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古文写诗词的都是些什么人?

秋之韵189357579


喜欢古诗文,原因有以下几点:1.言简意赅,短短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可以写尽天下万物,或抒情.或写景.或言志.或警世.或训勉.天下万物无不可以入诗,奇哉!妙哉!2.朗朗上口,老少皆宜.3.合辙押韵,便于朗诵记忆.4.意境深远,引人回味无穷.


短短几行字就能抒发诗人的心情,可谓文字之精华。


古诗词,古文应该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和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景德镇南河公安


二他爸来回答!

现在喜欢读古文写诗词的都是什么人?

实话实说!如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再加上,上有老,下有老。真的坐下来做学问的人,应该是此领域的从业者!

首先得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个:衣食无忧!

第二个:有兴趣和爱好!

第三个:受过很高的教育!

第四个:也是重要的,无后顾之忧!

明天还不知道吃啥呢!做不来!

一点拙见!大家批评!

欧了!


二他爸


哈哈,正好我就是这种人。

看回答好多人说是多愁善感、耐得住寂寞、怀才不遇的人,等等。老实说,我过去确实有过一段多愁善感的经历,也常常读书到十二点才睡,算耐得住寂寞吧。但是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多愁善感的性格已经少了许多,耐住寂寞读书的习惯倒是没有改变。

我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写诗,我学诗的缘由很偶然,因为学了《囚歌》,受到感染,“创作”了人生第一首诗《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受到班主任鼓励,“发表”在学校黑板报上。这激发了我对诗歌的极大兴趣。后来我从母亲那里“骗”了几毛钱,买了生平第一本课外书《宋词三百首》,后来我又从爸爸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本《毛泽东诗词鉴赏》,结果我不自觉地认为古典诗词才是正规的诗,等我明白过来,已中诗词毒太深,不喜欢现代诗了。直到很久以后,才重拾现代诗的创作。但还是以诗词创作为主。

三年级写的时候既不懂押韵也不知道平仄,就是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子。但是我对课本的诗词都过目不忘,背诵熟练,就是模仿写。比如模仿《春晓》《江雪》风格的《寒春》:

明山初雪霁,远望百花残。

春色归何处,松梅劲抵寒。

这首小诗还被《读者指南》评为优秀奖。当然,上录是我在初中以后逐渐懂了押韵和平仄后修改过的。原稿大致相同,第一句忘了,第三句为“春影赶不尽”。

所以说我算什么人呢?文艺青年?多愁善感?书呆子?这些特征都有过。但又不完全是了。

毛泽东作为诗词大家,感情一定是丰富的细腻的,但是说他多愁善感,恐怕不是。所以不能笼统说喜欢诗词就多愁善感 。

我觉得古人写诗词跟时代有关,今人写诗词与爱好有关。

古人诗词许多“伤春悲秋”“怀才不遇”之语,如果据此说写诗词的人都多愁善感、“怀才不遇”也不准确。我也有诗评论这一现象:

古今才子重离愁,只道多情使白头。

细看相思言尽者,原来都是未封侯。

只能说诗词传统的意象和题材以此居多。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题是广泛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必须真情实感,必须有强烈的感情。所以读一个人的诗,就是读他的心。

非要给诗词作者做些人群特征的总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诗言志。喜欢诗词的人多少是有些文学素养和追求的有志之士。直抒胸臆。

二、敏感细心。喜欢诗词的人情感丰富。这也容易让人觉得其“多愁善感”。

三、博览群书。诗词鉴赏和创作都需要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典故史实等学问。

四、理想主义。诗词作者厚黑的少,大多比较理想化,有时像“书呆子”。我爸就这样警醒过我,因为当时我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开窍晚。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创作愈深刻,《水浒传》《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性情愈真切,李后主是也。

这里,王国维把诗人的内涵扩大了。不过也可以得出结论,他认为诗人都很傻很天真。

现在活跃的诗词作者要么是专门的研究者,著名的有叶嘉莹先生,也讲也作。最近网络红人戴建业教授主要是鉴赏,风趣幽默。

从国家级的中华诗词学会到各省、市、县的诗词协会,都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除了中华诗词学会、诗刊社《子曰·增刊》、解放军《红叶》诗刊、《中华辞赋》《香港诗词》等少数还算正规组织外,其他更多像民间团体,无经费、无刊号、无读者、无影响,十分尴尬。

