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這麼強盛,為何還是不能佔領西藏?

歷史即人心


在唐朝初期,大唐邊境就有一小片領土,其部落由小逐漸壯大,唐朝君王為了將其佔為己用,便對這名為吐蕃的地區發起了掠奪戰,面對大唐王朝強大的軍隊力量,吐蕃一時不備吃了敗仗倒也不奇怪,為了保住領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決定和談為友,主動向唐朝稱臣,並請求和親,增進兩國的友好交往。對此,大唐王朝本來是不允的,但是吐蕃的兵力強盛也不容忽視,於是松贊干布率領部下襲擊大唐邊境,大唐王朝看到勇猛的吐蕃將士,與其交戰便猶豫再三,又想著不如將其收為己用。

於是唐王朝思慮一番後,便決定把本國的公主嫁與吐蕃,這個公主就是名揚千古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出嫁後,兩國的戰事得以平息,松贊干布更是主動讓步,使唐王朝的顏面得以保存,於是邊境百姓們享受了十幾年的安穩日子。而為了兩國之間的和平相處,做出貢獻的不只是文成一人,緊隨其後的便是金城公主,這二人都為兩國的和平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功績被後人歌頌至今。而文成公主在大唐時,就信封佛教,她的出嫁為宗教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吐蕃與大唐能夠一直友好建交,倒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只是可惜,好景不長,經過了十幾年的和平共處,休養生息,日益強大的吐蕃族愈發不將大唐王朝放在眼裡,而那個時期,大唐王朝已經有了內亂,趁著安史之亂的空子,吐蕃首領率領大軍攻打唐朝,軍隊一路直達長安,其野心勃勃讓人為之震撼,但是這並沒有使唐朝統治者懼怕。面對極其不利的情況,大唐王朝聯合周邊各國擊退了吐蕃。雖然吐蕃軍隊撤退,但是今西域一帶被吐蕃佔為己有,大唐王朝痛失國土,為此與吐蕃反目。

但因為大唐王朝彼時正遭遇內亂,因此也就由其自生自滅。本來這種情況對於吐蕃是極其有利的,奈何當時吐蕃族將長線放到了印度,使得吐蕃國力耗費巨大,而對於近在咫尺的唐朝也便顯得有心無力,同樣,湊巧的便是唐朝的時局也是如此,當吐蕃正面臨著分崩離析的重要時刻,曾經國運昌盛的大唐王朝也日漸衰退,因此,兩國之間,在那個時期都是你不開犯我,我便不出兵的狀態,其雙方的默契不得不讓人覺得有趣。

由此可見,大唐王朝之所以沒有佔領吐蕃,一是因為吐蕃和唐朝在一開始交戰時,吐蕃首領就意識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揚長避短避免了戰爭的發生,從而自主任臣,來與大唐交好。而第二點原因,則是因為,雖然二者後來外交失敗,有進犯的心思,但因為大唐與吐蕃相距甚遠,彼此遠征都會因此耗費大量的國力,這樣白白的浪費兵力卻討不到好處,雙方自然是不會做的。而這第三點原因則是在於,當時的大唐想要制裁吐蕃時,恰巧趕上動亂,大唐王朝處理自己的內務都不及,又何談吞併吐蕃呢?就這樣大唐王朝也已經無心攻打吐蕃,但是,其重要的一點原因是當時的吐蕃也正處於內亂之中,所以無需大唐王朝插手,吐蕃自己便分崩離析了。這也是唐王朝後期不對其出兵的重要原因。

要說這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恩恩怨怨,可謂是糾纏了百年,兩國在對彼此的外交態度上都有著難得的默契,而兩國更為默契的便是他們幾乎在同一時刻衰亡,這兩個對手也由此同時走向了覆滅,讓人不禁對盛唐時期,大唐與吐蕃的和諧共榮唏噓不已,但是一切只能在史書上留下遺憾的一筆了。如此可見,只有良好的外交才是共存的上策,彼此交戰不止,不懂得共同依附發展,征戰到最後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專業治噴子007


唐時的西藏稱作吐蕃,“吐”在藏語是大的意思,與同時期大唐似有比對之意。“蕃”指從事農牧業的地區。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強盛之時領土面積遠大於如今西藏,包括青海甘肅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大理南詔國也曾是其屬國。



在大唐盛時,只有吐蕃能與之抗衡。很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隨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兩國相愛相殺糾纏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斷。自唐太宗文成公主進藏,續金城公主,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時期。安史之亂時,唐將防守吐蕃的兵力平叛,吐蕃趁虛而入,佔長安15天,後被郭子儀趕走。

主要爭端區域集中在甘肅、青海、新疆接壤地帶,衝突幾乎覆蓋吐蕃立國全程,雙方互有勝負,那麼唐朝為何不一舉攻滅吐蕃,永絕邊患呢?



