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黄海霞替考”事件中,一些不良媒体带节奏的行为?

易统江糊


不做价值判断,只做事实认定。中考前,黄海霞已经辍学与家人去卖猪肉;复读生堂姐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学籍参加准备中考。中考后,黄海霞生活过的还是一般般,或许只能起早摸黑的赚钱养家糊口;黄凤玲通过努力生活一天天变好。现在,黄海霞心有不甘,凭什么你的生活会过的如此好,应该得益于这个学籍,所以就狠狠要求黄凤玲赔偿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黄凤玲及她爹(黄海霞大伯)毅然拒绝。今天,黄海霞在媒体和全国人民面前控诉这种行为,表面是揭露替考行为,实际是没有满足要求。这个责任到底是那个年代还是黄凤玲?黄凤玲该如何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法治观点


老杜想说:黄海霞学籍事件表现最差劲的就是无良媒体,最可怕的是当下逾越底线的诬告和造谣成本太低

当地教育部门给出了官方结论,确有学籍顶替,不过成绩是自己考的。翻译过来就是,黄晓玲当年确实使用了黄海霞的学籍,但除此之外的都是诬告。对此,老杜想说三点:

一、黄晓玲当年顶替学籍参加中考,肯定属于违规,不过好多事情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去看待,黄海霞并非顶替学籍的直接受害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能上一个师范(中专)的绝对都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不过,因为一些不尽合理制度的存在,复读生使用别人学籍参加考试,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鲜见。当时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初中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铁饭碗,为了不让一些好学生因一次失常遗憾终生,会允许使用辍学学生的学籍参加考试。

二、黄海霞长期明显违背事实的诬告,部分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影响更坏。公众对于受害者很容易自我带入,在国内告状者、举报者仿佛有天然的正义,经常是在不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进行单方面的批斗。最可怕的是,逾越底线的诬告,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许多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眼球,往往也夸大事实、推波助澜。等到真相澄清时,伤害已经造成。

三是部分无良媒体丧失职业道德,扭曲事实、片面的报道,起到了助纣为虐、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受到严厉谴责。作为媒体,报道理应全面了解事件,该事件中完全沦为诬告的帮凶,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伤害。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存在,对于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监督,一定不是一个好事!


杜图图大美育


上世纪,纸质档案时代,冒名顶替事件很常见,成年往事被重新做成新闻的事也不少见。先来说说“两件怪事”!



1、一个学生的冒名复读事件

说一个我的学生冒名顶替事件。记得,那人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带的初三毕业生,平时成绩居班级中上等,中考没能考取师范和一中。后来就不知在哪里就读,但是第二年,听说他考取中专了,并且已经换了名字,我们老师当时都感到奇怪。目前,这个学生在本市另外一所学校任教,工作还搞得挺好。好多次一起遇到,他都装作不认识我这老师,大约怕我这老师指出他冒用他人学籍的事。那时候辍学的人多,辍学后被想复读的冒名顶替事件应该不少见。



2、现实版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那个时代,纸质档案,能随意篡改,这样留给了钻政策空子的余地,稍微有点关系的人,大多把自己亲属想方设法安排进相关单位,笔者所熟悉的一名领导,是当时教育局工作人员。两个孩子平时学习都非常差,但最终都弄进了教师队伍,可笑的是,两个孩子都是还在读初二就去读师范学校,都没有参加中考。更可笑得是,他妻子,原来小学只读了两年,几乎是文盲,后来,也弄成了老师,不知道是如何运作的,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可见这样的事很多,一抓一大把。但现实是倘若没人告,没人指出就滔滔无事。倘若有人披露,那就成了新闻。黄海霞事件就是如此。



3、黄海霞替考事件中,媒体先是披露真黄海霞的声音,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再逐步披露细节,将一个历史上曾两次有定论的事件炒的很热,最后再说教体局的结论,这是媒体常用的套路,并不奇怪。

媒体就是为了关注量阅读量而生的,将一个比较普遍的陈年旧事弄成新闻,真的有一套。当一开始大众情绪激动,义愤填膺之时,估计很多媒体人正在为观众被吊起胃口而窃喜呢?这并不奇怪!


文轩阁


首先这个提问就有点问题,貌似替黄风玲洗白,也太心急了,才会这样提问。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70年代末,全国曾开放高考,我一姑表哥的考试成绩过了中专分数线,就是收不到入学通知书,一遗憾终身。80年代,还有一表哥大我一岁,当年中考超过分数好多,全校第一,却上不了中专,而成绩差一点的,学校一女老师的妹妹却拿到了入学通知书,而且与上面还有点关系,她却上了。可好事不会总是旁落,经过努力学习,表哥终于考上了大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已是副教了。

在那个年代,冒学籍,顶替成绩,移花接木的事情太多了,只是没人披露真相而已,只能怪自己没钱没关系没办法而已。

为啥这样的一个案例被报道出来,怎么就成了歪门邪道,不良媒体了呢?如果没有问题何必如此,准考证都有,咋样退学?媒体报导,只求的是一个真相,给关心这案子的广大群众一个交待而已,媒体又没故意抹黑,有则改,无则勉,也给黄风玲一个清白,多好。


刚强204142387


当年我上三年级名次在前二十,是很有希望考上的,可是一下来了60多个复读的,总共300多学生,这60多个本来没有资格和我一起考的,可是通过操作可以了,而我自然没考上,只能回家种地,为什么我不能复读,因为我的学费在那时候是我们一家全部的收入还不止,我唯一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被这些当年顶替学籍的人偷走了,谁对我负责,谁又会对我负责,而这个人更夸张,考到23岁,考了7年,她父亲要不是校长她能这样?这样弄虚做假你觉得可以原谅?