各种老年大学也有诗词培训班。诗词的创作和鉴赏都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有所起色的。目前当代吟坛诗词创作的水平普遍不高,这类小众文学,能达到唐宋水平已是凤毛麟角,不落唐宋窠臼别有风采者,毛泽东一人耳。

我误上诗词的贼船已经20多年,早已过了多愁善感、无病呻吟的阶段,诗词更像是我的日记,有感则发,无感不作,极少应酬和命题作文了。

我去年办过一个短期的诗词培训班,由于合作者要价过高,只办了一期。其实我个人是很愿意宣传诗词文化的,希望更多的朋友了解它喜欢它享受它但不要沉溺它,也不要以它附庸风雅。

深圳市诗词协会在荔枝公园内,环境清幽,只可惜平时工作忙,周末比较宅,只拜访过一回。

以上,谨答。







颜亭月


如你一样。如万千人一样。

凭栏独坐贪杯。

多情难诉衷肠。

梨花又满小池塘。

手中酒半壶。

地上影一双。

三十功名未就。

闲言碎语无妨。

花间别问逍遥郎。

管它多少恨。

我自笑沧桑。



二郎小仙君


以有文学功底的中老年人居多。原因有:首先,这一批人由于时代不同,他们对现代诗歌本能的缺乏认同感,特别是现代诗中蒙蒙胧胧的意向,似是而非的主题,远没有古体诗表达的那样好懂。第二,现代诗中缺乏大师级人物,从远处说找不到像民国时的徐志摩、闻一多那样的大家,从近处说难以找到北岛、舒婷、海子那样的天才,很多现代诗缺乏内涵,读来寡淡无味,常做作无病之呻吟,远不能反映时代脉搏。第三,古代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几个古典文学的高峰期,名声闻于中外,再加上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作为学生,不光懂其意,还要背诵,长期以往,自然就喜欢上了。第四,古诗词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像我国的楹联等方方面面,人们从古诗词中都能吸取营养。第五,现代年轻人接触新事物快,他们喜欢的是网络小说,快餐文学,不像年纪大的人固执和保守,他们不喜欢吟风弄月。


天山怪客3


喜欢读古文写诗词的都是些什么人?

喜欢读古文写诗词的都是年纪大的人,这些人有些老思想,老作风,喜欢读孔孟之道,喜欢读孔子老子的书,而且都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写古诗新诗,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写不写是态度问题,想写好还难得很,所以,大家都是摸索写作,虽然成效甚微,但是大家还在努力。

我从小都在写诗,但是我就不知道写得怎么样,必竟我不是文学大家,评论家,好不好由别人评说吧!我的结论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写诗,写得不好,敬请谅解,因为大家都是老师。


秋实18202042318


和所有人一样的普通人,忙着赚钱养家,偶尔浪一浪,能荤能素,完全没有什么所谓的诗人气质,一点也不文艺。在各自的职场中摸爬滚打,唯一不同的就是如果想写诗填词,也能凑出那么几句。

大学时期当过学校古典诗词社的社长,也认识很多其他大学诗社的人,限于自己的交际圈,身边几乎大半的朋友都是能写些古诗词的。自己也是学生时期还能多写写,工作后几乎没碰这块了。在职场摸爬滚打,车子房子,再也静不下心写点东西了。

想当初学习古诗词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从最基本的平仄格律,平水韵,词林正韵,语法,章法,到诗词历史,流派风格,作品鉴赏等等,朋友间也经常玩玩分韵,或次韵互赠之类的游戏。

可是毕业一两年后,如今再想写点诗词,竟是半天也憋不出一句了哈哈,很多朋友也是工作后就很少接触古诗词了,毕竟不能当做职业靠它吃饭。当然也有一些会坚持写的,之前几个朋友喝酒,谈起生活的无奈,说发现自己除了会写一些诗词发发牢骚外,竟一无是处,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皮皮虾骑士


喜欢读古诗词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通常来讲,喜欢读古诗词的人大多是外形比较文雅,行为比较斯文的人。

