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在自媒体大家有什么看法?

探知家90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变成媒体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的生活世界悄然变化。

(一)生活场域的转换

1.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

自从迈进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场域就随之发生了转换,从面对面的真实世界进入到由网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当中。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不同于以往的电子网络空间,其虚拟场域和现实场域具有较高的融合度。比如“朋友圈”,它将现实中人们的关系复制到移动网络之中,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人们的生活场域被烙上了虚拟和现实相互交叠的二重性印记。

2.共享空间的延伸

自媒体时代下,个体的日常生活正在变成“新闻发布”[1],一直以来,沉默于私人空间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出了私人领域,换上了共享性的标签。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图文,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也可分享文章、视频、音乐等,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共享空间。

3.公共生活的彰显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畅通,人们更大程度地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当中。“朋友圈”里,人们分享传播各种公共性话题以及最新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体现了对公共生活的密切关注。

(二)互动形式的变化

1.跨越时空限制的特性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的实在性,人们在时空的紧密关系中把握行动。互动的主体必须“共时”且身体“在场”,互动者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着装、打扮等,都可能成为自我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而自媒体时代,基于移动网络的互动,主体之间可以脱离时空的限制,以“共时”和“异时”交错身体“缺场”与意识“在场”的形式来沟通交流,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态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互动的自由。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新鲜事,微信好友点赞、评论,进而展开互动,这样的互动并不需要互动主体“共时”“共在”。

2.互动主体的自由度加深

现实生活中,每个行动者都会被打上社会性的印记,各种各样的社会特征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而在“朋友圈”这种虚拟空间中互动时,人们不用太顾忌现实社会的各种身份标识所带来的各种沟通障碍。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信息之后,可以看到这条信息的人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或者是该发布者的情感变化,互动双方会暂时忘却彼此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属性差异所造成的人际沟壑。

3.互动内容的多元化及互动体验的真实化

交往行动者总是在其生活世界内行动,不会脱离生活情境。人们通过“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异彩纷呈,这些互动内容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的。“朋友圈”并不是基于相同价值观念而产生的聚集,其结构成分的多样性以及他者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充实了自我体验的形式和内容,使得人们每天都能接受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正是这种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互动的乐趣。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令内容更加生动,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使互动者的身体也能突破时空限制,产生“临场感”,带来更加真实的互动体验。

(三)传统人际关系的回归

由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最初是一个隐匿的世界,以陌生人交往互动为主,人们通过ID进场,现实社会中的身份标识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不复存在。而自媒体时代,人们倾向于延续和维护熟人关系。“朋友圈”里主要是“熟人社交”,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会关系网,人们将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整体复制到这个社交平台中。微信用户经常关注的是与自己私交甚好的伙伴们在“朋友圈”的动态,并与其进行亲昵的互动。微信“朋友圈”看似拓宽了人们的交往圈,但实则亲近的依然是少数人。

(四)情绪分享的发展

一般来讲,人们进行情绪分享是为了从分享对象的反应中获得亲密和支持。进入自媒体时代,情绪分享可以依托于社交媒体,各种各样由情绪推动的分享汇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自媒体时代,情绪分享逐渐生成了两大主题,一是“你在干什么”,二是“刚刚发生了什么”。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触控技术、碎片化表达和时间流[2]。触控技术令人们只要完成下拉动作便可以了解最新讯息,碎片化表达则是人们趋向于使用简略的语言来传递表达信息,而时间流则导致新鲜事具有霸权性,只要有新的状态,旧的状态就会被覆盖,最新的东西永远在上面,无形中增强了每个时刻的重要性。在时间流的模式下,为了使碎片化的情绪分享更具吸引力,人们正在变成会讲故事的人。