一、吐蕃地區對於唐朝的戰略意義不大。唐時曾出征高句麗、突厥、吐谷渾、薛延陀,可以看出大部分衝突集中在西域地區,西域是唐連接外界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必控之地。而吐蕃高原地區不適合大規模耕種和居住,對於盛唐來說,吸引力沒那麼大。



二、吐蕃主體部分是青藏高原,吐攻唐是順勢俯衝,唐攻吐是逆勢仰攻,地勢不利,加之路途遙遠,供給線過長,高原地區的特殊性,令適於平原作戰的唐軍進展十分不易。薛仁貴曾率5萬軍與吐蕃四十萬軍激戰青海大非川,全軍覆沒,因此對於全力攻滅吐蕃這件事上,需要傾盡大唐全國之力,代價過大。



三、兩國之間亦存在和平時期,且大部分衝突規模有限,不致於撼動國本,只傷筋未動骨,算是可以承受的程度。在這樣的相持對峙中,也不值得大唐耗盡國力去進行這場滅國之戰。


百味乾坤


西藏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優越,大唐天下安定花費時間精力不少,理應休養生息,而非動兵征戰,更何況是高寒之地。等到唐玄宗之後,大唐就算有徵戰之心,也無多少征戰之力。

1、吐蕃並不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它可以一次性動員40萬軍隊參戰,唐朝在天寶年間也不過有50-60軍隊。

2、秦趙多麼強大,三年都戰爭,照樣使得趙國被拖垮,當時的補給線才多遠。如果要發動滅國之戰,唐王朝將損失巨大。漢武帝打匈奴,導致國內半數人民流離失所,差點導致亡國,所以打滅國之戰是很耗費國體的。唐朝從唐高祖建國到唐玄宗也不過一百餘年。安史之亂後期唐朝基本上沒有對外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3、唐太宗派薛仁貴打過吐蕃以失敗告終,武則天也打過。都敗了,同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照樣也拿吐蕃沒有辦法。它是一個bug

4、古代一般比較重視前朝滅亡的原因。唐前面是隋,隋朝滅亡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三攻高句麗,史書記載累計出動接近三百萬軍隊。基本上打光了本國所有的精銳力量。所以唐朝並不怎麼敢打只有一場戰爭。

5、唐朝自稱天朝,吐蕃都和親了,沒有理由再打人家,而且唐朝過於富裕,對外族早已經喪失了戒備心。很多士兵將領都是外族的。

6、唐朝政權內部鬥爭激烈,很難有完整的執行一個人的方案。

7、唐太宗剛剛登基就被東突厥逼的簽署了渭水之盟,以唐太宗那麼高傲,當然就想復仇。唐太宗四年就滅了東突厥,此後的戰略重心還是偏重於北方一點。在西南只有部分唐軍用於防禦不具備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8、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制度導致,唐軍軍民結合,一場戰爭死的軍人太多,會青黃不接。而且唐軍一位士兵戰死,他的消息會迅速傳入國內給他的父母,這時候就牽扯到了如果還沒有戰死怎麼辦的問題。


翱翔的雄鷹關中子弟


大唐強盛時的確強悍,但彼時吐蕃亦強盛。兩次攻臨長安,一次攻陷長安並立了傀儡皇帝。那時藏人佔據著大部分的四川,甘肅,雲南,佔據部分陝西,新疆,蒙古,並不時與突厥對攻拉鋸戰。說實話,藏兵真心不強,但以騎兵為主,屬打不死的小強。況且藏區高寒貧瘠之地,打下里也沒法長期佔據。最終也是元朝和清朝的真正騎兵王朝所征服,漢人朝廷從未在古代打下或佔領藏區……

藏教也一度輻射新疆,蒙滿,陝甘寧,川滇區域。在清朝時期,藏教法師一直位居國師一職。


班若波羅蜜


高祖時期天下剛剛平定,經過連年戰爭,百姓生活艱難,國庫空虛,打不了。太宗時期國家好一點,但是要應付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突厥。高宗時期,前面是高宗和武后收拾太宗時期留下的元老,後期是武后奪權,宰殺李氏宗族,還有應付內部叛亂。武后死後,隨即韋后亂政,玄宗和太平公主的鬥爭。後來玄宗創立開元盛世,但是沒多久,安史之亂也來了,從此唐朝就走向衰敗。

沒有打西藏,剛開始是因為窮,後來是因為要對抗別的民族,再後來是因為內鬥,後來因為又窮了。客觀條件不允許。

其次,西藏這地方比較貧脊,還是高原地帶。內地士兵在高原作戰劣勢太明顯,打下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即使打下來,這麼貧脊的地方也沒什麼用處。

還有,面對西藏的挑釁,只要一個公主就能解決,又何必勞民傷財地去打仗。


小池sunny


西藏高原缺氧,更重要的是當時佔的的代價太大,而收穫幾乎沒有,


蘇傑719


一是西藏地區是苦寒之地,自然環境惡劣,中土人很難適應環境,最重要的是青藏高原有強大的吐蕃政權,與唐朝多次戰爭上處於上風,所以佔領西藏是不可能的。


用戶97912194678淡定


西藏人那會是吐蕃上升期,和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是三國鼎立時代,戰鬥力強悍,鼎盛時期控制了南到印度,西到阿拉伯,北到西域回鶻,東至四川雲南的廣大地區,是唐朝的強大對手。


晚巷聞風幾時起丶


當時西藏地區吐蕃的崛起,成為了和唐帝國抗衡國家,加上松贊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西藏地區環境惡化,以當時的條件如果拿下西藏也會付出很大代價


程錦在路上


在當時那種條件下,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去征服西藏是得不償失的,就是建國初期我國收復西藏也是耗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成功實現,在唐朝時期去高原作戰,高反,補給,嚴寒都是困擾統治者一個心病,在說在唐朝時期,西藏地區的經濟和軍事作用並不明顯,那個時候中原地區才是最富饒的區域,手裡拿著最好的資源並且松贊干布也願意締結良緣,在政治上願意歸附中原大唐,又何樂不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