年龄段大多是50后,60后,70后。80后就少了,90后几稀,00后堪为熊猫了。

群体大多以从事文艺工作、教育工作及小资分子居多。

这类人虽然算不上是社会中的精英,但绝对是世风良俗中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角色。

(也有为了泡妞撩妹子读古诗词的,还有一些是为了附庸风雅而读古诗词的。)

真正从内心喜欢读古诗词的人,骨子里是清高的,与现实社会和新生事物有点脱节,不媚俗,大有视金钱为粪土的节操,但若是见到美人儿则会目瞪口呆神魂颠倒起来。。。

女性喜欢读古诗的,除了年龄、工作因素外,大多就是颜如黄月英般的文艺女青年,也就是TT上所谓的才女了。

这些人往往是情感生活不如意,便生出自艾

自怨和自艾自怜的情绪,无计消愁,又不想成为祥林嫂似的人物,便从古诗词中寻些心灵的慰藉。

总之,喜欢只读不写古诗词的人们还好,怕只怕那些即读且写古诗词的人们。它们非但是骨子里清高,且自命不凡,恍惚间觉得自己就是文曲星下凡,写出来的仿古诗词能气活子美笑死东坡,这等绝活也当真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念人生苦短,怆然涕下的稀里哗啦。。。






汉卿⼀⼀


是什么人不要紧。

也用不着拔到一个什么高度,只需要简单的来看待这件事情就可以了。

首先诗、词、楹联本身就起源于民间的普罗大众,只不过是后来才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间所谓的雅趣。

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因其诗作而成名的文人不计其数,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人产生了某种误解,把诗、词、歌、赋想象成为无上的、高雅的、甚至是脱俗的一种专利品。

其实世上不论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资是老百姓生产出来的,很多文化、娱乐活动也都来源于民间,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呀!喜欢读古文写诗词的都是些什么人,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文化才能够传承数千年。


双人鱼42891187


结合我的自身经历谈谈这个问题。

我从2003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免费教人学习古诗词,结识了许多喜爱古诗词的朋友。但我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和古诗词结缘,主要是偶然的机遇和个人的爱好而已。

上小学五年的时候,数学课上偷偷看《西游记》,被教我数学的老夫子发现了,当场收走了书。放学后找他要书,老先生和蔼的问:能看懂不?我点点头。他提了一些情节,我给他复述了一遍。他又指着上面的诗词问:这些呢?我说那没意思,都跳过了。他说那就太可惜了,你应该好好学学古诗词。

回家后,同父亲说了这件事儿。父亲说,那是他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后来考到河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教授,文革时被打成了右派,平反后,已过了退休年龄,就留在我们村小学教书。从此以后,没事就找他学诗词,花了一学期时间,就背熟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龙文鞭影》这些启蒙读物,并弄明白了《平水韵》中的“平上去入”,偶尔也照着《唐诗三百首》《毛主席诗词》等书仿写一些。初高中学习紧张,但课本上的文言文和诗词,不要求背的,我也全都背下来,是为了增加语感和词汇量。

在春城上大学时,大一遇到了教大学语文的一个四川老太太,课后向她请教,她很惊讶:一个理科生,怎么对这些感兴趣?后来她有时间就叫我去她家,把她的藏书借我,并给我开了张书单,并帮我办了一张校图书馆的“特别借书证”(学生一次最多只能借三本,不得超过一个月。而老师用的“特别证”不限,且可以自己进库查阅)。

参加工作后,空闲时间多了些,但没有志同道合的诗友,就放下了好多年。1999年底QQ的出现,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爱好诗词的朋友,其中也遇到了许多专业的人士,在他们的指导下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在我已经奔五了,但对诗词的爱好更加强烈。孩子上大学后,下班除了和朋友喝酒就是瞎聊,没多久就厌烦了。现在闲的时候,就是钻进故纸堆中,为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加一点儿趣味。

时光荏苒,现在许多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字都已经模糊了,但这两位先生的名字依然时常出现在脑海里。一位是杨好善先生,一位是黄荣聪女士。杨先生十几年前已经作古了。不知黄老师现在还好否,如果在,应该已经年近八十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