(五)话语权的转移

话语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话语的影响力,也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由谁掌握,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3]。以前,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国家机关或者是权威机构,话语权主体是上层精英人士。而自媒体的出现,冲击了这种传播方式,话语权开始从精英群体向普通大众转移,个体在公共空间表达心声成为一种常态,其话语权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微信“朋友圈”推动了话语权的平民化,开辟了一个信息高速交换的平台,它在社会热点和公共话题中的活跃程度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二、个体生活意义的建构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人所开展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把握自身价值意义的基础上。生活是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过有意义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自媒体时代下,个体通过虚实世界的沟通与协调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在传统互动与新型网络互动的张力结构中维系人际关系,在充分流露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兼顾公共生活,实现共同生存,建构生活意义。

(一)虚实世界的沟通与协调

人们的生活场域在当下呈现出“虚实共生”的特征,其生活的真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情境相融合,人们身处其中建构生活意义。人们在“朋友圈”或记录日常生活,或表达情感宣泄情绪,或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分享知识传递快乐,人们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追寻、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二)体验全新的互动形式

随着生活场域的转换,互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自媒体时代的互动呈现出跨越时空限制的特性,互动主体更加自由,互动内容更加多元化,人们正在体验这一变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现实社会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属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趋于自然。虚拟情境中的互动弥补了现实互动的不足,有助于个体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平等互动。

(三)维系人际关系

网络社会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动交往为主的,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熟人之间在网络情境中的互动更加频繁。“朋友圈”所连接的基本是产生于个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人们在“朋友圈”中通过一些共同话题形成交集,有助于拉近现实中彼此之间的距离。“朋友圈”汇聚了自己的生活记录和他人的生活动态,人们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彼此的生活近况,进行情感表达,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人际关系,有助于建构生活意义。

(四)表达自我与关注公共生活

自媒体时代下,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人们发布新鲜事时常常会仔细斟酌,预先估计自己所讲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扩展了人们表达思想观点的渠道,使得人们在充分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如今自媒体在社会热点和公共话题的讨论与传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整合人们零散琐碎的时间,使得人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满足自己的表达诉求。“朋友圈”里亲朋好友、师长同学、同事讨论某一热点话题,交流看法,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在公共空间中追寻生命意义。

三、个体所面临的意义困境

面对生活世界的变化,人的存在感不再是确定和唯一的,在建构生活意义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虚拟导致的虚无

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存在的意义和空间、时间都有所分离,嵌入真实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如今大部分在虚拟世界中开展,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角色扮演。但不能忽略的是这种虚拟导致了新的虚无。

一方面表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上。“朋友圈”虽然可以将分离两地的人们的生活展示给对方,使相隔万里的互动成为可能,但它却消解了传统情感互动的意义。当朋友只不过是一次点击,那么有些关系的存在对人而言就变成了存在着的无。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心灵的空虚。自媒体的发展,让世界变成“我”的,也让“我”的变成世界的,这导致许多人对虚拟空间中活动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身边人真实境况的关注。人们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与自媒体相连接,进而触摸这个世界,这导致人们总是频繁地查看手机,一会儿不看手机,就会错过很多新鲜事,仿佛离开手机就找不到存在感。

(二)在虚拟和现实的交叠中显现认同危机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具有“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体提供的表层娱乐和虚拟满足中,会逐渐丧失社会行动力[4]。自媒体时代,加深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人们在“朋友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塑造各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制造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当退出虚拟空间,回到现实世界中时,面对并没有因想象而变好的真实情况,面对琐碎的事务,难免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虚实交叠中,人们更容易将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带入到虚拟空间中,如把一些商业化行为裹挟到自媒体当中。“朋友圈”当中的集赞换商品、微代购等行为,会增加用户的不适感,引发厌恶心理和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导致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出现社会认同的危机。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社会方便、快捷收发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理性精神的缺失问题。

1.过度娱乐化现象。自媒体时代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为过度娱乐化。如“朋友圈”里人为制造的各种笑料、调侃戏谑、恶搞社会事件等。起初人们只是单纯娱乐,当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时,便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

2.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更上一个台阶。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和发布信息,使得各类网络信息汹涌而至。很多虚假信息经过有心人的包装,常常令人难辨真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圈”有时会谣言四起,如一些易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虚假消息,违背科学知识的信息等。

