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魯迅的哪篇文章?

不知名十八線記者


最喜歡魯迅先生短篇小說《故鄉》中的《少年閏土》一文!

回憶起其中的畫面,時常勾勒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美好的有苦澀的......但過去的終究是回不來的!因此我們更應改珍惜當下,把每一天活的更加有意義!

回到正題中,文章塑造了一個在魯迅先生眼中“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

正是少年閏土的出現給作者的童年帶來了無盡歡樂和遐想,這些諸多兒時的歡樂在作者腦海中蘊藏、發酵,展現了魯迅先生嚮往閏土的快樂生活,平等,自由!

但長大後閏土的現狀和作者記憶中形象的劇烈反差,我們從中看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厭惡和強烈的批判!


閒話浮生


魯訊的著作我都喜歡,最喜愛的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而其中的《雪》是我的眾愛之愛。

大概是因著我偏愛那些意象搖曳繁複的文字,也因為我向來喜歡魯訊的語氣,我喜歡反覆的誦讀《野草》裡的每一篇。魯訊是一位真正的詩人。

《雪》中我最愛的: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健壯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butterfly確乎沒有,有許多beeS忙碌的飛著,也聽得見他們嗡嗡的鬧。

……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紅樓夢醒李


我也是喜歡周先生的文采的,他的筆很刁鑽,揭露世間醜惡,批判性很強烈,特別是對時事,總能找到一些給人安慰的語言來,回擊!

有人說他是非常刻薄的一個人,讀了他的全集,好像有一些,眥仇必報。

要說他的那篇文章最喜歡,我還是覺得《阿Q》《祥林嫂》《血饅頭》這幾篇就比較喜歡,這也是周先生短篇小說的精華了,當然了還有別的,我只是比較喜歡這幾篇。

像這幾篇他的針砭時弊,說國人的劣根性,說的比較貼近那個時代,民族的現狀,愚昧無知,冷漠,看的人雖然會流淚,但是他們是看戲,與他們無關!這就是愚昧的行為。

一開始讀不是很理解,也理解不了他的用意,但是後來長大後,經歷了一些事,再回頭看看,發現自己也能從他的書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這就很可怕了,他的東西確實挺好看,也挺有深度的,能使人反思自己!



相魄


淺談魯迅作品


當我寫下魯迅二字時,顯得敬畏而凝重。對於國人尊崇的近代大作家,任何語言表達都不能全面表達對於魯迅先生作品的熱愛。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主席曾高度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們這一代的大部分人認識和了解魯迅,都是從初中語文課本上開始的,之後高中的課本上也有多篇魯迅的文章。比如《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等,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解的作品。再比如,《阿長和》、《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吶喊》、《祝福》,《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藥》、《阿Q正傳》等等,這些作品在書本上都出現過。

在《少年潤土》中有一段場景描寫,被當時的老師圈出來要背誦:“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段非常細膩的描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可以說,這些都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優美的文字功底和素描水準。

談到最喜歡魯迅先生的哪篇文章?《阿Q正傳》《藥》等小說,這些作品都在內心深處留下了極大的震憾。《藥》是先生創作的一篇中短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開茶館的夫婦為兒子治嘮病買人血饅頭的故事。從小說的意義上來說,表達了老百姓的愚昧、麻木和落後;對於革命者,魯迅先生又表達出同情和歌頌;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侷限性。從作品的結構佈局上,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雙線交織,構思精巧;在人物刻畫上,運用了諸多白描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動,讓讀者對於其中的故事情節及人物特徵過目難忘。

《阿Q正傳》刻畫了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形象,其意義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在當代國情裡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 “阿Q精神”當前依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關於《阿Q正傳》,我在頭條裡多次寫過,在這裡不再鋪開贅述。

歡迎大家繼續加入討論。


宏燈詩話


本來準備答題,等看見題主的備註“小時候不想讀魯迅,長大了發現‘雜文無大家’”,衝動一下子沒了。這是整整停了一天,才又從草稿裡拎出來“繼續編輯”。

說到“大家”,我想問一句,這得是多牛逼(無知)的人敢說這樣的話啊!不錯!莎士比亞厲害吧,可人家托爾斯泰就偏偏瞧不上他;顏真卿的楷書有爭議嗎?而唐後主李煜說他有楷法而無佳處,像叉手並腳的種田大老粗。也許說“雜文無大家”的人和託翁、李煜們一樣,本身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像站在泰山頂一覽眾山小,他們有資格對前輩評頭論足。要是像我等這樣的敢胡言亂語,肯定得被人打死。

廢話少說,我喜歡魯迅先生。我不認為當今寫短篇小說的誰有傲視魯迅的資本。

比如《風波》。這個差不多100前的短篇,我每讀一次,就由衷歎服一回。真真是鄉村風情,活靈活現!

