教材嗎?教科書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過於簡略精煉!

它是知識最基本、最簡單的表現形式,其目的在於講授。面對實際考試中多層次角度的展開題型和知識拓展,是無能為力的,單純以教科書為講義,必然會造成學生上課聽得懂,課下題目不會做的情況。

而如果選用市面上的輔導書作為教材,會存在如下兩個問題:

1、輔導書發行面向全國,其題目來源大多數是某些地方合作學校,未必適合機構所在地的教學。

比如:近年很火的《高考必刷題》,其題目相當比例來自於南方學校,但南方學校與北方學校使用的教材和所學知識並不一致。

2、輔導書定位於學生,其內容設計及知識細化程度也只是符合學生使用標準,而沒有達到教師講授標準。

比如:在高中數學圓錐曲線部分,幾乎所有的輔導書都會描述軌跡問題,但往往沒有類別細分,而軌跡問題的5類2級方法如果不進行細分講解,學生是不可能掌握的。

1

加盟教材靠譜嗎?

近年來,教培行業的加盟不再拘泥於簡單的品牌、裝修、運營等標準化,一個比較新的類似加盟模式慢慢走紅,就是教師培訓+教材提供。

這個模式存在隱患的是,當你的教師經受了他的培訓,適應了他的教學體系後,他就成功的綁架了你的整個教學過程,在後期的內容提供等方面,他就佔據了主導的地位,想做成較大品牌的機構肯定不能完全依賴。

2

標準化教材會讓教師教研創新能力低下嗎?

一個機構需要所有人都有教研創新能力嗎?所有人都願意有教研創新能力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要機構的大腦——教研部門有持續的教研創新能力就足夠了。任何行業的產業化的標誌是分工更加細緻、可複製。教培行業當然也走在這條路上。

其次,標準化教材不會造成教師教研創新能力缺失,尤其是有個人進步意願的教師。

新教師可能會奉行拿來主義,但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學實踐會促使教師建立自己的體系,在學而思,有經驗的教師也並不會完全拿教材作為授課藍本,而會補充大量的材料,輔助自己的授課過程。

3

標準化扼殺個性化嗎?

有校長會說,“我的機構是個性化教育機構(一對一),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針對性教學,標準化的東西是不適用的。“這是個偽命題。一對一行業長期的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個性化並不代表沒有標準,當你把標準做的足夠細的時候,就能供老師更多的選擇,做更多的個性化方案。例如,在學而思,每個年級的教材都不止一套,提高班,尖子班,超長班、競賽班的教材都不一樣,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設計。這樣的標準化教學難道說沒有針對性嗎?

同時,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雖然不同水平的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需求差異明顯,但是同階層的學生學習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標準化

目前,大部分機構的標準化還侷限於教材及一些教學工具上,但是,有一個方向很值得深挖,就是考試產品的標準化。

1、舉辦規模化考試。

在中國,地方城市的學而思杯,每年也都會有上萬人參加,這些良好口碑的考試為學而思帶來了大量的招生線索。

2、考試資料權威化。

在我國高考領域,雖然還沒有某個機構的考試試卷能夠有足夠大的影響力。但幾乎所有的學生考前都會買一個叫《金考卷》的產品,不難想象,如果哪個機構的考試產品輸出能做到如此的規模,將會對機構的招生產生極大的刺激作用。

和培訓中介機構起家的學大創始人不同,學而思的創始人是培訓擁有核心技術的體制外教師。中介機構總想的是如何擴大規模,招來更多老師和學生從而獲得更多收入;而體制外教師則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擴大自己的影響,培訓更多的學生。

因此,當優秀的家教發現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被一對一學生佔領還是不斷有新的學生要求加入培訓時,小班授課模式就產生了。當然,只有真正授課有感染力、表達流利、邏輯清晰的體制外教師才有可能完成從一對一課程到小班課程的轉變。

在20世紀初,這樣的小微機構出現了澎湃發展的態勢,但能夠像學而思那樣做大做強的機構只是少數。小微機構發展到一定程度,原創始人也無法再吸納更多的學生時,就開始招聘培訓自己的師弟師妹們作為新教師參與到機構教學來。