3.网络围观和盲目起哄。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对这种现象更加习以为常。面对各种被曝光的事件,人们越来越不去理性思考事件或行为的真实性,不经求证直接转发评论进行道德审判。这种非理性的举动往往影响了事态的正常发展,甚至扩大了事态的严重性。

四、走出意义困境

每一种事物都必然存在漏洞和缺陷,自媒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滋长了许多负面问题,需要调适以走出意义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

首先,诉诸自律,包括三方面:一是自觉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培养自身的网络公共意识。当一个人变身为媒体元的时候,事实上他就与其他人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那么他就需要有一种责任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不管生活场域如何转换,始终离不开自我与他者共存这一生活要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透过他人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5]。所以即使是在虚拟情境中,我们也要注意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二是关注人本身,寻找自己是谁和能够是谁的答案,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关注生活本身。自媒体仿佛催生了一个“影子世界”,一旦人们熟悉了“影子世界”并欣然接受它,真实的世界就可能会遭到拒绝,所以人们应当仅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当做分享传递信息、放松身心的地方,坚持适度原则,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实现虚实世界的沟通与协调,生活的重心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当中;三是回归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在自媒体营造的网络空间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了终端背后,真实的自我隐藏在幕后,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动的意义,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

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互动范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频率,但有时也使得人际互动异化为肤浅的面子上的互动。例如“朋友圈”里的点赞行为,使用初期表达的是一种欣赏和密切关注,后来演变成简单的回馈和反应,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敷衍的行为。人们应当更注重与身边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再依赖于自媒体制造“临场感”,去构筑和维系真实的朋友圈。

其次,诉诸他律,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介入自媒体管理,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自媒体的运行,不给各类虚假信息可乘之机;二是塑造公共道德意识,在公共道德意识的指引下,社会主体将把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当作自身必须遵奉的道德要求且能在现实中自觉自愿的遵守,从而更加理性地建构生活意义。



三盏两杯清酒-


自媒体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是迎合时代需要从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一样媒体交互平台,人人都可自媒体,媒体的舆论力量是巨大的,自媒体的力量更是一山还比一山高,最主要的是大家经营自媒体还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部份小钱贴补家用,有钱人谁会没白天没黑夜的弄这些东西赚那点小钱呢,这也成全了一些家庭条件困难又有一定网络文化基础的穷苦人的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所以说自媒体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之中今日头条便是其中最为成熟自媒体服务平台,门槛低,范围广,盈利模式健康绿色,发展自媒体,以头条为先锋,为龙头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全民互联网自媒体时代!



斌斌屋


实话实说,但凡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太过也不好,不到位更不好,自媒体做的多,视频拍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当大家一窝蜂做一件事情,有比较就有了差距,所以,肯定会有些没有播放量和点击率的自媒体,会耐不住寂寞,选择放弃,而作为头条这个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优化,必然会淘汰一些质量不高的视频作品,当然这对自媒体人是个考验!


我的脑瓜被门挤过


自媒体是一个趋势,是一个时代,现在是百家争鸣,万花齐放,各行各业各人只有用得上媒体就可以做自媒体,自媒体将是一个全民自媒体时代。

不论什么行业,优胜劣汰是铁律,优质的内容才有价值,才可以吸引粉丝,有人关注才可能产生做自媒体的价值,所以做优质内容才是关键。


胡子回乡记


自媒体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它能让一切信息,政策,社会现象…...更透明化。人人都有自知权,人人都有监督,评论,管理的权利。能让社会监督社会,人民校正人民。以法律为基准,以道德为准绳,自我监督,人人监督。让人民的事情人民去监督,去发现,去评论,去管理…...人人参与其中。这是好事,这是大时代,新时代的开始


西湖睡觉


自媒体在这个时代刚刚起步

2019年后一定会兴起

现在是段视频文章自媒体的起步

各大平台都在鼓励自媒体人创作


杨飞7号


把自己知道喜欢的分享给大家也是一种心情……


花开花落小娑婆


百姓的褔音,净化的难题!


瑞泽爱心


这是这会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体现,希望社会往透明的方向发展


木棉花52876


这是信息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个人力量的展现,也是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