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公斤“大部頭”到電子平板

从50公斤“大部头”到电子平板

攝影:陳琳

中青在線訊(陳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林潔) 以前,飛行員執行飛行任務時,簡直像個“搬運工”,要攜帶的飛行信息紙質資料竟然重達50公斤,現在,他們只要攜帶一個輕便的電子平板就可以搞定所需飛行資料。近日,記者走訪了南航飛行總隊,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航飛行隊伍信息化發展歷程。

从50公斤“大部头”到电子平板

攝影:陳琳

記者瞭解到,飛行員在執行航班前3個小時,就可以通過個人電子平板獲取到所執飛航班的各項信息。飛行員的航前準備還包括簽到、領取任務書、放行講解、航前檢查和協作等環節,這些準備工作都通過信息化手段完成。而在以前,飛行單據、檢查單都是紙質的,資料多、重量大、實時性也不夠新。完成準備和協作之後,機組成員就可以乘坐機組車前往機場執行航班任務。

从50公斤“大部头”到电子平板

攝影:劉藝

南航飛行總隊A420機隊飛行時間超過2700多個小時的副駕駛鄭堯實介紹道,“現在這些準備工作都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完成,為正常航班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從“大部頭”到電子平板,一目瞭然並且保持實時更新。

今年10月16日,南航正式啟用電子飛行包電子放行模塊,並同步投入電子任務書,“這在三四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事情,十幾本飛行手冊,加上運行手冊、危險品運輸手冊、MEL放行手冊,再加上航圖資料與放行文件,所有加在一起重量差不多50公斤,現在一下子裝進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平板裡面。”

通過電子數據的傳遞,可以第一時間傳達信息,減少中間信息流轉環節,信息準確性 、流轉速度和安全性提高。數字化大大減少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每架飛機減重50公斤的紙質資料,每年減少燃油消耗2500噸,省掉每天十萬頁放行文件的打印,節省印刷資料約四百萬元。南航運行指揮中心運行支持部航行情報室主任沈良劍說,“從人工維護紙質資料到電子飛行包的使用,不僅減少了運行成本,更帶來了運行效率提高和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

這標誌著南航國內始發航班運行的紙質資料全面被電子化資料取代,進入全機隊無紙化運行的新時代。

在候車區調度室牆上的兩個電子屏,顯示著每一輛機組車的實時位置信息,飛行員完成準備和協作工作後就可以在這裡乘坐機組車前往機場執行航班任務。南航女飛行員鄭堯告訴記者:“三四十年前,飛行員執行飛行任務時都是騎著自行車到機場找要執行任務的飛機”。

以往飛行員進行國內航線準備時,需要拿著筆和尺子在幾張地圖上畫出航路。“我們原來飛行都是自己畫百萬分之一圖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籍”,南航飛行總隊朱海龍總隊長說,“以前的飛機無法跟蹤,導航能力也非常差,全靠飛行員目視,現在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飛機航線一有變化,在家裡就能看到”。

南航A330機長教員宋立儉從1992年開始飛行,至今飛行22000多小時,“以前的飛機沒有先進的雷達、領航和氣象探測設備,全靠目視飛行,靠眼睛看到的城市、河流和山川等等去判斷我們所在的位置”。

上世紀70年代前後,才有了導航設備導航臺,沿途尋找導航臺飛行。“那時候的機組一定是5個人,一個機長、一個副駕駛、一個通訊員、一個機械員,最主要還有一個領航員,去計算儀表飛行飛過的導航臺,判斷飛行的航線是否正確,根據天氣情況、飛機狀況、所飛航線和導航臺的位置去做一些航圖的作業”。現在有飛行員和飛機交互的系統非常方便和安全,飛機按既定不變的路徑飛行,領航員所做的工作被飛行員替代。

以前手繪航班計劃表,通過電話、電報機去聯繫,完成航班保障就打鉤,航班保障模式非常粗獷。現在信息系統先進,每個航班全程跟蹤監控,實時數據更新,電子化發展讓航空公司三大資源機組、航班和運力得以統一管理和有效管控。

據悉,電子飛行包的啟用只是南航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南航還推出國內民航第一張電子客票、第一張電子登機牌、首家推出人臉識別登機功能,自主開發飛機遠程診斷系統填補國內空白。

經濟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