隨著機構的壯大,即使是極具理性管理能力的學而思也不可避免出現了教師流失現象。有的兼職教師大學畢業了,就自謀發展離開了機構,自己續班的學生也不管不問了;有的教師小有名氣後,拉走自己的學生獨立創業了。

小班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續班制度,學生跟著老師一個季度一個季度往下續班,而老師一旦留不住必然會對續班體制產生極大的衝擊。大部分的小班機構就在這些衝擊中淹沒於歷史洪流了。

學而思創始人經過一系列事件的經驗總結後,發現教師只會在自己的教學能力可以獨當一面時才會出走,學生家長更關注教學內容的連續性與發展性而其實不完全是這個教師本身。於是他們改革了對教師的教研培訓方式,創造出“學而思教學模式”,這是學而思成功的四大關鍵性要素之一(另外三個是“網絡平臺”“奧數背景”“培優營銷”)

學而思創始人自身有教學研發能力,他們慢慢建立起一支區別於教師團隊的教學研發團隊,即

教材編寫團隊。教材內容精心選取學校考試和競賽中的最新試題,按題型分類歸納,難度由淺入深排列,同時編寫出詳盡的答案解析。

這是一個極其細緻的工作,幾乎難以靠教師個人來完成。而一個教師只要自己能弄懂教材的例題,並依次講解給學生,那麼就能保證學生能收穫應該掌握的知識點。

由於例題本身就選自學校考試的題目,而每年學校的大型考試題目都有和上一年類似的部分,學生學完教材後自然會有一定的提分,產生出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假象。

學而思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使用這本統一的教材,其實大大降低了教師的門檻。學而思的教師不需要有極強的講述感染力、也不需要有極強的課程設計能力,只要按教材授課,就能成為讓學生和家長接受的教師。因此學而思在培訓教師的時候,只要求他們能按培訓內容講清教材例題,不強求他們提高授課的其他能力。

這種模式的好處有兩點:

第一點,降低教師能力門檻後,學而思只要選擇有解題能力的人即可。

而這樣的人群本身有另一個制度幫著學而思挑選著——也就是高考制度。學而思只要在清華北大招聘大學生兼職教師即可,因為清華北大的學生在解題能力上一定能過關。

第二點,學而思大多數教師因為沒有獨立的課程設計能力,很難脫離學而思單幹。即使他們因為畢業等原因離開了學而思,由於課程教材本身的連續性,即使是再換一個教師也不會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那有人就會問,既然學而思模式有這麼多優點,那其他機構大量複製是不是就行了。其實學而思模式會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1、要求機構負責人本身具有教學研發能力。僅這一點那些培訓中介機構起家的公司們只能望而卻步了。

2、學大把錢砸在了諮詢顧問上,而學而思把錢砸在了教材研發上。學而思號稱其每年會花費7000萬用於教材研發,那大家可以想想看他還能投多少錢在教師本身。所謂的“百萬年薪教師”不過是領導畫的一張又圓又潤的大餅而已。

3.學而思除了有這個模式的先發優勢外,還有其他幾個要素的支撐,後來的複製者很難全面跟進。到目前為止,類似這個模式在北京市場能有較好發展的機構也僅高思和傑瑞而已。

學而思模式的最大弊端是無法大量產生有全面教學能力的教師,這也導致了學而思在對教師綜合能力有極高要求的高考課程以及對教師的表達能力有極高要求的英語語文文綜課程的發展上產生瓶頸。如何能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能打破這個瓶頸,是學而思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那些年,學而思是如何做教研的?

中小機構的教研發展步驟

補課班和教育機構的本質差別在於教學體系是否標準化。補課班體系的單位是人,而且多數老師不願意分享,優秀教師的教研成果自然得不到沉澱。

因此,中小機構標準化教研第一步就是先形成標準化教材:

1、給予教研能力最優秀的老師更高的薪金待遇、更少的課時,讓他們貢獻自己的教研成果,呈現標準化講義的雛形。

2、讓其他老師審閱,集中開講義研討會,提出改進意見,形成1.0版本。

3、1.0版本教材讓教師上課試用,進一步沉澱。剛上過課的老師對講義的改進最有發言權,結果回饋給教研員,再由教研員完成修改,存留2.0版本。

4、第二年編講義時,在2.0的版本基礎上加入當年更新的題目以及新的思考,呈現3.0版本繼續使用。然後依此循環,不斷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