王一bobo


重点不是过后成绩就是黄风铃本人取得吗,仅仅是冒用学籍,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黄风铃是凭借自己能力考上了学校,而如今所获取的一切,中间那更是依靠的自己努力。

这是官方调查结果,而且本来谁考的,当时的同学,老师肯定知道,因此我认为这个结果毋庸置疑。

考试这点黄海霞到底知道吗?黄海霞堂姐夫说的,当时黄海霞在1992年就在卖猪肉了。

关于冒用学籍这一点通过很多网友留言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其实也存在一个历史遗留因素。

甚至在过去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虽然这事不好,但是个人认为

当时在这样的氛围中的确不会考虑那么多。但是这是否涉嫌对其他考生不公平,无论如何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出现,单纯的冒用学籍也是一种违法违规的事情。

媒体应保持客观中立

至于媒体,我个人认为问题描述说的很对。

那就是作为媒体,最基本的就是客观中立把事实展现给大家,而不是带倾向性的偏颇。

这个客观中立就是一定要采访关于这个事件的多方面,所涉嫌的每一个人。

受众如何评判交给受众,而不是自己率先结论的引导受众。

媒体本身就代表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这样的不公正报道,当然非常不好,并且会无意中伤害到他方,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

因此无论任何事件,个人认为,作为媒体,保持客观真实,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流量的夸张标题和低级煽情。


廖彩琳律师


单就这两姊妹的事来看一定不是顶学籍这么简单,1971年出生的姐姐,要跟77年出生的妹妹同一界毕业,可见姐姐不知已历届多少年,而妹妹却正是当年初中毕业应届生。说顶替学籍太牵强,既然妹妹连中考未考,说明一直学习很差,突然在中考发挥这么好放谁也会怀疑,中师可是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呀,难道校方会培养一个学习一直不佳的人吗?怀疑?妹妹本来叫黄海霞,无缘无故会改成黄伟霞吗?为什么被改名时,不反对不关注呢!据我了解,许多补习多年历届生,要想以应届生参与考试,只要在原学籍上做手脚就可以了,因为小学时期是可以留级的,把初中学籍改成一个陌生名字(在全学区不重复),那么原名就是小学时期的曾用名,这个陌生名就是初中以后个人学籍:的现用名,一直到终生,像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像黄凤玲和黄海霞分属两个家庭,能合并学籍,合并家族历史的事,不是通过官方违纪违规是不能成功办理的,倒是有一种情况可以,同胞姐妹,亲姐姐与亲妹妹交换,妹妹户口本上变姐姐。在那个手写档案年代,s0 easy 搞掂。在本案中,既使黄风玲真考了498分,为何不在自已的手写档案作文章呢!据说,当年有些中专也招历届生,就是要在应届生录取线上加分。最后,我想说的是,本案中焦点是年龄问题,那年头参加高考也有年龄限制。往事随风,这两姊妹就私了吧!即便争赢了,国家也不会赔偿给你的!


东之虹


即便有了调查结果,证实黄风玲成绩是真的,但是也不能将其顶替他人学籍的事实合法化!试想,如果没有顶替他人学籍,她有资格参加考试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有人说,那个时候能考上小中专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笔者不否认这种说法,笔者的一个亲戚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成绩非常好,完全可以上高中,但是由于家在农村,想要早点就业,所以就考了中专。那时的中专含金量非常高,一旦考上,就跳出龙门,毕业之后分配工作,就成为公家人了。

但是本案中的黄凤玲,考上那年已经23岁了,远超一般的初中毕业生年龄,据说她考了7年,对于这种情况,能说她的成绩是好的吗?反过来说,如果成绩真的好,需要考7年,最终还是顶替他人学籍的情况下才考上学校的吗?

我们不能说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就说这种行为是合理的。虽然这种行为与那种顶替他人的学籍、分数上学的情况有所区别,貌似没有侵害被顶替者的利益,但是却侵害了其他一同参加考试的真正应届生的权利。

至于媒体,我想还是要“兼听则明”,因为“偏信则暗”,只有保持中立客观,这样才有公信力!


打虎拍蝇


放在历史背景下,一切都释然了!其实当年那拨孩子最吃亏!能上中专中师的在初中都是天分比较高的孩子,当时国家急需技术人才,所以为了短平快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时按中考成绩先录中专中师,然后才是高中。我们上高中时,代课教师几乎没有正规军,甚至有些科目都开不起来。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成绩好上了中专进了工厂,时间不长企业破产自谋出路。还有一个女同学初中时画画的特别好,文化课更是了得,也是上了中专进了工厂,企业效益也是时好时坏。而我天资愚笨成绩一般上了高中,而后上了大学有了所谓的铁饭碗。单位评职称,我都替那拨人叫屈。量化考核,本科一年一分,大专一年0.7分,中师中专只有0.2分。尽管工作年限长,可学历低职称上不去,工资当然就低了,真的是亏了那拨人!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到了90年代后期,国家不包分配了,中师中专就不那么吃香了。成绩好的就上高中考大学,有一个自己上了高中,初中学籍和成绩被另一个有门路的孩子顶替上了中师。当时好像经中间人说事给了对方3000元,在当时相当于我一年半的工资。可是多年后不知什么心理,被顶替的那孩子的父亲又旧事重提,上访上告不依不饶。现在的人啊……一言难尽!


梅45310931


如果考试成绩确实系黄风玲所为,此事也就罢了。

但是如今黄海霞不放弃。那么她必须能证明以下三项其中之一,方能如愿。

1、自己确实参加了93年升学考试。

2、黄风玲确实未参加93年升学考试。

3、黄风玲虽参加93年考试,但所用是自己“黄风玲”之姓名。

黄风玲如今有口头和书面证明白己以黄海霞之名参加了考试,证据似不足。必须以物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