屁大的小事,迅翁誇張地用“風波”名之,但如果要放在頭條上,題目還得誇張,是“一條辮子引出的夫妻情仇,鄉村眾生人情人性大展覽”?主題之深刻不必說了,單看人物吧:九斤老太、七斤和七斤嫂以及小丫頭六斤。單是這給人物命名的匠心有哪位作家能望其項背?極簡卻又意蘊極端豐富;既像是隨手拈來,卻必定慧心巧思或者妙手偶得。老太太有看不慣這世道的理由,九斤,七斤,六斤,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證據;曾孫女兒罵“這老不死的” 也自有她的道理。  

看下面這段場景,有刻畫人情人性如此入微的嗎?

看熱鬧的八一嫂替七斤解勸說:“七斤嫂,算了罷。人不是神仙,誰知道未來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時不也說,沒有辮子倒也沒有什麼醜麼?……” 七斤嫂沒有聽完,兩個耳朵早通紅了;便將筷子轉過向來,指著八一嫂的鼻子,說,“阿呀,這是什麼話呵!……那時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誰都看見;連六斤這小鬼也都哭,……”六斤剛吃完一大碗飯,拿了空碗,伸手去嚷著要添。七斤嫂正沒好氣,便用筷子在伊的雙丫角中間,直紮下去,大喝道,“誰要你來多嘴!你這偷漢的小寡婦!” 撲的一聲,六斤手裡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著一塊磚角,立刻破成一個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來,撿起破碗,合上檢查一回,也喝道,“入孃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著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連說著“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發怒,大聲說,“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善良口拙的八一嫂,勢利而口舌如刀的七斤嫂,小氣窩囊只敢遷怒女兒的七斤,看不慣這世道的卻疼愛重孫女的老太太……寥寥數筆,眾妙畢備。

耐下心來好好讀一讀這些新文學的初創之作吧,山就在那兒;別那麼急於否定前賢。


牟山花下客


長把“魯迅”書來讀,好文好句看“祝福”。

“雪”裡“故鄉”生妙筆,愛不釋手是“閏土”。

——註解,“祝福”,“雪”,“故鄉”,“少年閏土”皆是魯迅寫的作品,同時這些也是我最喜歡讀的文章。



如若天風


魯迅雜文《三月的租界》,一九七六年十月中旬的一天(忘記具體哪天)刊於《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大號字排滿整整半個版面。這是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的粉碎四人幫的第一個信號。該文是魯迅駁斥一個名叫狄克的評論家妄評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我的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悄悄告訴我,魯迅批駁的這個狄克就是張春橋!我當時猶如在窒息的空氣中聽到一聲驚天的炸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有幸成了極少數最早知道粉碎四人幫消息的中國人之一。大約半個月後,中央正式公佈了這個事件,頓時舉國歡騰,文革就此結束,中國開始艱難地走上撥亂反正之路。


用戶266880265U


《一件小事》。魯迅先生通過車伕和老嫗的事,標誌著舊中國作家第一個在作品裡描寫新興無產階級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一件小事,能夠自覺的解剖自己。這是一般作家不能做到的。先生身體力行,對黑暗反動勢力嗤之以鼻,從來不曾原諒;對新興事物,“敢遣春溫上筆端”,樂於對嶄新的進步青年,俯首提攜,甘為人梯。




化外萬民胡少峰


我也喜歡魯迅先生把一個封見社會,最低的小人描寫的淋漓盡致,阿Q在毫無反抗能力的情況下,用精神勝利來給自己一分安慰,給最低的奴隸一份安慰。


南風孤雁1


魯迅是一個文學大師,他的小說,散文,雜文。都是一流的文學作品。其中,祥林嫂,阿Q正傳,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狂人日記,等等,都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